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14, 09:38 PM
                                        
                                
                                
                                        
                                                #5301
                                        
                                        
                                        
                                
                        
		 
		
		
		
		
			 
			
				
					山不轉 路轉,如果日本職人願意接單評估/改裝Ian FiFo到廠機DAC內~~~~~~
 我覺得生意可能會非常好XDDDDD
 
 畢竟也不是隨便裝上去就有理想效果的,要能研究電路找出適當改裝方式也需要功力.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4, 10:01 PM
                                        
                                
                                
                                        
                                                #5302
                                        
                                        
                                        
                                
                        
		 
		
		
		
		
			 
			
				
					
	建議您去看看新天新地的這個討論串 https://www.stsd99.com/phpBB3/viewto...003fe&start=20
		
			
			
				
					  作者: pawaslider   感謝gangster.tank,小弟人在中國,比較容易取得的可能只有cosel,如果有問題也可以馬上換,之後能回台灣再買Daitron試試!
 不過小瓦數的暫態表現能比cosel好嗎?
 還是質感的部分好到能cover暫態不足?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Redmi K30 Pro 發送
 
 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從這裡學到交換電源對聲音的影響。我個人是很相信Box的評判,因為跟我自己的聽感很接近。
 
 簡單的說,就是看您自己對哪個部分比較在意?質感還是動態?其實300瓦在普通音量下對不少人來說應該也夠了。。。。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12:55 PM
                                        
                                
                                
                                        
                                                #5303
                                        
                                        
                                        
                                
                        
		 
		
		
		
		
			 
				
					此篇文章於 2020-05-15 01:08 PM 被 psycho 編輯。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1:06 PM
                                        
                                
                                
                                        
                                                #5304
                                        
                                        
                                        
                                
                        
		 
		
		
		
		
			 
			
				
					說到這裡,到底數據測試能幫助我們幫到多少?
 因為玩了一下不到三仟元的超值dac(請看軟體區的討論),對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 的測量數據依據很感興趣。
 
 買了數據極佳的 SMSL Sanskrit MK II,卻被我抓到『頻寬與訊躁皆大勝』real-cable nano dac、但是使用『音質測試法』卻被打爆了的有趣現象。
 從這裡開始看: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199#post241199
 
 這讓我很懷疑他們的測量到底缺了什麼?但是我又不是bc大魔王這種高手,看不懂他們的玩法有什麼問題?
 
 剛剛看看他們對 usb ddc的測試,真是糟糕,他們推薦 Matrix Audio X-SPDIF 2 測量最佳!?這個東東當初 Higuma信心滿滿拿來中壢音響室,一開聲不到五秒就被 樂之邦 digitimes2 打得滿地找牙!還不必動到它,我看就是前一代的 03 usd也足夠打爆 X-SPDIF 2了。我猜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為了客觀,一代都以原廠為準。而樂之邦原廠不知死活地堅持吃usb的供電,所以水準下降了好幾級......但是也可以『合理猜測』:樂之邦產品對於他們的測量方式來說,應該水準不太高?至於有沒有什麼內幕那就鬼才知道了。
 
 這麼正確的樂之邦產品,卻沒有在測量為主的討論社群中展露頭角?那就真讓我懷疑,是不是他們的測量少了一個非常極緻的指標測不出來?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1:07 PM
                                        
                                
                                
                                        
                                                #5305
                                        
                                        
                                        
                                
                        
		 
		
		
		
		
			 
			
				
					
	透過“質感”來檢驗DAC的聲音會不會還是主觀偏好影響更大?
		
			
			
				
					  作者: psycho   我一點都不怕擔心,老神在在.....   
ian fifo當然是非常客觀、科學且正確的,但是『製作ian fifo』的人就不客觀了。所以改裝ian fifo後任何數位前端都沒差,通通變成『製作ian fifo的人』所偏好的聲音而己。萬一不喜歡他的聲音偏好........
 
幸好我現在抓到『我自認為客觀』的音質測試法,使用7個管弦樂錄音來客觀判定聲音質感的正確性是否合格;等到tetsuka拿來俄的音響室,除了證明ian fifo是否有效外(應該不必證明了!),再來就是要看看這樣子的dac聲音是否合格了。不是拿它的聲音宜接跟45萬元比,這樣子當然不公平。而是跟『聲音質感的正確性』這個判準來比,如果居然被我抓到『不同數位前端聲音沒有差異,但是聲音質感測試通不過』,那就精彩了!!...   尤其在價格落差這麼大的機器對比時可能情況更嚴重。
 例如之前我發現古河的鍍銠頭有明顯音染的時候,第一時間還是懷疑自己的聽感是否正確,畢竟價差擺在眼前,直到多方式多人測試後才能最終確認。
 其實AKM的機器我個人一直覺得還是在中頻的色彩方面有所修飾,只是市面上ESS的成品機普遍有更嚴重的問題..
 
