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chsiang
請教何大,
音場深度是指在同一個高度上一排一排往後面排過去嗎?
或是除了深度之外 還有高度上的變化, 像是一層一層往上往後疊這樣?
感謝~~~
和chsiang兄有類似的看法,
大編制管絃樂,
似乎有高度上的推疊.
樂器的 3 d, 簡單的小編制較易觀察.
音場深度容易嗎?
我的觀察,真是不容易.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chsiang
請教一下低頻跟音場的關聯是甚麼啊? 量感還是延伸造就音場呢?
我不是專家,只用淺顯的通俗文字讓你看得懂:
1.SP的後牆要硬,是要將能量能徹底的掏出!!
2.SP離後牆較遠,經後牆反射到前端的時間當是被拉長.
再經一次,二次反射音....等等,就凝造出雙聲道所謂的音場.
(我曾在某些網路中查到這些"論理資料",但我已經忘了,所以你必須自己再查!!)
基本上,我個人會用2種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問題;
但是否二者真有關連,我無法回答.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將軍
的確...SP的後牆要硬!!
同意!
我常逛的一間音響店就有後牆不夠硬的問題。雖然所用的器材非常高級,喇叭離後牆約有3米。但後牆只是 partition, 老闆隔了一個儲藏室。結果低頻完全不行,音場定位模糊,層次感差。白白浪費了高級器材:P
後牆硬,要作吸收或擴散的處理都不太難。但如後牆不夠硬,就大工程了...我就碰到這個問題:(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kee
個人經驗是喇叭離背牆越遠,音場就更深。但後級水力必須能撐住整個音場,不然聲音密度不夠,有形無體甚至輪廓模糊。
私以為還是有.比例與實用的考量..
音響重播的音場深度..不可能"好過"錄製與後製完成的實況~也是邏輯.
 作者: harrisonlin
以我和朋友空間的談談.
朋友以前-喇叭背牆是空腔 低音整個是掛掉的,完全沒有深度可言,地方也不大,所以音場是不好的.
朋友換房子後-喇叭背牆是硬牆,低音是非常好的,整體音場好到不行,層層 清楚.
我以前房子-喇叭背牆是硬牆,低音是算很好,音場來聽過的都覺得很好,定位也很好,多年前深度是非常遠,遠到看不到不清楚,搬家前近很多了,可是都很清楚.
現在房子-喇叭背牆是硬牆,低音是極好,音場什麼都比近,什麼都比清楚.
以上就問題回答,其它影響因素 要素就不多講,想不懂在問,懶的打字.
空腔-也許該先定義一下.
低音的好/壞-何嘗不是呢.?
回想自己從高中一路玩/聽下來..低頻過多過重過量~很多時候都不自覺.
甚或經常習以為常..!
真實現場-真有那麼多低頻嗎?
低音好/壞-真會大影響音場嗎?
 作者: hojuiyang111
音場深度很重要,
但 音場層次感 及 樂器相對關係 也很重要,
且深不是遠,且樂器也應是 3 d 的.
近而有層次感,也是很棒的表現方式.
顯然府上~空間/系統-表現是超級的.:o
 作者: chsiang
請教一下低頻跟音場的關聯是甚麼啊? 量感還是延伸造就音場呢?
私以為.
低頻量感多少對於..重量感/規模感有助益.但也很容易掉入"嗜食"的迷思
但音場好壞-與 系統細節表現/整體聲音乾淨 與否可能比較有直接關係.
這兩項可讓人聽到更多的還原.也會比較像現場..?
 作者: harrisonlin
音響要是像打字那樣簡單就好了,在這個論壇上認識好朋友中好像只有我在發表文章,他們只有買軟體部份,所有關於聲音部份都沒有寫過,可能程度差太多不想寫吧!還是其它原因...........................
我又在閒功夫廢話了,請海涵.講些重點.
1.音場深淺要看撥放什麼軟體來決定對與不對.
2.只要音場錯 聲音音階錯 形體大小錯 ...........只要錯一個就是不對的.
