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05-23, 09:24 PM
#2801
我只用hifi tuning 至尊版於dac,telos第二代保險絲 我是先買一支和hifituning比較 ,hifi tuning 中頻較厚,高頻音頻較飄曳泛音個人感受乍聽之下更延伸,telos高低頻收得快。有將buffer調小感覺,高低頻延伸不浮誇收斂較快! 沒什麼僻性,加了許多隻系統音底幾乎末改變!音質更細膩! 動態換越多支是相加的。個人偏好所以將hifi tuning 賣了! Qbt加冷凍技術加telos小紅貼背景硬是更黑了下來。 動態表現真的強。
此篇文章於 2016-05-23 09:29 PM 被 233233 編輯。
-
-
2016-05-24, 10:02 PM
#2802
 作者: 233233
我只用hifi tuning 至尊版於dac,telos第二代保險絲 我是先買一支和hifituning比較 ,hifi tuning 中頻較厚,高頻音頻較飄曳泛音個人感受乍聽之下更延伸,telos高低頻收得快。有將buffer調小感覺,高低頻延伸不浮誇收斂較快! 沒什麼僻性,加了許多隻系統音底幾乎末改變!音質更細膩! 動態換越多支是相加的。個人偏好所以將hifi tuning 賣了! Qbt加冷凍技術加telos小紅貼背景硬是更黑了下來。 動態表現真的強。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
-
2016-05-25, 05:22 AM
#2803
 作者: pawaslider
說真的,系統合理配置超過20萬以後,多數10萬以下的DAC只要用上9018都會有這種現象,包括我自己的DAC202,大概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
以前在前端解析度不夠,或者周邊有強勢的特色音染在的時候,或許不太容易發現這個情況,這就是BOX講的“描邊”,描過頭了當然不耐聽~
但以上都是在講傳統的“搭配”.我期待中的,合理的數位流,不曉得線上有沒有已經面市的機器,以下這個連結裡講的概念非常吸引人,買東西超龜毛的我,只試聽一次就當下預訂了整套,前一次幹這種事是多年前購入DAC202的時候...
https://www.facebook.com/dant.audio/...45757068812817
除了不能直接對應DSD外,NAD的M2以及他們類似的產品基本上早已達到谷津描述的標的。
http://nadelectronics.com/products/m...eading-reviews
從輸入開始就完全是數位處理,一直到輸出端子前才轉成類比。Stereophile測量的結果-M51 DAC,基本上就是把M2輸出級做到前級輸出的電壓,而不是後級輸出的電壓,測量結果也是相當好。不過好像也沒聽說他們賣到缺貨。所以,應該還有什麼別的東西不夠吸引人。
我沒聽過這部,對聲音不予置評。技術上來說,我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麼問題(除了不能直接處理DSD外)。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6-05-25, 11:07 AM
#2804
 作者: psycho
還敢說我電腦不行?你自己才是電腦不行啦!USB 3.0 的B公頭怎麼插進 2.0 B母座? 
233233 老兄請別客氣!分享聽感就是最好的事....:) 我的確打算去買一台銣時鐘了。
忍不住先POST了,誰因此東西賣不出去請找 cui_bb 算帳......... 
還真的不相容.....很少用Type-B,沒想到2.0/3.0下的Type-B有這差異.
-
-
2016-05-25, 08:21 PM
#2805
 作者: kevintran
除了不能直接對應DSD外,NAD的M2以及他們類似的產品基本上早已達到谷津描述的標的。
http://nadelectronics.com/products/m...eading-reviews
從輸入開始就完全是數位處理,一直到輸出端子前才轉成類比。Stereophile測量的結果-M51 DAC,基本上就是把M2輸出級做到前級輸出的電壓,而不是後級輸出的電壓,測量結果也是相當好。不過好像也沒聽說他們賣到缺貨。所以,應該還有什麼別的東西不夠吸引人。
我沒聽過這部,對聲音不予置評。技術上來說,我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麼問題(除了不能直接處理DSD外)。
感謝Kevin大提供資訊,小弟做了點功課發現:
Nad M2是class D放大,TI的PWM solution,有多種輸入,甚至有ADC的功能。單機綜擴輸出250W,SN Ratio : 124dB。
谷津的Q23是Class AB放大,DA chip ESS 9018(每聲道一顆)+AKM數位接收(根據之前的機型猜的),只有光纖和同軸輸入。Mono架構,每聲道輸出約200W,SN Ratio應該在130dB。
這兩台聲音大概差異會比較大,雖然我也沒聽過M2就是了。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awaslider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6-05-27, 09:11 AM
#2806
原生的USB 3.0 DDC ,雖是Xmos方案,有可能取代目前U3TT方案嗎?
至少可以不用再多做一些轉接。
https://world.taobao.com/item/423487....F5W8NW#detail
-
-
2016-05-28, 10:55 PM
#2807
 作者: frorefire
查了一下,這個 xmos xs1 tq128 應該不是原生 USB 3.0.....:)
-
-
2016-05-29, 09:42 PM
#2808
 作者: psycho
查了一下,這個 xmos xs1 tq128 應該不是原生 USB 3.0.....:)
是不是USB 3.0不是USB控制IC決定的嗎?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
-
2016-05-29, 10:49 PM
#2809
最近想升級到最新的U3TT方案,參考之前教授及許多前輩的經驗,我自己是想用以下方式進行,不知是否可行?
CAT => WW星光USB 3.0 (A-B)線 =>1號轉接頭(+5V) => 一號長芯盛 => 2號轉接頭(+5V)=> Benevo USB 3.0 7-ports HUB (求極致就+12V)=>3號轉接頭(+5V)=> 二號長芯盛 => Real Cable USB 2.0 (A-B)線=> 4號轉接頭(+5V)=> DDC (數字時代2)
1. [6N OFC]USB電源/訊號分離轉接頭(USB3.0 only) A公轉 B母座+DC座(5.5/2.1)
2. [6N OFC]USB電源/訊號分離轉接頭(USB3.0) B公轉 A公+DC座(5.5/2.1)
3. [6N OFC]USB電源/訊號分離轉接頭(USB3.0 only) A公轉 A公+DC座(5.5/2.1)
4. USB電源/訊號分離轉接頭-(USB2.0) B公轉B母+DC座(5.5/2.1)
目前想像到的問題是,1號轉接頭至二號長芯盛之間是一段不短的直線型態(因為沒有用USB線,只是一連串的轉接),空間擺位會是一個問題。
 作者: psycho
1,前後都接5V完全沒意義!還會燒掉,因為這形同短路耶!
2,因為USB線要電訊分離,越分越好,所以都是在進入器材前才灌5V是最HI-END的方法。
3,所以最發燒的外接5V方式為:
CAT => USB 3.0 線 (+5V)1=> 一號長芯盛 => USB 3.0線 (+5V)2 => USB 3.0 HUB => USB 3.0線 (+5V)3=> 二號長芯盛 => USB 2.0線 (+5V)4 => USB 音效卡
其中重要次序是第 4 > 1 =:= 2 > 3。
再者,一台明緯600W雖然只有三組5V輸出,但是沒有人說不能把 同一個輸出 分接成 N個輸出喔!所以一台MSP可以外接N組5V,不要短路燒機即可。如果依我看法,買一台MSP600,上述四個5V通通接上去,免得心裡有鬼......  
-
-
2016-05-30, 12:04 AM
#2810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