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3-20, 10:02 AM
#1501
 作者: kevintran
我個人覺得,我們常見只用一隻麥克風來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 一隻ECM8000大概60美元左右,但是要弄成不同的麥克風收音的方式(先不討論這些stereo收音方式和人耳的收音方式的不同), 大概就不是一兩百美元可以解決的. 更不要提AV擴大機附的測量用麥克風.....
另外,要收集多聲道的訊號,就需要多聲道的輸入. 這又增加了成本. 如果要作realtime的等化,又需要更多的computing power,這又是成本.
所以,我個人認為,最少在入門級的量測,用單麥克風是最好的妥協(先一個聲道一個聲道量,再量所有的聲道合起來的結果,再兜出來最後的結果).
小弟浅见,也不必使用两只麥克風,依两耳的距离分开量測, 再用average 其non smoothed frequency response , 与單麥克風測量結果比较,就知道有何不同了...在这有人试过这样比较两种量測結果吗?:o
当然,依两耳的距离分开量測再average的測法也未必就更苻何人耳所听,但与單麥克風測量結果有不同,就是代表单从物理上看,一般單麥克風測量位置接收到的,与双耳位置接收到的频率結果有所不同了,不是吗?
其实小弟从头到尾并未提到什么人的感受,感观知觉,心理学,人脑等等的名词。。弟post的疑问,瑾只是想从物理上讨论單麥克風測量位置所測的频率曲线,与双耳所在位置所接收的综合频率曲线是否有所不同而已,没想到许多大哥都把焦点放到感受感知方面去了~~也许是台湾朋友一般都比较感性吧。。。哈哈。
:)
-
-
2011-03-20, 11:08 AM
#1502
 作者: joamonte
第二张图是解释多加一个中低音单元后,频率曲线如何被拉直了。
小弟也画了一张 反过来一般人用 两只耳朵听音乐的情形。
两只耳朵接收到的频率曲线,会与 一只麦克风接收到的频率曲线一样吗?:^)
請 問.
聲音是3度空間的..另外兩度有考慮到嗎.
上上圖~是否做為喇叭設計原理比較恰當.?
人耳距離算20公分好了..
上圖~以聲音發出-反射-達耳..這些距離-角度-時間差.
人耳分辨度應該很低..?
再加上音樂不是單頻率.是相臨頻段+倍頻..
錄音.實際聽重播時.單不單隻Mic與兩耳之間的微小時間/頻率差..是否有參考價值勒.:P
-
-
2011-03-20, 11:51 AM
#1503
提供一下..
我們作錄音室Room EQ tunning 時.用的是三支omni麥克風..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ac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3-20, 11:55 AM
#1504
-
-
2011-03-20, 12:03 PM
#1505
 作者: joamonte
小弟浅见,也不必使用两只麥克風,依两耳的距离分开量測, 再用average 其non smoothed frequency response , 与單麥克風測量結果比较,就知道有何不同了...在这有人试过这样比较两种量測結果吗?:o
当然,依两耳的距离分开量測再average的測法也未必就更苻何人耳所听,但与單麥克風測量結果有不同,就是代表单从物理上看,一般單麥克風測量位置接收到的,与双耳位置接收到的频率結果有所不同了,不是吗?
其实小弟从头到尾并未提到什么人的感受,感观知觉,心理学,人脑等等的名词。。弟post的疑问,瑾只是想从物理上讨论單麥克風測量位置所測的频率曲线,与双耳所在位置所接收的综合频率曲线是否有所不同而已,没想到许多大哥都把焦点放到感受感知方面去了~~也许是台湾朋友一般都比较感性吧。。。哈哈。 
:)
joamonte兄,台灣朋友有人較感性,有人較理性,有人感性與理性兼具,應不須一竿子打翻整船人.:)
從基礎聲物理能知,在左右耳的拾音下,其在頻響...等許多物理特性上,本就有所差異,若無邊界條件差,那僅有0度時才有一致性.然亦非左右耳平均值.
未知兄是否進行過兩耳量測?採用那種方法進行兩耳量測?量測目的.目標為何?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3-20, 12:21 PM
#1506
 作者: tacan
提供一下..
我們作錄音室Room EQ tunning 時.用的是三支omni麥克風..
小弟也提供一下
若小弟幫影院測時,最少是用4支.
:)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3-20, 12:51 PM
#1507
 作者: Yeh捨
請 問.
聲音是3度空間的..另外兩度有考慮到嗎.
上上圖~是否做為喇叭設計原理比較恰當.?
人耳距離算20公分好了..
上圖~以聲音發出-反射-達耳..這些距離-角度-時間差.
人耳分辨度應該很低..?
再加上音樂不是單頻率.是相臨頻段+倍頻..
錄音.實際聽重播時.單不單隻Mic與兩耳之間的微小時間/頻率差..是否有參考價值勒.:P
请教...:)
人不就是靠20公分的兩耳距離,判辨四周发声源的来源/方向的(Hass effect, rule of first front wave)?:^)
还有,题外话,对用于DRC之类的测试,20cm ~0.7 msec 的分别,在impulse response correction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
-
2011-03-20, 01:06 PM
#1508
 作者: THXman
joamonte兄,台灣朋友有人較感性,有人較理性,有人感性與理性兼具,應不須一竿子打翻整船人.:)
從基礎聲物理能知,在左右耳的拾音下,其在頻響...等許多物理特性上,本就有所差異,若無邊界條件差,那僅有0度時才有一致性.然亦非左右耳平均值.
未知兄是否進行過兩耳量測?採用那種方法進行兩耳量測?量測目的.目標為何?

小弟是说“台湾朋友一般都比较感性吧” ,当然THXman 兄是例外。。。但请相信小弟并无意一竿子打翻整船人。 :)
Left vs Right Microphone more than 10 dB different, 相信两个Microphone的距离应该2 meter以上吧?
可否请THXman兄解释一下此图量測是採用那種方法進行的?:)
-
-
2011-03-20, 01:16 PM
#1509
 作者: joamonte
小弟是说“台湾朋友一般都比较感性吧” ,当然THXman 兄是例外。。。但请相信小弟并无意一竿子打翻整船人。 :)
Left vs Right Microphone more than 10 dB different, 相信两个Microphone的距离应该2 meter以上吧?
可否请THXman兄解释一下此图量測是採用那種方法進行的?:)
這是架在機器人頭部的一種左右拾音量測.
機器人頭部寬約15.5cm.MIC內淨距為此距離.
:)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3-20, 01:23 PM
#1510
 作者: tacan
提供一下..
我們作錄音室Room EQ tunning 時.用的是三支omni麥克風..
请教tacan兄,您感觉三支omni麥克風EQ tunning (是mastering control or mixing room 吗?), 对调整500hz以上的凹凸频率响应有帮助吗?在一般未进行acoustic 处理的空间有分别吗? :)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