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年可能搬到新的透天厝,五層29坪,這讓我思考要找一天上去新天新地唱片行去聆聽喇叭順便參考一下新天新地如何布置,還有要開始往JMR雙聲道系統開始邁進。
因為還沒實際聽過JMR喇叭的聲音,只能看看Youtube,就教授描述的orfeo的聲音,真的不誇張,還沒用到audiomat呢。
以下是Youtube上找到的orfeo現場播放唱片的聲音就讓我感動到不要不要了(透過耳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HX1GYIm18
可列印查看
未來兩年可能搬到新的透天厝,五層29坪,這讓我思考要找一天上去新天新地唱片行去聆聽喇叭順便參考一下新天新地如何布置,還有要開始往JMR雙聲道系統開始邁進。
因為還沒實際聽過JMR喇叭的聲音,只能看看Youtube,就教授描述的orfeo的聲音,真的不誇張,還沒用到audiomat呢。
以下是Youtube上找到的orfeo現場播放唱片的聲音就讓我感動到不要不要了(透過耳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HX1GYIm18
其實我兩年前就回過你了: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336#post234336
------------------------------------------------------------------------------------------------------
認真回一下,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用質感來描述,取而代之
的是用類似 紋理感 音色層次 音色立體感 和諧自然感等詞彙.
或著psycho引用的說法"細節本身的豐富度",我覺得也很貼切,
如果是工科人.............我覺得可以理解成,傅立葉級數能展開
到多少項去逼近原始曲線,項次越高,音色層次越細膩豐富 立體感
越好,聽起來也越自然和諧,當然"細節本身的豐富度"也越好.
至於psycho說的細節,可以想像成是在一個多重訊號複合系統下,
有多少原始訊號被引入,而"細節本身的豐富度"則是在描述這些訊號
在疊加後被近似到多深的項次.......然後Psycho只在乎前N項的主成分,
因為他能用總譜 動態 細節去跟你說明,至於N+m以後的項次,
"我不要質感,我只要如臨現場的快感啦".
-----------------------------------------------------------------------------------------------------------------
過了兩年你好像 終於 開始體會到我一直跟你說的捨麼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
你之前一直當狗屁的玩意了,只是創了一個符合你風格的字眼:『音樂本身的氛圍』XDDD,但其實一樣就是
我當初說的"所有你說不清楚的部分就是了"
-------------------------------------------------------------------------------------------------------------------
回到儀測跟聽感,或著說音響性與音樂性,其實長期以來我一直不覺得這兩者是能完全切開的,甚至應該說是一體兩面.
怎麼說呢? 我們先假想一個理想的 具有足夠美感深度的現場來進行討論,此時有幸能在那個現場聆聽的觀眾毫無疑問的能
得到最完全的感動,在這樣的情況下,音響性與音樂性將完全是一體的兩面,所有音響性很高但音樂性不足的案例(如果不是
錄音後製問題的話)其實都只是"特定音響指標很高分,但整體綜合音響指標不及格":反則反之.
但長期以來 音響性與音樂性 這樣的論述會被廣泛認同.就我的看法,跟太多失真高低的指標都是基於"頻響"有關,更糟的還都是
"頻寬有限的頻響".要解釋這部分,我們可以回歸基礎物理學的領域,音樂=特定複雜訊號的集合=各種有序震動的疊加,因此這種
複合訊號疊加完的結果,絕對離(聲學物理上的)單音或簡單複音疊加差很遠很遠很遠,於是為了分析這樣複雜的訊號,人類發展出了
一套數學工具:頻響=傅立葉轉換後的多項級數.但仔細想想,現實世界的自然聲音,重來都不存在所謂的"高低頻",最多只有主成分
的分布集中在那個頻段附近.因此捨麼人耳只能聽到20KHZ以下(的單音),所以重播系統只需要20/22KHZ的頻寬就足夠的說法,
其實根本不合理.因為真實的聲音訊號,如果假設能完美的記錄下來,其實都具有非常複雜的波形結構,而傅立葉轉換只是用項次去
逼近,絕非全等.在項次展的不夠高次或高次項準度不良時,即使前面的主成分項次準度夠好,人耳依然能感受到差異,進而產生諸如
質感 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之類很玄的音樂性詞彙.
此外,另一個維度,也就是時間/相位領域的失真也很少被關注與測量,要知道傅立葉轉換應用在真實聲音訊號上,其實是一種靜態分析
的工具,也就是一個瞬間的訊號,能用傅立葉展開逼近到很近似,但如果是一段時間的聲音呢? 這些靜態分析的指標在加進時間維度
滾成動態系統時,情況又如何? 此外這種相位失真,或著說時間域上的重播準確度,常常是不穩定的,不是固定快或慢多少瞬間,產生的
效果可以用DSP讓音樂播放速度隨機跳動來感受一下,當然相位失真的幅度單位是瞬間的量級,否則聽起來就完全不對了,而在基於
上述兩個維度差異所綜合出來的結果,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器材音色,某種程度上就是多架了一層複雜的動態函數在本來就很複雜的動態
訊號上.於是雖然我也很常用泛音結構來描述聽感結果,但其實那只是人類為了便於分析才弄出來的成分表,真實情況其實就是重播系統
能跟上多少真實訊號的複雜波形,並因為性能特性而有各不相同的有序偏移.......但用泛音結構還是比較好描述跟溝通啦.
------------------------------------------------------------------------------------------------------------------------------------
好久沒發文了.................累.
