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06-16, 09:27 PM
#2491
 作者: liukuang
從youyube海飛茲教學紀錄片.......有改譜去音的事
為期更美好的詮釋
低音號大小聲.......不知是指揮或音響的問題.....挑甲意就好
我女兒上鋼琴課時,我都會在旁邊陪著。她的鋼琴老師有時候也會幫她改譜(或是指法)。不過,她的鋼琴老師改的原因是因為我女兒技巧不夠,彈不出來。她一再說,她希望能不去動最好。
我不知道海飛茲改譜的原因。不過,我還是希望音樂家能忠實的重現作曲家的譜。
PS:我知道很多樂譜是有錯誤的,排版的人認錯音符,放錯音符的機會就像以前報紙/書籍排版要把一個一個的字排上去一樣-----手民誤植。也許有的音樂家是因為這樣改譜?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6, 09:47 PM
#2492
 作者: 999369
借引用K兄的一段文
錄音是無數次的重復的錄 無數次的重復的演奏 無數次的重復的鑑聽 無數次的重復的製作鑑定 難道這些人都是"耳障"
音樂者或音樂家是隨便充數的,音樂者音樂就是生命 唉!音感決對不輸我們[由其是從自己樂器演出的音 音階 音量 感覺]
還有指揮家是閉著眼揮手空擺架勢?是整個樂團的主控者[靈魂],會聽不出~~~唉~~~
玩音響聽評音樂的大哥們 自己多加油[自己的音響]吧!
正因為我也相信他們不是耳障;我也相信那些音樂家是有很好的音感和技巧--這才更令我搞不懂啊?
小時候看了很多東方出版社出的給小朋友看的古典文學名著。為了考慮小孩的能力,每一本都是節錄的。好不好看?很好看啊!可是,您能說看完這些節錄版的名著,您就能知道這些名著的偉大之處嗎?
文學如此,那音樂為什麼不是呢?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6, 10:00 PM
#2493
 作者: kevintran
正因為我也相信他們不是耳障;我也相信那些音樂家是有很好的音感和技巧--這才更令我搞不懂啊?
小時候看了很多東方出版社出的給小朋友看的古典文學名著。為了考慮小孩的能力,每一本都是節錄的。好不好看?很好看啊!可是,您能說看完這些節錄版的名著,您就能知道這些名著的偉大之處嗎?
文學如此,那音樂為什麼不是呢?
之前不久去參觀過錄音室,更看到為許多唱片混音過的老師,正在為一張即將發行的唱片作“修正”...
我不曉得那些古典樂唱片的指揮家,在整張唱片中的地位如何,但我在參觀之後發現,歌手在整張唱片中應該是很沒能發表意見的,因為製作人、混音師是工程上的專業,他們的意見,是以表演為專業的表演者所無法撼動的,除非表演者自己參與製作甚至是自己獨攬大權,否則我想他們對於錄音之後的事,應該都~無能為力!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rem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6, 10:31 PM
#2494
 作者: remo
之前不久去參觀過錄音室,更看到為許多唱片混音過的老師,正在為一張即將發行的唱片作“修正”...
我不曉得那些古典樂唱片的指揮家,在整張唱片中的地位如何,但我在參觀之後發現,歌手在整張唱片中應該是很沒能發表意見的,因為製作人、混音師是工程上的專業,他們的意見,是以表演為專業的表演者所無法撼動的,除非表演者自己參與製作甚至是自己獨攬大權,否則我想他們對於錄音之後的事,應該都~無能為力!
