如果您能聽出幾支 mic 或 mic 在那裏,
這個團隊就要回家吃自己了..:D:O:^)|-)|(|-
可列印查看
Stereophile的評論都有列出主筆使用器材,以我淺薄的閱歷來查詢也不會太難。
總編輯JA
資深主筆MF
資深主筆WP
我似乎沒有看到空間測量處理器材?菅野與柳澤兩位都有用自己組的多路電子分音系統,在這種系統中我認同等化器材是必要的。
如果你認為雜誌花篇幅報導一個技術或器材,就代表雜誌認同、推薦這些東西,我想這表示您沒有經營過媒體。
卡內基廳是個好例子,1986年翻修後大家認為聲音變更糟糕,他們是買不起夠好的測量設備嗎?不妨比較卡拉揚DG時期早期在小耶穌廳的錄音和後期柏林愛樂廳造好後的錄音,錄音師同一人、樂團、指揮都相同,聲音品質差了多少?更現代的音樂廳是聲音更好的選擇嗎?如果答案還是「不一定」(從多數好錄音選擇的老場地來看,似乎是如此),那麼如此先進又客觀的現代聲學到底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Pioneer的環繞擴大機都有MCACC,同個公司的頂級TAD從SACD到前後級,為何都沒用上呢?Denon、Marantz的環繞擴大機兩萬元就可以買到麥克風跟Audyssey EQ,頂級的立體聲器材怎麼都捨不得買來裝上去用呢?
Cello Audio Palette跟FM 133/233,先前討論已經說過了,原廠都是設計來校正扭曲過頭的錄音用的,上禮拜音響展我也去FM房間再聽了一次,老闆還是不厭其煩的解釋該怎麼根據唱片的問題調整這些器材。為何人家賣普拿疼您卻一定要說這東西吃了能保肝健胃呢?難道是...您也被我傳染「腦內補完」了嗎?(對不起我還是忍不住,若有冒犯還請見諒)Accuphase DG系列跟McIntosh前級,我能理解在您心目中這些功能的重要性與不可或缺性。您或任何其他人若純粹為了這些功能選購這些器材,我也願意給予百分之百的尊重。
我再強調一次,我沒有說我一定對(畢竟我以前也走錯過,誰敢保證這不是又一次?),只是跟您一樣,講出我現在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難道又是我誤解?原來講測量跟調整,都不是為了要好聽?
劉名振
我想,去聽現場,或許是音響怎樣都比不上現場的真實感,
但或許又說音響也能聽到真實感,
就像我上面說的,在一個現場裡,錄的是整個現場的一部份現場,再把這些各個部份混合一起,做過調整,變成一個我們聽起來能感覺到合理的現場感、真實感,
但人耳在當下聽的,卻是這整個現場的全部,不是多mic銜接出來的,而它給人的感覺是最直接...
我就不相信人去聽現場能聽到那麼多樂器細膩的聲音,也不相信唱片能聽到人在真正現場所聽到的那麼大的環境音或身邊的噪音...
當然還有其他的差異,讓兩者都有著存在的必要...
但也或許在音樂上來說,就如hojuiyang111兄舉例stereo sound 的老前輩認為的~音響是可以超越現場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