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03-22, 11:14 PM
#3521
再來你的瓶頸真的就是在『音響』了!雖然我可以使用兩萬元系統或X2HR耳機快速指出你的問題,但是是因為經驗太豐富了才能『猜』出來。依我過去經驗,是使用到三十萬元級的音響系統(喇叭是 PEL KANTOR)才不容易被騙。當然了!可能你會因為常常『練習』我指出的分辨力,只憑你的音響系統就可以正確分辨以下問題,這也是可能發生的事。只不過,這樣子聽音樂應該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專注!!......
 作者: yuntree
以上第2、3、4都是 Orchestre de Paris 與 Semyon Bychkov,Bychkov的指揮問題再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錄音!這些錄音我們老手會知道它是PHILIPS的錄音,所以它是削減高低頻而突顯中頻的錄音。突顯中頻對於分辨音樂某些細節會佔優勢,但是對於我這種『全頻段音樂細節』的要求則是處處不自然(扭曲)。它們的錄音之扭曲,己經會嚴重影響對小提琴合奏能力的判斷了。
 作者: yuntree
這個你應該爆了...:P [Orchestre de Paris版本] 的錄音還好沒有像PHILIPS那麼嚴重扭曲,但是它仍然修飾了高頻、目的是發燒友所謂的聲音比較柔、比較甜、不會太衝(太硬).......但是跟(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一比,前者的修飾讓它的聲音變得有氣無力,而後者相對之下非常活潑有力。所以這兩個錄音水準的差距是很大的、大到難以判斷那個樂團的合奏能力比較好喔!!
 作者: yuntree
===場外加映
*Le Tombeau de Couperin, M. 68: VI. Toccata. Vif (Piano Version)
https://youtu.be/kVV6jtZkHHg
跟我有的勒菲布唱片比,錄音聽起來怪怪的,但不是加料。
不知道是空間還是什麼東西。
還是說,這部錄音反而比較好?聽到太多細節的聲音導致我覺得不太一樣?
[恕刪]
果然!我上述說的錄音問題,如果是單一樂器,你就發現怪怪的吧?..... 
 作者: yuntree
第 1、2 可能有點困難,沒有使用我2百萬系統難以分辨。以X2HR耳機來說,的確覺得2>1,但是隱隱懷疑 2的中頻過度突出?因為1也有中頻突出問題,所以兩者誰比較不自然?這就必需使用 2百萬系統來分辨了。
3與4都是最佳,4應該比3好一截!
至於偉大的 Timpani錄音,YOUTUDE上有喔!你試聽看看:
https://youtu.be/1wZQiEQc_6Y
因為大約是1999的錄音(?),所以樂器的鮮明與氣勢一定比不上你舉的第3、4;但是試試看能不能聽出:其他的唱片轉YOUTUDE,都比那些現場演奏的錄影之聲音『不自然』;唯有Timpani錄音比YOUTUDE上的LIVE還要更自然。
(END)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3, 06:50 AM
#3522
竟然是錄音問題!完全超出我的預期。
看樣子現在遇到的情況是遇到「比較高明的加料」?!
也就是沒加料到無法忍受的地步,至少我沒有像之前那種,無法忍受就關掉的情況。
這個真的沒辦法,大概是第一次遇到。
而且還貼的三篇文通通都有加料!這也真是太剛好了。
真是有夠頭痛的,現在還要考慮加料問題。難怪教授只推薦法國唱片,省去考慮這種的麻煩。
*4.Bizet: L'Arlésienne Suite No.2, WD 28 - 4. Farandole [加料版]
https://youtu.be/07KBSZCqvE8
02:25比較。
所以以下兩部才是正確的聲音嗎?以下兩部的小提琴聲音確實跟上面的不一樣。
然後在合奏的時候的管樂器聲的也不一樣。
我感覺在合奏時候(對照時間軸已列),加料版的弦樂器會變「比較飽滿」(很奇怪的形容),但管樂器卻「歪掉了」。
*Bizet Farandole [Oprf, 鄭明勛。現場版]
https://youtu.be/jOy14C8lVrY
01:50
*Orchestral Works [Encore] / Bychkov Orchestre de Paris (1995 Movie Live) [現場版]
https://youtu.be/rIw3z_-Aw_I
06:01
(我是先聽到這首才去找其他的。)
---又找到一部,這部似乎是沒加料的?但錄音不夠好。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V. Farandole (Arr. Guiraud)[_ORTF, Seiji Ozawa]
https://youtu.be/Gnfzhsq4X9o
02:22
Timpani的錄音我感覺低音一點的部份少了什麼,可能就是教授說的鮮明感。
但小提琴給我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
此篇文章於 2021-03-23 07:20 AM 被 yuntree 編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3, 09:07 AM
#3523
剛剛使用兩百萬系統檢驗了一下:
 作者: yuntree
第 1、2 比較出來了!雖然兩者都比不上現代錄音,但是明確的第1比第2好,第2的加料果然是最嚴重也是最討好一般音響的。
第3與4都是不錯,第4 真的比 第3好一截!