這也是為什麼 小廠所發行的唱片 "相對精緻"的一個原因
Jordi Savall 曾經提過 "在大廠時期,一張專輯3天就要錄好"
錄音師要趕場,STUDIO排滿檔期, 更別說對錄音曲目有自主權
這樣的商業操作下,音樂家根本無法對自己的作品有掌控權
之後自己開了唱片公司,一張專輯 可以磨2年才發行
錄音師.音樂家 都爽的情況下才發行,這樣製作的音樂才會讓聽的人爽阿:)
順便PO一個影片 是MIRARE 廠對發行唱片, 錄音的側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mLBQnGNRg
此篇文章於 2012-06-16 10:36 PM 被 hbk520 編輯。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bk520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7, 07:49 PM
#2495
 作者: hbk520
這也是為什麼 小廠所發行的唱片 "相對精緻"的一個原因
Jordi Savall 曾經提過 "在大廠時期,一張專輯3天就要錄好"
錄音師要趕場,STUDIO排滿檔期, 更別說對錄音曲目有自主權
這樣的商業操作下,音樂家根本無法對自己的作品有掌控權
之後自己開了唱片公司,一張專輯 可以磨2年才發行
錄音師.音樂家 都爽的情況下才發行,這樣製作的音樂才會讓聽的人爽阿:)
順便PO一個影片 是MIRARE 廠對發行唱片, 錄音的側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mLBQnGNRg
其實就像我在錄MD一樣,每當器材有調整過,已經錄好的就要再錄一次,現在更是為了等從日本買的鈦螺絲到手,才要開始錄!
好的錄音作品,真的應該就是在錄音那當下,把該set好的東西弄好,把該演奏好的東西真的演奏好(或達到想要的感覺),而不是在事後的後製弄得體無完膚,這樣的錄音才有藝術價值,更有歷史價值!
是的,我覺得那是一種~體無完膚,雖然它聽起來很好聽!
因為你會看到電腦螢幕上的音紋的下方,有一條高高低低的調整線,來調整聲音的大小聲,甚至調整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
但其實那些工程,也是需要技術跟相當程度的音樂涵養,但那樣的人應該都忙著做那些商業大作...8)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rem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8, 03:07 AM
#2496
 作者: psycho
這就是我認為古典音樂迷最危險的陷阱:太早談『詮釋』...:P
請問您知不知道,依您上立論,您認為您對詮釋的理解勝過我,所以才能提醒我詮釋很重要喔!那我就真的不知道怎麼回應了耶!我不知道以我二十歲就可以擔任專業樂評的實力,居然還會不懂詮釋?那就真的不知道誰才有資格談懂詮釋了!...
談論古典音樂,冒然談詮釋的,是最危險的陷阱,我只能留下這句警示明言了;若是不服氣,OK,我貼出我二十二歲寫的樂評,我們來比比看誰比較會談詮釋、尤是談古樂器演奏:
古樂器與現代樂器演奏之比較
── 評 Norrington 和 Blomstedt 的舒伯特交響曲==========================================
人為萬物之靈,總因人有那種神秘的「意識」這東西,造成世界上人文色彩傲視其他生命;但同時的副作用是往往我們也就容易因偷懶而用一個意識去面對萬物,形成倔強的「意識形態」;本來有一堅定的信仰是絕對需要讚美的,但隨便不加批判地使用一意識形態來論斷事物,卻是極可笑的;更深入言之,主張「只要是努力存在就得接受之並鼓勵」一樣是一種「一切都可被容許」的可笑意識形態。今天站在我這一個主題,我要與大家共享的便是:對「古樂器」之爭我們實在不必花力氣去證明對錯,總得回歸到音樂上來:如果古樂器能因詮釋風格和樂器性能的配合而更彰顥樂曲內涵,當然大加讚美;如果產生的效果純為一新奇感,甚至雖好聽但把樂曲內涵歪曲,那又何必怕人家說我「心胸狹窄」而不敢大聲說不?
