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12-09, 02:11 PM
#101
 作者: psycho
你好大膽.....  先虧回去:
Archipel Records 有出 De Vito現場演奏的『CD』,加上『正確的轉錄』,要不要來比比看誰的『錄音藝術』比較正確?....:P 8)

這其實是件很嚴肅的話題.
樂評該有什麼素養或該有什麼音響器材呢?
好的唱片,以大多數人的標準,
可能是要有好的音響性和音樂性及良好的演奏技巧.
樂評除了小小的商業性,
還要什麼特質和什麼樣的音響器材呢?|-):^) :O
-
-
2008-12-09, 07:54 PM
#102
 作者: hojuiyang111
這其實是件很嚴肅的話題.
樂評該有什麼素養或該有什麼音響器材呢?
好的唱片,以大多數人的標準,
可能是要有好的音響性和音樂性及良好的演奏技巧.
樂評除了小小的商業性,
還要什麼特質和什麼樣的音響器材呢?|-):^)  :O
何大提出太嚴肅也太敏感的問題..... 
基本上,古典音樂與音響器材都是跨國商品,按照社會學者 Weber的資本主義精神研究看來,這種商品的提供者會把『獲利』與『自身的價值觀』這兩件事分開;也就是說,搞一個『不正確』但是『好賣』的商品,只要不害死人,基本上是不會違反價值觀的。
於是造成了更難的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得知樂評或器評是根據他的資本主義邏輯?還是他的真心感受?
因此我個人是比較認為,『太大腳、太主流』的國外評論人員所說的應該要留下保留空間的。其實,建立自己美學標準遠比吸收評論還要重要;這評論應該是用來『測試自己的美學』,而不是『當成自己的意見』。這樣,也許比較不會被評論牽著走了。
像我上述提到的 1953 之 De Vito 的布拉姆斯小協(同唱片另一首1954的柴小協就不行了),錄音(轉錄)之真實發燒,保證可以讓很多熱愛 De Vito 的愛樂者爽上了天!但是,有少人會相信我這樣評論而去買下來的?...:P 就算真的買下來,這種超級殺音響的唱片,恐怕沒有多少人的系統可以通過,真的要證明我沒唬爛,好像只能到我家來(或其他家訪提到發燒友)的證明...
因此,直把評論當成自己的意見,是非常非常危險的事;如果是拿來『測試自己的美學』,比方說,驗證我上述的殺音響現象是不是真的;這樣子就可以『從評論中學習到知識』,或會比較有意義。
不好意思,在 noodle 兄台這討論串落落長....
-
-
2008-12-10, 03:52 AM
#103
-
-
2008-12-10, 10:10 AM
#104
-
-
2008-12-10, 11:16 AM
#105
小弟插嘴一下,已經十一頁了,只看到喇叭的腳,一個盤,一對刮那裡的調音柱,其他似乎都是唱盤,照著樣子,等到大夥自己收藏的所有唱片一一拍照,可能要一千頁以上才有機會看到喇叭上半身了,也許版主可以開個唱片展示版,可以將自己珍藏的唱片一一PO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看個爽 :^)
-
-
2008-12-11, 08:34 AM
#106
 作者: fisherlin
小弟插嘴一下,已經十一頁了,只看到喇叭的腳,一個盤,一對刮那裡的調音柱,其他似乎都是唱盤,照著樣子,等到大夥自己收藏的所有唱片一一拍照,可能要一千頁以上才有機會看到喇叭上半身了,也許版主可以開個唱片展示版,可以將自己珍藏的唱片一一PO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看個爽 :^)
是啊,小弟也一直找不到喇叭,前天還特地從第一頁找起,可否請小葉大先做個器材的基本介紹,這樣大家心理才會稍微有個底,甘温
-
-
2008-12-11, 04:18 PM
#107
 作者: paresha
是啊,小弟也一直找不到喇叭,前天還特地從第一頁找起,可否請小葉大先做個器材的基本介紹,這樣大家心理才會稍微有個底,甘温 
 作者: fisherlin
小弟插嘴一下,已經十一頁了,只看到喇叭的腳,一個盤,一對刮那裡的調音柱,其他似乎都是唱盤,照著樣子,等到大夥自己收藏的所有唱片一一拍照,可能要一千頁以上才有機會看到喇叭上半身了,也許版主可以開個唱片展示版,可以將自己珍藏的唱片一一PO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看個爽 :^)
這方面請大家見諒
一個站的事務遠比大家想像的多與花時間;(;(;(
-
-
2008-12-12, 02:12 PM
#108
-
-
2008-12-13, 12:03 AM
#109
位於轉盤旁有許多會用上的小道具
唱片鎮(Silentor)與唱片墊(LP mat carbon)都使用德國Millennium的製品
-
-
2008-12-13, 12:03 AM
#110
-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