 根據聽感上的判斷,AKM的機器和R2R架構的機器都有削弱高低頻延伸來換取更舒適聽感的取向,不曉得大家的想法如何?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Redmi K30 Pro 發送
 
				
					此篇文章於 2020-05-15 01:10 PM 被 pawaslider 編輯。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awaslider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1:14 PM
                                        
                                
                                
                                        
                                                #5306
                                        
                                        
                                        
                                
                        
		 
		
		
		
		
			 
			
				
					
	嗚嗚..... 你還是沒搞懂嘛!.....:~~~~~~~~~~~~
		
			
			
				
					  作者: pawaslider   透過“質感”來檢驗DAC的聲音會不會還是主觀偏好影響更大?尤其在價格落差這麼大的機器對比時可能情況更嚴重。
 例如之前我發現古河的鍍銠頭有明顯音染的時候,第一時間還是懷疑自己的聽感是否正確,畢竟價差擺在眼前,直到多方式多人測試後才能最終確認。
 其實AKM的機器我個人一直覺得還是在中頻的色彩方面有所修飾,只是市面上ESS的成品機普遍有更嚴重的問題..
 
 我再解釋一次:
 
 直接聽聲音,直接判定質感不好,這當然是絕對主觀不能相信。
 
 拿出兩個聲音,判斷一個質感比另一個好,這就開始相對客觀了。
 
 我拿出7個,這己經完全符合絕對客觀的心理測量法了;當然比不上純粹自然科學那麼絕對,但是在心理測量領域己經是學術級的了。
 
 所以我說的『客觀的聲音質感測量』,就是這麼客觀,沒有任何主觀問題啦!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1:41 PM
                                        
                                
                                
                                        
                                                #5307
                                        
                                        
                                        
                                
                        
		 
		
		
		
		
			 
			
				
					教授,關於Ian's FIFO,小弟認為從電路設計以及零件選用上,Ian應該完全沒有任何調音考量,純粹以性能為單一指標。因此安裝Ian's FIFO的DAC聲音,完全取決於DAC晶片(還有周邊電路),以及其後的類比輸出電路。
 
 至於Sanskrit 10th MK II DAC和nano DAC的比較.....
 audiosciencereview有沒有漏測什麼關鍵指標,之後再說。
 而他們測試Sanskrit 10th MK II DAC時,幾乎都使用USB介面來測試,才能得到那麼好的數據。
 根據他們的測試結果,這台機器用同軸時jitter反而是最大的,用光纖還稍微好一點。
 結果您都用同軸來測試... 這樣不是不太公平嗎?
  
 nano DAC沒人測..... 那改天小弟來測給大家看好了..
   
				
					此篇文章於 2020-05-15 02:10 PM 被 bchsieh 編輯。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2:15 PM
                                        
                                
                                
                                        
                                                #5308
                                        
                                        
                                        
                                
                        
		 
		
		
		
		
			 
			
				
					這是我另外一個覺得奇怪的:
 該網站的測量,凡是USB DAC,幾乎都是 USB 優於 同軸輸入??這跟我的聽感經驗徹底完全相反......
 
 當然使用同軸輸入,J-TEST的雜訊會大幅增加。不過『聽覺心理學』上一向都有『某種雜訊反而會造成訊號變明顯』的科學原理,所以單單只看J-TEST會很有問題。當然了!很多壞機器是J-TEST直接證明很壞,所以我才說: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看測量?
 
 還有,簡單翻閱了一下,他們也『似乎』也認為 USB 加上外接電源,反而比直接從USB取電產生較多雜訊。我相信這裡全部的使用都應該都反對這個觀點.....當然了,外接電源如果是音響級產品當然會染色,但是如果是普通交換式電源,沒有不是正面效果的。
 
 最後,我當然測試過Sanskrit 10th MK II的USB了!就是覺得不怎麼樣才懶得講...:P 而且我所謂的 USB解決方案,一個都逃不掉;全部使用相同的USB路徑,直接接USB的Sanskrit 10th MK II,聲音真的很蒼白,樂器定位與聲音舞台都很普通,尤是聲音質感的分辨測試完全零分。透過 USB DDC改由同軸輸入,聲音才有資格跟 NANO DAC 互分勝負。
 
 啊!對的,比起三四年前的XMOS,現在的XMOS 208的確水準大幅上升無誤;以前的XMOS再I2S送到DAC,完全是垃圾;現在的 XMOS 208,沒有以前那麼爛了!這真的是進步,也怪不得他們會覺得 USB 聽起來不錯。但是,只有在兩萬元(S1000)級的音響系統,USB輸入的缺陷不容易曝光;一但到了高價系統,馬上完蛋...........
 
 如果數位訊號好壞的測試方法己經完美無缺,那我就要懷疑適當的JITTER會不會在聽覺心理學上反而是有幫助的了!?.....
  