以舒伯特的第五交響曲而言,不但是為了小編製樂團而寫,而且比較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一聲部的色彩而言,在此樂曲中除了卡農樂段外,甚少單獨利用此聲部來演奏主旋律和對位旋律,可能比第四「悲劇」交響曲都還要少,所以他是用來讚美青春和友誼的意圖很明顯,以娛情而非後期作品那種生命之歌為主;當然有人能挖出更深刻的內涵我倒服了他。Blomstedt 在第一樂章以較慢速的開始,加上低音聲部的強勁應答擺明了這聲部是獨立的,造成「有深處傳來不詳預兆」的錯覺;但在發展部上原譜上本來就沒有大力發揮這低音深處,造成 Blomstedt 在此無法顥身手,結果發展部反而比呈示部更沒張力,「不詳預兆」莫名其妙地不見了。而Norrington 以古樂器表現,由於本樂章多為斷奏和分弓,所以古樂器共鳴不豐厚的音色不明顯,但音色較溫和的優點使低音部能適切扮演應答者卻不搶了第一小提琴的主導;這時發展部中低音部的加重音反而使這發展成為戲劇焦點了。雖然 Blomstedt 的現代樂器與慢速使第一、二主題皆較美麗而感人,但以全曲的統一感而言當以 Norrington 營造出「知心好友群聚一堂」的氣氛更為舒服。
第二樂章可看成兩段不同調性的歌謠反覆兩次,再加上以第一段為主的尾奏;第二段此歌謠的轉調是否應特別強調而增加戲劇性?對 Norrington 而言似乎不必,他故自的在很快的速度下持續,也因此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十六分之一音符不會產生嚴肅感,全曲乃因此有更歡愉的性格。Blomstedt 的速度絕對太慢(原譜是進行的行板),但德勒斯登的絃樂四部美不可言,如此慢倒也頗有一番風味;而一入第二段,馬上太厚的低音部又主導了樂曲,只要一聽到低音部一演奏八分音符的平分弓節奏,或以八分音符斷奏承接旋律線,曲中就揮不去那纏繞的陰影。
Blomstedt 在第三樂章特意製造輕鬆氣息,你可聽出在此低音部不再那麼令人戰慓了,而且在這樣的慢速下,中段(Trio)被賦與如田野般的美麗牧歌,顯然是低音部在處理長達四或八小節的持續音時特意柔化了。而 Norrington 的中段就如舞曲般活躍,又因為前段音色較明朗,所以不像Blomstedt 會覺的中段和前段不協調。
第四樂章雖然有一個最活潑的第一主題和美麗而又有些幽默的第二主題為基礎,但小調的過門旋律常出現,而且同時也把主題重心放在低音部,在發展部中發展第一主題時更強烈;Norrington 有古樂器的音色在先,再加上較快速度之助,便覺那些過門是一閃即逝的回憶;但在發展部需要以低音部演奏主旋律時便覺有力氣不足而使全曲的結構略有缺失。Blomstedt 在此卻成功地結合這兩種不同風味的岐異,他在過門旋律把第一小提琴的旋律線持續較久而沖淡了突然轉調的矛盾;而在發展部卻以現代樂器使小提琴和長笛都發出遠比 Norrington 豐潤而明亮的音色,也成功的調和由低音部傳來的厚重旋律,使整個樂章能統一在明快的風格裏。
未完成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剛好和上一首相反,全曲的低音部往往是主導動機甚至是主要旋律,中音部也賦與主導旋律的任務,反而小提琴和木管的高音部常只是很短的過門,甚至只是點節奏;這種手法在最後期的作品屬見不鮮,說明了由第五到第八之間變化是劇烈的,如同第十一號絃樂四重奏躍入第十二號一樣劇烈;即使我們對上述背景毫無所悉,仍可在這兩版本中得到共識:Norrington 一樣用比較快的速度(但因為他遵造總譜要求反覆呈示部,所以總時間反而比Blomstedt 長),顯然古樂器在遇到這首綿延音處處的曲子比較吃力,你可聽出第一主題轉入第二主題之前的一記法國號和低音管合奏三小節持續音比 Blomstedt 無神釆;但Norrington 