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999369
但不管是什麼型式 何种喇叭 發音的音壓 中心區強越廣角越小 長距也是一樣
這是..常識.:P
 作者: 999369
該是180度正面發音[箱的前面]
除非是崁壁式音箱型態(相當於無限障板理論).
才會是純180度(以平面圖論)發音.無法繞到後方!
但這已早就不流行..也根本(從來)無法落實..
-
-
發燒友最容易在空間處理上搞砸的是過度吸音.那聽起來是欠缺活力的聲音.喇叭後牆也幾乎是不可免俗的都會擺上菜櫥一座.說也奇怪,這樣聽起來,也幾乎都有菜櫥的味道.我實際聽過清悉又有活力的聲音,喇叭後牆是用小塊紅磚砌起來,無粉刷的硬璧.牆的兩邊也沒擺吸音柱或刻意做成反射面,而是維持直角.喇叭前面地上,擺了一塊羊毛地毯.天花板也是平面狀,沒有波浪.這樣的佈置,是柯逸郎在公園路時的音響室.後來他搬遷的的地方較小,就不一樣.那時他用的Jensen喇叭,發出來的太鼓聲,是我聽過最逼真最自然的.劉仁陽Genesis或曹醫師Infinity的低音柱根本沒得比.特別是質感與鼓皮的顫動速度更是一絕.如果柯老也在喇叭後面擺上菜櫥一座,恐怕會面目全非.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Fred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Fred
發燒友最容易在空間處理上搞砸的是過度吸音.那聽起來是欠缺活力的聲音.喇叭後牆也幾乎是不可免俗的都會擺上菜櫥一座.說也奇怪,這樣聽起來,也幾乎都有菜櫥的味道.我實際聽過清悉又有活力的聲音,喇叭後牆是用小塊紅磚砌起來,無粉刷的硬璧.牆的兩邊也沒擺吸音柱或刻意做成反射面,而是維持直角.喇叭前面地上,擺了一塊羊毛地毯.天花板也是平面狀,沒有波浪.這樣的佈置,是柯逸郎在公園路時的音響室.後來他搬遷的的地方較小,就不一樣.那時他用的Jensen喇叭,發出來的太鼓聲,是我聽過最逼真最自然的.劉仁陽Genesis或曹醫師Infinity的低音柱根本沒得比.特別是質感與鼓皮的顫動速度更是一絕.如果柯老也在喇叭後面擺上菜櫥一座,恐怕會面目全非.
先生聽過柯醫師在公園路時的音響室;
可見資歷很深!!

StevenCheng將軍
-
-
 作者: hojuiyang111
toe-in 與否似乎看法分歧,
對應空間來看,
是聲音能量與相位等多變數對應空間的微調,
是很複雜的.
喇叭頻響測量圖.一般就是90度(直軸對著人).30度角.60度角.3種吧?
偏軸每加30度角.中~高頻大概都會緩降(衰退)2~4dB.看喇叭設計囉.
為何不測超過60度角呢.
我猜是..整個誤差就太大且失去傳真的意義了.
科學產物當然得講科學/設規範..哈.
 作者: Fred
發燒友最容易在空間處理上搞砸的是過度吸音.那聽起來是欠缺活力的聲音.喇叭後牆也幾乎是不可免俗的都會擺上菜櫥一座.說也奇怪,這樣聽起來,也幾乎都有菜櫥的味道.我實際聽過清悉又有活力的聲音,喇叭後牆是用小塊紅磚砌起來,無粉刷的硬璧.牆的兩邊也沒擺吸音柱或刻意做成反射面,而是維持直角.喇叭前面地上,擺了一塊羊毛地毯.天花板也是平面狀,沒有波浪.這樣的佈置,是柯逸郎在公園路時的音響室.後來他搬遷的的地方較小,就不一樣.那時他用的Jensen喇叭,發出來的太鼓聲,是我聽過最逼真最自然的.劉仁陽Genesis或曹醫師Infinity的低音柱根本沒得比.特別是質感與鼓皮的顫動速度更是一絕.如果柯老也在喇叭後面擺上菜櫥一座,恐怕會面目全非.
欠活力有可能是過度吸音.也有可能是過度擴散.過度擺設也可能.
但音響空間.被視覺的效果影響也有.雖然是偏心理層面..也多少會影響.
Fred兄所提的年代.與近期音響空間觀念還是蠻有差異.
也許多年前單純的感動會?勝過現今複雜的技術理論堆疊.?
在下到過劉壇主"普洛"新生南時代..其府上地下室空間.
有沒有感動.?
當然有..不過時代已久遠.拜科技之賜.那種表現早就被超過了.:P
-
-
 作者: Yeh捨
喇叭頻響測量圖.一般就是90度(直軸對著人).30度角.60度角.3種吧?
偏軸每加30度角.中~高頻大概都會緩降(衰退)2~4dB.看喇叭設計囉.
為何不測超過60度角呢.
我猜是..整個誤差就太大且失去傳真的意義了.
科學產物當然得講科學/設規範..哈.
欠活力有可能是過度吸音.也有可能是過度擴散.過度擺設也可能.