[/QUOTE]
 作者: yuntree
竟然是錄音問題!完全超出我的預期。
看樣子現在遇到的情況是遇到「比較高明的加料」?!
沒錯!就是「比較高明的加料」!
其實也不是比較高明,依我聽感,那根本是工業製造下的SOP:前人設定了一條『加料曲線』,後來所有的錄音,一律經過『加料曲線』的後製,好不好聽那是你家的事,反正會有很多人吹捧........
而錄音器材就像PC性能一樣,『絕對』的越新錄音就是HI-FI性能越強;『加料曲線』套在最新的錄音,無論怎麼破壞,它的最新性能還是聽得出來。
兩者相加,就是你感受到的:「比較高明的加料」。
 作者: yuntree
上述例子來說,你自己應該都聽得出來: [加料版]的小提琴好像只有一把,而其他錄音聽起來才是『好幾把』。
而上述演錄俱佳的是 Bychkov Orchestre de Paris (1995 Movie Live),鄭明勳版放手不指揮,其實對於精通指揮能力的高明耳朵來說,是聽得出來樂團『靠第一小提琴首席或長笛首席』來救的,當然會覺得不整齊。不過,人家原本就是要『玩』,所以也不會是缺點。重點是能聽出來,不過,這個『精通指揮能力的高明耳朵』現在對你可能還是太難了,其實全台灣也只有少數人有這種實力。
Timpani的錄音我感覺低音一點的部份少了什麼 ==> 應該是被殺音響啦!
但小提琴給我一種「栩栩如生」==> 對,這就是我說的『自然感』。
這張唱片中的樂團與指揮比起上述的巴黎團都是輸一大截,完全是靠錄音救回來的....:)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3, 10:58 AM
#3524
 作者: psycho
第 1、2 比較出來了!雖然兩者都比不上現代錄音,但是明確的第1比第2好,第2的加料果然是最嚴重也是最討好一般音響的。
第3與4都是不錯,第4 真的比 第3好一截!
這個就真的被加料騙了,沒聽出第一跟第二。
第四還比Erato好,那真要去研究一下,這應該是目前youtube能找到的最好錄音(整首的)。
Timpani只有短短七分鐘,實在不夠聽出個什麼來。
 作者: psycho
上述例子來說,你自己應該都聽得出來: [加料版]的小提琴好像只有一把,而其他錄音聽起來才是『好幾把』。
原來這就是教授說的『小提琴好像只有一把』,看文章看不出所以然。不過也跟經驗有關,一直以來我都在刻意避開加料的錄音(以免被污染而走歪掉)。所以聽到的加料唱片不多。
 作者: psycho
Timpani的錄音我感覺低音一點的部份少了什麼 ==> 應該是被殺音響啦!