改以全曲結構上的結合為目標,剛開紿的低音部悸動旋律並不深刻描繪,之後的木管旋律和小提琴對位旋律也不誇張;第二主題更不是優美而是活潑的,可聽出木管在高音部的節奏比較輕鬆,這樣的詮釋是否反覆呈示部會造成厭煩是很可疑的,反正他一直壓抑到發展部才爆發:這時秘密應在大提琴是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快速反覆而低音大提琴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反覆,Norrington 特意令低音大提琴的音符間隔突顯(有用了斷弓的嫌疑),又因為呈示部的輕盈,所以產生極恐怖的效果,而且中提琴和低音管的對題也極豐厚,但因此突出了古樂器小提琴在高音域上的光輝不足,在其後更高音的管絃樂合奏則加覺小提琴不足,這建構是一流的,但顯然被堅持使用古樂器的信念弄得礙手礙腳。反觀Blomstedt 在此利用現代樂器的先天條件發出強大的動態對比,低音部從序奏起固執著節奏的穩固而能連結第一、二主題的意念;由賦與的第一主題及其過門的音量和音色看來他和 Norrington 相似,把最高潮留給發展部;發展部一開紿的低音部雖沒有那麼恐怖,但由於現代低音管的性能較好所以中音部的對題適切地和小提琴的光茫相抗衡;之後的總奏的法國號和大提琴高音也調合了小提琴,略鬆一下後,在五分十二秒處總奏出的序奏主題和續後發展到真正Norrington想到而不能的最高潮,與最後美化的尾奏訴說了這樂章的浪漫內涵。
第二樂章的曲式和第五的第二樂章也很相似,第一主題有一小段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寫成的結尾在許多過門和尾奏成為主要動機;而大提琴對位旋律在Norrington手下似乎不清楚,再加上較快的速度而令這樂章有極輕鬆而明朗的氣氛,之後一段管絃總奏雖然定音鼓頗有味道,但木管應擔任的對位旋律(甚至應是主旋律)卻非常不夠氣勢,產生結構上的缺撼;轉調的第二主題由豎笛擔任而 Norrington 的豎笛在此又因音色不厚而無法配合由絃樂傳來切分音伴奏的緊張,尤其在雙簧管承接後與長笛的對話更覺這隻長笛根本不成對話,和轉回第一主題前的木管與法國號對話一樣是結構上的敗筆。而Blomstedt 在此樂章上的木管特性和各條對位旋律都非常平衡,第二歌謠之美,尤其在第二主題的絃樂切分音中浮出一條對位旋律的手法更今人激賞;其後總奏中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雙簧管之快速音群產生的效果也在現代樂器聲下飛出;尤其更可見Blomstedt不是「欺騙大師」的是他的每一細部聲部都不混過,所以各種對話都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在第五可能會不自然但「未完成」應很成功;結尾時誇張地使用彈性速度:出現第一主題片斷則放慢,演到結尾的十六分之一音符動機則略快,如此生動地結束。
我們可說Blomstedt的如此厚重的第五是一個錯誤,而Norrington 的第八「未完成」卻是「意識形態」上的缺憾;他在第八的詮釋手法在邏輯上是非常有意義的,但這「在平穩中突現一高潮」的邏輯卻和使用古樂器有矛盾,至少和木管有絕對的不相容;而他的第五卻可謂少有的絕調。Blomstedt 的第八之第一樂章在結構上的緊湊上有些鬆弛,但第二樂章也足夠與大師爭雄。兩者各有長短,也為不根據實際演奏結果的意識形態爭論做一嚴肅的宣告。
(END)
哈, 我既然貼文, 就對我的文字負責, 也歡迎與面對針對此的任何討論與批評…..但許多對我文字之外的想像, 就恕我不做個別回應了.
人各有專精; 我碩士主修是量子化學, 我從國中開始對古典音樂有興趣, 開始到上揚買原版唱片, 高中開始購買總譜拿到音樂廳裡去比對; 後來覺得實在吃不消, 一是因為那並非我的本業, 二是總譜那時在大陸書局還真的是蠻貴, 在我有限的預算裡還是買唱片比較實在, 三是覺得資質不夠, 對譜聽, 結果是見樹不見林, 也沒法子把總譜背下來…..(說到這, 以前開唱片店時, 碰到一位年輕學子(不便說出姓名), 居然把Brahms四首交響曲的總譜都背下來, 令人好生欽佩) 所以還是選擇比較輕鬆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的方式和心態去聆聽古典音樂.
