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02-17, 09:36 AM
#401
我是10公分間距下一個腳料,有點太多了,變得跟水泥牆差不多硬了。
 作者: Yeh捨
附件 27747
電源供應全部新設.並且作了嚴密的填充與隔音.阻擋噪音能力.除了建築物體的敲打或震動可以聽到比較明顯
其他外部的空氣傳導聲音能夠傳進來的~很少
-
-
2015-02-17, 10:20 AM
#402
角料不能下的太鬆
但超過密度也等同於浪費?
現在的做法是強調密.我的意思是密封的密
所有的界面(木角料~RC)(板子~角料)
或者板材的搭層(交丁並下滿膠)
所有的縫隙全部先打足了硅膠才壓下去
這一個動作非常重要
然後
所有的燈插座.出線管子全部做內盒子再封閉
這個原理等同於每一層再加強隔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5-02-17, 10:26 AM
#403
主要玻璃窗的隔音
第一道窗5+5+5mm
第二層窗8+6mm
皆膠合的玻璃
還有第三道可以調整透光的
簡單說就是功能取向因地制宜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5-02-17, 10:03 PM
#404
 作者: AndyChu
系統不同等於性能不同,空間大小不同等於舞台大小不同,單體不同等於音色不同,細節多寡等於訊源不同。
你再怎麼校正,注定聲音不會變一樣的。
在同一個空間,系統不同,就算數據校正到一樣,在音樂的律動上,系統反應也不會一樣的。
就算同一個系統,在不同空間,在音樂的律動上,就算數據校正到一樣,在不同空間不同程度的消化下,聲音也不會一樣的。
你要10瓦真空管後級推大喇叭發出110db的30hz,只有跳電、燒雞的下場而已。
乍看您的文.不太懂..
並沒有人想要藉由校正而去將聲音變成跟誰一樣.
能測量並且可以校或調整聲音的東西很多.他不過是比較相對科學方法而已
我碰到過一些很資深的玩家.玩到都退休了才驚覺~
原來有些空間問題是傳統手法沒辦法解決改善的..
一旦他發現了數位校正之效..二話不說就上了.
常見有人說動則110dB或更大的音壓值的..
奉勸還是多愛惜耳朵吧..
一個均衡的系統表現而言.95~98dB蜂值就已經很夠用了..
那如果不均衡又硬摧音量.簡直是受罪...
呵呵..
-
-
2015-02-17, 10:31 PM
#405
 作者: AndyChu
你要10瓦真空管後級推大喇叭發出110db的30hz,只有跳電、燒雞的下場而已。
這個我很有經驗(羞),十瓦真空管機只要沒有亂做都很安全,當超過它的極限時,只會失真給我聽,不會跳電也不會燒機啦。(不然電吉他手的擴大機早就燒光光了)
-
-
2015-02-17, 11:12 PM
#406
不燒後級那就燒喇叭了啦
 作者: martin
這個我很有經驗(羞),十瓦真空管機只要沒有亂做都很安全,當超過它的極限時,只會失真給我聽,不會跳電也不會燒機啦。(不然電吉他手的擴大機早就燒光光了)
-
-
2015-02-17, 11:15 PM
#407
只是想跟認為校正後聲音會一樣的人說明一下而已。
不同系統、不同空間、不同擺位,就算都是朝著同樣的數據去校正,電學、器材規格、物理,這些造成的差異是不會被磨滅的。
110db大多是講低頻,因為要重播真實低頻,例如電影原聲帶,錄音有加入真實的爆炸或電子音樂,有人彈鋼琴後來被炸死,琴聲是你能接受的90db,但是爆炸那刻的低音是110以上的,能夠反應這個瞬間動態的不多,粉紅噪音也是發出各頻段都是一樣音量,例如90db的粉紅噪音低頻沒有凹陷,這並不能代表你的系統播110db的粉紅噪音的低頻沒有凹陷,這就是系統性能注定的你的瞬間動態,但是沒有人敢把粉紅噪音播到110db以上,那個中高音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很多高音單體也受不了。
當錄音這個頻段有錄到但是你的系統無法完整重播,系統性能就會介入,雖不能完全這樣講,空間缺陷造成的某頻段音壓減少,修補不來不能完全怪系統。
低頻難播也大部分基於這個原因,透過校正會好很多,但沒法度的還是沒法度。
這就是三重山的理論會好聽的來由(未經證實的個人認知),低頻要比中高要多一點,這代表著瞬間動態會好一點,一般粉紅噪音都是測量在90-95之間就很了不起了,大家網路搜尋一下就知道低頻段在某個音壓要再上去需要的功率倍數要如何計算。
 作者: Yeh捨
乍看您的文.不太懂..
