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15, 07:40 PM
                                        
                                
                                
                                        
                                                #5321
                                        
                                        
                                        
                                
                        
		 
		
		
		
		
			 
			
				
					
	小弟猜測這些廠商把類比調音手法用在數位電路上,只要聲音是他們要的味道就好,根本不會去在乎jitter大小,而不是故意去加大jitter來調音。
		
			
			
				
					  作者: flying fish   調整聲音可以在dac晶片後的類比電路著手,我喜歡無迴授,所以不用OP,要加大JITTER來調音,心裡層面上過不去。 基本上,想要隨心所欲控制jitter,應該很少有人辦得到吧...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8:09 PM
                                        
                                
                                
                                        
                                                #5322
                                        
                                        
                                        
                                
                        
		 
		
		
		
		
			 
			
				
					
	哭哭,我應該也是喜歡乾淨而又精確的聲音沒錯吧?但是怎麼越看你的討論我越沒信心了?.....:~~~~~~~
		
			
			
				
					  作者: bchsieh   [恕刪]我們應該都是喜歡乾淨而又精確的聲音,所以jitter越小,我們就越愛。
 但是有不少人喜歡聽溫暖有包圍感的聲音,低頻jitter可以有類似的效果。
 
 
 
	討厭啦!越這樣講越讓我懷疑你聽到的肯定跟我不一樣,我去哭了!...:~~~~~~
		
			
			
				
					  作者: bchsieh   教授, 
第一,小弟的器材除了喇叭,其他都搬不上檯面。 
第二,小弟是木耳。 
綜合以上兩點,再加上小弟不善描述聲音特色,所以小弟的聽感實在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啦~~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08:34 PM
                                        
                                
                                
                                        
                                                #5323
                                        
                                        
                                        
                                
                        
		 
		
		
		
		
			 
			
				
					教授,請再耐心等一等。小弟貼出Nanodac的測試結果,有一些比較的依據之後,我們再來繼續討論。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5, 10:03 PM
                                        
                                
                                
                                        
                                                #5324
                                        
                                        
                                        
                                
                        
		 
		
		
		
		
			 
			
				
					
	
		
			
			
				
					  作者: flying fish   以我的經驗來看,jitter跟諧波失真是無法類比的,拿TIM類比可能比較恰當,市面上有諧波失真很高的hi-end擴大機,比如darTZeel,但似乎沒有jitter很高
 的hi-end訊源,所有的高階數位訊源似乎都有志一同,朝降低jitter的方向前進。
 
 關於諧波失真,我跟darTZeel的老闆看法是一樣的,不重要,多一點可能還比較
 好聽,號稱失真最低的HALCRO已退出台灣市場,而darTZeel反倒大鳴大放。
 Halcro 有一陣子不只是退出台灣市場吧?連公司都沒了。最近兩年才重新重組,再出發。好像也還沒有什麼新產品。我個人用他們家的D類後級好些年了,我覺得聲音還不錯,前端有什麼變動,多半都能聽得出來(不排除是placebo的結果)。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6, 12:28 AM
                                        
                                
                                
                                        
                                                #5325
                                        
                                        
                                        
                                
                        
		 
		
		
		
		
			 
			
				
					
	我不曉得有這一段,再想起HALCRO,是darTZeel出現之後,因為兩者對比如此
		
			
			
				
					  作者: kevintran   Halcro 有一陣子不只是退出台灣市場吧?連公司都沒了。…。 強烈,兩者都算是HI-END級的,但設計理念卻是南轅北轍,一者強調最低失真,
 一者說失真不重要,再看了darTZeel的功率級電路,更讓人跌破眼鏡,跟教科書
 教的背道而馳,不只外表搞怪,連電路都不按牌理出牌,它用了一些巧思,不在
 乎諧波失真,只是用力地實踐無迴授的理念,應該是以聽覺做為唯一的依據吧。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flying fish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6, 07:27 AM
                                        
                                
                                
                                        
                                                #5326
                                        
                                        
                                        
                                
                        
		 
		
		
		
