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1-12, 11:25 AM
#531
 作者: THXman
客觀物理指標對於不同主觀感受體,能進行的量化現今並不算多,就如同小弟所舉的氣候一例,因此其中所需要的變異因子牽涉很多,但不表示客觀指標無所意義,故在現今的電聲建聲研究中,除了客觀物理指標的量測外,也會有主觀的評價,這中間就會有產生較大體化的共同感受性與個體感受性.10度c,相對濕度70%,你說你冷,我說不會冷,請問誰對誰錯,要如何針對你我的個人量化?
聲學領域很廣,目前跟音響重播較有相關性的領域多電聲.建聲.心理聲學.感知聲學.音樂聲學.醫學等相關領域有之.
http://163.17.26.248/~urban/meeting-20091014-2.pdf
此篇碩士論文提案計畫便是一種客主觀間為進行相互搭橋的研究
我很快的看過一便這個提案,
收集了很多文獻, 但是要做的東西與前面的文獻看不出有相關?
最後用一個我以為很簡單的方法來做實驗,
我以為很虎頭蛇尾,
當然這篇提案沒有提到後續要怎樣用simulation, 以及要如何資料處理,
很有可能是我太武斷.
您舉的溫度的例子, 我自己感受很深,
以前我待的地方冬天零下1~20度是很正常的,
但是現在我在台灣反而穿的比當時還多,
觀兄台的言論我以為兄台是要提倡感受是可以量化的, 而且科技已經有很大的突破的了,
但是以這篇提案所收集到的文獻我看不出這個相關性,
或者我該說劉大提到的燒友常常說的"密度", "速度"等, 是看不出研究人員將如何量測將之定量化(連定性都沒有),
我不會去懷疑這些東西可以量測的宣稱,
但是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而非一人之言
以上若有冒犯請海涵
-
-
2011-01-12, 11:33 AM
#532
 作者: THXman
沒有合理物理量測,往往容義瞎子摸象,如同鋼琴,若不藉由調音工具,是否得調到一個較為準確合理的音準.
測量一事自古至今一直在進行,只是方法.工具不同,隨科技衍化.進化.簡化或繁化...等罷了.
主觀聽音評價至今規範亦有,現今亦無所廢,因此客觀與主觀間是相輔而成的.偏執於一,往往就會完全迷失.
以音響而言,
除了使用者的空間,
幾乎所有器材出廠均有量測過,
也在一般的空間試聼過,
我倒以,
如果沒有什麼空間整修計劃,測不測無所謂.
測完,亂解讀,亂弄也應避免.
-
-
2011-01-12, 11:42 AM
#533
 作者: THXman
測試項目本就無商業機密,請詳見規範.
IEC等規範對電聲量測都有一定的項目規範在.網兄並沒有任何一個網友能為網友們一一分說與教學.若網兄對規範也不清楚,雖小弟非專業電聲工程師,那無異於網兄無法與電聲工程師進行專業語言的對談.
所謂的Know-how是在於他們如何將未入預期或未達規範的部分進行調整或改善,這也就有各廠家自己的Know-how.
兄台會不會想太多了?
如果領域不同便無法溝通,
那一個公司內RD如何跟QA溝通? RD如何跟模製具開發單位溝通?
機電如何整合(機構+IC)? 機電聲如何整合(耳機)?
更多跨領域的研究大概也不用玩了
病人如何跟醫生溝通?
我不想繞著這個話題打轉, 所以就此打住.
不過兄台未免小看自己的溝通能力?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12, 11:48 AM
#534
 作者: THXman
兄或許對聲學實驗室的認知與了解尚存在許多誤區,小弟淺言一下.
無響室是聲學實驗室,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模擬出無限空間或半無限空間,此等聲學實驗室的目的便是為了進行相關性的聲學試驗,他不是用來取悅人的,如spk而言好了,要了解它不受邊界條件的影響下,其原體的聲特性,便需經過無響室下的量測.
若說業界在無響室下測量是不負責任,這是誤解的,此反而是較負責任的,業界許多尚為進無響室做相關性的量測,學界倒是許許多多聲實驗與研究都得在無響室進行.
電聲設備是除了電子測試還得有電-聲或電-力-聲的量測與評價,也因此許多人誤以為電聲就是電子,其實電子只是電聲的其一基礎罷了.因為最後其服務的是聲.因故才有電聲非純電子.
小弟也提個粗淺問題:高級音響的任務只是讓喇叭要在家庭環境中發出自然的聲音,它永遠得受到邊界條件的影響,因此對喇叭做再多無響室的測量,與聆聽性能感受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我知道很多聲學研究得在無響室內進行,但是音響最後的成果是一個擬真的幻象,比方說那個結像在中央、浮現在空中的人聲,有辦法在無響室抓到、測到、量到嗎?
