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猜測這些廠商把類比調音手法用在數位電路上,只要聲音是他們要的味道就好,根本不會去在乎jitter大小,而不是故意去加大jitter來調音。
基本上,想要隨心所欲控制jitter,應該很少有人辦得到吧... :}
可列印查看
教授,請再耐心等一等。
小弟貼出Nanodac的測試結果,有一些比較的依據之後,我們再來繼續討論。(angel)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不對啊??
USB 與 同軸(或光纖) 要如何公平地比較 JITTER??
看到他們的 J-TEST 方法:
https://l7audiolab.com/f/l7audiolab-...ic-mirror-test
J-TEST 的訊號 => USB => DAC => 測量 JITTER
J-TEST 的訊號 => 同軸 => DAC => 測量 JITTER
這樣子只能測量到 DETERMINATE JITTER(方波間的),無法測量決定RIP差異那種 RANDOM JITTER 吧??
就算原始J-TEST 的訊號完全一樣,通過的路徑不同, RANDOM JITTER 一定不一樣,如何能公平比較?用我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可能同軸的方波間JITTER較高、但是方波內JITTER較低(方波比較陡!),那當然會造成聽感優劣相反了。
而 IAN FIFO讓我心口服就是因為它是唯一可以阻止方波內JITTER的方法,除此之外任何方法皆無效。那麼,這些網站的JITTER測試是不是有問題了?
請bc大魔王解惑了!......(clapping)(clapping)
p.s. 完蛋了!我對 SMSL Sanskrit 10th MK II 的評價可能低估!!我不知道它要run很久?!原先24小時持續不斷run了兩天想說應該夠了,但是剛剛試聽好像又變好了!?(約100小時了),等我run個200個小時再說........
但是 usb輸入還是大大輸給同軸,而且它的usb只是xmos208,我的同軸是樂之邦 digitimes2 或 10 future,根本就勝之不武。
來,我來開個知覺心理學的博士論文級講座,當初還只是碩士生而己....(好漢專提當年勇......(blush)(blush))
請看以下圖片,我懶得做動畫,總之,先出現左邊圖形,再出現右邊圖形,看起來就會知覺成『似動運動』:看成有一個方塊左右移動。這是所有動劃的基本原理。
附件 33244
現在把上述方塊的右上方都加上一個角,看起來一樣是左右移動。
附件 33245
現在把左邊圖形左右鏡射,看起來會怎樣?哈哈,變成像開門一樣,從左邊旋轉到右邊。『移動』變成『轉動』。
附件 33246
這就是人腦知覺系統的『自動填補』功能,對於知覺來說,第3圖解釋成轉動是最符合現實生活的,所以就產生這種知覺。
來!現在假設兩張圖的出現間隔時間是0.5秒。
第一種情況是:左圖=>0.5=>右圖
第二種情況是:右圖=>0.25=>從左轉到右的中介圖=>0.25=>右圖
讓受試者評估上述兩種情況,那一種『轉動』的知覺是最自然的?結果慘了!除非中介圖畫得精準無比,否則受試者幾乎都是認定第一種情況才是最自然的。
也就是說,除非我們能保證我們加上的中介圖是絕對正確的,否則加上它,不如不要加!讓受試者自行進行『自動填補』,受試者反而還認為它才是『最正常的』『最自然的』。
這個意思也是說,如果有動畫片,是360P 60FPS,與720P 30FPS,如果兩者位元流量相似(詳細計算我不會算啦!請自行幫我修正腦補),那麼從知覺心理學上鐵定主張觀眾會認為後者720比360重要,遠遠比60>30還要重要太多。
回到音樂知覺,上述的知覺系統『自動填補』功能,應用在數位音樂上,就會發生 44.1K 的問題其實真的不大。
聲音知覺上,以『信號』當成知覺單位,這個信號簡單來說是由『暫態』來定義的。只要『信號』正確,44.1K就好像上述的似動運動一樣,大腦可以自動填補88.2、176.4...等正確的聲波。如果自行亂轉換成88.2,就好比上述的『中介圖』,沒有絕對正確的中介聲波,從44.1轉成88.2,將會讓知覺系統認為88.2反而不自然、不正確。這就是bc大魔王你也認同的升頻有害論背後的知覺心理學基礎,除非有非常正確的演算法能真正正確地計算出『中介聲波』,否則升頻反而是完全破壞知覺。
所以,考慮到有這種知覺系統的『自動填補』功能,的確有可能造成音響系統『某些極少數』的特定失真,反而產生『更正確的聲音聽感』這種詭異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不是那麼常見就是。
對我來說,錄音正確的唱片,cd比lp正確、比高解析檔正確.....應該就是知覺系統『自動填補』功能在作怪了....(devil)
(end)
在昨天日本音響BLOG作者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測試Ian's FIFO怕不客觀,所以他邀請了一位
住在附近的音響同好一起過來測試。基本上兩個人一起測試的結果還是跟他之前的測試一樣的結論。
不過一起過來測試的音響同好帶來了一條或許是目前世界上評價聲音最好的USB線過來測試。
https://www.whatsbestforum.com/threa...0-model.29912/
