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tran一定跟我一樣都主張『對事不對人』,所以我們針對上述聽感來討論就好了....![]()
其實我個人一直覺得,『增加訊息』與『減少訊息』就是我感受到的『正確』與『錯誤』,若是真的要扯上國家,從現代化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英、美這些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必定主張古典音樂只是商品而不是藝術品,所以『入門』比『進階』要重要太多,因為『銷售』遠重要於『欣賞』。再加上,我們總有個迷思:認為古典音樂就是最高貴的,不會欣賞就低人一等,於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為了吸引更多人『入門』,勢必要把很複雜的古典音樂『削減訊息』到很簡單,這子才能說服人、吸引人:我聽懂了........
所以這些『成功的』資本主義商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削減訊息』:以LP為例,不要我第一版英國版有多麼好聽,隨便 A B TEST就知道英國版特色就是削減超高頻與超低頻;以CD為例,只要是英國主流樂評推薦的發燒片,一定是聲譜圖上嚴重缺乏超高頻與超低頻的唱片;以音響為例,別跟我說英國聲.....救命啊!再以音樂演奏家為例,像卡拉揚、慕特、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通通都是『英國團』。咦?他們不是德奧傳統?錯了,真正的德奧是肯培、是Sherchen、是約夫姆、是貝姆;像卡拉揚這種任何音樂都可以削減聲部到非常好聽、具有『卡』式特色的音樂演奏家,隨便一查都會知道負責捧紅他的經紀團體是一國的美學....:P
而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早就變成英美經紀人要求的『大眾聲』,柏林愛樂跟柏林國家交響樂團相比,前者是英美後者才算是德國;維也納愛樂與維也納歌劇院樂團相比,前者仍然是英美後者才是真正的維也納。
以上當然很勁爆,就當成《誰謀殺了古典音樂?》這種等級的八卦好了,不負任何解釋的責任....:P
我可從來沒有說法國一定好、或英國一定差,我是專指『資本主義行銷的商品』,剛好跨國資本主義最興盛的就是英美觀點,所以『削減訊息』的商品才會多半來自英美。
聽古典音樂只是輕鬆打發時間的話,實不必像上述這麼嚴肅思考;不過在這個進階級的討論串,我當然一定是要求進階級的認識,所以就會累一點、辛苦一點,才可以像品酒品咖啡一樣接觸到有價值的美感。
我認識不少去德國學指揮的指揮家,談到卡拉揚,至今沒有任何人承認他是德國風格的指揮家....:P 只是請注意:我可沒有說卡拉揚很差勁喔!只是說,他代表了『削減訊息』的演奏方式,不是我的茶,他與柏林愛樂更絕對不是什麼德奧傳統....![]()
這還差不多,如果說調整座位高低可以影響空氣感,我一定會嚇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