你就找一天來我的中壢音響室吧!『29』坪是單層還是總共看不懂?一般透天大就是跟我的中壢音響室一樣在7坪以下甚至只有5坪多一點,在我的中壢音響室聽聽看就知道!。。。。。:D:D
我覺得一部份是你贏了沒錯...(clapping)(clapping),但是基礎點相差太多!....:D:D
簡單來說,音響系統沒有到達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上,我認為根本不能談論『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當然也不能談論『音樂本身的氛圍』,因為是會『被騙』的!.....(devil)(devil)
簡單來說吧!MP3的演算法就是一種『心理的音色』之欺騙技術,對於不認真聽音樂的人(受試者)來說,MP3刪掉的高頻是他們不會注意到的,所以會覺得兩者聽起來一樣,所以說:『他們被MP3騙了』。
同理,我一再強調不能談論『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就是因為百萬元音響系統以下,找不到沒有被騙的啦!被騙的意思很簡單,就是:
為了『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導致能輕易被偵測到的HI-FI性能受損,從而干擾到對錄音水準、演奏水準與音樂水準的正確判斷。
例如我就敢打賭,你一定無法判斷以下三張極緻的人聲錄音有什麼彼此根本的不同、又那一首現代音樂極為偉大:
廠牌:CONTINUO Classics / 編號:CC 777809
https://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2883
廠牌:EnPhase / 編號:ENP005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t=2868#p18229
廠牌:SOLSTICE / 編號:SOCD354
https://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2885
我很懷疑沒有到達百萬元以上的音響系統,要如何能正確判斷出以上三張唱片『聲音』本質的不同?甚至理解理面的現代古典音樂技巧?
所以我的確認輸了..(blush)(clapping)(clapping) 因為我原本以為要往上達千萬元系統才能達到的理想,只要百萬元就可以達到了。這個的確出乎我意料之外......(blush)(clapping)
但是除非音響科學繼續瘋狂進步,否則要能通過上述三張唱片的挑戰,只能走向HI-FI性能;只要音響系統敢妄求一點點『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馬上就分辨失敗。
當然這還是涉及到『價值選擇』的問題啦!只要不去理會這種三張唱片的判準就好了......(devil)
不過我還是想『傳教』:我認為只有拼命追求HI-FI性能而主動放棄『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最後開花結果的『真正的音色美感 音樂表情 音樂本身自然的生命力之類』,才是音樂欣賞最高的旨趣,嘿嘿......(devil)(angel)
(END)
沒意外應該會是2020年上半年就要出了,聽樂之邦客服六號口氣,似乎才剛要開發數字時代3,至於其他用到SuperDSP300的產品在2019年底就已經偷偷在生產了。
其實看介紹,很接近Ian's FIFO的感覺,不然為什麼要支援外接RAM「讓FIFO总容量可达到128MB」。
還有,智能进化反馈算法,反馈值精确到当前采样率的十万分之一,以稳定USB音频数据发送速率,再次降低音频数据播放抖动。
這也可能是讓水塔到buffer到DAC能盡量穩定不要突然buffer溢出斷播?
超大USB/SDIO和I2S异步数据缓存FIFO,用来稳定音频数据输出,第三次降低音频数据播放抖动。最大限度的让声音具备模拟音频的迷人色彩和质感。
異步數據好像不是異步時鐘?還是一樣,不知道有專業的能回答嗎?
之所以會這麼關注Ian's FIFO原因是電腦訊源的優化變數太大,特別是越新的主機板跟BIOS越智能,有些類似記憶體時序的部分,如果沒固定住,可能每次開機都會小小變動,至於不開放調整參數的部分那就糟糕了,無法固定參數!
我的理解,外接ram應該是為了構建多級buffer。superdsp300晶片本身已內建fifo buffer,再加上外接ram,構建多級buffer。
每一級buffer可能都會做一次數據重整?如果是這樣,那麼每一級buffer就相當于一個usb hub,當然是越多級越好。
但是看六號的語氣,dt3可能也不會用到外接ram...啊啊啊...
異步數據就是異步傳輸,是指發送端和接收端不需要用同步的時鐘來傳輸數據,降低對時序的要求。
簡而言之,
異步數據是為了提高i2s訊號傳輸的時鐘精度。
異步時鐘是完全不care i2s訊號傳輸的時鐘精度,重新用i2s的data部分生成時鐘。
兩者都要buffer,但數據處理的方法是很不一樣的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是使用 jplay的傳統雙cat 模式的?
升級成 jplay 7.0版很久了,一星期前因為測試電腦出問題,臨時降成 jplay 6.2版,一聽之下真糟糕,明明 jplay 7.0 都run好個月了,還是一下子就立刻聽出 jplay 6.2 比較hi-fi、細節較多、音色的正確性佳。7.0的優點則是殘響較多,『聽起來比較美』;然而以 FY/SOLSTICE 那張偉大的杜卡斯鋼琴奏鳴曲一測試,很明顯鋼琴『高音在前』會偏向『高音在左前』,而且己經跑到左喇叭的外側了。相對的,6.2雖然也有一點點『高音在左前』,然而RUN了一星期以來,都很確定最多到左喇叭的內緣而己。
如此試聽,從我的立場 JPLAY 6.2 就是贏過 7.0 無誤,所以確定不升版本了....(blush) 但是不同的音響系統未必結果相同,所以寫出來看看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的?記得有喔!....(clapping)
就耳機系統+單機CAT來說,JPLAY 6.2的聲音聽起來也有如教授所述的特質,但我也很喜歡JPLAY 7.0的聲音,由於JPLAY 7.0還能高度相容MPC-BE的插件使我看影片獲得很高品質的影音享受(讓音訊以JPLAY播放!),因此我還是繼續使用7.0,畢竟也沒多糟!
