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tran 己經把我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寫得很清楚了耶!.....:o
我提出的所有殺音響唱片現象,都至少在以下的情況測試過:我自己兩套音響(近兩萬與五十萬)、十四個以上的頂級音響玩家(整套系統破五百萬以上的一大堆),請看我在自己的blog上的整理: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一:MY-HIEND 音響發燒友 twc 家訪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二:MY-HIEND 發燒友 michaelwmwang 家訪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三:第二次 michaelwmwang 家訪
..................
................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十四:檢驗 wecare 的『絕對VTA』密技
然後,本來我只玩CD,從中學得的『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可以直接不經任何修正就套用在LP上。相信現在大概沒有人敢跟我比誰挑出來的LP錄音最佳,我才開始玩LP不到兩年哩!
理論與假說先經過十四種不同實驗情況的檢驗,又可以直接預測應用於不同領域,這己經是世界公認的社會科學方法了,不可能更客觀了啦!.....
當然了,社會科學不是自然科學,永遠會有統計上的一定數量的『例外』;這『例外』有沒有意義?要看的是身處『例外』的人能不能提出更好的理論模型....:)
有了以上的前提後,才能對以下討論交流有一些看法:
LSP000 的理論歸納非常清楚,我可不可以抄下來形容我自己?....![]()
但是最後這一段就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不同了,LSP000 你論證的『本質論』:絕對正確的『不加料』應該要如何。但是無論音樂或音響的『聽感』都是人類行為,所以都是我上述的『社會科學』思考。社會科學是『唯名論』:我才不管『不加料』一詞正不正確、嚴不嚴謹,我只要能據此產生有意義的測量、有效的預測,它就是真實的了。這也正是我批判 SOUND FIELD一詞到了最後變得毫無意義的主因。
我跟 Andy 夠熟所以可以開玩笑....:P Andy這段就是我上述:『....永遠會有統計上的一定數量的『例外』;這『例外』有沒有意義?要看的是身處『例外』的人能不能提出更好的理論模型....』,所以再來就要批判 Andy 你自己的理論模型有沒有效了,等你建構出來再算帳!....
至於為什麼我要這麼在乎『錄音正確』(或者說不加料錄音)這個社會科學式的理論模型?又要再貼一次了:
處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而是有意義的『資訊篩選器』。否則,資訊過荷從來不會導致理性與客觀,只會導致更媚俗、更主觀與更固執,這是心理學研究早就知道的真相。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目標而一味地發掘所有產品的優點,除非己經成一家之言,否則多半只是自我迷失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