他說他是在上面的論壇直接連絡生產者訂製了一條USB2.0訊號ONLY的Sablon USB cable。
雖然之前已經確認不同的USB線不會對聲音產生差別,不過最後他要離開之前將Daphile換成
Sablon USB cable聽聽看。
結果換線之後兩個人都覺得在聲音上似乎出現一點不一樣的聽感。在音響同好離開之後日本音響
BLOG作者想了一下為何只有Sablon USB cable會出現聽感上的差異。後來他覺得可能是因為
Sablon USB cable是USB2.0訊號ONLY的關係,所以他又找出一條電訊分離的USB線來測試。
他在WIN10筆電上測試USB線只接訊號端跟訊號端加電源端都接上的聲音是否會有差別。結果
他發現雖然差別很微弱,但是很明顯的USB線只接訊號端進DAC的聲音會比較乾淨一些。所以他
建議想要跟日本職人訂製Ian's FIFO DAC的發燒友,在DAC完工收到後使用電訊分離USB線只
接訊號端上去聲音會比較乾淨一些。
因為日本音響BLOG作者最後的這個發現,也讓小弟決定找一條USB2.0電訊分離線來連接DAC。
也想請教一下bchsieh兄對於最後發現的這個現象的原因有什麼看法。(blush)
最後如果轉運順利的話小弟應該可以在下星期在台灣收到DAC了,那麼應該也能在這個月底將DAC
帶上去教授的中壢音響室請教授實際測試DAC的聲音是否正確了。
教授您好,
雖然J-test主要是把data jitter最糟糕的情況重現來測試數位訊源抑制jitter的能力,
但從J-test的結果中,仍然可以大致看出random jitter的大小。
主要就是看J-test圖中底噪的高低還有訊號底部的寬度來判斷。
另外,您說的沒錯,J-test的結果是整個數位系統的jitter總和。
一般來說,如果要測試DAC的jitter抑制能力,通常前端會用一個jitter很大的來源。
反之,如果要測試數位轉盤或是DDC的jitter大小,就會使用一個對jitter毫無抵抗力的DAC來做測試。
所以,audiosciencereview呈現的結果只是 SMSL Sanskrit 10th MK II對同軸輸入的jitter抑制效果不佳,
而如果使用高品質的同軸訊號送進 SMSL Sanskrit 10th MK II,的確還是有可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大概是訊號方面不會對聲音產生差別,但是 USB 線材還有其他不容忽視的因素,5V 電源就不用說了,線材的屏蔽,外接的接地線(個別系統或許會有 ground loop 的問題),精準的 90Ω 阻抗:
https://pro.intona.eu/en/stories/cable
因此 Entreq,Synergistic Research,與及(已經停產的)Zonotone 7N・USB-Shupreme 1 等等 USB 線材還可以連接到地盒,當然便宜又大碗的方案就是選擇 audioreality 大大的這個 ① + ② 組合:
①USB電源/訊號分離轉接頭-A公轉2A母◎A母供電◎
②[MK2-G]HTPC專用USB線(TYPE A公 - TYPE B公) - 2M
問題是究竟哪些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好像未知之數還是不少的說?
最期待的結果還是 CD Ripping 了,假如真的完全沒有絲毫差別就令人十分雀躍: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348&t=5944611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eadid=20487054引用:
感謝joshua_的熱心,本週六晚上10:00特地來府上帶來他用精心配置的CAT優化電腦的轉檔,來比較比較我的百萬轉檔。
另外 Ian's FIFO 的 USB DDC 真的能夠帶來同樣理想的效果嗎?畢竟連接到 DAC 的同軸線或者 I2S 的 HDMI 線該是相當重要。
tetsuka兄您好,
這就是所謂的機內輻射感染。
途徑可能是USB線的DATA雜訊 -> USB線的電源 -> USB輸入模組 -> 機內高頻輻射雜訊 -> clean side之後的任何LT3042/LT3045電源模組
就如小弟之前所說,LT3042/LT3045由於雜訊很低,所以相對的,只要一點點感染雜訊,就很容易造成明顯差異。
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注重機體內部的隔離和輻射吸收,也要盡量讓clean side和dirty side的所有電路板(包括電源模組在內)分開遠一點。
想到這裡,也許完美的方式是弄一個clean side和dirty side的分體機... 應該還沒有廠商或是diyer這樣搞.. 嘿嘿..(devil)
LSP000前輩您好,很抱歉小弟沒有解釋清楚。
Ian's FIFO的作用只有「隔離」,隔離了地雜訊、也隔離了Ian's FIFO之前的任何數位信號的擾動(包括jitter)。
既然只是隔離,Ian's FIFO所能保證的,只是前端的差異可以完全消除,而非保證後端可以有比前端更好的訊號品質。
Ian's FIFO後端要有比前端更好的訊號品質,Ian's FIFO的clean side必須使用比前端更好的時鐘,加上比前端更好的供電。
如果clean side用普通的時鐘和普通的供電,加上Ian's FIFO之後搞不好聲音還比較差呢...
