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01-02, 11:56 AM
#5071
教授的回文正是我想知道的。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身體」想成一部超級偵測器,可以測量超級多的參數,在下意識層面運作,意思是我們平常也沒察覺到。
而我們的表面意識,則是這部偵測器的「螢幕」。我們可以選擇想看哪些參數,允許其進入到我們的表面意識焦點。
其餘的,就被丟到背景作業去。
因此,我們才能在轟轟的車流聲當中打電話,跟電話那端的人溝通。
而我的原始問題(在發文以前)是,一個男的與一個女的,若叫他們唱同一個Do音,人類可以瞬間判斷哪個是男哪個是女。
或者,你能分出這首歌是不是同一個人唱的,即使他們唱的音階都一樣。
Why? How?
如果我們只量測頻率的話,同一個Do音都是一樣的。這當中肯定有什麼參數存在差異,而我們現今認知的儀器還沒去測量。
因此我才想知道,在更現代的現在有沒有儀器可以做到這件事。
這概念就像看過鳥飛之後,才去研究空氣動力學。
而回到教授說的,我們身體的儀器也可以被訓練選擇要哪些「焦點」進入我們的表層意識。
也就是教授說的「心理音色」。那些參數可以靠著表面意識有意識地選擇而進入。
因此,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一種人體的「機器學習」以及「AI訓練」的綜合。
但這過程是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說,所有參數都被允許加入我們的焦點。
這就造就了──用我習慣(關心)的分類,Hi-Fi類與非Hi-Fi類客群的產生。我相信兩者,都只是「訓練」之後的結果。
差別在於他們學習過程中,得到的資訊以及他們做出的選擇。
對此,我只能說,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2, 12:18 PM
#5072
順便再cue一下教授
是否用過你的音響室聽過桃山國小合唱團上的youtube。那感覺不知道是怎樣。
另外這一部影片也是不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n993jyK_Y
-
-
2020-01-02, 05:29 PM
#5073
 作者: yuntree
而我的原始問題(在發文以前)是,一個男的與一個女的,若叫他們唱同一個Do音,人類可以瞬間判斷哪個是男哪個是女。
或者,你能分出這首歌是不是同一個人唱的,即使他們唱的音階都一樣。
Why? How?
如果我們只量測頻率的話,同一個Do音都是一樣的。這當中肯定有什麼參數存在差異,而我們現今認知的儀器還沒去測量。
同一個 Do 的聲音,為什麼可以分辨是不同的人唱的。
就我的理解,是泛音結構的差異造成的。
這跟不同的樂器演奏出同一個 Do 為什麼能分辨出樂器應該是同一個意思。
當我們演奏或者唱一個音的時候,那稱為 " 基頻 ",同時還會發出不同的倍頻,就是不同倍數的數個頻率的聲音。
所以一個完整的聲音包含基頻與倍頻。每一個人或者樂器的泛音結構不同,可以讓人分辨出差異。
如果發要發出沒有泛音的聲音,應該叫做 " 純律 ",電子樂器相關可發出。
而這些東西都有儀器可以測量出來。
如果我理解有誤,請其他高手幫忙解釋一下喔,謝謝。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3, 12:14 AM
#5074
我理解的跟dearflight兄說的一樣,
之所以可以分辨出不同人唱Do,
是因為不同人發出的泛音結構不同
可能A的泛音集中在2、3階諧波
B集中在4,6階。
泛音結構正是讓我們能夠分辨不同樂器,
比如小提琴和中提琴拉同一個音符(基音相同)
甚至低級小提琴和高級小提琴拉同一個音符
,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泛音結構不同。
其實psycho說的,剛好就是小弟最近正在糾結的器材升級方向。
「理論上」以及「理想上」,
錄音中完全捕捉到這些各式各樣的音色(基音泛音),
而器材喇叭只是提供忠實還原。
那器材喇叭的忠實還原,反應在聆聽位置的測量結果,
就是必須要有愈完美的頻響曲線,以及直接音愈多愈好,反射音愈少愈好。
但當然沒那麼簡單,就像psycho說的,
人耳人腦比測量器材厲害多了也複雜多了...
因為人耳人腦可以分辨直接音反射音,
所以完美的測量結果,在人耳聽起來反而覺得少了些什麼(因為少了反射音)而覺得不真實
測出來被有反射音等污染的結果,經過人腦的處理反而覺得聽起來真實....
這也是acoustic psychology蠻常討論到的點
所以小弟最近在準備升級系統的十字路口猶豫,
到底是要往測量完美聽起來也非常不錯
還是往測量沒那麼完美,但聽起來簡直amazing
(其實前者是Dutch & Dutch 8c,
後者是Orfer+audiomat套裝XD)
哇咧想說上班摸魚一下簡短回沒想到打了這麼多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3, 02:10 PM
#5075
 作者: psycho
你是好心,但是樂之邦絕對不可能使用Ian's FIFO啦!....
你忘了Ian's FIFO完全丟棄來源的時脈,所以長期播放音樂會在一段時間後中斷,這個缺陷對於我們這種HI-FI瘋子當然不CARE,對於把音響當成精品的人就很CARE了,對於樂之邦主要顧客群是『耳朵不錯的3C族』那可是絕對致命的嚴重缺陷!所以我猜樂之邦不能做、做了也保證被3C族罵到天荒地老而倒閉了...... 
嗯嗯,剛剛客服六號說Ian's FIFO是忽悠,有很多缺點啪啦啪啦...他們更相信他們的研發團隊。
那就不用再費心了,顯然他們沒看到我要表達捨棄前端雜訊跟時脈這點,殘念。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gangster.tank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5, 07:26 AM
#5076
壞消息,剛問了六號,superdsp300晶片有低功耗版 標準版和hiend版三個規格,dt3不會用到hiend版的晶片,因為太貴沒人買...
