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共47頁 第一第一 ... 10181920212230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91 到 200 共計 469 條
  1. #19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小弟有些懷疑?

    多點錄音就不能表現出深度嗎?
    可以啊!但是“自然的相對深度”就有問題了!特別是,有些製作人會特別在某些樂段強調某個樂器(通常是主旋侓),然後過一會又把它推回去。聽起來的感覺就像那個樂手在舞台上晃。

    DGG的阿巴多指揮的Prokofiev的基傑中尉,裡面有一段定音鼓的強音幾乎要從喇叭飛出來了。相反的,Naxos的這張

    定音鼓就乖乖地站在舞台的後面(一樣的曲目)。

  2. #192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卡內基廳是個好例子,1986年翻修後大家認為聲音變更糟糕,他們是買不起夠好的測量設備嗎?不妨比較卡拉揚DG時期早期在小耶穌廳的錄音和後期柏林愛樂廳造好後的錄音,錄音師同一人、樂團、指揮都相同,聲音品質差了多少?更現代的音樂廳是聲音更好的選擇嗎?如果答案還是「不一定」(從多數好錄音選擇的老場地來看,似乎是如此),那麼如此先進又客觀的現代聲學到底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劉名振
    martin您好,您與其他網兄的執論小弟無意亦無興參與,僅就聲學中的小部份,提供淺見與您卓參,對於聲學的認知與了解,小弟僅懂得一丁點皮毛,相信在所有相關網站上的各大家.各前輩們都比小弟還懂還厲害,期望小弟錯言之處您能海涵,關於"現代聲學到底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此問題說來真大,電聲.建聲.心理聲學.音樂聲學,水中聲學....,聲學的領域非常的廣還常是跨學科,martin兄的文脈來見,似要言建築聲學,若以建築聲學來看,是否沒有給我們什麼保證?建築聲學的學科約於一世紀前由物理學中再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而開始研究關於建築聲學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漸漸研究出對於影響廳堂音質的因子,截至今日的發展,建築聲學亦隨理論.實務.科技等持續發展中,雖然它目前尚無法保證每一個廳堂都能造出如柏林愛樂.科隆歌劇院.維也納樂友等有機會被世人評入全球前20名列的音樂廳(此牽扯因素很廣),然在現今的建築聲學發展下,循目前的研究成果進行設計建造,能保證不易出現需要推倒的廳堂,至少皆有一個水準,在建築聲學學科尚為發展前,所有的廳堂建築乃為碰運氣,而廳堂建築與當代當地的樂風又有許多相關性,若延舊時之經驗及碰運氣,相信面對今日的流行音樂要造其專用廳堂,亦絕對是常常有需要推倒的廳堂.

    一個音樂廳大者2000人以上的座席,其所需耗資之龐大,是可以想見的,近百年來全球大大小小的廳堂若未受到建築聲學所帶來的保證,能快速的建造出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廳堂,而不致於面臨絕大多數是需要推倒的命運?若然以碰運氣的方法,全球是否有辦法如此快速的創建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廳堂?且聲學效果不至於令人一定需推倒它.

    或許氣象報告颱風路徑無法精準到大家的期望值,或許氣象報告會言明日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但卻無法精準地預測告訴你何時何地你站在哪會晴,過多久會會多雲再過多久會被陣雨淋到,在一兩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可能對未來一週的氣象還無法如現在般進行預測.相信我們應該也不能說"現代氣象學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3.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4. #193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martin您好,您與其他網兄的執論小弟無意亦無興參與,僅就聲學中的小部份,提供淺見與您卓參,對於聲學的認知與了解,小弟僅懂得一丁點皮毛,相信在所有相關網站上的各大家.各前輩們都比小弟還懂還厲害,期望小弟錯言之處您能海涵,關於"現代聲學到底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此問題說來真大,電聲.建聲.心理聲學.音樂聲學,水中聲學....,聲學的領域非常的廣還常是跨學科,martin兄的文脈來見,似要言建築聲學,若以建築聲學來看,是否沒有給我們什麼保證?建築聲學的學科約於一世紀前由物理學中再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而開始研究關於建築聲學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漸漸研究出對於影響廳堂音質的因子,截至今日的發展,建築聲學亦隨理論.實務.科技等持續發展中,雖然它目前尚無法保證每一個廳堂都能造出如柏林愛樂.科隆歌劇院.維也納樂友等有機會被世人評入全球前20名列的音樂廳(此牽扯因素很廣),然在現今的建築聲學發展下,循目前的研究成果進行設計建造,能保證不易出現需要推倒的廳堂,至少皆有一個水準,在建築聲學學科尚為發展前,所有的廳堂建築乃為碰運氣,而廳堂建築與當代當地的樂風又有許多相關性,若延舊時之經驗及碰運氣,相信面對今日的流行音樂要造其專用廳堂,亦絕對是常常有需要推倒的廳堂.

