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01-12, 02:14 PM
#261
 作者: Yeh捨
Mr. Jack Wang..
we know about Your Hi...ing
but don't be too happy.
sleeping early...cc..!!
ㄏㄏ...真的是開心啊
一片接一片的.. 欲罷不能
-
-
2011-01-12, 05:54 PM
#262
 作者: jackwang
ㄏㄏ...真的是開心啊
一片接一片的.. 欲罷不能 
真是..大大恭賀..:)
何時再讓"我等一干"開開耳界. :P ..
會嚴密以對呦..嘻.
-
-
2011-01-14, 12:24 AM
#263
Nola Grand Reference V調整

前陣子去調整這款喇叭(不是這一套,這是代理商老闆家裡的),
後級擴大機也是用Holcro,前級用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2,DAC是Emmlab Reference 2,CD轉盤也是Emmlab。
後級用二隻,分別推主喇叭與超低音,分頻是獨立的一個小盒子(醜醜的...一如原廠的網站...很美式風格...)接在前級後面,與主喇叭的擴大機沒關聯,
也就是說,主喇叭並未經過filter,超低音透過那個盒子做low pass filter。
原本的設定是分頻點在80Hz...實在是...
單測量主喇叭的振幅頻率響應是(紅:左,綠:右,老樣子,未經microphone校正,兩端必須各拉高3dB)

算是相當不錯,駐波不嚴重,喇叭擺的位置不差哪~
看低頻細部,

80~200Hz實在不錯哪~尤其是右聲道。
算來,延伸到60Hz,所以超低音該設定在更低處。
於是,試試看,設定在50Hz,開始調整超低音的音量,
目標當然是達到與60~200差不多接近的peak值,
但,音量漸拉高後,六十幾Hz的駐波峰值也往上拉了...
看來,分音器的斜率不夠陡...
這分音器很怪,左右分開(這很好),有音量、頻率(這很正常),沒有相位!(怪怪),
有個EQ?(啥啊?),標示著0~+5dB,這到底是啥啊...
問代理商,也問不出個譜來...只好轉到0,別動它...
改成壓低超低音的分頻點,
啊?這樣不是會犧牲分頻點到60Hz的部份?
是啊,為了避免這問題,先單測超低音的全面響應(拉高分頻點到200Hz),結果是40與60有駐波,40~60之間音量就很低,空間的效應囉...
也就是說,分頻點設在40~60之間沒啥用,出不來就是出不來,那邊就是會凹陷,除非動超低音的位置...
那麼大的低音柱...免了,今天我沒打算搞這件事...
於是設定分頻點為40Hz,結果呢...60Hz還是會增加音量...唉...該不會真的是一階分音吧?
再往下調?分音器上的指示最低的數字就是40Hz,更低還有一格,但,沒數字...
算了,不管它,就設定為40Hz吧,犧牲些解析度囉...
比較右聲道有無超低音的差異(紅:無,綠:有)

40Hz以下還不錯...65Hz也不會造成嚴重的駐波問題,
可惜的是40~60之間凹陷很嚴重...更糟的是70~100之間反倒凹陷了...
若是可以調相位,便能處理這部份,偏偏分頻器不能調!
我又不打算動超低音的位置,只好隨他去了...
左聲道也用同樣手法調整

這就比較差了...但,再加大超低音音量那67Hz就會太高了,老問題,得靠調整相位或移動喇叭來處理,不管它了...
看看全頻段的比較圖,右聲道

大體上呈現由低往高緩絳,該算是不錯了。
左聲道

沒那麼漂亮,超低音或許還可以再調高一些。
調整後的聲音呢?
同行的幾位說,低頻解析力好很多。
其他的呢...就交給DRC處理了...
-
-
2011-01-16, 12:57 AM
#264
Nola Grand Reference V 測量報告--impulse response
空間是個獨立的專用空間,如同書房般,約寬5m長8m高3m,聆聽位置右側牆底是門,
地板上鋪滿相當厚的木板,喇叭前有地毯,右側牆上有幅很大的畫,聆聽位置背牆整面滿滿是CD架,疏落有致的擺了相當多CD,另二面牆有窗,都拉上厚厚的窗簾。
主喇叭離背牆約2m,離側牆約1m,低音柱擺法是Grand Reference V的標準擺法,就在主喇叭後偏外側。
聆聽位置離背牆約2m,是張沙發,前方一如慣例,有張寬大的矮桌。
impulse response,紅:左,綠:右