並沒有人想要藉由校正而去將聲音變成跟誰一樣.
能測量並且可以校或調整聲音的東西很多.他不過是比較相對科學方法而已
我碰到過一些很資深的玩家.玩到都退休了才驚覺~
原來有些空間問題是傳統手法沒辦法解決改善的..
一旦他發現了數位校正之效..二話不說就上了.
常見有人說動則110dB或更大的音壓值的..
奉勸還是多愛惜耳朵吧..
一個均衡的系統表現而言.95~98dB蜂值就已經很夠用了..
那如果不均衡又硬摧音量.簡直是受罪...
呵呵..
此篇文章於 2015-02-17 11:36 PM 被 AndyChu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5-02-17, 11:20 PM
#408
 作者: AndyChu
我是10公分間距下一個腳料,有點太多了,變得跟水泥牆差不多硬了。
當時告知你的事25~30cm,誰知道你用了10cm.

StevenCheng將軍
-
-
2015-02-17, 11:48 PM
#409
 作者: AndyChu
不燒後級那就燒喇叭了啦
除了 OTL 外,真空管後級有輸出變壓器,所以喇叭是一定沒事。
除非真空管後級高達幾百瓦,超過了喇叭單体的能耐才有可能燒叭。幾十瓦的真空管後級最安全了。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jl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5-02-18, 05:53 AM
#410
 作者: AndyChu
只是想跟認為校正後聲音會一樣的人說明一下而已。
不同系統、不同空間、不同擺位,就算都是朝著同樣的數據去校正,電學、器材規格、物理,這些造成的差異是不會被磨滅的。
110db大多是講低頻,因為要重播真實低頻,例如電影原聲帶,錄音有加入真實的爆炸或電子音樂,有人彈鋼琴後來被炸死,琴聲是你能接受的90db,但是爆炸那刻的低音是110以上的,能夠反應這個瞬間動態的不多,粉紅噪音也是發出各頻段都是一樣音量,例如90db的粉紅噪音低頻沒有凹陷,這並不能代表你的系統播110db的粉紅噪音的低頻沒有凹陷,這就是系統性能注定的你的瞬間動態,但是沒有人敢把粉紅噪音播到110db以上,那個中高音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很多高音單體也受不了。
當錄音這個頻段有錄到但是你的系統無法完整重播,系統性能就會介入,雖不能完全這樣講,空間缺陷造成的某頻段音壓減少,修補不來不能完全怪系統。
低頻難播也大部分基於這個原因,透過校正會好很多,但沒法度的還是沒法度。
這就是三重山的理論會好聽的來由(未經證實的個人認知),低頻要比中高要多一點,這代表著瞬間動態會好一點,一般粉紅噪音都是測量在90-95之間就很了不起了,大家網路搜尋一下就知道低頻段在某個音壓要再上去需要的功率倍數要如何計算。
以我個人多次的經驗而言不管怎麼校正怎麼設參數.不可能把兩個系統弄成聲音一樣的
對這些調整的工具而言
他在調的是頻率以及空間相關的對應與走向.因為大部分的空間問題大同小異.那個人的調音喜好則不在此限
畢竟麥克風為你測量到的不見得是你的耳朵喜愛.這又跟每個人的聽音習慣與認知有很大的關係
我自己完全接納數位校正他.的試用期整整超過一年
我們真的去量量看音樂裡面的各種頻率你就會發現~響度高反而是中高頻.拿一個交響樂團聲部來說.平均下來.木管要比弦樂大概高了三~五分貝.而銅管又比木管要高出五~六分貝.頻率低的如定音鼓大鼓他是震動東西的能力比較高.相對音波波長也大.能夠廻盪的時間也略長
當然真實樂器的大小差距甚大(比如定音鼓vs一把小提琴).能夠發出的音量自然是天差地遠
再把現場錄進來.到我們家裡能唱.當然中間還有很多其他的故事
大部分家庭劇院或者所謂數位校正也好
測試訊號的峰值.大概就是七十五到八十分貝.因為那已經足夠作為訊號量了.更大的音量沒有意義?這也可以等同於說
很多人的空間效應很大.但你不要開太大聲的話.是還可以接受而一旦大過一個音壓耳朵就受不了
我的系統雖然不大也曾經唱過粉紅色噪音幾乎達到一百零五分貝但還在喇叭的安全範圍內..當然心理負擔是一定有
三座山是一個好聽的曲線走向沒有錯.不過就民族性的不同而言我相信台灣大部分的玩家會覺得不夠刺激?
一個調校均衡而且夠全面的重播.我還是認為九十五到九十八分貝就已經很夠了
如果不告訴你.你真的會以為超過一百dB...呵呵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