之前不是實驗過,外接供電HDD聲音較正確嗎?
後來發現連要播放檔案,也就是HDD到JPLAY(RAM)的過程中也必須使用外接供電的HDD聲音會較好。
後來我又測試了把
1.chrome暫存資料存到外接HDD。
2.netflix資料暫存到外接HDD。
即使不是使用JPLAY均獲得聲音更好的結果,且JPLAY跟這些暫存非JPLAY播放程式的差距拉大,意即能很明顯分辨出如youtube上的不同音質跟動態壓縮。
在亂玩的過程中有一點讓我訝異,也就是把JPLAY安裝到外接HDD的聲音居然比安裝到系統碟(PCI-E SSD)的聲音要好。
推測即使是程序,啟動從HDD到RAM的傳輸過程中也有jitter的影響。
如果有條件的人,看是否也能幫忙驗證JPLAY安裝到外接HDD的聲音是否較好,交叉驗證之,感激不盡。
當然用Ian's FIFO套件就不用這麼搞工了(blush)
*本文所用PCI-E SSD是Intel 750 400GB。
昨天不小心把「凡達克NexStar® GX USB 3.1 Gen 2 Type-C 3.5” SATA HDD/SSD 硬碟外接盒(NST-371C31-BK)」燒掉了,而且我明明有關掉電源,沒想到DC頭通電插進去依然給他升天。
情急之下用伽利略旗艦版光速線來接HDD聽音樂,結果發現,Delock的線材比較薄聲?我本來以為是伽利略旗艦版光速線的設備不夠好,又在PCHome買了一個專業加強版,可以接兩台SATA設備那個,使用內附的USB線材,聽起來較厚聲了,但動態不夠好。
然而我早就預料到可能是線材的問題了,因此又多買了一個USB3.1 gen2轉接頭-BENEVO晶片版 USB3.1 A公轉Type-C母轉接頭 (BUSB31AMCFA)
https://24h.pchome.com.tw/prod/DCACLP-A9009JDL2
將此轉接頭配上「USB-IF認證 USB3.1 Gen 2 (10 Gbps)傳輸線,USB3.1 A 對 Type-C,1米」插在伽利略旗艦版光速線上...
https://24h.pchome.com.tw/prod/DCACPQ-A9009JOJC
賓果,這就是我要的聲音,動態比Delock更好且細節都還在,不愧是USB IF認證的線材。
因此上一篇提到的外接式裝置也會被線材大大影響。
伽利略有做電流保護,DC孔怎麼捅都不會死(angel)
然後專業加強版應該是比旗艦版更好...不過我找不到USB 3.1 GEN2的TYPE B轉接頭,所以用回旗艦版。
意外的發現...原來BENEVO晶片版 USB3.1 A公轉Type-C母轉接頭 (BUSB31AMCFA)會開掛...
不只是Amber線材好以外,原來BENEVO這顆「晶片版」轉接頭似乎有降低jitter或重整訊號的功效?
因為測試的時候,一開始將轉接頭插在伽利略旗艦版光速線上,感覺還好,跟凡達克壞掉之前的聲音很類似,但反過來用,把轉接頭插在BENEVO USB HUB上,居然聲音聽起來更準確、更真實且更中性(不暖也不冷的聲音)?!
附件 32936
至於我有用伽利略專業加強版光速線測試,也獲得同樣效果,而且專業加強版似乎比旗艦版好聽一點。
附件 32935
Delock聽起來是比較開闊,但薄聲,而Amber也有Delock那麼開闊,且沒薄聲問題。
只是這轉接頭還真令人訝異(angel)
2020/02/03後來發現benevo轉接頭+伽利略外接裝置RIP出來的檔案會「動態壓縮」!