另外,如果Ian's FIFO的I2S輸出又拉得老遠去接DAC晶片,
又或者是再經過轉換晶片轉回SPDIF,再用同軸線拉去給DAC機器,再由DAC機器把SPDIF轉成I2S再送進DAC,
即使Ian's FIFO的輸出訊號再厲害再漂亮,也英雄無用武之地。
小弟花了些時間測量了Nano DAC。
為了建立基準值,此次測試的Nano DAC為完全原廠設定。
光纖輸入未拆,並使用原廠電源供應器,前方並加裝隔離變壓器。
光纖和同軸輸出用的DDC為加拿大廠牌Musical Fidelity V-Link,測試訊號皆為44.1KHz/24bit。
如果沒有特別註明,測試皆使用光纖連接。
另外,由於測試軟體不同的關係,小弟已經盡量將圖做得接近AP的圖,以方便比較。
但是總是會有一些無法完全相同的地方,請各位在比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左右聲道皆有測,但是相差無幾,為了省貼文空間和簡化圖面複雜度,小弟就只貼右聲道的結果。
附件 33247
Nano DAC 全輸出電壓為2.03Vrms,THD為0.0041%,THD+N為0.036%。
THD+N換算成SINAD約為69dB。
60Hz及其諧波很強,但THD並不會將60Hz的諧波算進去,所以並不影響結果。
2次諧波失真為主要諧波,接下來是7次諧波和4次諧波,但皆低於-100dBc。
所以失真以偶次諧波失真為主。
在1KHz+/-600Hz的範圍內,有特別高的底噪。
大約比範圍外的底噪高了約20dB。
這個突起的底噪只有在全電壓輸出時會出現,稍微把輸出降低為1.99Vrms,這個現象就會消失。
如下圖:
附件 33248
接下來是19KHz+20KHz互調失真,為stereophile固定會測試的項目:
附件 33249
接下來是Multitone的結果,Audiosciencereview固定會測試的項目:
附件 33250
請注意這張圖multitone的強度為-13.88dB左右,所以如果要跟Audiosciencereview的圖做比較,
底部雜訊的高度要往上加13.88dB左右,也就是約為-110dBc左右。
另外要注意的是,Audiosciencereview在做multitine測試時用的訊號格式為192KHz/24bit,跟小弟使用的並不同。
老實說,Nano DAC在multitone的項目表現非常不錯。
重頭戲來了,J-test (光纖):
附件 33251
J-test (同軸):
附件 33252
可以看到同軸輸入的broadband jitter比光纖輸入的大很多,讓底噪升高了約10dB。
除了broadband jitter以外,其他種類的jitter也是同軸輸入遠高於光纖輸入。
從J-test看來,光纖輸入比同軸好。
唯一有問題的地方,是在17.9KHz的地方有個突起,原因未知。
最後,看一下Nano DAC的濾波形式:
附件 33253
從20KHz之後開始降低,至22KHz的時候約為-17dB。
謝謝各位收看,有問題歡迎討論。(angel)
andyhang兄謝謝您。
就如您所說,最近或是偶爾來這教授討論串的網兄,也許真的會不知道小弟在說什麼。
所以LSP000前輩也是好意提醒小弟的。
畢竟,教授這串發展得那麼長,要搜尋一些討論過的東西說實在的其實也真的不太容易。
小弟也是喜歡這邊熱鬧討論的氣氛,才會來這邊跟各位打屁聊天~~ (blush)
反正就是聊天嘛.. 如果有任何不清楚或是疑問的地方,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如果小弟有說錯的地方,也請盡量用力打臉~~ :D
我只是覺得bc謝兄客氣有禮, 有時候回答網友問題不方便直說, 那我來幫他挑明了說.
如此而已, 別想多了! ;-)
也希望提問的人錢要花在刀口上, 苦日子看著就要來了!