 
 
	
		
			
			
				
					  作者: bchsieh   教授,關於Ian's FIFO,小弟認為看電路以及零件選用上,Ian完全沒有任何調音考量,純粹以性能為單一指標。 
因此安裝Ian's FIFO的DAC聲音,完全取決於DAC晶片(還有周邊電路),以及其後的類比輸出電路。
 
至於Sanskrit 10th MK II DAC和nano DAC的比較..... audiosciencereview有沒有漏測什麼關鍵指標,之後再說,
 他們測試Sanskrit 10th MK II DAC的數據時,幾乎都使用USB介面來測試,才能得到那麼好的數據。
 根據他們的測試,這台機器用同軸時jitter反而是最大的,用光纖還稍微好一點。
 結果您都用同軸來測試... 這樣不是不太公平嗎?
   
nano DAC沒人測..... 那改天小弟來測給大家看好了..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2:27 PM
                                        
                                
                                
                                        
                                                #5309
                                        
                                        
                                        
                                
                        
		 
		
		
		
		
			 
			
				
					時間終會證明, 用數位訊源聽音樂, 數位端最終成敗關鍵還是完全取決於 DAC 機器本身.一晃眼十餘年就過去了, 終於有機會讓 psycho 的金耳朵認證這件事.
 
 至於 DAC 類比輸出端.....要能入得了教授的耳, 那.....
 一般 DIY DAC, 恐怕很難;
 教授中意的廠製 DAC, 製造商又不太可能著手使用 Ian's FIFO 概念入機.
 
 看來只有等 bc謝兄 親自出馬, DIY 一台 psycho 專用 Ian's FIFO 終極版 DAC, 才有可能囉!
 
				
					此篇文章於 2020-05-15 02:32 PM 被 LSP000 編輯。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SP000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2:31 PM
                                        
                                
                                
                                        
                                                #5310
                                        
                                        
                                        
                                
                        
		 
		
		
		
		
			 
			
				
					
	教授,jitter就跟諧波失真一樣,某些情況下是真的會讓人覺得好聽,所以可以用來調音。
		
			
			
				
					  作者: psycho   這是我另外一個覺得奇怪的: 
該網站的測量,凡是USB DAC,幾乎都是 USB 優於 同軸輸入??這跟我的聽感經驗徹底完全相反......
 
當然使用同軸輸入,J-TEST的雜訊會大幅增加。不過『聽覺心理學』上一向都有『某種雜訊反而會造成訊號變明顯』的科學原理,所以單單只看J-TEST會很有問題。當然了!很多壞機器是J-TEST直接證明很壞,所以我才說: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看測量?
 
還有,簡單翻閱了一下,他們也『似乎』也認為 USB 加上外接電源,反而比直接從USB取電產生較多雜訊。我相信這裡全部的使用都應該都反對這個觀點.....當然了,外接電源如果是音響級產品當然會染色,但是如果是普通交換式電源,沒有不是正面效果的。
 
最後,我當然測試過Sanskrit 10th MK II的USB了!就是覺得不怎麼樣才懶得講...:P 而且我所謂的 USB解決方案,一個都逃不掉;全部使用相同的USB路徑,直接接USB的Sanskrit 10th MK II,聲音真的很蒼白,樂器定位與聲音舞台都很普通,尤是聲音質感的分辨測試完全零分。透過 USB DDC改由同軸輸入,聲音才有資格跟 NANO DAC 互分勝負。
 
啊!對的,比起三四年前的XMOS,現在的XMOS 208的確水準大幅上升無誤;以前的XMOS再I2S送到DAC,完全是垃圾;現在的 XMOS 208,沒有以前那麼爛了!這真的是進步,也怪不得他們會覺得 USB 聽起來不錯。但是,只有在兩萬元(S1000)級的音響系統,USB輸入的缺陷不容易曝光;一但到了高價系統,馬上完蛋........... 
 
如果數位訊號好壞的測試方法己經完美無缺,那我就要懷疑適當的JITTER會不會在聽覺心理學上反而是有幫助的了!?.....  
 不過如果追求的是「無失真」的音響播放,應該是盡力把一切已知的失真完全去除才是。
 
 所以以小弟的音響觀,小弟是不會將之稱為「有幫助」...
  
 
 一台機器如果jitter大的介面好聽,jitter小的介面反而不好聽...
 小弟認為就像不新鮮的豆腐,拿去做麻婆豆腐,和涼拌豆腐一樣。
 jitter大就等於是麻婆豆腐,利用加料去掩飾一些缺陷。
 而當jitter一小,缺陷就表露無遺。
 
 而這個缺陷對應的是什麼指標呢?通常都跟動態測試有關...
 就像您說的,聲音蒼白,定位和舞台深度普通... 也許DIM/TIM不太好看也說不定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您不可以發表回覆您不可以上傳附件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