為何我的JPLAY7.0在安裝過程沒有選擇安裝到哪個驅動器的選項?我不明白gangster.tank 是如何把JPLAY安裝到C盤之外的其他分區的。
話說小弟在過年前跟教授約好初三要再過去拜訪中壢的音響室並順便帶一些東西過去讓教授測試。
在此感謝教授特地空出時間給我之外,另外再感謝受我之邀一起到教授音響室做測試的Higuma兄。
之前小弟去拜訪教授音響室時都會帶一些東西過去給教授測試,不過幾乎教授都認為會讓聲音不夠正確。
但是這次帶過去給教授測試的小道具,居然意外的有兩件讓教授覺得除了提升音質外沒有甚麼負面作用的。
首先是原本U3TT中使用的7port USB3 HUB。我自己拆開鐵殼後在鐵殼底部跟上蓋都裝上日立金屬磁力隔離紙,
然後在電路板上塞滿了日本三菱化學的除靜電棉最後再把所有空的USB port都裝上我自製的USB3除靜電接頭。
教授把原本的USB3 HUB換上我帶去的USB3 HUB後開聲測試後,Higuma兄說低頻下淺更深更穩而教授說不只
這樣連微小的聲音細節都聽得更清楚了。在教授確認我的USB3 HUB聲音正確沒問題後,USB3 HUB就先不換回
原本教授使用的USB3 HUB直接繼續測試下一個小道具。
接下來測試的小道具我是看了日本音響BLOG強力推薦後,我才特地買回來使用的工業用接地噪訊處理器。
https://www.amazon.co.jp/dp/B013QHMP...v_ov_lig_dp_it
附件 32949
一開始測試教授先把接地噪訊處理器接到類比器材使用排插的地線上,測試後教授認為背景雖然變黑了但是動態有點
被壓抑住了。再來原本教授的AudioPC有接了兩條USB端子地線分接到兩個小地盒上,先把其中一條地線改接到
接地噪訊處理器做測試。測試之後發現背景變得更黑卻沒有動態壓縮的問題產生,於是教授把第2條地線再接上第2顆
的接地噪訊處理器再做測試。結果接上第2顆之後就又出現了動態壓縮的問題,所以還是拔掉第2顆維持使用1顆就好。
再接下來換ControlPC也接上USB地線連到接地噪訊處理器上測試,測試後跟AudioPC一樣背景變得更黑沒有動態壓縮。
然後一樣接上第2條地線連接地噪訊處理器再測試,結果還是一樣會有動態壓縮的問題。最後再把USB3 HUB也接上USB
地線連接地噪訊處理器測試,結果還是一樣會有動態壓縮的問題。不過我猜想因為USB3 HUB是從AudioPC上接出來的,
接地搞不好跟AudioPC有相通所以才會有跟AudioPC接上2顆接地噪訊處理器後一樣的動態壓縮問題。
不過因為接地噪訊處理器接在PC上的效果實在太好了,所以Higuma兄馬上決定要購買1顆來使用在PC上而教授也決定要
購買回來使用在JPLAY雙CAT上。但是原本接地噪訊處理器原廠的設計是設備的接地先經過接地噪訊處理器後再串接上實體
接地。所以或許接地噪訊處理器後端再接上地盒或是真實地線後的效果還會再更好,不過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沒來得及測試。
看來等教授購買的接地噪訊處理器收到後,可以請教授再試試看接地噪訊處理器後端接上地盒的效果如何了。
音響聚會後就一直在忙著研究2/5到日本的旅行要不要取消.....最後應該是取消了,損失慘重....:~~~
簡單補充當天的情況:
1、當天一開聲,Higuma就唸唸唸沒有質感,我也依往例不鳥他,先把要獻寶的音響測試片播放完。結果這次輸到我嚴重誤判,吃癟了.....(blush)(blush)
2、播放完音響測試片,問問tetsuka聲音質感的問題,他表示比不上一年前的水準。咦?難道是新換了 銀欣1500w 的關係,Higuman 查出這顆power的測試數據不佳,我則堅持大瓦數才是一切,吵了半天結束這一階段。
3、第二階段開始。因為過去經驗,tetsuka帶來的東東都會破壞聲音的正確性(最嚴苛的標準),所以一剛開始才先不測試硬體。結果,先換了tetsuka輕度改裝後的hub,開始被Higuma用力唸唸唸:現在有質感了啦!....我聽起來也真的是如此!糟糕,發生了什麼事?
4、最後才發現,,音響系統太敏感真的會害死人!!簡單來說,超大瓦數的jplay雙cat,不知什麼原因,只要連續開機個一段時間:三個小時就很明顯,系統就會有各種雜訊(?)、靜電(?)、感磁(?)...還是什麼不知道的,總之聲音就會明顯變髒!!只有Higuma這種專注聲音質感的神耳才能馬上發現!!而我是另一種專注聲音分辨力的神耳,不比較的話只覺得我的音響沒問題啊?有比較的話才能發現:幹~~~~~~~...........
如果排除掉這種聲音變髒的問題呢?當天的測試結果:第一,電腦完全斷電。第二,所有大瓦數電供完全斷電。第三、usb hub拔掉重新插一次。『完全斷電』的定義是:至少排插的電源線要拔起來。
後來我自行研究,發現只要把先前購買來對付LP播放的『工業級除靜電風扇』( PC離子風扇 台式靜電風扇 靜電消除器 離子風機)以最大風速對著AUDIO CAT 與 USB串 吹個一分鐘,就可以得到極為相似的結果了。
因為發現 JPLAY CAT變得這麼敏感,再來就可以更正確地測試tetsuka帶來的小道具。
5、一開始測試『工業用接地噪訊處理器』是使用tetsuka自製的接地線+淘寶法規頭而接在排插上,結果非常糟!!除了背景變黑外全面變差。因為我經驗充足,馬上斷定是 tetsuka自製的接地線 或 淘寶法規頭 太爛所造成的結果!其實也不是這兩者太爛,而是我整個音響室通通都是最頂級的 ATL頭與 香寶寶線,所以任何一個等級比不上這者的配件一加上音響系就會整體的破壞聲音,這麼敏感的音響系統有多麼討厭啊?
因為知道問題在線材,所以靈機一動改成使用現有的 USB 接地線+熱狗小地盒 來測試,把小地盒拆掉換成這個『工業用接地噪訊處理器』,結果真的是下巴掉下來了!!!熱狗小地盒的容量一點都不小,偏偏被這個小東東全面打敗!原廠還建議可以先接『工業用接地噪訊處理器』再接地盒,我當然決定買下來當成重要配件了!
後來多種測試下發現:
第一、同一台PC,接兩個『USB接地線+『工業用接地噪訊處理器』』意義不大。
第二、AUDIO PC 與 CONTROL PC都要各接一個『USB接地線+『工業用接地噪訊處理器』』,改善效果爆炸好!依我看連香堡大地盒的效果都未必比得上。
第三、原玩家特別建議接在DAC最有效,我們測試在AUDIOMAT DAC則是反而有害??
