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1-20, 10:30 AM
#781
 作者: 小葉
容我再舉個比較清楚的例子
JBL如何訓練他們員工成為有經驗(資格)的試聽者
他們使用軟體改變EQ,讓聆聽者選擇聲音改變後,對應畫面上的曲線是那一個
例如一開始有三個曲線,先聽原來的,然後再改變EQ,反覆聆聽後,由受測者選出一個改變EQ後的曲線是那一個 (如中頻加強 or 高音減少...)
接著難度提高,選項越來越多
正常未受訓,但很有經驗的發燒友頂多撐到第6關....
而且還不是100%的對,但經過訓練後,這正確的比例自然會不斷上升
=================
在這樣的情況下,請問發燒友沒有這樣能力,調音在調什麼
人是很感官的動物,很容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從頭到尾都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訓練當然是好的.
問題當然是在經過訓練後,
jbl 的業積及產品燒友認同度會因此提高嗎?
-
-
2011-01-20, 10:41 AM
#782
 作者: 小葉
科學在High End音響裡並沒有這麼不堪一擊,相反的有很大的受用之處
SACD為什麼會比CD難聽
就理論上是不可能
但實際上卻發生了
可能因為
1 SACD並非來源是、或是保留真正的DSD格式
2. 錯誤的mastering後,導致CD反而比較好聽
但很多發燒友或許不曉得如此,卻下了一個SACD沒有比較好聽的結論,而錯殺了自我體驗更高等級聲音境界的機會
小葉兄,小弟一點淺見供參
若單純的下論SACD比CD難聽或好聽,是很奇怪的下論.若從科學的觀點如此的下論甚為不妥.這兩種只是擁有不同技術規格的載媒工具.
從技術規格層面而言,SACD的光盤規格技術上而言,勝過CD非常多,從取樣率的觀點來看,CD的取樣率是44.1kHz,SACD的取樣率為2282.4kHz,相差64倍,在高頻訊號而言,CD可達20kHz,SACD可達約100kHz,此表明了人類在載媒規格的技術上是往前推進了,也表示人類多了一種載媒工具.
因此咱們的載媒工具已往前跨進了,若工具進步卻得出的成品未有較佳.或是平等.甚者卻較低落的表現時,我們得檢討的應不是工具.而可能是工具的使用.相應的有錄音.母帶轉製新載媒上.新載媒的製作.新載媒的重播設備系統...到聆聽空間.聆聽方式等,整個成品系統(整個環節的方法.技術...等)上面的問題.因此若直接就載媒工具下定論SACD就比CD好聽或難聽,這是很怪異的下論.也常見為許多燒友下論的誤區.
-
-
2011-01-20, 10:43 AM
#783
 作者: hojuiyang111
訓練當然是好的.
問題當然是在經過訓練後,
jbl 的業積及產品燒友認同度會因此提高嗎? 
當然.................................不一定
數據走向歸納出的以為好聽的模型如果跟燒友的聽感不同,那不就掛了,但是科學數據可以一直保留,錯誤了可以回去分析數據重新歸納模型,這一代產品失敗沒差,下一代改過來就好,但這種基本功就是這樣,沒累積到一定其實沒啥效果又要花很多錢,但是要走得長遠,大廠可以省嗎?
-
-
2011-01-20, 10:45 AM
#784
音響的路途是要很多實際經驗及學習技術的,SACD XRCD 都是很好 但用對的器材設備系統了嗎?調校正確嗎?這是存在的!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
-
2011-01-20, 10:48 AM
#785
我講的跟您一樣是規格面...........
一個強的好的東西無法發展也跟市場的需要(或程度)有關
-
-
2011-01-20, 10:50 AM
#786
何大的問題
跟選民選總統一樣,呵,這就不在討論範圍
=========================================
我想焦點放在,若沒有這些基本能力的發燒友
應該要適當的使用測試來輔助
不然在調什麼音?就是自己爽的音...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純粹是八卦聊天,看誰喜歡那個妞了 
 作者: hojuiyang111
訓練當然是好的.
問題當然是在經過訓練後,
jbl 的業積及產品燒友認同度會因此提高嗎? 
-
-
2011-01-20, 10:51 AM
#787
 作者: THXman
小葉兄,小弟一點淺見供參
若單純的下論SACD比CD難聽或好聽,是很奇怪的下論.若從科學的觀點如此的下論甚為不妥.這兩種只是擁有不同技術規格的載媒工具.
從技術規格層面而言,SACD的光盤規格技術上而言,勝過CD非常多,從取樣率的觀點來看,CD的取樣率是44.1kHz,SACD的取樣率為2282.4kHz,相差64倍,在高頻訊號而言,CD可達20kHz,SACD可達約100kHz,此表明了人類在載媒規格的技術上是往前推進了,也表示人類多了一種載媒工具.
因此咱們的載媒工具已往前跨進了,若工具進步卻得出的成品未有較佳.或是平等.甚者卻較低落的表現時,我們得檢討的應不是工具.而可能是工具的使用.相應的有錄音.母帶轉製新載媒上.新載媒的製作.新載媒的重播設備系統...到聆聽空間.聆聽方式等,整個成品系統(整個環節的方法.技術...等)上面的問題.因此若直接就載媒工具下定論SACD就比CD好聽或難聽,這是很怪異的下論.也常見為許多燒友下論的誤區.
技術進步跟好聽不是完全正相關的,人耳如果真的只能聽20~20K,那不如把這個範圍做好,有餘力在做超過的部分,別20K~100k放了一堆資訊,20~20K沒處理好,那聲音怎好聽
基本部分要先要求好在做其他的,SACD有不少聽感不佳是蠻多燒友聽感的結果,當然處理的好又配合適當的設備、空間、……等條件是比CD好聽沒錯,但是我個人覺得那個比例蠻令我失望的
-
-
2011-01-20, 10:51 AM
#788
為了避免大家對JBL的扭曲
我必須再補充一點
JBL也會進行聲音喜好的測試,分析出什麼樣的音樂什麼樣的曲線是大多數人會喜歡的
-
-
2011-01-20, 10:52 AM
#789
 作者: 小葉
我講的跟您一樣是規格面...........
一個強的好的東西無法發展也跟市場的需要(或程度)有關
請問是說小弟嗎?
小弟明白兄說的是那規格面,小弟只是再把它問題揭開,使燒友們把問題與對象釐清以免混淆了.
:)
-
-
2011-01-20, 10:54 AM
#790
這就是我說的,不當使用下與繆誤讓好的東西無法發展
如製作SACD的人沒有好好做........這當然是主要殺手級原因
 作者: chen3058
技術進步跟好聽不是完全正相關的,人耳如果真的只能聽20~20K,那不如把這個範圍做好,有餘力在做超過的部分,別20K~100k放了一堆資訊,20~20K沒處理好,那聲音怎好聽
基本部分要先要求好在做其他的,SACD有不少聽感不佳是蠻多燒友聽感的結果,當然處理的好又配合適當的設備、空間、……等條件是比CD好聽沒錯,但是我個人覺得那個比例蠻令我失望的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