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02-21, 11:48 AM
#5111
哇咧!這種聽感差異應該比我的感受還要更強烈,會不會是整套系統太鑑聽了?還因此『....所以就很少聽了.』真是可怕.....
原本我以為我的系統可能比較往美聲妥協了一點,不過最近的經驗還是明顯地鑑聽能力大大勝過美聲能力,還可以挑出新天新地進口的唱片居然有一張明顯錄音太加料,導致使用5000元的 Edifier S1000播放起來比兩百萬元的主系統還要更好聽太多.....這個是 tetsuka、Higuma與 box本人都親自體驗到的....
所以鑑聽能力太強的音響系統,的確會變得『難聽』,甚至像chrischang0624一樣居然不想開機了?這時只能辛辛苦苦地debug,找到系統最弱最不正確的一環加以改善,才能讓錄音正確的唱片恢復正常,整套音響才聽得下去。大家真是辛苦啦!!
 作者: chrischang0624
小弟是用 jplay的傳統雙cat 模式的
記得當時JPLAY FEMTO剛出時就購買安裝,覺得聲音有比較細膩好聽的感覺,只是音色覺得有點不喜歡.
當時客廳比較小,所以沙發只能背靠牆聆聽.
後來搬家客廳變比較大,長方型的客廳,沙發後面又有空間.
一開聲就覺得整個聲音有氣無力,音色也不喜歡,查了很久也查不出甚麼原因,所以就很少聽了.
直到最近2部PC安裝回JPLAY 6.2.
喔耶!熟悉的HI FI性能又回來了.
相對於6.2, FEMTO變成整個縮得離很遠,聲音不開闊,聲音又緊緊的…………
另外小弟也試過2部PC分割裝LTSC OS.
可能是我安裝的姿勢不正確吧.
整個糊糊的不清晰.
CANDY和LTSC的優化基本都差不多
懶得再試了............
小小心得供各位參考,若有錯誤請指正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2-22, 05:34 PM
#5112
關於之前提到的AOKO SATA轉USB3.1 GEN2 TYPE C的轉接裝置,從淘寶購入網址如下: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cket=15#detail
我2/9購入透過順豐2/11到台灣,拿到手第一件事情是狂噴消毒水,之後就進行測試。
WeChat 圖片_20200222171534.jpg
我將這個轉接器接上HDD硬碟,透過Amber USB3.1 Gen2 TYPE C to TYPE A傳輸線連接到USB HUB上,並以Daitron 12V電源加三顆1800uF MKP薄膜無極電容供電測試。
初開聲,發現直接把伽利略的SATA TO USB3.0轉接器按在地上打,動態跟泛音都是勝過一截,但稍微不開闊(其實之前凡達克也有這個現象,但教授聽了沒問題)。
而伽利略SATA轉USB外接裝置透過之前用的benevo轉接頭,雖解析度跟開闊度極佳(平面聲音佳),可聲音深度不足,而AOKO轉接裝置則是聲音深度好上一截。
後來測試RIP發現,AOKO轉接器並無法使用在內接式光碟機上,只能用於內接式HDD,故測試的時候是使用伽利略專業加強版連接光碟機,而AOKO轉接器連接HDD。
RIP後發現伽利略的轉接讓聲音聽起來開闊、解析好,而後儲存的過程中,AOKO讓RIP的檔案聲音又有了厚度、深度、活生感,這意外的發現讓我驚喜。
後來我把Yu-studio那條用不到的DC線從電容上拔下來,之前測試的時候都是鎖在螺絲上但無負載,不知道是鍍金Y插的關係,還是什麼魔法,當我把這條線移除後,聲音居然更上一層樓,好似OFC無氧銅汙染了整個電容似的。
我又發現AOKO轉接器需要RUN IN,前面提到的聲音不夠開闊,從2/11到2/22截至發文今日,聲音變得越來越開闊,已不需透過伽利略外接裝置RIP就能滿足我的聽感,因為在chrome緩存測試中看Youtube能很明顯地察覺到聲音不同,用JPLAY更不用說。
這個AOKO的轉接器跟凡達克不同的地方是,這個AOKO轉接器可以RUN IN開來,聲音會慢慢開闊,而凡達克卻不行,始終有點悶。
至於為什麼用不同的轉接裝置會讓聲音有這麼大的差異,我推測是可能是我單機CAT較能體現出RIP差異的因素,還有,有時候在沒有Ian's FIFO架構的播放系統上想聽音樂,RIP差異也很重要,比如在開車時,這也正是為什麼我會玩轉接裝置的原因。
---
新天新地的香堡大地盒缺日本原料中,因此我還得等等...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gangster.tank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2-24, 07:53 PM
#5113
教授,能評一下這個人的鋼琴嗎? 他年少成名,和朗朗齊名,現在卻已完全沒有名氣。
此篇文章於 2020-02-24 09:53 PM 被 poeme 編輯。
-
-
2020-02-25, 12:26 AM
#5114
 作者: poeme
聽過了,不過在我深度理解鋼琴的古典音樂後,對這位沈文裕(教授?)的看法會很嚴格了。
他的優點是真誠而不做作,對於想透過市場炒作而在西方古典音樂世界佔一席之地的華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如果我的音響水準不足,聽鋼琴只聽線條與詮釋而不聽音色,對他的評價一定非常非常高!