第四、接在 USB HUB上呢?反而有害。簡言之,越遠離類比端,越有效;相反則越無效或更有害。
因此我要買下三個好好玩.........(clapping)(clapping)(devil)(devil)
最後的重點:
1、真糟糕!!我的黃金雙耳還是有嚴重缺陷,如果沒有比較,無法發現『音質』的絕對正確性,哭哭.........
2、數位播放系統怎麼越搞越囉嗦....?吐血...............
(END)
看了tetsuka兄跟教授分享的文章,突然覺得Ian's FIFO DAC真是非買不可了....簡直太超值。
嘿嘿,我認為跟 Ian's FIFO 無關喔!
依我經驗,這應該是所有居家任何供電系統運作後產生的雜訊,『倒灌』進音響系統;所以 Ian's FIFO 固然能擋掉『雜訊對數位訊號的汙染』,可完全擋不掉『雜訊對類比訊號的汙染』。而從這次經驗與我日後到現在利用『除靜電風扇(SIMCO SL001)』的測試結果,很大的信心正是『雜訊對類比訊號的汙染』。
這也是映證我一直對 Ian's FIFO 的唯一疑慮:按原理而論,數位播放系統本身造成的電氣雜訊,明明一定會倒灌給類比系統(擴大機或DAC);那麼使用 Ian's FIFO DAC的用家,應該立即會發現它的數位播放系統是使用小黑盒供電還是用 MSP600供電會相差很大!因為小黑盒沒有主動式PFC又太低價,理論上對於110V的供電端應該會大量倒灌雜訊;相對 MSP600 就好太多了!
所以當天 tetsuka 與 Higuma 都嚇了一跳:只是接上散熱風扇,還跟音響專線完全不同迴路,為什麼要使用 MSP600 接散熱風扇啊?理由就是我的類比系統太龜毛,用小黑盒接上散熱風扇,聲音會明顯變差啊!
這是非常高階的『雜訊倒灌回類比訊號的汙染』之問題,依我推測整套音響系統沒有專線、沒有破一百萬台幣,應該很難發現這種龜毛問題,所以大家也不必太擔心,『應該』聽不到啦...????....?????.....(blush)...(devil)....(giggle)
(其實我懷疑 Higuma 那種神耳可能只要五萬元的便宜系就可以聽到了...(devil))
(end)
關於雜訊對類比訊號的汙染這方面教授你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在教授那極度敏感的音響室做測試時就可以確認這一點的存在。
我在請日本職人代工Ian's FIFO DAC時,我自己也認為電源雜訊對類比訊號的汙染是Ian's FIFO所無法消除的。
就算我的Ian's FIFO DAC製作完成開始使用後,我把Audio PC目前使用的AX1200i電供換成便宜的一千以下的電供後可能還是會聽出聲音的些微差異。但這個差異不是電供造成數位輸出品質差異所影響的,而是不同電供本身的噪訊差異對於整個類比迴路電源所造成的影響。
記得bchsieh兄曾經提過在他使用Ian's FIFO自行DIY的DAC之後,他目前所使用的前端數位撥放設備耗電量不到10W。其實這個我想就是使用Ian's FIFO後的另一個重點,在Ian's FIFO可以無視前端數位訊源品質之後可以把前端訊源設備極端的精簡。在使用Ian's FIFO DAC後我就可以把U3TT跟JPLAY雙機電腦和所使用的電供都收起來,之後找個耗電量10W以下的樹梅派或是PC電腦棒使用低噪訊的線電或是交換式變壓器就好。不過我想我應該會找個大容量行動電源來給樹梅派或是PC電腦棒使用,這樣子一來就可以把DAC前端數位器材的電源噪訊徹底跟類比迴路給分離出來。
查了半天上面說的是什麼東東,是這個嗎?
The FiFoPi Ultimate from Ian Canada
https://www.audiophonics.fr/en/dac-a...p-p-13823.html
IAN CANADA TRANSPORTPI Digital Interface SPDIF Low Jitter for Raspberry Pi
https://www.audiophonics.fr/en/dac-a...i-p-14232.html
歡迎 sigma網友把 ian FIFO 拿來中壢音響室測試喔!!.....(clapping)(clapping)
前面寫錯了, 是ReceiverPi, TransportPi.
請參考Ian 的文件:
https://github.com/iancanada/DocumentDownload
之前買了McFifo 接 Soekris dam1021 DAC, 自己簡單測試一下前端播放的影響, 當時覺得還是有一點點差異, 應該是我用同一台電供給McFifo供電造成的, 雖然該電供有兩個5V, 但應該沒有完全隔離.
後來也買了Ian 的FifoPi 及ES9038Q2M DAC, 再配上LifePO4PowerSupply, 這樣子配上RaspberryPi, 就可以組成一套不錯的播放器.
另外ReceiverPi 可以接spdif或I2S輸入, 再透過原來的FifoPi隔離及reclock, 再接TransportPi 輸出spdif到自己的DAC.
這樣子方便你接原本的播放器材, 例如CD機, 也可以使用原來的DAC 來播放.
教授我看了一下sigma兄提供的Ian的產品文件庫後,ReceiverPi => FifoPi => TransportPi其實安裝上很簡單。
附件 32956
組裝後的樣子就跟Ian所提供的圖片一樣相當的簡單連焊槍都不用,好像只要提供一組DC 5V電源給FifoPi就可以工作了。
ReceiverPi 48美金 FifoPi 135美金 TransportPi 57美金,不算運費跟稅金的話一共需要240美金。
但是要聲音好的話還是得換上更好的時鐘使用品質最好的電源,TransportPi最好也獨立使用LT3042或LT3045四並聯供電。
後來發現benevo轉接頭+伽利略外接裝置RIP出來的檔案會「動態壓縮」!