會不會,其實我們對聲音的感覺其實是來自於能量完整傳遞到皮膚時的感受呢?(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耳機聽交響樂演奏,永遠不會像好的喇叭重播那般讓人感覺擬真)
劉名振
-
-
2011-01-12, 12:37 PM
#535
確實如此,如果沒有錢整治空間,測量了也沒啥大用。
比較實際的問題是,測量以後,要花多少錢才能把空間「保證」整治好?音響器材可以帶回家裡試聽,空間處理可是勞師動眾,大陣仗弄完之後萬一不好聽,怎麼辦?再花錢重整嗎?
所以我覺得國外廠商分級處理是有道理的。我可以先買一些簡單的、不太昂貴的空間道具回家按照原廠建議先試試。若是覺得處理效果合乎理想,再重鎚出擊不遲。
 作者: hojuiyang111
以音響而言,
除了使用者的空間,
幾乎所有器材出廠均有量測過,
也在一般的空間試聼過,
我倒以,
如果沒有什麼空間整修計劃,測不測無所謂.
測完,亂解讀,亂弄也應避免.
-
-
2011-01-12, 12:53 PM
#536
 作者: hojuiyang111
以音響而言,
除了使用者的空間,
幾乎所有器材出廠均有量測過,
也在一般的空間試聼過,
我倒以,
如果沒有什麼空間整修計劃,測不測無所謂.
測完,亂解讀,亂弄也應避免.
測一下對照自己的聽覺和測量是否類似吧,真要弄那可是大錢,花的起的沒很多吧
-
-
2011-01-12, 01:23 PM
#537
THXman兄
你列出的那個研究我看了一下,真的太沒有結論觀點了,你手中應該有不少資料,有沒有完整的呢?
做這種音響室聆聽和音樂廳聆聽的相對比較
假設在音樂廳內演奏鋼琴
1.錄音用的mic收到的波形
2.第一排中間聆聽者收到的波形
3.錄音的後製做了哪些動作讓mic收到的聲音''製作''成第一排聆聽者收到的聲音
4.錄製好的片子,怎樣在一間真正專業的音響室中,讓音響室裡面的那位聆聽者聽到2.的聲音,會有哪些差異(例如波的形狀有何不同,聆聽者對波的形狀有何不同感受)
或者,小提琴高音的直接音波形為何,在音樂廳第一排中間聽到的波形為何(這就包含了直接音、間接音)、第五排中間、第二十排中間、……其收到的波形和聆聽者的感受,這些和感官相關的感受應該有吧
-
-
2011-01-12, 01:29 PM
#538
 作者: chen3058
測一下對照自己的聽覺和測量是否類似吧,真要弄那可是大錢,花的起的沒很多吧
chen兄,
花費其實真的不高,
弄起來亦不難看,
依照空間處理的通則,
加上廠商的數據,
我自己的經驗, 效果很好
一片這種東西, 恐怕只是大多數網兄一兩個小時的工資吧?
-
-
2011-01-12, 01:40 PM
#539
 作者: chsiang
chen兄,
花費其實真的不高,
弄起來亦不難看,
依照空間處理的通則,
加上廠商的數據,
我自己的經驗, 效果很好
一片這種東西, 恐怕只是大多數網兄一兩個小時的工資吧?

這類產品我知道效果不錯,可以調整到一定的地步了,我說的花大錢是那種追求卓越建立的空間啦
這種也要看條件來用阿,對我的空間來說效果鐵定正面,但是我沒用的條件阿(左右兩邊、一邊放了衣櫃、一邊是窗戶,用了會打不開;()
研究音響聲波的我沒看過,但是我看過一次研究雷達波的,兩者某方面來說很接近,但光實驗的花費那可才叫''燒錢'',基礎的實驗很花錢的,如果做出來的不是量產的商品,那東西肯定價格高到嚇死人
我父親的工作就是記錄實驗,一次大概要幾天,花費呢.........(成功多花6000萬台幣,失敗主要少花這6000多萬)
-
-
2011-01-12, 06:29 PM
#540
 作者: hojuiyang111
以音響而言,
除了使用者的空間,
幾乎所有器材出廠均有量測過,
也在一般的空間試聼過,
我倒以,
如果沒有什麼空間整修計劃,測不測無所謂.
測完,亂解讀,亂弄也應避免.
那..
在下斗膽請教 何大.
您日前做了空間整修+系統調整.
有~空間整修事實..不測~會不會..有所謂勒.:P
不測(就自己耳聽.)~何來解讀.又何來亂弄.?
反之~若測..參考/解讀在人.亂弄/與否更在人..
避開此錯誤唯一法..
排序..不亂改空間..不亂搞空間(或其他相關.)..再才是不亂測量..最後是不亂解讀..
那豈非阻礙空間進步?的反理論.
器材要進步.空間也想要進步.再來求得聲音必然?的進步.那觀念要不要也進步一下.:P
突來之文感.. 祈 何大與網上賢哥門指教呀..:):P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