-
-
2020-01-05, 11:10 AM
#5077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5, 11:20 AM
#5078
此篇文章於 2020-01-05 11:24 AM 被 psycho 編輯。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5, 01:06 PM
#5079
 作者: psycho
我來推你入坑......
我當然會推Orfer+audiomat套裝,理由也很簡單:要比Orfer+audiomat的聲音『更正確』還算容易,但是要比Orfer+audiomat還更接近『音樂本身的氛圍』那可就超高難度了!這個是我最新的體會,但是不知道如何客觀表述出來,害我常常無法寫出文章....
我被 bc大魔王 拿器材 來音響室電過,深知audiomat並沒有100%走向hi-fi指標;但是也因為如此,才發現百萬元級以上的超高價音響追求的『音樂本身的氛圍』是怎麼回事,突然一下子完全能聽懂現代古典音樂了。可惜的就是完全想不通要怎麼客觀表述。
我是猜測啦!Orfer+audiomat應該就是完全的向『心理上的音色』,導致某個程度以上其HI-FI性能會輸給追求『物理上的音色』的器材;但是兩者誰比較適合欣賞音樂?那很明顯應該是前者。除非,HI-FI性能的差距實在太大。
你可以想成我聽到Orfer+audiomat播放很多現代錄音與現代古典音樂作品後,『會感動到完全不想寫文章』這麼誇張的地步!這個應該是非常難客觀測量的指標,很可惜的是便宜音響永遠達不到的地步(真是可惜!),而你既然有如此經濟能力,那就可以賭賭看!..... 
我想我可以為教授所說的『音樂本身的氛圍』做點補充。
事實上這也是我前面發問的其中的一個理由。
我在想,教授你聽到的是目前人類還無法準確形容,但確實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種振動」。
抱歉,在現今的任何術語當中,還沒有一個確切名詞。所以我這麼形容。
你也可以把這個名詞換成電磁波、輻射、頻率、能量等等的,因為它還未被定義,所以怎麼稱呼都可以。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在說玄學,但我只想說,這是確切存在的。請不要因為我們看不到或觀測不到就認為它不存在。
因為如果照這個邏輯,持這個說法的人就不用拿手機了,因為他們從未看過電磁波。那麼為什麼他們還使用他們認為不存在的東西。
還有,沒人「肉眼」看過「情緒」、「感情」,但我們「感覺」的到。
我要表達的有兩點
1.我們的身體所得到的參數,遠超過我們的感官(五官)察覺到。因此有些人有所謂的超感知覺,但那不過就是他們把螢幕調到比較少人有的頻道上。
2.超弦理論已經暗示,萬物都是由振動構成。只是形式不同。
我是在此基礎上來說明教授所感受到的東西。
事實上我最近才體驗跟發現這件事,我從頭說起整個故事
我最近再聽一個叫Thomas Bergersen的人的音樂,因而找到這部youtube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F2wrxHv18
你可以在歌單中看見這首專輯是由兩個人一起作曲。
.我之前沒聽過這首專輯。
.我一如往常,邊看網頁邊聽音樂。因為我只想聽Thomas Bergersen的部份,所以我偶爾會切到youtube影片上看時間軸。
但有時還是會忘記,歌曲跳到我既沒聽過,也沒記這首歌是那一首的下一首。
.前面扯這麼多,是要說基本上我處於盲測的環境。我發現的是,我可以在兩秒之內聽出這一首是誰創作的。準確率在90%以上,只有一首被我認錯。我確實聽出「裡面的東西」不一樣。
以上都是可以客觀察覺到的事實。
以下,則是我個人推論,這部大家可以當成玄學。但我可以用信心指數100%告訴你我知道這是真的。
因為我還有其他的資料來源(是書本,不是鬼扯還是電波什麼的),但我不打算公開告訴各位。
但信不信是各位的自由。你要說我在鬼扯,我也不在意。
我認為,包括創作者本身,也帶有自身的頻率。就好像演奏者,演奏出的東西可不只是音階一樣。
為什麼教授稱讚的小提琴神手Tosi跟其他人不同,也許這件事還沒被儀器觀測出來,但大家都聽的出來。
一定有其他超乎音階的東西存在,我們可以感覺到,但可能沒儀器感受到(尚未發明)。
從這個前提來講,也許,教授聽到的是因為製作Orfer+audiomat的團隊帶有的頻率,為他們製作的東西附帶上不一樣的振動。
就像替樂曲作詞,好的作詞會相得益彰,不好的作詞可能會像一鍋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就像交響樂團中出現的一股噪音。
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頻率,無論是有形或者是無形。
有另外一個故事是這樣,某個修女炒的菜超好吃,有人問她秘訣是什麼,她說因為她炒菜時對的炒的菜唱聖歌。
就如同桃山國小合唱團的事一樣,我會喜歡上他們的youtube錄音也是如此。我也是聽了沒多久就確定他們的「頻率比較高」。
我在想,關鍵在於你做那件事的意念,也就是當時散發的頻率,實際上關鍵是發散的頻率,或說是意念。
我後來發覺把它們都「類比」到交響樂團,一切都會非常好理解。指揮,樂團,獨奏,合奏,一切的集合展現出來的成果。
如果你同意我的想法,試著用交響樂來做類比會方便很多。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1-05, 07:51 PM
#5080
數字時代3應該會用標準版,絕對是超過數字時代2,還是有很高的性價比。
至於樂之邦要做成Ian's FIFO那類的東西,我就不抱希望,可能只能找tetsuka兄介紹的那位日本職人代工了。
此篇文章於 2020-01-05 09:34 PM 被 gangster.tank 編輯。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