為什麼聲音好的裝置熱拔插接大電容都會燒掉阿!
因此RIP CD聲音好的關鍵在「凡達克NexStar® GX USB 3.1 Gen 2 Type-C 3.5” SATA HDD/SSD 硬碟外接盒(NST-371C31-BK)」,推測是支援USAP的USB3.1 GEN2的晶片處理性能優於USB3.0的晶片。
我打算AOKO奧科美的轉接器來測試,因為有支援USB3.1 GEN2。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cket=15#detail
小弟是用 jplay的傳統雙cat 模式的
記得當時JPLAY FEMTO剛出時就購買安裝,覺得聲音有比較細膩好聽的感覺,只是音色覺得有點不喜歡.
當時客廳比較小,所以沙發只能背靠牆聆聽.
後來搬家客廳變比較大,長方型的客廳,沙發後面又有空間.
一開聲就覺得整個聲音有氣無力,音色也不喜歡,查了很久也查不出甚麼原因,所以就很少聽了.
直到最近2部PC安裝回JPLAY 6.2.
喔耶!熟悉的HI FI性能又回來了.
相對於6.2, FEMTO變成整個縮得離很遠,聲音不開闊,聲音又緊緊的…………
另外小弟也試過2部PC分割裝LTSC OS.
可能是我安裝的姿勢不正確吧.
整個糊糊的不清晰.
CANDY和LTSC的優化基本都差不多
懶得再試了............
小小心得供各位參考,若有錯誤請指正
哇咧!這種聽感差異應該比我的感受還要更強烈,會不會是整套系統太鑑聽了?還因此『....所以就很少聽了.』真是可怕.....:D
原本我以為我的系統可能比較往美聲妥協了一點,不過最近的經驗還是明顯地鑑聽能力大大勝過美聲能力,還可以挑出新天新地進口的唱片居然有一張明顯錄音太加料,導致使用5000元的 Edifier S1000播放起來比兩百萬元的主系統還要更好聽太多.....這個是 tetsuka、Higuma與 box本人都親自體驗到的....(giggle)
所以鑑聽能力太強的音響系統,的確會變得『難聽』,甚至像chrischang0624一樣居然不想開機了?這時只能辛辛苦苦地debug,找到系統最弱最不正確的一環加以改善,才能讓錄音正確的唱片恢復正常,整套音響才聽得下去。大家真是辛苦啦!!
關於之前提到的AOKO SATA轉USB3.1 GEN2 TYPE C的轉接裝置,從淘寶購入網址如下: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cket=15#detail
我2/9購入透過順豐2/11到台灣,拿到手第一件事情是狂噴消毒水,之後就進行測試。
附件 32980
我將這個轉接器接上HDD硬碟,透過Amber USB3.1 Gen2 TYPE C to TYPE A傳輸線連接到USB HUB上,並以Daitron 12V電源加三顆1800uF MKP薄膜無極電容供電測試。
初開聲,發現直接把伽利略的SATA TO USB3.0轉接器按在地上打,動態跟泛音都是勝過一截,但稍微不開闊(其實之前凡達克也有這個現象,但教授聽了沒問題)。
而伽利略SATA轉USB外接裝置透過之前用的benevo轉接頭,雖解析度跟開闊度極佳(平面聲音佳),可聲音深度不足,而AOKO轉接裝置則是聲音深度好上一截。
後來測試RIP發現,AOKO轉接器並無法使用在內接式光碟機上,只能用於內接式HDD,故測試的時候是使用伽利略專業加強版連接光碟機,而AOKO轉接器連接HDD。
RIP後發現伽利略的轉接讓聲音聽起來開闊、解析好,而後儲存的過程中,AOKO讓RIP的檔案聲音又有了厚度、深度、活生感,這意外的發現讓我驚喜。
後來我把Yu-studio那條用不到的DC線從電容上拔下來,之前測試的時候都是鎖在螺絲上但無負載,不知道是鍍金Y插的關係,還是什麼魔法,當我把這條線移除後,聲音居然更上一層樓,好似OFC無氧銅汙染了整個電容似的。
我又發現AOKO轉接器需要RUN IN,前面提到的聲音不夠開闊,從2/11到2/22截至發文今日,聲音變得越來越開闊,已不需透過伽利略外接裝置RIP就能滿足我的聽感,因為在chrome緩存測試中看Youtube能很明顯地察覺到聲音不同,用JPLAY更不用說。
這個AOKO的轉接器跟凡達克不同的地方是,這個AOKO轉接器可以RUN IN開來,聲音會慢慢開闊,而凡達克卻不行,始終有點悶。
至於為什麼用不同的轉接裝置會讓聲音有這麼大的差異,我推測是可能是我單機CAT較能體現出RIP差異的因素,還有,有時候在沒有Ian's FIFO架構的播放系統上想聽音樂,RIP差異也很重要,比如在開車時,這也正是為什麼我會玩轉接裝置的原因。
---
新天新地的香堡大地盒缺日本原料中,因此我還得等等...(wasntme)
聽過了,不過在我深度理解鋼琴的古典音樂後,對這位沈文裕(教授?)的看法會很嚴格了。
他的優點是真誠而不做作,對於想透過市場炒作而在西方古典音樂世界佔一席之地的華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如果我的音響水準不足,聽鋼琴只聽線條與詮釋而不聽音色,對他的評價一定非常非常高!