		
			 
			
				
					
	飛魚兄,用力實踐無回授的理念,應該就是要達到極低的DIM/TIM吧。
		
			
			
				
					  作者: flying fish   我不曉得有這一段,再想起HALCRO,是darTZeel出現之後,因為兩者對比如此強烈,兩者都算是HI-END級的,但設計理念卻是南轅北轍,一者強調最低失真,
 一者說失真不重要,再看了darTZeel的功率級電路,更讓人跌破眼鏡,跟教科書
 教的背道而馳,不只外表搞怪,連電路都不按牌理出牌,它用了一些巧思,不在
 乎諧波失真,只是用力地實踐無迴授的理念,應該是以聽覺做為唯一的依據吧。
 但是當Benchmark AHB2這種設計的擴大機出現,THD+N和DIM/TIM都可以雙雙壓低的時候,也許darTZeel的設計又佔不了多少便宜也說不定。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6, 07:37 PM
                                        
                                
                                
                                        
                                                #5327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不對啊??
		
			
			
				
					  作者: bchsieh   [恕刪] 
而他們測試[/COLOR]Sanskrit 10th MK II DAC時,幾乎都使用USB介面來測試,才能得到那麼好的數據。 根據他們的測試結果,這台機器用同軸時jitter反而是最大的,用光纖還稍微好一點。
 結果您都用同軸來測試... 這樣不是不太公平嗎?
  
[恕刪] 
 USB 與 同軸(或光纖) 要如何公平地比較 JITTER??
 
 看到他們的 J-TEST 方法:
 https://l7audiolab.com/f/l7audiolab-...ic-mirror-test
 
 J-TEST 的訊號 => USB => DAC => 測量 JITTER
 J-TEST 的訊號 => 同軸 => DAC => 測量 JITTER
 
 這樣子只能測量到 DETERMINATE JITTER(方波間的),無法測量決定RIP差異那種 RANDOM JITTER 吧??
 
 就算原始J-TEST 的訊號完全一樣,通過的路徑不同, RANDOM JITTER 一定不一樣,如何能公平比較?用我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可能同軸的方波間JITTER較高、但是方波內JITTER較低(方波比較陡!),那當然會造成聽感優劣相反了。
 
 而 IAN FIFO讓我心口服就是因為它是唯一可以阻止方波內JITTER的方法,除此之外任何方法皆無效。那麼,這些網站的JITTER測試是不是有問題了?
 
 請bc大魔王解惑了!......
   
 p.s. 完蛋了!我對 SMSL Sanskrit 10th MK II 的評價可能低估!!我不知道它要run很久?!原先24小時持續不斷run了兩天想說應該夠了,但是剛剛試聽好像又變好了!?(約100小時了),等我run個200個小時再說........
 
 但是 usb輸入還是大大輸給同軸,而且它的usb只是xmos208,我的同軸是樂之邦 digitimes2 或 10 future,根本就勝之不武。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6, 09:14 PM
                                        
                                
                                
                                        
                                                #5328
                                        
                                        
                                        
                                
                        
		 
		
		
		
		
			 
			
				
					
	
		
			
			
				
					  作者: psycho   因為人類是會對外界訊息進行 filling in(自動填補)的,從知覺心理學看來,『自動填補』的聽感會比99.99%正確的物理刺激更加正確;衪就是說如果音響系統播放音樂時:從 A =>0.01秒 =>B,或是 A=>0.005=> A' =>0.005=> B' =>B,A B的正確性會遠遠勝過有沒有加上A' B',因為 A B夠正確,大腦自動填補的『虛擬 A' B'』就會遠遠勝過物理上的 A' B'。這也就是 44.1 為什麼往往遠勝 192K或DSD的心理學背景。 
	來,我來開個知覺心理學的博士論文級講座,當初還只是碩士生而己....(好漢專提當年勇......
		