3.3D這是抽象名辭.簡單說一點,空間處理不當時,根本是錯的3D.那不是深度的厚度那叫肥的深度.
4.層次是由低而高,雖然近且清楚分明.
5.想一想音場舞台由什麼產生的,喇叭離背牆近撥放大編制音場會近嗎?千萬不要這樣想喔!離的遠只是更清楚.
我又打累了,該休息...........有空想寫我在寫,這樣會打不完.......
所以..大方分享是可貴的.
愚以為..(一)軟體"做"出來已經決定大半了.
其實後面(數)項大多也是..
音場寬與兩隻喇叭寬有直接關係..擺不寬音場也會窄?
見過一些文章..
錄音/製作.都會適度加大音場的深度感覺..算是為消費者考量到了.:|
 作者: chsiang
第四點有點感覺
但是第三點第五點不是很懂 有空閒請多分享~~謝謝~~
在下心得是.
編制越大..如交響曲.就越要有分離(度)感覺.
小提琴或說弦樂器位置.通常唱片中會略推向前/向下.大提/低音提琴有時更-前/低..
豎琴.木管.法國號略高一些..也就是居於聽者耳朵高度左右.
銅管更高一些.還會帶著樂廳背牆的空間反射..
鼓群/打擊-大多在銅管等高或再高一些而略(或很.)偏左.
只要不是大敲.一般是不會衝向前排..:P
那協奏曲呢..
因為有主角(居中).編制也變小了..也會有變化.
通常整個音場(相對於同場地-較大編制.)會略放大..一些.
也就是樂手間距離開一些..要凸顯主奏.
 作者: psycho
我認為面對這個問題之前,要先以正確的錄音進行『歸零校正』....:o 什麼意思呢?請找到以下兩套新天地的CD唱片:
1、我推到爆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請看錄音現場,這張唱片的樂器都是同一水平的!所以如果音響系統播放它卻有高低不同,糟糕了,音響加料............
2、1976年的老錄音、奧乃格的偉大歌劇《聖女貞德》,就可以有現代錄音絕對比不上的『高度層次』、『越遠越高』,為什麼?不只是 SOLSTICE/FY本身錄音太可怕,請看錄音現場....因為現場本身就有絕對明確的高度變化!所以音響系統聽不出這張唱片有如此明確的高度層次.....嗯嗯......很慘很慘......不過這張唱片的動態對比與暫態對比都是超級殺音響,老音響或低價位現代音響應該會被宰,那就沒辦法測試了。
我個人的建議是:先以這兩張唱片當成音響系統的『歸零校正』,確定我們的音響不會修飾高度或偽造高度,同時調整到讓音響高度的鑑別力達到最大;我的經驗是,喇叭除了離後牆夠遠之外,喇叭的『仰角』也要細微調整才能成功!....:o :o
如此自我訓練之後,播放其他任何唱片,倒底是音響沒有深度、高度還是唱片沒有深度、高度,一切都會變得非常非常容易啦!.... 
真是有見地.
先不管..
錄音製作產品有沒有"正確"這個標準在..
經過一堆轉換..入CD~D/A~Amp~SP.還有中間一堆線材/調整.
這些器材等級/失真/加味/動態限縮....
最後由相對失真是較大的-喇叭+變數很多的-空間..
出來之後..還會正確?:P
或說是少打了幾折表現.?
 作者: 將軍
我不是專家,只用淺顯的通俗文字讓你看得懂:
1.SP的後牆要硬,是要將能量能徹底的掏出!!
2.SP離後牆較遠,經後牆反射到前端的時間當是被拉長.
再經一次,二次反射音....等等,就凝造出雙聲道所謂的音場.
(我曾在某些網路中查到這些"論理資料",但我已經忘了,所以你必須自己再查!!)
基本上,我個人會用2種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問題;
但是否二者真有關連,我無法回答.
若沒記錯.
府上是標準的..前(SP)反射..中吸(降低1次反射)..背(聆聽)擴.
前-天花板有略斜降.
 作者: kee
同意!