不過您不需要覺得孤單或是想哭泣, 因為高水準的樂迷還是很多的, 只是您沒遇到, 他們也比較低調.
觀之您22歲的樂評, 總括而言, 我必須說, 以一個非本業的角度來看工夫是下得蠻深的, 值得贊許. 雖然文字與概念略嫌青澀生硬, 但以年紀論, 是已經超越同齊的. 論其內容, 作者非常用心的比較了兩者演奏的差異, 相信也參考了不少資料, 甚至與總譜作比對, 最後加上自己的感覺與想像, 針對這兩個版本做了非常詳細的比對與評論. 可惜的是, 或許太過分散與片段式的細節討論, 與作者些許武斷的結論, 使得觀者難以一窺樂曲主軸的發展與詮釋的全貌. 文字(音樂)似乎形同一灘死水, 流動的音樂散離為片段的音符. 最重要的, 似乎無法讀出兩位指揮家詮釋整曲的意圖與風格, 兩者的詮釋在作者的解構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 流暢性全失. 另外的問題是, 古樂器或是現代樂團演奏的問題在此篇評論的結論中似乎是各有所長. 但使人疑惑的是Schubert時代的背景下, Norrington選擇古樂器演奏的原因何在? 此點也未能在此篇評論中看出. 而且先排除錄音的因素不談, 古樂器的聲響特色與現代弦樂特性大不相同, 所需要演奏的技巧以及對各聲部間平衡和能量的處理也難以一概而論並且直接做比較. 所以分析此兩個本質與特色表現上本就會大不相同的版本所希望得到的結論是(或許psycho並未貼出全文也不一定)? 所以對我來說, 此篇評論, 細工夫有之, 苦工夫有之, 可惜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 不過以作者22歲之姿, 其認真與分析解構之精神還是值得大力贊許的. 藝術的評論, 技法細節的解構分析或許是必要的, 最終還是必須回應藝術作品整體之中不可捉摸, 流暢, 甚至是瞬間即逝的神采. 這也是最難以文字或語言來敘述的部分.
同樣一首曲目, 不同音樂家來演奏自有不同的風貌. 談到詮釋, 即使強如Richter對Michelangeli的演奏也是非常欽佩, 唯一的建議只有希望米氏在專注於演奏的完美之外多分出一些注意力來多一些想像!
當然以psycho 22歲的評論來判定他現今的水準是不公平的. 但psycho兄如果以第一流的專業樂評自居, 其文字與論述, 以及立論之基礎與客觀性, 甚至是全面性, 自然必須接受大眾更嚴格的檢驗. 對文字的使用更需要小心翼翼. 個人以為以” 我寫出這種等級的槳評,使用的是5000元的手提CD音響與1000元的耳機!”而沾沾自喜的心態是必須避免的. 一不小心容易會流於知識的傲慢與自我的偏見而不自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因正是在此. 再者, 也是因為到處是mastering痕跡的罐頭音樂, 我們面對硬體的心態與客觀性更必須小心.
您不喜歡Karajan的詮釋, 我個人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因為您已經將理由寫得非常清楚. 但談到Karajan的錄音, 您說“最後,如果有一點點兩歲小孩等級的音響水準,可以輕易聽出以卡拉揚驚人的財力、權力所錄音製的198x之DG唱片是垃圾中最爛的垃圾。”
我也不想用文字多做敘述…錄音效果不若音樂詮釋般"虛無飄渺", 我想不管有多少的mastering, 發燒友的最高標準就是如臨現場. 要不找一位您我都相信或是認可的系統, 找幾位同好一聽便知? 以CD音效論, 我對Yeh捨家中的系統是佩服的. 您覺得呢? 大家約個時間, 我可以帶一張Karajan的幻想CD與您認可的版本做比較. 看Karajan的錄音是否如您所說的是爛中之爛? 或是只是第一小提琴交響曲? 或是超低頻的效果?
此篇文章於 2012-06-18 03:11 AM 被 River 編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River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8, 05:26 AM
#2497
 作者: River
哈, 我既然貼文, 就對我的文字負責, 也歡迎與面對針對此的任何討論與批評…..但許多對我文字之外的想像, 就恕我不做個別回應了.