但是古典音樂中的鋼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化,簡單來說,我們難以想像如何以西斯汀教堂或巴黎聖母院來表現華人道家成仙或佛家涅槃的宗教感受,但是表現基督教精神文化則毫無問題。鋼琴音樂至少從貝多芬開始就進行『音色營造』的複雜演化過程,到了德布西之後更成為最重要的元素:簡單來說就是要求鋼琴必像一個交響樂團一樣豐富的音色變化。
而這位沈教授的演奏很明顯是要求音色的單一化與一致性,用來表現華人文化的《梁祝》的確精彩!但是《梁祝》的古典音樂元素非常淺顯簡易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音色單一化並且不造作的真誠演瘈可以感動人心。
但是到了李斯特就全完了.....李斯特的音樂才沒有什麼意境,單純就是鋼琴聲音要很好聽;這時音色單一化是絕對致命的缺限!聽了真的是昏昏欲睡.....當然這也是因為我手上的高明法國鋼琴家太多,一比之下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麼談到貝多芬呢?老實說,古典音樂的流行市場沒有什麼真正的高明演奏家,所以沒有聽過法國演奏傳統的人,可能會覺得沈教授很不錯.....,但是像我己經接受法國鋼琴演奏傳統的,那就覺得不怎麼樣了。
其實我現在一直在欣賞比較現代的鋼琴協奏曲,從聖桑到拉威爾,更重要的是馬斯奈、克哈斯(Cras)、漢(Hahn).....他們音樂的豐富度與美感都是把貝多芬或布拉姆斯遠遠遠遠追過一大截的,所以如果不是音色多變的鋼琴演奏,整首音樂就會難聽到爆。像這樣的古典音樂產品,都是音色單一化完全無法面對的現代曲目,也就無從欣賞了。
當然了,這種音樂對音響與錄音的要求也是最嚴苛的.....:)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2-25, 08:28 PM
#5115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YyM...zp.8253869.0.0 mozart k.27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HHOBApqUY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11698450269506
沈文裕的遭遇比較特殊,如果了解一下沈的經歷,教授就明白啦。
那个李斯特的鐘不是他自己想演奏的啦, 還有下面這個野蜂飛舞,都是他爸逼他彈的,就為了表現技術能力,39.9秒吧,至今仍是世界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bPih_xqVI
他本人是不太喜歡這樣啦,有幾次演奏會,沈按自己想法去彈,觀眾反映很喜歡也很熱烈,可是回到後台就被沈爸爸一頓耳光暴揍。可是他爸對鋼琴完全白癡, 對沈一直管的很嚴厲,沈從小就是神童琴癡,坐在鋼琴上就不肯走,至今不會繫鞋帶,出門也不會。離開大人都不會生活。
沈算是一個天才吧,11歲花了一周時間就學會了彈奏拉三,在德國入學考試的時候彈的拉三,震驚了所有的教授和學校。13歲的時候技術就是大師級了,但有些人認為情感不足。他的視奏能力非常強,幾乎所有譜子拿來一遍就能彈。所以他練習過的曲目可能是鋼琴家裡最多的。 在比賽中,國外的評論家說非常震驚,因為他把鋼琴演奏像一支管弦樂隊。
沈自己也是不太熟悉現代作品,也是他爸逼的,他從小都是彈貝多芬 莫扎特 巴赫這些古典啦, 11歲就去了德國,多年在德國學習。在漢諾威大學師從德國鋼琴教父凱沫林。凱沫林非常看得起他,不到年紀就破格推薦他參加伊麗莎白女王賽,可是他爸以死相逼和老師鬧翻,讓他退學回國了。
沈其實在西方比較有名啦,16歲拿了伊麗莎白女王賽的第二名,17歲拿過拉赫瑪尼諾夫鋼琴賽冠軍,西方評論家讚譽很高。被他爸逼回國以後,反而在國內沒有什麼名氣,一直在地下室練琴。
他爸一直想把他當搖錢樹一樣推銷出去,沈自己倒是淡泊名利,他曾經說反而喜歡這種沒有太多利益的狀態,