http://4.bp.blogspot.com/_QtIX994Ul0...58DIR+full.png
非常乾淨!雖然說擺法算是近距離聆聽,離周邊牆面比較遠,但仍舊很出乎意料...
甚至不會比離牆更遠的mts家來的差(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2/mts.html )。
二聲道最強的反射音時間差很大,這空間看起來相當對稱哪,怎麼回事...難道真是右側牆那幅畫的反射?
推算距離,是有此可能,但不該是偏高頻吧...
這喇叭該算是線音源設計,與過去我測過的都不相同,差堪類似的是坪林陳伯的Dyanaudio C4(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0/drc.html ),不過那該算是鏡影設計。
線音源的擴散性如何?我沒概念...
再看細部

impulse之後,相當糟...
那是箱音嗎?難說...
注意到沒?這喇叭太高了( http://2.bp.blogspot.com/_QtIX994Ul0...s1600/Nola.jpg ),低音單體根本就是頂天立地,離地板與天花板很近哪~
說不定是地板的反射音造成的...
耶?矮桌呢?怎麼看不見效應?
可能是1.7ms那根,很不明顯...這也很有意思...
通常座前矮桌的反射都很嚴重,這裡卻很微弱...與線音源設計有關?

這張便能看出1ms那根很嚴重,其他大體上算是乾淨囉~
左聲道10m處有相當強的一根,這是否呼應全頻段的9.5ms處反射音?
右聲道4.5m處卻不強...