我常逛的一間音響店就有後牆不夠硬的問題。雖然所用的器材非常高級,喇叭離後牆約有3米。但後牆只是 partition, 老闆隔了一個儲藏室。結果低頻完全不行,音場定位模糊,層次感差。白白浪費了高級器材:P
後牆硬,要作吸收或擴散的處理都不太難。但如後牆不夠硬,就大工程了...我就碰到這個問題:(
大家對背牆都很注重..對聲音表現影響頗大..
可見..標題下得好呀..:)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Yeh捨
若沒記錯.
府上是標準的..前(SP)反射..中吸(降低1次反射)..背(聆聽)擴.
前-天花板有略斜降.
是的!!
Yeh捨果然眼睛夠好!!
前反射+中吸+後擴/吸,是個人認為2聲道音響專用室的標準做法.
當然,這還包括到底要吸/反射/擴散多少才夠,和到底要放何種材質才對.
例如: SP後牆要硬,但要用何種材質??文化石或者是真的岩板?
另,天花板分3段,每1段都是有斜降,為的就是對稱但不平行!!
而且天花板裡頭是有學問的,不是封個板就叫天花板...!!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
-
 作者: chsiang
打比方.
如果放 貝九(Decca/Solti)的第四樂章..
一開始銅管+鼓聲小序起頭後.
低音弦樂開始拉奏.由低~很低音..
有酥麻感與.也有一大片幾乎貼到地面而來的..低音大提琴最?低音部..襲來..
可能府上喇叭距離耳朵相對近.
而喇叭是標準落地高..人耳坐沙發約90~95cm吧.?
所以整體音像略高?:P
-
-
 作者: chsiang
第四點有點感覺
但是第三點第五點不是很懂 有空閒請多分享~~謝謝~~
3A:
3D以聲音而言叫做型體感的深度.就像眼睛所看到現實樂器本身的型體或人聲唱腔的輪廓,也都是3D,錄音本身會把所有產生的訊息全部收錄.
千萬不要以為人耳比收音麥克風 強,有這種關念就做愚.就像現場錄音一樣.....人耳收到的是現場的真實(對)跟收音麥克風所接受到更多細節(對),能重放多少就看個人器材和調整功力.
5A:
簡單說聲音音波本是就是XX(自想).那為何能穿牆呢?靠的就是低音所撐起的音場,所以後級的控制力就非常的重要,當然其它要素也會影響喔!
離背牆近聲音是XX,自然就會穿牆,這點等你聽過這種系統就會了解我所說的.喇叭背牆是牆內的空腔,低音進去後就如黑洞一般彈不回來了,背牆是落地窗也是如此彈不回來,原因是無限大的空間根本就是流失,聽到的低音不是真正的低音而是量感.
所以才說背牆一定要硬.我是一般水泥牆加上油漆而已.
XX想不通在問我,這2個字是什麼.
功成何必在我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之日
離開之時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arrisonl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我經歷的另一個喇叭擺在大空間中、離背牆遠的例子是台中廖老哥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23.html )

音場也很深遠,可達背牆
還有個例子則是李富桂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sponse_31.html )
也是大空間、離背牆遠、音場深遠
但也有個例子是喇叭離背牆4m以上,卻不覺得音場深遠...
這例子空間也很大,但喇叭矲在空間的其中1/4部分
另一個對照組是,前兩天在葉sir家實驗電源的效用,
他家的空間是瘦長型(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response.html )
喇叭離背牆約1m,
葉sir喜歡用鄉間騎士第二首來聽音場深度

一開始時Pavarotti在舞台左後方非常遠處唱,可以聽出舞台後面的牆面的反射音呈現出整個舞台的深度。
那天試驗二種電源設定,就能明顯聽出差異,其一舞台很深遠,
多遠?
實在不知怎麼說,因為喇叭離牆太近,沒有參考物可以讓我以"眼"比較藉以判斷大概是幾公尺遠...
另一種設定顯然淺很多...甚至覺得形體整個渙散,實在難以判斷舞台深度...
以此例來看,似乎與背牆距離沒啥關係...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