			
			
				
					  作者: bchsieh   教授,這裡小弟覺得怪怪的...一般44.1K會贏過192K或DSD,通常不是軟體問題(假192K),就是硬體問題(沒辦法將192K處理好,DSD有先天高頻雜訊問題)..
 如果真的都做到相同程度的完美,192K應該是很難輸44.1K的
   ) 
 請看以下圖片,我懶得做動畫,總之,先出現左邊圖形,再出現右邊圖形,看起來就會知覺成『似動運動』:看成有一個方塊左右移動。這是所有動劃的基本原理。
 ap1.jpg
 
 現在把上述方塊的右上方都加上一個角,看起來一樣是左右移動。
 ap2.jpg
 
 現在把左邊圖形左右鏡射,看起來會怎樣?哈哈,變成像開門一樣,從左邊旋轉到右邊。『移動』變成『轉動』。
 ap3.jpg
 
 這就是人腦知覺系統的『自動填補』功能,對於知覺來說,第3圖解釋成轉動是最符合現實生活的,所以就產生這種知覺。
 
 來!現在假設兩張圖的出現間隔時間是0.5秒。
 
 第一種情況是:左圖=>0.5=>右圖
 第二種情況是:右圖=>0.25=>從左轉到右的中介圖=>0.25=>右圖
 
 讓受試者評估上述兩種情況,那一種『轉動』的知覺是最自然的?結果慘了!除非中介圖畫得精準無比,否則受試者幾乎都是認定第一種情況才是最自然的。
 
 也就是說,除非我們能保證我們加上的中介圖是絕對正確的,否則加上它,不如不要加!讓受試者自行進行『自動填補』,受試者反而還認為它才是『最正常的』『最自然的』。
 
 這個意思也是說,如果有動畫片,是360P 60FPS,與720P 30FPS,如果兩者位元流量相似(詳細計算我不會算啦!請自行幫我修正腦補),那麼從知覺心理學上鐵定主張觀眾會認為後者720比360重要,遠遠比60>30還要重要太多。
 
 回到音樂知覺,上述的知覺系統『自動填補』功能,應用在數位音樂上,就會發生 44.1K 的問題其實真的不大。
 
 聲音知覺上,以『信號』當成知覺單位,這個信號簡單來說是由『暫態』來定義的。只要『信號』正確,44.1K就好像上述的似動運動一樣,大腦可以自動填補88.2、176.4...等正確的聲波。如果自行亂轉換成88.2,就好比上述的『中介圖』,沒有絕對正確的中介聲波,從44.1轉成88.2,將會讓知覺系統認為88.2反而不自然、不正確。這就是bc大魔王你也認同的升頻有害論背後的知覺心理學基礎,除非有非常正確的演算法能真正正確地計算出『中介聲波』,否則升頻反而是完全破壞知覺。
 
 所以,考慮到有這種知覺系統的『自動填補』功能,的確有可能造成音響系統『某些極少數』的特定失真,反而產生『更正確的聲音聽感』這種詭異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不是那麼常見就是。
 
 對我來說,錄音正確的唱片,cd比lp正確、比高解析檔正確.....應該就是知覺系統『自動填補』功能在作怪了....
  
 (end)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6, 09:37 PM
                                        
                                
                                
                                        
                                                #5329
                                        
                                        
                                        
                                
                        
		 
		
		
		
		
			 走向超值而極緻的 HI-FI電腦訊源(連載)
			
				
					
	
		
			
			
				
					  作者: psycho   來,我來開個知覺心理學的博士論文級講座,當初還只是碩士生而己....(好漢專提當年勇......   )
 
請看以下圖片,我懶得做動畫,總之,先出現左邊圖形,再出現右邊圖形,看起來就會知覺成『似動運動』:看成有一個方塊左右移動。這是所有動劃的基本原理。
ap1.jpg 
現在把上述方塊的右上方都加上一個角,看起來一樣是左右移動。
ap2.jpg 
現在把左邊圖形左右鏡射,看起來會怎樣?哈哈,變成像開門一樣,從左邊旋轉到右邊。『移動』變成『轉動』。
ap3.jpg 
這就是人腦知覺系統的『自動填補』功能,對於知覺來說,第3圖解釋成轉動是最符合現實生活的,所以就產生這種知覺。
 