但音響空間.被視覺的效果影響也有.雖然是偏心理層面..也多少會影響.
Fred兄所提的年代.與近期音響空間觀念還是蠻有差異.
也許多年前單純的感動會?勝過現今複雜的技術理論堆疊.?
在下到過劉壇主"普洛"新生南時代..其府上地下室空間.
有沒有感動.?
當然有..不過時代已久遠.拜科技之賜.那種表現早就被超過了.:P
過度吸音會欠活力.
過度擴散會欠活力嗎?沒聼過..
-
-
 作者: Yeh捨
喇叭頻響測量圖.一般就是90度(直軸對著人).30度角.60度角.3種吧?
偏軸每加30度角.中~高頻大概都會緩降(衰退)2~4dB.看喇叭設計囉.
為何不測超過60度角呢.
我猜是..整個誤差就太大且失去傳真的意義了.
科學產物當然得講科學/設規範..哈.
欠活力有可能是過度吸音.也有可能是過度擴散.過度擺設也可能.
但音響空間.被視覺的效果影響也有.雖然是偏心理層面..也多少會影響.
Fred兄所提的年代.與近期音響空間觀念還是蠻有差異.
也許多年前單純的感動會?勝過現今複雜的技術理論堆疊.?
在下到過劉壇主"普洛"新生南時代..其府上地下室空間.
有沒有感動.?
當然有..不過時代已久遠.拜科技之賜.那種表現早就被超過了.:P
哇...Yeh捨也去過"普洛"新生南時代,那我們年紀豈不是差不多??:o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hojuiyang111
過度吸音會欠活力.
過度擴散會欠活力嗎?沒聼過..
這一年多..在下(與友人)比較多與同好接觸與交流.並有部份機會測量印證.
絕大多數燒友家表現..高音10~12khz開始就衰退甚至陡降了..
而為何用家不覺得呢.?
部份原因就是..低頻(這有口味喜好)..中低頻欠..以致衝擊力(90~110hz)不夠明顯..
而中高頻太多.乍聽之下像是高頻不缺..其實是假像造成的.
一旦真的高頻出現..立刻可以分辨出.
這與高音不夠和過度擴散何關?
請想想..一大堆不規則面材.先不管材質..
各種頻率發過去..低頻(不吸)大部份反射了..中頻(吸一部份)+被打散-損失一部份
而高頻一碰到..也會吸哦/反射一散-偏少.抵銷耗損得多..當然是不夠居多..
那樂器泛音就減少了..活力自然就...:o
 作者: soongsc
我有一位友人曾經認為他音響室過度吸因缺乏活力
結果換對喇叭就好了
處理空間問題必須先確認什麼問題是源自系統哪一部分
想要用空間極等化改善播放其中的取捨太大了
可以講明確一點..?
難道是前一對喇叭-根本有問題..?
這與..空間(極?)等化..又何干.?
您如何確定系統空間哪一部份是.處理的優先呢..耳朵聽?測量?還是..
 作者: 將軍
哇...Yeh捨也去過"普洛"新生南時代,那我們年紀豈不是差不多??:o
當年在下只是初生之犢呀..
將軍 大 真是抬舉在下..哈.:)
-
-
 作者: 將軍
先生聽過柯醫師在公園路時的音響室;
可見資歷很深!!
將軍兄客氣,談資歷,蔡克信,張典齊都更資深.現在則是青年才俊的天下.新一代音響族越來越多.就像球隊裡的EAR DOCTOR許嘉禎,除了熱愛音響,也是單差點好手.
-
-
 作者: Yeh捨
這一年多..在下(與友人)比較多與同好接觸與交流.並有部份機會測量印證.
絕大多數燒友家表現..高音10~12khz開始就衰退甚至陡降了..
而為何用家不覺得呢.?
部份原因就是..低頻(這有口味喜好)..中低頻欠..以致衝擊力(90~110hz)不夠明顯..
而中高頻太多.乍聽之下像是高頻不缺..其實是假像造成的.
一旦真的高頻出現..立刻可以分辨出.
這與高音不夠和過度擴散何關?
請想想..一大堆不規則面材.先不管材質..
各種頻率發過去..低頻(不吸)大部份反射了..中頻(吸一部份)+被打散-損失一部份
而高頻一碰到..也會吸哦/反射一散-偏少.抵銷耗損得多..當然是不夠居多..
那樂器泛音就減少了..活力自然就...:o
擴散用的太多對極高頻有害我想是有可能的,
一般擴散板的作用範圍可能會落在700Hz~4KHz左右,
例如 RPG Skyline

700Hz以下4KHz以上都是純反射,
每反射一次, 能量一定減弱一些,
看擴散板的材質, 造成極高頻損失過多是有可能的,
所以空間處理應該由重點部位先開始, 不要一次下太多:)
所以我對於空間越亂聲音越好這個論點不完全同意, 大體上來說是有幫助的, 但是缺點是會讓極高頻滾降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活到到學到老 認真學了嗎?努力研究討論的方向也是要正確,全面不是東一些西一點就可達到,理想境界是有一程度的存在,面對事[音響空間]不是個人知識喜好[家家酒],認真的 努力吧!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