來!我先提問,請務必記住我是不懂測量的文組,犯錯了請用力指正!.....(giggle)
使用原廠電源供應器 <==啊?
玩音響以來,一直發現有這種 trade-off;以電源來說,有些機器是『很少處理電源的』,另一類機器則是『用力處理電源的』。前者的缺點就是連專線上壓一本書都聽得出來,後者就是聲音品質非常穩定。
慘了!這下子使用原廠電源就『不公平』了!例如說,nano dac鐵定沒有處理電源,所以加上高級交換式電源才能脫胎換骨,而量測最佳的 topping D90我為什麼沒賭?因為它內建電源、電源又是處理好的,一台兩萬元而己的機器絕對不可能給什麼好電源。賭SMSL那台2600元DAC,正因為電源極少處理,可以外接頂級電供。
好比看過網路討論有個知名的DAC就是內建明緯的低階交換式電源,花一點小錢升級MSP級就立刻脫胎換骨。那麼,這台DAC的體質到底應該怎麼測量才算公平?
不過可以請教BC大魔王:如果加上頂級電供,下面很多爛到爆的測試數據會『巨幅』改善嗎?我幾乎都沒有在聽NANO DAC+原廠電供,因為太難聽了聽不下去.....(blush)(devil)
不大懂?為什麼這個如你說很不錯,但是上面那個 19K+20K簡直慘到爆!?NANO DAC的高頻失真嚴重?
先問這兩個。
是這個吧?附件 33254
上次外接Ian's FIFO的電源做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用到日本職人的DOZEN電源基板,如果沒有用心處理這些,恐怕即使買了也只能測出相對結果,或可能更糟。
I-V用輸出變壓器,超級電容供電。
附件 33255
小弟先上來請罪... (blush)
本來今天是打算用儀器級的線性電供餵Nano DAC,然後把昨天的項目全部測量一遍來比較不同電供對Nano DAC測值的影響。
但是昨夜左思右想,總是覺得Nano DAC不應該有那麼糟糕的測量結果。
所以今天就把所有測試的環節做過檢視之後,發現是單端轉平衡的轉接頭這個環節出問題。
由於小弟的器材皆為全平衡,所以小弟的RTX6001到手之後,從來沒有測量過單端輸出的器材。
這次為了要測量Nano DAC,拿了一顆Neutrik的單端轉平衡頭來用。
但小弟忘了這顆轉接頭之前曾經依照Rane公司的建議接法修改過。
這個修改主要是為了避免地迴路,這對一般的器材來說是不會出問題的。
但是,Nano DAC是只能透過輸出和輸入端子來接地的,而之前測量時輸入用光纖,輸出的地也沒有真正接地,
所以Nano DAC等於處在沒有接地的狀態下,所以非常容易被電磁輻射干擾和影響。
因此,小弟把Neutrik轉接頭再改回原始接法,然後再重新測量一遍(還是一樣用原廠電源),結果如下:
22Hz~22KHz未加權的總底噪為14.9uV
附件 33256
THD+N為0.0062%,SINAD為83.6dB。
這是全電壓輸出,並沒有出現之前某頻率範圍升高的現象。
而且60Hz以及其諧波幾乎測不到。
附件 33257
IMD互調失真:
附件 33258
MultiTone,就如教授說的,越往高頻失真越大。
附件 33259
J-test(光纖):
附件 33260
J-test(同軸):
附件 33261
新的測試中,光纖和同軸的jitter表現幾乎相同。
數位濾波,到22KHz為-3dB左右。
附件 33262
從這些測試結果來看,以這個價位帶來說,就算是使用原廠電供,Nano DAC表現也是不俗。(angel)
關於諧波失真,參考一下這頁的#37
https://www.diyaudio.com/forums/soli...t-stage-4.html
其中提到:
「And if all that is true then what we need is solid-state amps with soft clipping. And if all that is true we
don't really need such low THD readings.」
TIM有空再談。
很巧,這是模擬的darTZeel截波波形
附件 33263
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提到:
Most audio power amp designers overlook clipping because they assume that their amplifier will
never clip and if it does clip then you either need to uprate your amplifier or get more efficient
speakers or both! A more helpful and responsible approach is to incorporate soft-clipping into all
power amplifiers.
Most of the arguments for-and-against using high negative feedback have ignored amplifier clipping
because they assume clipping never occurs in their amplifier. But when we accept that clipping
happens it suddenly makes sense – too much negative feedback turns soft-clipping into hard-
clipping because high order harmonics are so obvious and not nice sounding.
And I think it can explain Nelson Pass' observation that negative feedback “takes something away”
from the sound as strange as that seems, I think it can explained by negative feedback taking away
the open loop soft-clipping and turning it into hard-clipping [ref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