衰退的還算漂亮。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16, 09:16 AM
#265
[
這喇叭該算是線音源設計,與過去我測過的都不相同,差堪類似的是坪林陳伯的Dyanaudio C4(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0/drc.html ),不過那該算是鏡影設計。
線音源的擴散性如何?我沒概念...
恕刪:P.
查找絳(讀音~匠)州大鼓CD文時.見到一段話供 先進們參考.
(相位)是一般音響寫手含大發燒友.大Pro都不太敢講的地方.
原因在於自家音響系統可能還不太了解什麼是相位.
這種簡單講不簡單說明的相位問題..
一般是在喇叭單體愈多.系統愈複雜愈易有相位的問題.
各位燒友有空拿長笛的CD來測試即知.
如果音響系統能解析到(看到)長笛的形狀.
再看看長笛吹奏時的(氣柱)符不符合長笛所在的位置就可以了解..
當然啦.前題是音響系統能解析出長笛的形體再說吧..
至於錄音時要想避免(應說減少)相位問題.單點錄音是一帖良方.
可以避免多支Mic產生相位.樂器泛音不同調問題.....
問題在於擺位難...學問非常大....瑞典Opus3..就是單點Mic擺位高手...:P
上文摘取自某網站文章..若有冒犯唐突..先向 您致歉:)..
陳伯家寬是3.95米.在下有參與測/調..也是一次皆歡喜的經驗.:P.
現在回想到多年前在下~還有聽LP時期..聽Opus3唱片時的感受.
就有"某不少"的部份.有與在 陳伯家測DRC時做參數校正後..
聽到~郭金發..500..金門王..等等.
那種舞台(形體)感~變明顯~變清楚的改變..是不是相位校正過的好處呢.?:|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16, 10:19 AM
#266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16, 10:38 AM
#267
 作者: Yeh捨
~~ 恕略 ~~
陳伯家寬是3.95米.在下有參與測/調..也是一次皆歡喜的經驗.:P.
現在回想到多年前在下~還有聽LP時期..聽Opus3唱片時的感受.
就有"某不少"的部份.有與在 陳伯家測DRC時做參數校正後..
聽到~郭金發..500..金門王..等等.
那種舞台(形體)感~變明顯~變清楚的改變..是不是相位校正過的好處呢.?:|
確實非常可能!
相位(phase)或延遲 (delay) 其實都是講同一件事 (就弟的理解),
傳統類比EQ雖然可以針對頻率域作調整, 但終究無法調整原本就有問題的相位問題,
若上下調整太多, 還會在調整頻率附近製造出新的相位問題讓事情更複雜!!
但我們真的聽得出相位變化嗎? 人耳非萬能, 再厲害這也有極限, 相位變化不大其實
不一定能分辨. 當然什麼狀況人耳可分辨? 這問題就請高手回答了! :P
不管房間的作亂, 回來說說類比喇叭分音器, 其也沒辦法保持所有頻率都能
維持一致的相位! 8) 尤其是分頻點與兩端處, 但這些相位變換就算標榜金耳的人
也常是無法分辨! :o
以喇叭來說, 最容易出包的就是超低音的相位銜接(我們應該把sub視為整體喇叭的一部份),
小弟推斷"超低音的相位銜接不良"更背負了多年"系統不能加超低"的黑鍋與末須有的罪
名!! 撇開喜好音色不談, 若超低與主喇叭相位銜接最佳化 (不敢用正確一詞), 我們沒有理由
不打開雙臂迎接更完整的音樂訊息啊! :)
最後才講到DRC或任何用數位方式最佳化整體相位的方式, 包括針對空間或喇叭,
先不管數位化是否會劣化音質, 個人小小經驗認為這是突破了以類比方式永遠無法
超越的障礙!! :O 針對不同用家的系統與環境個別化最佳化相位問題與反射問題,
確實可以讓原系統有機會再上一層樓!! :)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rachy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16, 10:39 AM
#268
 作者: martin
略.
垂直的離軸響應就更漂亮了,站著聽跟坐著聽應該差不多?
劉名振
名振兄,暫且撇開空間因素影響,站著與坐著會差多少,將與聆聽距及偏離量測軸線差距有所影響.不見得站著與坐著就差不多.小小淺見提供您參卓.
-
-
2011-01-16, 11:08 AM
#269
 作者: martin
Dynaudio Evidence與Confidence系列並不能算是一般鏡像排列設計,上半與下半的同尺寸單體有不同的分頻點,以獲得更好的全頻段擴散性。
請看原廠網站的解釋
效果呢?從Stereophile對C4的測試圖可看出來,離軸響應沒有一般喇叭在分頻點附近的嚴重凹陷。
~~
垂直的離軸響應就更漂亮了,站著聽跟坐著聽應該差不多?
~~
劉名振
確實!
鏡像排列設計的原創者就是鼎鼎大名的D'Appolito, 甚至很多人直稱這是"D'Appolito
Config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D'Appolito 這種設計最重要的
是上下低 or 中音單體是共用相同的分音頻率, 就是同一個分頻線路併聯單體啦. 若非這種
分音器設計都不能稱為"D'Appolito Configuration" 或鏡像排列設計.
至於前文主角, Nola Grand Reference V, 個人認為設計者是結合了好幾個不同設計方
式的融合體 (所以自然不好設計)! 大概包括了 : 1. Linear array: 就是高音與上中音部份,
2. D'Appolito Configuration: 就是下中音/上低音部份, 3. 分體式低音柱: 那兩個柱子
應該夠明顯吧! 記得應該是Infinite IRS beta (? 忘記公司名稱) 首創的結構. :)
若同樣兩對很貴的喇叭讓我選, 大概會選這種同時有技術性, 可調性與氣勢性的喇叭! :P:P
-
-
2011-01-16, 12:04 PM
#270
Brachy 兄博聞..
請問 您 Rockport Mira grand是否同或近似原裡所設計.?
在下某"案"主使用中.但是在>18坪開放 space 卻沒有搞定聲音.在下尚未約聽.
W約10m多.D近6.5m..置長邊.4低音單體向外..
有雙B&W旗鑑雙Sub.不知有無接續純2聲道就是..
-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