來!現在假設兩張圖的出現間隔時間是0.5秒。
 
第一種情況是:左圖=>0.5=>右圖 
第二種情況是:右圖=>0.25=>從左轉到右的中介圖=>0.25=>右圖
 
讓受試者評估上述兩種情況,那一種『轉動』的知覺是最自然的?結果慘了!除非中介圖畫得精準無比,否則受試者幾乎都是認定第一種情況才是最自然的。
 
也就是說,除非我們能保證我們加上的中介圖是絕對正確的,否則加上它,不如不要加!讓受試者自行進行『自動填補』,受試者反而還認為它才是『最正常的』『最自然的』。
 
這個意思也是說,如果有動畫片,是360P 60FPS,與720P 30FPS,如果兩者位元流量相似(詳細計算我不會算啦!請自行幫我修正腦補),那麼從知覺心理學上鐵定主張觀眾會認為後者720比360重要,遠遠比60>30還要重要太多。
 
回到音樂知覺,上述的知覺系統『自動填補』功能,應用在數位音樂上,就會發生 44.1K 的問題其實真的不大。
 
聲音知覺上,以『信號』當成知覺單位,這個信號簡單來說是由『暫態』來定義的。只要『信號』正確,44.1K就好像上述的似動運動一樣,大腦可以自動填補88.2、176.4...等正確的聲波。如果自行亂轉換成88.2,就好比上述的『中介圖』,沒有絕對正確的中介聲波,從44.1轉成88.2,將會讓知覺系統認為88.2反而不自然、不正確。這就是bc大魔王你也認同的升頻有害論背後的知覺心理學基礎,除非有非常正確的演算法能真正正確地計算出『中介聲波』,否則升頻反而是完全破壞知覺。
 
所以,考慮到有這種知覺系統的『自動填補』功能,的確有可能造成音響系統『某些極少數』的特定失真,反而產生『更正確的聲音聽感』這種詭異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不是那麼常見就是。
 
對我來說,錄音正確的唱片,cd比lp正確、比高解析檔正確.....應該就是知覺系統『自動填補』功能在作怪了....   
(end) 我覺得教授上文所述的,就是bchsieh兄文中的軟體問題(升頻來的假高解析)。
 
 而以教授的比喻來說,CD vs 原生高解析,
 反而是CD把「絕對正確的中介聲波」給拿掉了。
 若教授的假說為真,CD可能還是可以聽起來和高解析一樣自然(兩者無顯著差異),
 但要是相較起來CD還是聽起來更自然的話...
 那就很可能就是硬體問題了。
 
				
					此篇文章於 2020-05-17 02:43 AM 被 k900733 編輯。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2020-05-17, 08:26 AM
                                        
                                
                                
                                        
                                                #5330
                                        
                                        
                                        
                                
                        
		 
		
		
		
		
			 
			
				
					
	"原生高解析" 是從 "音樂表演" (or whatever you like) 的原始音樂聲(無損類比訊號)中, 以較高的 "取樣頻率" 記錄成音樂的數位訊號, 以供音樂再生之用.
		
			
			
				
					  作者: k900733   我覺得教授上文所述的,就是bchsieh兄文中的軟體問題(升頻來的假高解析)。
 而以教授的比喻來說,CD vs 原生高解析,
 反而是CD把「絕對正確的中介聲波」給拿掉了。
 若教授的假說為真,CD可能還是可以聽起來和高解析一樣自然(兩者無顯著差異),
 但要是相較起來CD還是聽起來更自然的話...
 那就很可能就是硬體問題了。
 如果不是錄音的問題, psycho兄 卻總覺得 "44.1K的CD" 比 "192K的原生高解析" 聽起來更自然的話...
 那也有可能是發現了 知覺心理學 層面的某些現象, 也許就是所謂的 "錯覺".
 
				
					此篇文章於 2020-05-17 09:44 AM 被 LSP000 編輯。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SP000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您不可以發表回覆您不可以上傳附件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