人各有專精; 我碩士主修是量子化學, 我從國中開始對古典音樂有興趣, 開始到上揚買原版唱片, 高中開始購買總譜拿到音樂廳裡去比對; 後來覺得實在吃不消, 一是因為那並非我的本業, 二是總譜那時在大陸書局還真的是蠻貴, 在我有限的預算裡還是買唱片比較實在, 三是覺得資質不夠, 對譜聽, 結果是見樹不見林, 也沒法子把總譜背下來…..(說到這, 以前開唱片店時, 碰到一位年輕學子(不便說出姓名), 居然把Brahms四首交響曲的總譜都背下來, 令人好生欽佩) 所以還是選擇比較輕鬆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的方式和心態去聆聽古典音樂.
不過您不需要覺得孤單或是想哭泣, 因為高水準的樂迷還是很多的, 只是您沒遇到, 他們也比較低調.
觀之您22歲的樂評, 總括而言, 我必須說, 以一個非本業的角度來看工夫是下得蠻深的, 值得贊許. 雖然文字與概念略嫌青澀生硬, 但以年紀論, 是已經超越同齊的. 論其內容, 作者非常用心的比較了兩者演奏的差異, 相信也參考了不少資料, 甚至與總譜作比對, 最後加上自己的感覺與想像, 針對這兩個版本做了非常詳細的比對與評論. 可惜的是, 或許太過分散與片段式的細節討論, 與作者些許武斷的結論, 使得觀者難以一窺樂曲主軸的發展與詮釋的全貌. 文字(音樂)似乎形同一灘死水, 流動的音樂散離為片段的音符. 最重要的, 似乎無法讀出兩位指揮家詮釋整曲的意圖與風格, 兩者的詮釋在作者的解構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 流暢性全失. 另外的問題是, 古樂器或是現代樂團演奏的問題在此篇評論的結論中似乎是各有所長. 但使人疑惑的是Schubert時代的背景下, Norrington選擇古樂器演奏的原因何在? 此點也未能在此篇評論中看出. 而且先排除錄音的因素不談, 古樂器的聲響特色與現代弦樂特性大不相同, 所需要演奏的技巧以及對各聲部間平衡和能量的處理也難以一概而論並且直接做比較. 所以分析此兩個本質與特色表現上本就會大不相同的版本所希望得到的結論是(或許psycho並未貼出全文也不一定)? 所以對我來說, 此篇評論, 細工夫有之, 苦工夫有之, 可惜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 不過以作者22歲之姿, 其認真與分析解構之精神還是值得大力贊許的. 藝術的評論, 技法細節的解構分析或許是必要的, 最終還是必須回應藝術作品整體之中不可捉摸, 流暢, 甚至是瞬間即逝的神采. 這也是最難以文字或語言來敘述的部分.
同樣一首曲目, 不同音樂家來演奏自有不同的風貌. 談到詮釋, 即使強如Richter對Michelangeli的演奏也是非常欽佩, 唯一的建議只有希望米氏在專注於演奏的完美之外多分出一些注意力來多一些想像!
當然以psycho 22歲的評論來判定他現今的水準是不公平的. 但psycho兄如果以第一流的專業樂評自居, 其文字與論述, 以及立論之基礎與客觀性, 甚至是全面性, 自然必須接受大眾更嚴格的檢驗. 對文字的使用更需要小心翼翼. 個人以為以” 我寫出這種等級的槳評,使用的是5000元的手提CD音響與1000元的耳機!”而沾沾自喜的心態是必須避免的. 一不小心容易會流於知識的傲慢與自我的偏見而不自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因正是在此. 再者, 也是因為到處是mastering痕跡的罐頭音樂, 我們面對硬體的心態與客觀性更必須小心.