但小提琴給我一種「栩栩如生」==> 對,這就是我說的『自然感』。
又是殺音響……#$#%@&。殺音響還真的是各種狀況,這次是只殺低音高音沒事。
 作者: psycho
而上述演錄俱佳的是 Bychkov Orchestre de Paris (1995 Movie Live),鄭明勳版放手不指揮,其實對於精通指揮能力的高明耳朵來說,是聽得出來樂團『靠第一小提琴首席或長笛首席』來救的,當然會覺得不整齊。不過,人家原本就是要『玩』,所以也不會是缺點。重點是能聽出來,不過,這個『精通指揮能力的高明耳朵』現在對你可能還是太難了,其實全台灣也只有少數人有這種實力。
關於指揮我是一竅不通,我只知道好指揮很重要,謹此而已。但即使丟給我影片問我:這指揮高不高明?他做了什麼?那個地方讓你覺得他很厲害?以上答案我都是一問三不知。
我只能辨識出差距很大的那種。例如先前貼的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 | Orchestre de Paris, Paavo Järvi [HD]
https://youtu.be/r0AK_50-9rQ
還有馬替農指揮芝加哥樂團的Boléro(以前有發過文)。
馬替農指揮芝加哥樂團
https://youtu.be/LlPle3EhNPA
以上兩個我知道一定很猛才能辦到這種事。
而關於教授說的鄭明勛,我前陣子有找到幾部他的影片。
*Berlioz : Le carnaval romain, ouverture [Oprf, 鄭明勳]
https://youtu.be/0nJUSHqSaV8
*Bizet : Ouverture de "Carmen" sous la direction de Myung-Whun Chung (bis) [Oprf, 鄭明勳]
https://youtu.be/jL-Csf1pNCI
*Bizet Farandole [Oprf, 鄭明勳]
https://youtu.be/jOy14C8lVrY
以上三部是指揮(按我的分類)一流樂團,所以可以聽到的就是強團,合奏很強。但到底是樂團本身強還是指揮厲害,我就不清楚。
不過至少從這幾部可以知道,這指揮不菜,不會亂搞。
後來找到以下影片。
*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Final [鄭明勛指揮東京愛樂]
https://youtu.be/j3T8-aeOrbg
錄音可。這合奏強。
*G. Bizet Carmen, Overture [鄭明勛指揮東京愛樂]
https://youtu.be/GnvTgbubjdg
錄音不太行,要猜了。但是可以猜這合奏強。
後來看到有拉威爾的Boléro,對我來說真是太好了。這首是我最有信心判斷的曲目。
*Ravel - Bolero [鄭明勛指揮東京愛樂]
https://youtu.be/jEIT8VK6abU
錄音較差,但音色還可以辨識。
可以聽出基本功不強。大約(我個人分類)二流到三流之間的樂團水準。
至少可以聽了,基本功勝過馬替農指揮的芝加哥樂團(影片同上)。
第一關 06:49,音色有混出來。過關。
第二關 09:54,我喇叭聽不出來正確音色,但我「猜」這混得很成功。我感覺這一段很厲害。
這中間到後面,都在考驗合奏能力。可以。
第三關 結尾。沒爆。過關。
這個Boléro的水準,按我的分類,扣掉新舊天團不算。他應該排在第二名,數一流水準,跟第一名有得拼。
對照組在這
Boléro de Ravel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_ Lionel Bringuier)
https://youtu.be/6NDwT6SCfk4
跟馬替農一樣,把基本功不如對照組的樂團(見前文,以前發過),
在講求合奏跟音色營照能力的Boléro演奏到一流水準。
可以想見,這指揮有多猛。
再來看他指揮的另外一團的Boléro。
*Ravel Bolero [Seo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鄭明勛]
https://youtu.be/iMuO2zBxC9A
錄音,不錯。
樂團實力應該大於馬替農指揮的芝加哥。(但有錄音差距,可能誤判。)
聽後面合奏我判斷應該輸東京愛樂。
05:00後這兩把管樂器不太行阿?
第一關 06:30。有混出來,過關。
第二關 09:34。混的不太好,輸東京愛樂。但是給過。(1015這兩秒的小提琴是不是有人放槍?)
這之後到後面,檢驗合奏能力。
12:35 幹得不錯。
第三關 約13:52開始到結束。輸東京愛樂一小截。但是給過。
總體來說,這是首成功的Boléro。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3, 01:18 PM
#3525
我沒聽錯吧之錄音差距
3.[Orchestre de Paris, Paavo Järvi]
Symphony in C: Allegro-vivo
https://youtu.be/6yqxNOVHJGo
4. Stravinsky: Petrouchka (version 1947) - K.Yamada & l'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Monte-Carlo [指揮K.Yamada版本]
https://youtu.be/WWJDx4ldtw4
對照 03:55
前面還想說扣掉Timpani,這兩部應該就是前兩名了。
結果找到這張唱片
Petrouchka: I. Fête populaire de la semaine grasse [指揮Yakov Kreizberg版本]
https://youtu.be/cfdG-EP9_pw
對照 03:43
因為曲目跟4.一樣,所以很好比較。我一聽就知道3.被比下去。這至少可以跟4.一較長短。
想說這種等級的錄音可不常見阿。
目前我覺得 [指揮Yakov Kreizberg版本] 勝過 [指揮K.Yamada版本] 。對照時間軸已列上。
不過我很懷疑,有這麼猛!?