但是古典音樂中的鋼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化,簡單來說,我們難以想像如何以西斯汀教堂或巴黎聖母院來表現華人道家成仙或佛家涅槃的宗教感受,但是表現基督教精神文化則毫無問題。鋼琴音樂至少從貝多芬開始就進行『音色營造』的複雜演化過程,到了德布西之後更成為最重要的元素:簡單來說就是要求鋼琴必像一個交響樂團一樣豐富的音色變化。
而這位沈教授的演奏很明顯是要求音色的單一化與一致性,用來表現華人文化的《梁祝》的確精彩!但是《梁祝》的古典音樂元素非常淺顯簡易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音色單一化並且不造作的真誠演瘈可以感動人心。
但是到了李斯特就全完了.....李斯特的音樂才沒有什麼意境,單純就是鋼琴聲音要很好聽;這時音色單一化是絕對致命的缺限!聽了真的是昏昏欲睡.....當然這也是因為我手上的高明法國鋼琴家太多,一比之下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麼談到貝多芬呢?老實說,古典音樂的流行市場沒有什麼真正的高明演奏家,所以沒有聽過法國演奏傳統的人,可能會覺得沈教授很不錯.....,但是像我己經接受法國鋼琴演奏傳統的,那就覺得不怎麼樣了。
其實我現在一直在欣賞比較現代的鋼琴協奏曲,從聖桑到拉威爾,更重要的是馬斯奈、克哈斯(Cras)、漢(Hahn).....他們音樂的豐富度與美感都是把貝多芬或布拉姆斯遠遠遠遠追過一大截的,所以如果不是音色多變的鋼琴演奏,整首音樂就會難聽到爆。像這樣的古典音樂產品,都是音色單一化完全無法面對的現代曲目,也就無從欣賞了。
當然了,這種音樂對音響與錄音的要求也是最嚴苛的.....:)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YyM...zp.8253869.0.0 mozart k.27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HHOBApqUY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11698450269506
沈文裕的遭遇比較特殊,如果了解一下沈的經歷,教授就明白啦。
那个李斯特的鐘不是他自己想演奏的啦, 還有下面這個野蜂飛舞,都是他爸逼他彈的,就為了表現技術能力,39.9秒吧,至今仍是世界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bPih_xqVI
他本人是不太喜歡這樣啦,有幾次演奏會,沈按自己想法去彈,觀眾反映很喜歡也很熱烈,可是回到後台就被沈爸爸一頓耳光暴揍。可是他爸對鋼琴完全白癡, 對沈一直管的很嚴厲,沈從小就是神童琴癡,坐在鋼琴上就不肯走,至今不會繫鞋帶,出門也不會。離開大人都不會生活。
沈算是一個天才吧,11歲花了一周時間就學會了彈奏拉三,在德國入學考試的時候彈的拉三,震驚了所有的教授和學校。13歲的時候技術就是大師級了,但有些人認為情感不足。他的視奏能力非常強,幾乎所有譜子拿來一遍就能彈。所以他練習過的曲目可能是鋼琴家裡最多的。 在比賽中,國外的評論家說非常震驚,因為他把鋼琴演奏像一支管弦樂隊。
沈自己也是不太熟悉現代作品,也是他爸逼的,他從小都是彈貝多芬 莫扎特 巴赫這些古典啦, 11歲就去了德國,多年在德國學習。在漢諾威大學師從德國鋼琴教父凱沫林。凱沫林非常看得起他,不到年紀就破格推薦他參加伊麗莎白女王賽,可是他爸以死相逼和老師鬧翻,讓他退學回國了。
沈其實在西方比較有名啦,16歲拿了伊麗莎白女王賽的第二名,17歲拿過拉赫瑪尼諾夫鋼琴賽冠軍,西方評論家讚譽很高。被他爸逼回國以後,反而在國內沒有什麼名氣,一直在地下室練琴。
他爸一直想把他當搖錢樹一樣推銷出去,沈自己倒是淡泊名利,他曾經說反而喜歡這種沒有太多利益的狀態,
沈從一個方面來說 他是一個很狂的人,他認為自己14歲就已經是大師級了,14歲他躲在琴房練琴,隔離的德國同學都以為是哪個大師。他自己的目標從來不是錢或名利,他一直在追求鋼琴的境界。他也毫不掩飾的認為自己是國內年輕鋼琴家裡最好的,他希望自己死了以後能成為當代前十的鋼琴家。 許多老師都說 他是一個很純真 說話完全不帶心機的人。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錄製了3000多個視頻,包括一些簡單的曲譜,都免費在網絡給大家學習, 這對很多琴童來說是無價之寶。
畢竟大師課只有極少數人才能上得起, 而且他也會經常談論自己對音樂,鋼琴的理解,從不避忌。 淳樸天真,他的世界裡只有鋼琴。對於鋼琴的音色,他有時候也偶爾談起,對德國 法國 俄羅斯的鋼琴家的音色理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36...83934956239612
難得,居然在演奏音色上跟Psycho有同感,
不過我想補充一下,我本來在想是不是他自家練習的鋼琴,
音色就是那樣呆呆平平的,結果另一片演奏悲悵 月光的影片,
音色聽起來就好多了..............讓我相信他真的是花了很多
時間在貝多芬的經典曲目上,因為音樂不會騙人.
