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drkao
Celibidache是個非常偉大的指揮
他拒絕任何錄音
現代所有的錄音都是偷錄的
所以都是現場音樂會的錄音
而當中就是這套EMI效果最好
而大師當時正值晚年
其藝術性爐火純青
他認為當時的音樂家們都太快了
並未充分表達音樂的內涵
所以他都以比較慢的速度來詮釋
這造成樂團須承受更大的壓力
因為慢就可以表達更多細節及轉折
並且要達成整齊也比較困難
所以當時的慕尼黑愛樂被操翻掉
請試試EMI布拉拇斯第1號交響曲
一開始以非常沉重且莊嚴的樂思
比較Celibidache及其他指揮的不同
完美整齊的樂團
充分描述的樂思
相信大家也會喜歡上Celibidache
對音樂家而言
慢的曲子比快的難多了
尤其坐在樂團中要看著指揮的音樂家
慢的曲子要隨著指揮的詮釋作大小聲漸快漸慢的變化
當我們坐在沙發上聽著優美的樂章
背後這些音樂家正跟著指揮
在同一小節內第23拍作漸快漸強
第4拍作漸慢漸弱
相信我...很憋的
抱歉, 小弟從另外角度來看Celibidache.....
我曾經將柴老, 卡老和汪老 (Wand/BPO)的布魯克納第八的Adagio燒成兩張CD在車上連續欣賞. 結果我最欣賞Wand/BPO, 因為汪老詮釋的表情是最自然和豐富的. 卡老次之, 柴老是最呆板的. 大家欽佩柴老的慢和張力, 可是從流暢的角度來看, 柴老似乎有些極端了. 所以我欣賞柴老, 但他不是我的菜. 剛剛把柴老的Bolero拿起來聽, 居然睡著了.(sweat)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