但不要講這麼多的話,都有唱片封面了。我是一定買這張,因為還有我個人喜歡的另外一首 Pucinella 也有錄。(我起初是聽這首,一開始還以為錄音輸,但聽到人聲跟後面就心想不對,這一定比較好。然後才來聽這首直接對決。)
這張唱片我想新天新地應該有吧?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4, 11:03 AM
#3526
我使用正規音響系統播放測試結果又跟你不大一樣......
 作者: yuntree
4. Stravinsky: Petrouchka (version 1947) - K.Yamada & l'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Monte-Carlo [指揮K.Yamada版本]
https://youtu.be/WWJDx4ldtw4
對照 03:55
Petrouchka: I. Fête populaire de la semaine grasse [指揮Yakov Kreizberg版本]
https://youtu.be/cfdG-EP9_pw
對照 03:43
目前我覺得 [指揮Yakov Kreizberg版本] 勝過 [指揮K.Yamada版本] 。對照時間軸已列上。
不過我很懷疑,有這麼猛!?
[恕刪]
這張唱片我想新天新地應該有吧?
首先,兩個youtude的基本音量大小不一樣,Kreizberg版本大聲很多會佔便宜,Yamada版本小聲很多,必需增加音量的結果才能比較。
在大型音響系統下,Kreizberg版本的錄音水準是很好!但是還是差了 TIMPANI的錄音一大截,差距最多的就是『自然感』。
以這個『自然感』標準來說,調大音量的Yamada版本,其自然感是勝過Kreizberg版本的喔!仔細一聽,樂器位置在3D上不同的深度也相差很多,銅管差距最大!看樣子,你的音響性能還是天限了。這不是殺音響,而是音響性能太差己經無法表現。
新天新地目前還沒有販售Opmc Classics這家唱片,如果有,我也一定會買!雖然仍然比不上TIMPANI這種神的境界,但是己經可以好好享受音樂了.....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4, 04:57 PM
#3527
 作者: psycho
在大型音響系統下,Kreizberg版本的錄音水準是很好!但是還是差了 TIMPANI的錄音一大截,差距最多的就是『自然感』。
以這個『自然感』標準來說,調大音量的Yamada版本,其自然感是勝過Kreizberg版本的喔!仔細一聽,樂器位置在3D上不同的深度也相差很多,銅管差距最大!看樣子,你的音響性能還是天限了。這不是殺音響,而是音響性能太差己經無法表現。
樂器位置是真的聽不出來,看樣子音響還是極限了。
另外今天youtube演算法跳出了另外兩部TIMPANI的影片,同樣是教授提到的那張唱片。
其中第二首的合奏,讓沒去過現場聽古典樂的我有種「臨場感」的感覺,好像真的在現場聽一樣!
這是第一次有這種感覺。TIMPANI的厲害今天親耳見識了。
Ames d'enfants: II. Naives
https://youtu.be/VdnADKQBCzo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6, 04:40 PM
#3528
今天把 yuntree 抓到中壢音響室見識『正確的音響』可以到達怎樣的境界,詳細心得就讓發現新大陸的他上來分享吧!....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就算平常只用到七仟元的電腦喇叭的愛樂友,其真正實力可以聽到多少『正確的音樂』?