另外除了比較感性的音色表現力,他在左右手聲部的控制上,
我也覺得有所不足,也就是兩聲部平行演奏的旋律線,理想情況
是要能清楚分離並產生合奏效果,差一點的就是一邊是主旋律
一邊是簡單伴奏,更差的就是一條主旋律唱到底,另一條純粹點綴,
甚至根本不知在幹嘛.這部分在 鐘 特別容易辨識,這曲目難就難在
他在同時要求各自旋律線本身的線條美感 音色美感以外,還特別
需要兩聲部合奏下的結構美感.
只看文字應該很無感,我放個參考版本給大家體驗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VF49mHEEM
寫到一半有感而發,多廢話幾句.我知道台灣甚至亞洲對鋼琴
演奏好壞的主流想像是所謂的"彈得對不對" "能不能彈很快很複雜的音符",
(例如這段影史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ERu9k6jBE )
並衍生出所謂的學院派,強調完全照譜上各種記號"完美演出".
但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演奏只在乎"彈得對不對",甚至更極端點,
"音符按的對不對",那"總會有失誤的人類演奏家"面對"零失誤的機器演奏",
他的價值在哪? 還是我們拿譜寫程式,就創造了一個完美的演奏家?
Mozart k.271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YyM...zp.8253869.0.0
Beethoven moonlight sonata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Q2O..._65&f=26561466
tetsuka 介紹的這個『小藍』在我的音響系統表現絕佳,我早己經買下三顆又搭配 YU-STUDIO 的 最貴之USB接地線(也不到1千元),接過多時間RUN-IN後,確認是完全正面改善。
但是 Higuma介紹給新天新地的box,卻回報有動態壓縮問題?由於box他們不是使用CAT而是藍光機+HDMI盒,我以CAT頂級玩家的腦袋直接推理他們應該是接在排插上的地線,那當然很容易翻車!所以昨天就拿我RUN好的兩個『小藍+USB接地線』跑去新天新地裡吐槽......
藍光機要怎麼接USB接地線?很簡單啊!它不是有外接USB碟的 TYPE A母座?接上去就好啦!結果當然證明我是對的,這東東全面改善!結果就被搶走了一組,幸好我也搶了20張 Jean Cras的唱片.....:D
但是到了晚上,box就傳訊息說:聽了很久,越來越覺得有吃掉細節耶....?而且 Higuma也在場??怎麼回事?
於是今天在我自己的音響系統做終極測試:插拔的都是audio pc上的usb孔,放大改善效果。box的意思是多種樂器合起來的『合奏效果』會變差,ok,我就使用最頂級的測試方法:
附件 32988
廠牌:TIMPANI / 編號:2C208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克哈斯 / 管弦樂作品全集(含協奏曲)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2346
測試的是第一張cd之第四軌 Cras: Ames d'Enfants I. Pures 5:13前段。注意第一小提琴多隻樂器的合奏效果,與其他樂器的合奏效果。
對比的是完全相同的曲目但是不同的演奏版本:它是第3軌。
附件 32989
https://www.amazon.fr/Musiciens-Gran.../dp/B07NR8KRGX
以下是超高難度的音響效果與音樂欣賞能力,大家加油!
timpani雖然是較早錄音,但是錄音正確無比!相對的這張 hortus可能不是正規錄音,雖然暫態足夠(最新錄音的特色),但是音場高度矮了一截、樂器定位很不自然,不同樂器之間的融合感被破壞一些.....
然而 hortus這張卻是原汁原味的法國樂團!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l'Opéra de Toulon 是什麼團我根本第一次聽到,但是法國樂團那種高超的合奏能力完全是非法國樂團難以想像的;相對來說,timpani的盧森堡愛樂比較偏向比利時樂團,合奏能力佳,但是聲音比較暖、比較溫吞、甚至比較糊一點。
於是兩張唱片是,一個的錄音水準佳,另一個是演奏水準佳。那麼加上『小藍+usb接地線』之後,會放大兩者的差異?還是減小?
就是因為這種超高難度的測試,我才發現一個高難度答案:答案是,『小藍+usb接地線』絕對正確,錄音水準的差距變大,演奏水準的差距也變大。那麼為什麼box會發現問題呢?原來,『小藍』接久了會『累積變髒』,只要重新插拔就可以恢復性能,一直插著最後聲音就會有點糊了。
天啊!難道要天天插拔?但是我猜測,『小藍』的使用說明原本就要求它之後要接地,該不會是沒有接地導致它的性能退化吧?於是把『小藍+usb接地線』後面再夾在『新天地小木盒』上,形同是讓『小藍』接地。結果,完美無缺!聽不出來『累積變髒』了.....
附件 32990
因此如果音響性能太強的系統,尤其是我的或新天新地的那種接地盒一大堆的系統,『小藍』的使用一定要接地,不然就會出現『累積變髒』的問題。如果不是這麼敏感的系統,那就不知道需不需要了.....(blush)(clapping)
(END)
P.S. 同時跟大家推薦 Cras 的鋼琴協奏曲吧!天下無敵的偉大音樂。前幾天邀請對古典音樂完全無接觸的學生到音響室玩咖啡,一邊喝一磅好幾仟的紫標、紅標的,一邊我就播放這首音樂最精彩的第三樂章。播完之後,學生說:太好聽了!!老師,我也要玩音響~~~~
所以,小藍怎麼接地盒?
附件 32990
加上圖片,小藍接地器 鎖螺絲處 與最底面的金屬片 是 導通 的,記得 tetsuka 教過 最底面的金屬片 才是連連往真實接地處,所以我使用最懶最直接方法:把金屬片直接夾在接地盒的螺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