沈從一個方面來說 他是一個很狂的人,他認為自己14歲就已經是大師級了,14歲他躲在琴房練琴,隔離的德國同學都以為是哪個大師。他自己的目標從來不是錢或名利,他一直在追求鋼琴的境界。他也毫不掩飾的認為自己是國內年輕鋼琴家裡最好的,他希望自己死了以後能成為當代前十的鋼琴家。 許多老師都說 他是一個很純真 說話完全不帶心機的人。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錄製了3000多個視頻,包括一些簡單的曲譜,都免費在網絡給大家學習, 這對很多琴童來說是無價之寶。
畢竟大師課只有極少數人才能上得起, 而且他也會經常談論自己對音樂,鋼琴的理解,從不避忌。 淳樸天真,他的世界裡只有鋼琴。對於鋼琴的音色,他有時候也偶爾談起,對德國 法國 俄羅斯的鋼琴家的音色理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36...83934956239612
此篇文章於 2020-02-26 10:57 PM 被 poeme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oem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2-25, 11:56 PM
#5116
難得,居然在演奏音色上跟Psycho有同感,
不過我想補充一下,我本來在想是不是他自家練習的鋼琴,
音色就是那樣呆呆平平的,結果另一片演奏悲悵 月光的影片,
音色聽起來就好多了..............讓我相信他真的是花了很多
時間在貝多芬的經典曲目上,因為音樂不會騙人.
另外除了比較感性的音色表現力,他在左右手聲部的控制上,
我也覺得有所不足,也就是兩聲部平行演奏的旋律線,理想情況
是要能清楚分離並產生合奏效果,差一點的就是一邊是主旋律
一邊是簡單伴奏,更差的就是一條主旋律唱到底,另一條純粹點綴,
甚至根本不知在幹嘛.這部分在 鐘 特別容易辨識,這曲目難就難在
他在同時要求各自旋律線本身的線條美感 音色美感以外,還特別
需要兩聲部合奏下的結構美感.
只看文字應該很無感,我放個參考版本給大家體驗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VF49mHEEM
寫到一半有感而發,多廢話幾句.我知道台灣甚至亞洲對鋼琴
演奏好壞的主流想像是所謂的"彈得對不對" "能不能彈很快很複雜的音符",
(例如這段影史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ERu9k6jBE )
並衍生出所謂的學院派,強調完全照譜上各種記號"完美演出".
但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演奏只在乎"彈得對不對",甚至更極端點,
"音符按的對不對",那"總會有失誤的人類演奏家"面對"零失誤的機器演奏",
他的價值在哪? 還是我們拿譜寫程式,就創造了一個完美的演奏家?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2-26, 10:58 PM
#5117
此篇文章於 2020-02-28 02:04 AM 被 poeme 編輯。
-
-
2020-02-28, 09:39 PM
#5118
此篇文章於 2020-02-29 10:17 PM 被 psycho 編輯。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2-28, 10:12 PM
#5119
-
-
2020-02-29, 10:21 PM
#5120
接地器.jpg
加上圖片,小藍接地器 鎖螺絲處 與最底面的金屬片 是 導通 的,記得 tetsuka 教過 最底面的金屬片 才是連連往真實接地處,所以我使用最懶最直接方法:把金屬片直接夾在接地盒的螺絲上。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