結果非常明確的,yuntree 不但可以正確辨認錄音水準,也能正確地獨立判斷出樂團演奏水準的好壞。真有意思!這可以說是自從我之外,第二個可以不在乎音響水準就能達到極高超音樂素養的範例了。
當然,透過中壢音響室的正確聲音,還是打開了眼界:yuntree可以被1934的 Parray與柯隆內樂團感動到起肖,也能辨認出瑪格麗特隆是唯一可以追上蕾菲布的世界第一高手;聽得下 TOSI的 VIOLIN PHASE還準備買唱片了,也聽得出Elsa Grethger的演奏技巧不輸 Tosi。老實說,只要經濟能力不是問題,直接把我辛苦研究出來的整套音響系統完全複製,再來只要好好享受音樂就夠了。
其他的天團級法國管弦樂視野就等 yuntree好好分享吧!.....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6, 11:49 PM
#3529
從下限到上限
久見教授的音響室號稱天下第一,今天終於有機會去「耳聞一下」。
而這趟估計也是我所能聽的到「上限」,更貴的那種我想沒那種緣份去聽到。
這趟也讓我這個「音響新手」多長了一些見識。例如說,車上閒聊的時候,知道教授所稱的3d音場,
指的是音響播出來,要能聽出樂器的1.左右 2.前後 3.上下。
看影片是有看到有些樂團不是坐在同一平面上的。所以來到教授的音響室是可以聽到這玩意?
這在之前是有看沒有懂,我的音響只有1.左右而已。
這次確實想來聽聽看這種玩意到底是什麼。
進到音響室,本來打算先從我計畫的開始。不過先跳過那些不重要的,反正教授拿出了小睡神出來,TIMPANI的錄音。但因為是第一次聽到,從樂曲、指揮、樂團演奏、錄音、現在還多了音響。所以訊息量過大,我一時聽不出什麼東西。想說要等「參考點」都聽過之後再來聽一遍,那時候才有個對照足以判斷。不過TIMPANI的錄音真是世界第一,這倒是毋庸置疑。只可惜後來聊到為什麼TIMPANI不錄天團,唉,再聽一次之後真的是只能說非常可惜。這種錄音竟然錄不到天團。
然後回來開始計畫中的暖身階段。我先拿自己最熟悉的賽希爾來對照。
這是CD RIP出來的wav檔。
-Cecile Corbel - En La Mar
-Cecile Corbel - A Different World
-Cecile Corbel - Innocence
youtube播放比對。這個是要測試一樣的youtube檔案播放,兩者的差異倒多少。
-Cecile Corbel - Grains de Sable
-桃山國小合唱團錄音-第一天第二首-來遵循祖先的遺訓
-桃山國小記者會 - 牽手歌
結果,發生了youtube聲音剁掉wav檔案的情況。Cecile Corbel - Grains de Sable 當場在youtube上面找的。
一聽教授就說,這首錄音比較好。我也同意,而且當場就知道方才放的wav輸了。
教授還問說我怎麼沒帶這唱片來,台灣買不到阿
這個不在當場聽到說出來我還真不信。我只能說光這點,無視youtube與CD的檔案差距,那套系統就夠扯了。
也因為知道這唱片錄音好,於是稍微繞個遠路把其他三首聽過一遍。這都是youtube現場找的。但這邊懶得貼上來了,各位想找就用這上面那組關鍵字找,可以找到唱片名稱。
播以上幾首的時候也提到了「壓縮」,教授說這些音樂沒壓縮。我聽不懂,不然找個有壓縮的出來對照。於是教授拿出了很有名的卡拉揚一放。那個聲音怎麼形容,「有氣無力」、「虛張聲勢」?應該要很大聲的時候卻出不來。這樣再來比對Cecile Corbel - En La Mar,我就知道怎麼一回事了。這也是音響上的新知。以前不知道這些東西。也難怪教授這麼挑錄音,在他的音響室播出來就長那樣。.