您不喜歡Karajan的詮釋, 我個人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因為您已經將理由寫得非常清楚. 但談到Karajan的錄音, 您說“最後,如果有一點點兩歲小孩等級的音響水準,可以輕易聽出以卡拉揚驚人的財力、權力所錄音製的198x之DG唱片是垃圾中最爛的垃圾。”
我也不想用文字多做敘述…錄音效果不若音樂詮釋般"虛無飄渺", 我想不管有多少的mastering, 發燒友的最高標準就是如臨現場. 要不找一位您我都相信或是認可的系統, 找幾位同好一聽便知? 以CD音效論, 我對Yeh捨家中的系統是佩服的. 您覺得呢? 大家約個時間, 我可以帶一張Karajan的幻想CD與您認可的版本做比較. 看Karajan的錄音是否如您所說的是爛中之爛? 或是只是第一小提琴交響曲? 或是超低頻的效果? 
哈, 我既然貼文, 就對我的文字負責, 也歡迎與面對針對此的任何討論與批評…..但許多對我文字之外的想像, 就恕我不做個別回應了.
人各有專精; 我碩士主修是量子化學, 我從國中開始對古典音樂有興趣, 開始到上揚買原版唱片, 高中開始購買總譜拿到音樂廳裡去比對; 後來覺得實在吃不消, 一是因為那並非我的本業, 二是總譜那時在大陸書局還真的是蠻貴, 在我有限的預算裡還是買唱片比較實在, 三是覺得資質不夠, 對譜聽, 結果是見樹不見林, 也沒法子把總譜背下來…..(說到這, 以前開唱片店時, 碰到一位年輕學子(不便說出姓名), 居然把Brahms四首交響曲的總譜都背下來, 令人好生欽佩) 所以還是選擇比較輕鬆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的方式和心態去聆聽古典音樂.
不過您不需要覺得孤單或是想哭泣, 因為高水準的樂迷還是很多的, 只是您沒遇到, 他們也比較低調.
觀之您22歲的樂評, 總括而言, 我必須說, 以一個非本業的角度來看工夫是下得蠻深的, 值得贊許. 雖然文字與概念略嫌青澀生硬, 但以年紀論, 是已經超越同齊的. 論其內容, 作者非常用心的比較了兩者演奏的差異, 相信也參考了不少資料, 甚至與總譜作比對, 最後加上自己的感覺與想像, 針對這兩個版本做了非常詳細的比對與評論. 可惜的是, 或許太過分散與片段式的細節討論, 與作者些許武斷的結論, 使得觀者難以一窺樂曲主軸的發展與詮釋的全貌. 文字(音樂)似乎形同一灘死水, 流動的音樂散離為片段的音符. 最重要的, 似乎無法讀出兩位指揮家詮釋整曲的意圖與風格, 兩者的詮釋在作者的解構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 流暢性全失. 另外的問題是, 古樂器或是現代樂團演奏的問題在此篇評論的結論中似乎是各有所長. 但使人疑惑的是Schubert時代的背景下, Norrington選擇古樂器演奏的原因何在? 此點也未能在此篇評論中看出. 而且先排除錄音的因素不談, 古樂器的聲響特色與現代弦樂特性大不相同, 所需要演奏的技巧以及對各聲部間平衡和能量的處理也難以一概而論並且直接做比較. 所以分析此兩個本質與特色表現上本就會大不相同的版本所希望得到的結論是(或許psycho並未貼出全文也不一定)? 所以對我來說, 此篇評論, 細工夫有之, 苦工夫有之, 可惜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 不過以作者22歲之姿, 其認真與分析解構之精神還是值得大力贊許的. 藝術的評論, 技法細節的解構分析或許是必要的, 最終還是必須回應藝術作品整體之中不可捉摸, 流暢, 甚至是瞬間即逝的神采. 這也是最難以文字或語言來敘述的部分.
同樣一首曲目, 不同音樂家來演奏自有不同的風貌. 談到詮釋, 即使強如Richter對Michelangeli的演奏也是非常欽佩, 唯一的建議只有希望米氏在專注於演奏的完美之外多分出一些注意力來多一些想像!
