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05-25, 11:59 PM
#1281
-
-
2010-05-26, 10:27 PM
#1282
 作者: 小葉
要看細節也不要忘了看全貌......
站長說的也有道理。
所以要找到面面俱到的錄音有時候是很費勁兒的:(
-
-
2010-05-26, 11:48 PM
#1283
-
-
2010-05-27, 02:56 PM
#1284
我的文章非常容易被有心人士故意利用來鬧場,亂七八糟的回應大家千萬不要理會,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不需要浪漫時間存心鬧場的有心人士上。
再次敬告:本討論串『絕對』不歡迎coke先生加入,敬請離開,謝謝!
-
-
2010-05-27, 05:56 PM
#1285
 作者: kevintran
Psycho大對顧爾德的評論正是我在比較了幾個版本的巴哈後的感覺。
其實,我在聽卡拉揚的馬勒第五也有類似的感覺。那種減法的詮釋,對我來說是低訊息量。如果正確的馬勒詮釋是那樣,馬勒何必花那麼大力氣來設計那麼多不同的聲部,樂器製造的效果?
這也是我讀完Dr.Kao在音樂廳那串文裡發表的文章後的疑問。如果作曲家不想要我們聽到各個聲部(或樂器)個別的聲音,那他們何必那麼辛苦的設計那些特殊的段落呢?那種混在一起的聲音真的是他們要的嗎?如果是,那很多樂段可以寫的更容易些啊!
當我聽到古樂團(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演奏的很多樂曲(少了很多顫音,樂團人數也少很多),我個人覺得我似乎聽到了原曲的真面貌。原來這些樂曲是那麼有活力,那麼有變化。到底誰是對的?我的耳朵告訴我的和很多音樂評論剛好相反......:(
我的音樂素養差Dr.Kao不可以道里計,但我實在不能認同他的論點。:|
古樂團的演奏確實有意思,在下也是嘗過甜頭後就欲罷不能,kevintran兄的觀感跟我一樣:充滿活力、直接、透明,樂曲中的細節都浮了出來。
至於Dr. Kao的觀點,其實我大多認同,或許每個人對文字的解讀有些差異,但我想聲音融合成一片跟模糊不清(聽不清某聲部)其實是兩件事。依小弟我有限的樂團經驗 (高中吹了三年小號),同一個聲部的合奏至少要在音準、節奏、語法、音色上要儘量趨於一致,假設今天有兩把小號吹同一個樂句,完美的合奏應該會讓你幾乎聽不出來有兩把小號 (這是比較一般的觀點,不見得每個人都認同:P,當然兩把跟一把在聲音的能量和密度上肯定是有差異的),如果作曲家想要在同一種樂器中營造不同的音色或效果,他大可寫成不同的聲部,或是在編制上要求用小號加短號,或是把一支小號調到到後台去吹,聲響效果也就會有差異。至於各聲部音響效果的呈現,個人認為跟指揮有很大的關係,未必是合奏能力的問題,畢竟樂曲各section的balance及速度/語法是由樂曲的指揮所決定,今天我指揮一首曲子,譜上要木管在這個小節吹mp,我可以要他們把音量提高到mf,端看我希望怎麼呈現這首曲子。另外,樂團平時的訓練,也會影響最終的音響效果,我們高中時銅管樂器被嚴格禁止吹出帶有爆裂感的音色,呈現出來就是比較圓潤的聲響,但少了點刺激感跟音樂的鮮活度。樂團合奏是一門大學問,一言難盡啊‧‧‧每個人欣賞音樂的美學觀點不同,沒有絕對的對錯啦,聽的開心比較重要。
-
-
2010-05-27, 09:13 PM
#1286
-
-
2010-05-27, 09:59 PM
#1287
先澄清一下,我的聽力還沒到Psycho大說的“聽到兩隻小號和諧的吹奏”。(sweat)(sweat)
我對卡拉揚的馬勒第五號(這樣比較明確,不會以偏蓋全)的問題是,我很多時候只能聽到“少數”的幾個聲部(特別是第一小提琴和銅管),其他的聲部都被“主要”的聲部“遮蔽”了. 這是我所謂的“混到一起的聲音”。如果把這個錄音當成背景音樂(邊聽邊作菜,邊聽邊開車,等等),那應該還不錯(這個錄音的第四樂章收錄在卡拉揚大賣特賣的Adagio那張CD)。如果和別人的版本一比,您大概會注意到“咦?這些地方我怎麼沒聽到過?”|(|-|(|-
這是錄音還是指揮的問題?我不知道但我記得卡拉揚對他的錄音很重視,我應該可以說這是卡拉揚認可,符合他的美學的錄音。這個美學觀點的認同就是很主觀,很個人的問題了。
附註:我現在聽的是 Wyn Morris 指揮 Symphonica of London (IMP 出版,好像已經絕版多時了)。
-
-
2010-05-28, 09:14 AM
#1288
我大概可以理解psycho前輩的意思, 這確實是非主流的美學觀點, 我個人也可以接受, 各種演奏和詮釋方式都有它的趣味, 至於合不合口味就是個人的主觀選擇了...
kevintran兄, 我也不喜歡卡拉揚, 你提到的馬勒五, 我覺得指揮的問題居多, 卡拉揚就是想要這樣的聲響效果, 他心中的馬勒五就是要這樣演奏
-
-
2010-05-28, 05:03 PM
#1289
 作者: kjchen
我大概可以理解psycho前輩的意思, 這確實是非主流的美學觀點, 我個人也可以接受, 各種演奏和詮釋方式都有它的趣味, 至於合不合口味就是個人的主觀選擇了...[恕刪]
kjchen 請別客氣,我不是什麼前輩啦!.....
結束這個話題前,我很奇大家有沒有讀過我那篇先發表在這裡、再發表到中時blog的《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
http://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24/301774.html
我裡面提到:
目前我掌握的資料是:《古典音樂雜誌》第四期 P.38 巴黎管弦樂團的介紹 :() 內是我自行加註的文字。
『.....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 (1828創立,應該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第一場演奏會以 Habeneck 費心研究過的貝多芬《英雄》為中心。1831舉辦第九交響曲在法國的首演,翌年 孟德爾頌(這個應該是正統德派?)聽過後贊美『這是我所聽過水準最高的管弦樂團』,並一一告知祖國的家人。1839年參觀過該樂團《第九》排練過 華格納(正德派),也對他們完全按照樂譜精確而忠實的演奏驚嘆不己,因為當時一般的樂團,遇到艱難樂段往往只好改編.......... 』
以上的標示文字顯示,從客觀的歷史證據來說,德國(德奧樂團)是孟德爾頌與華格納這種最高等級的德國作曲家都公認比不上法國樂團的後起之秀。當然後起之秀可能贏過前輩,然而有多少『現代的德奧作曲家』認為『法國樂團比不上德國樂團』,我非常想知道有沒有!....
這個客觀的歷史證據,難道大家都不會因此想到了什麼嗎?.....8) 8) 8)
-
-
2010-05-28, 06:33 PM
#1290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