兩相對照,我也跟教授一樣,寧可聽沒壓縮的Cecile Corbel - En La Mar。(當然,我本身就喜愛。)
再來,勒菲布的鋼琴,我買的兩張唱片,自己RIP帶過去的。想說順便對照一下RIP差異到底有什麼差。
教授還以為是他給我的檔案,經我解釋之後,OK。當場對照。
一比對,真的有差。我聽起來,勒菲布像彈不同鋼琴!而且在這裡,你似乎可以聽到「勒菲布用什麼感情在按那些鍵」,我只能這麼形容了。這是什麼玩意,真的沒耳聽為憑,以為RIP差異叫玄學。
然後教授再放大全集,教授是解釋說大全集是同一張唱片的升級版(我的理解是這樣),就是技術比較好,內容一樣的唱片。
這一放,真是不得了,剛剛是鋼琴換了。現在是「氛圍出來了」!!這什麼東西阿,太扯了吧。真的,沒在這聽過,真的不知道有這種東西。大開眼界大開眼界。
後來閒聊這種東西,教授說就是最近bc大魔王提到的「方波更方」的理論,而教授的那堆電源供應,就是在把方波弄得更方。我想應該是。但管他的,那種事給音響狂人去煩惱,我聽得出差別就好。你跟我講是小精靈我也信。
反正真的耳聽為憑,聽了就知道。
中間忘了,後來只記得教授說今天睡眠不足,要去補眠。而正好,我也有要聽的參考點,而且很長。所以剛好我就待在裡頭,開始聽我找到的,個人認定的最強的天團。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 - Orchestre de Paris, Paavo Järvi [HD]
https://youtu.be/r0AK_50-9rQ
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建立參考點」,知道最強天團的聲音在這裡長怎樣。之後才不會誤判。其實還有一團天方夜譚,但後來懶了。因為兩首都算不上很喜歡,我聽是為了「練功夫」。不過這首是有越聽越喜歡的趨勢,至少我相對喜歡第四部份。但回到正題,就是我耐著性子把全部都聽完了。
然後聽Boléro天團(這時我已經沒耐性聽天方夜譚,想說別那麼自虐,聽點喜歡的。)以前發過。聽到這我發現,在「感動」的部份,兩百萬音響並沒有相對應的價值。我的系統,姑且高估算一萬,我意思是說,花掉兩百萬,感動並不會「變兩百倍」。但是兩百萬音響卻可以聽到大概中間之後的低音改變,這在我的系統是聽不出來。還好,我知道我來不是為了「音質」,我是「細節派的」。如果我是為了「聲音感動」而來,只怕我要大失所望,就不值那個價格(兩百倍感動)。
後來,因為教授人不在,不敢亂動他的東西,於是播自己帶來的勒菲布的其他幾首(檔案拉到foobar)。那原本就是要「定參考點」要聽完的。所以聽了勒菲布的六首Le Tombeau de Couperin ,還有三首 Maurice Ravel , CONCERTO pour piano & orchestre en sol M。(我也不知道名字對不對,反正內行人看得懂)。
一聽就心想「慘了。回不去了。」聽過教授的大全集之後,自己RIP出來的勒菲布頓時索然無味。我用食物來形容,我RIP出來的勒菲布是「白米飯」,教授的是「品種不同,比較好吃的白米飯」。大全集是「澆了『道地天然釀造醬油』的白米飯」。(我要強調一下醬油的品質,以免大家被外面那種化學等級,一大桶五十元的醬油給誤導。)我只能說,這差距就是聽過不想再回頭聽。
差不多聽到這,教授起來準備吃飯,我也順便休息上廁所,中途閒聊。聊音響跟樂團之類的,略過。
下半場,教授想推薦我聽一些音樂。真的考驗開始了。
我心裡知道。我跑這一趟不是來「享受音樂」的。我是類似「資格考『耳試』」。如果我想聽天團的聲音,我得展現出相對應的「資格」,才能讓教授拿出相對應的東西,如果我不夠格,我就沒機會聽到天團。
但這些是事後才講,事前教授與我都沒提到這些事。但我猜教授應該也有類似的想法:「想看看這個不知禮數的小子是不是在網路上鬼扯,還是真有點東西?」
話題忘記怎麼起頭,好像是「我自認是個細節派裡頭的『功夫類』,另外一類是『現場類』。」
我意思是細節取向的人,還會在分成聽「樂團合奏能力」,還是要聽「如臨現場」。
而我自認為是樂團合奏能力那一類。
所以教授就開始拿出「傳說級的天團」來。(四大歷史天團)
先拿小睡神再播一次,TIMPANI的錄音果然世界第一。沒啥好說的。但我覺得團就不是天團,我問教授他喜歡的那個韓國指揮叫啥(鄭明勛),我跟他說我覺得鄭明勛指揮的東京愛樂(前面貼過)的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Final比這團強。
然後傳說等級的天團華格納(忘記團名啦,反正教授知道),實力就是贏過小睡神。
下一張,也是天團。
似乎是天團配上人聲的合奏,起初以為是團強,但再聽,不太全是團強。
要說的話是「整體」,樂團很強,錄音空間很好,人聲合唱也很好。
我喜歡這個「整體聽起來的感覺」。但要論及天團之間比高下,「仙拼仙」的細膩程度,錄音似乎不夠,要更優等的錄音才能判斷。但是天團這倒是毋庸置疑。(忘記是不是這首錄音不夠好?)