當然以psycho 22歲的評論來判定他現今的水準是不公平的. 但psycho兄如果以第一流的專業樂評自居, 其文字與論述, 以及立論之基礎與客觀性, 甚至是全面性, 自然必須接受大眾更嚴格的檢驗. 對文字的使用更需要小心翼翼. 個人以為以” 我寫出這種等級的槳評,使用的是5000元的手提CD音響與1000元的耳機!”而沾沾自喜的心態是必須避免的. 一不小心容易會流於知識的傲慢與自我的偏見而不自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因正是在此. 再者, 也是因為到處是mastering痕跡的罐頭音樂, 我們面對硬體的心態與客觀性更必須小心.
您不喜歡Karajan的詮釋, 我個人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因為您已經將理由寫得非常清楚. 但談到Karajan的錄音, 您說“最後,如果有一點點兩歲小孩等級的音響水準,可以輕易聽出以卡拉揚驚人的財力、權力所錄音製的198x之DG唱片是垃圾中最爛的垃圾。”
我也不想用文字多做敘述…錄音效果不若音樂詮釋般"虛無飄渺", 我想不管有多少的mastering, 發燒友的最高標準就是如臨現場. 要不找一位您我都相信或是認可的系統, 找幾位同好一聽便知? 以CD音效論, 我對Yeh捨家中的系統是佩服的. 您覺得呢? 大家約個時間, 我可以帶一張Karajan的幻想CD與您認可的版本做比較. 看Karajan的錄音是否如您所說的是爛中之爛? 或是只是第一小提琴交響曲? 或是超低頻的效果?
River兄!字放大詳讀[在下對文領悟力差]
Thank's!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999369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8, 07:54 AM
#2498
您覺得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最好版本是哪一? 我想所謂名家之作可能都沒在您的眼裡,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想知道對於這樣常見的曲子何者可以兼顧音樂與音響選出絕佳者.
198X 的數位錄音是一劃時代的作品, 很可喜的當初Karajan的毅然決然, 要不真無法聽到這樣清晰的錄音與偉大作品. 198X的錄音絕非垃圾中的垃圾, 應該說是黃金中的黃金, 聽音樂不僅耳朵要打開心也要打開, 要不錯殺忠良是很可惜的, 就類似貝九的最佳版本是Karajan的198X 年版, 不過您從來沒用心聽過甚至拒絕, 更晃論會愛它. 聽音樂是看緣分, 緣分未到再多說都是強求, 畢竟佛渡有緣人.
 作者: psycho
問題是:為什麼舉世至今沒有任何這種等級的樂評文章來描述卡拉揚?196X還有,197X幾乎沒了,198X則是一片罵聲!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schung320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8, 09:21 AM
#2499
psycho說他有一萬多張首版CD, 然後從22歲開始寫樂評, 我想這些錄音他是都聽過的, 他之所以"把這一萬多張首版CD都丟了" (他自己說的), 想必有一定的心路歷程....
這一系列的討論串基本上就是講這樣的心路歷程以及後續衍生出來的種種.........
雖然psycho總是喜歡用很誇大的辭彙, 講起話來好像不留情面, 但是....哈哈 這就是個人風格吧? 文字如果沒有個人風格, 那就真的只是....恩....文字了吧.....
每個人的音響音樂路都不一樣, 你不同意我, 我不同意你, 要嘛就約出來"PK" 哈哈, 不然就各自表述就好, 誰是對的, 誰是錯的? 天曉得, psycho推薦的錄音到底有沒有比較好, 大家去買各幾片聽聽不就知道了? 至於老大師的錄音, 有機會聽聽小廠發行的轉錄也許各位的想法也會改變......
最後的這段是我自己最想講的,
許多人總是把錄音停留在所謂的"黃金年代", 1970~80年代,
我只想說,
拜託!!!!!! 時代也會進步好不好!!!!! 難道大家認為錄音的水準從那時就沒有進步了嗎????
這樣還玩啥音響?? 不要玩了拉!!!! 根本就是浪費錢.......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6-18, 10:06 AM
#2500
要評判軟體或錄音, 重播系統是很重要的一環(不論是硬體本身或系統的整體調整與搭配)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usk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