再下一張,也是人聲配樂團。我說錄音比較好。可以辨識天團實力,但感覺那個人聲配不上樂團。教授才說了一堆,但用我的簡單頭腦的理解就是,這一首在現代的說法就是「正規管弦樂天團拿去伴奏非正規流行樂,配流行歌手唱歌。」所以人聲跟樂團的「走向」本來就不同。好吧,既然是這種感覺,難怪人聲搭不上樂團。
好像還有一團?但比較沒印象,因為最後一團,印象太深刻。
教授一開始就提醒,這是歷史錄音,錄音很爛。
一播出來,聲音真的很爛。我想起來電影會看到的那種「留聲機」的聲音,就是以前放LP唱片配一個大喇叭的畫面。差不多就是這種聲音。
但,猛的就在這裡。這種爛到流湯的錄音,竟然還能出現這種聲音!天阿,這團原來會是什麼東西阿。我聽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非常想聽見這團的近代錄音。」不用太好,剛剛的華格納就可以了。我願意買這樣等級錄音的這團唱片!只講聲音,那真的會聽不下去,但教授的系統就強在這,我想兩百萬對我而言,就值得在這裡,他讓這種爛錄音可以「想像」這團的實力。因為這錄音已經爛到流湯,我們只能「想像」他原來會是什麼樣。但他可以在這種爛錄音長這樣,那原來真是不同凡響。包括那鋼琴!可以配的上這種團,那鋼琴可不是一般高手而已。但我經驗不多,我只能從那鋼琴聲的隱約音色變化這樣猜想這是勒菲布這種絕世高手吧。根據教授說法,他好像可以聽到更多細節。
我在想,這團若在現代,絕對名震天下,嚇死人的那種。就這首就夠了。我非常想聽他們的現代錄音!
真的,剛剛還在天團、傳奇天團仙拼仙。但聽到這團之後,雖然我只能「想像」,但在我的「想像當中的聲音」,這團已經毋庸置疑是最強的。
這之後,天團已經沒有了。於是我問教授有沒有高手小提琴。第一把,女的,一聽就贏過以前找到的小提琴。我問教授,這個人有贏Tosi嗎?他說平手,喔,原來這就是Tosi等級的聲音。因為我Tosi聽太少,比對不出來。而後教授又找了Tosi的錄音好的唱片,應該是Violin Phase吧,他還事先提醒,這首只有四個音符,聽不下去要告訴他。我心想,四個音符,那部就像原住民的音樂,音符一樣很少。總之,放了就知道。聽起來,這首曲子越來越複雜,也相對要求越來越厲害的小提琴技巧。而且因為只有四個音符,至少我不用聽到太多技巧,相對輕鬆。我覺得這個挺好聽的。是願意買唱片的那種。後來又播一首Tosi的不知道啥,是種完整曲目的那種,那種就太多技巧,對我這個聽不多的人來說就比較累。
到這時間差不多,開始收拾。來這的主要目的,聽天團的聲音,對我個人來說也算達成。再來,也是閒聊一下。看起來我這個不懂禮數的小子好像真有點東西。
最後想起來,要坐車的時候教授提到TIMPANI那個盧森堡團再怎樣也不會歸類到二流以外。但我怎麼不會想再聽。這才想到前面發文提到的比利時團,該不會是樂團風格?於是聊起了比利時團的風格,然後問教授,盧森堡團是不是比起法國團更接近比利時團。(好像是?忘了。)結論好像就是大概風格不像法國團。於是得到一個結論:
走psycho的道路,連喜好也會像psycho。
此篇文章於 2021-03-27 12:30 AM 被 yuntree 編輯。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28, 09:44 PM
#3530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