    一個音樂廳大者2000人以上的座席,其所需耗資之龐大,是可以想見的,近百年來全球大大小小的廳堂若未受到建築聲學所帶來的保證,能快速的建造出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廳堂,而不致於面臨絕大多數是需要推倒的命運?若然以碰運氣的方法,全球是否有辦法如此快速的創建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廳堂?且聲學效果不至於令人一定需推倒它.

    或許氣象報告颱風路徑無法精準到大家的期望值,或許氣象報告會言明日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但卻精準地預測告訴你何時何地你站在哪會晴,過多久會會多雲再過多久會被陣雨淋到,在一兩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可能對未來一週的氣象還無法如現在般進行預測.相信我們應該也不能說"現代氣象學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可能我寫得太簡略。我應該說:「目前的」現代聲學似乎沒為好聲音帶來什麼保證。
    在麥哲倫繞地球一圈之前,「地球是平的」也有一大堆的論述,但現在誰還管那些理論?也許哪天我們會發現聲音與感知之間的真正關係,那時候玩Hi-End音響這種事情可能就變成跟「地球是平的」是一樣的事情了。
    再隨便舉幾個科學還難以達成的事情:用科技研發的葡萄香料做成的果汁、標榜「葡萄原汁」加工封存做成的罐裝果汁,跟毫無科技牽扯其中的現榨葡萄果汁,三種喝起來口味會一樣嗎?小提琴發明時沒有任何聲學分析技術,以我們現在擁有的科技,為什麼沒有做出形狀更合理、聲音更棒的小提琴呢?

    劉名振

  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6. #194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深得我心
    文中提到的強森教授是RR那位嗎?
    當然是,不過本文只針對Reference Recordings這個廠牌名稱開個小玩笑,大家都很敬重強生教授的成就的。

    劉名振

  7. #195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因此,我支持音響調校一定要客觀科學化(這句話並不是說一定要量測),
    psycho兄您好,就目前小弟對電聲器材器件的認知,在科學的指導下,若不進行量測,那麼就難以確保廠商對電聲器材與器件的QC的做好,以小弟所認識的電聲工程師而言,要有良好的QC無一不進行量測的.

  8. #196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當然是,不過本文只針對Reference Recordings這個廠牌名稱開個小玩笑,大家都很敬重強生教授的成就的。

    劉名振
    哈哈!原來是這樣...這可是看原文才會知道的梗...

  9. #197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可能我寫得太簡略。我應該說:「目前的」現代聲學似乎沒為好聲音帶來什麼保證。
    在麥哲倫繞地球一圈之前,「地球是平的」也有一大堆的論述,但現在誰還管那些理論?也許哪天我們會發現聲音與感知之間的真正關係,那時候玩Hi-End音響這種事情可能就變成跟「地球是平的」是一樣的事情了。
    再隨便舉幾個科學還難以達成的事情:用科技研發的葡萄香料做成的果汁、標榜「葡萄原汁」加工封存做成的罐裝果汁,跟毫無科技牽扯其中的現榨葡萄果汁,三種喝起來口味會一樣嗎?小提琴發明時沒有任何聲學分析技術,以我們現在擁有的科技,為什麼沒有做出形狀更合理、聲音更棒的小提琴呢?

    劉名振
    好聲的定義牽扯上很多的主觀性,影響聲學的變異因子非常多,在建築聲學中,它並非沒有保證它帶來好聲,只是現今無法百分百的帶來一定的頂級廳堂,相較於過往,它帶來更多可以不被列為推倒的廳堂.
    在建築廳堂設計中,現今常無法使聲學廳堂得到較多好聲的機會在於主導建築的權責人,此事在許多相關建築與聲學界早已提出過不少次,聲學廳堂以聲學為主,然主倒建物之人多為建築師.
    樂器的發展可視為一種技藝,它常經過許多的演化到穩定的成熟態,如同許多著名的百年料理,一個已然到了穩定成熟態的事物,除非在學理及技術工藝上有辦法進行更深的突破,否則一般較難以再達另一穩定成熟態,樂音樂律等古人早以利用各種方法進行研究與開展,古人並非沒有分析技術,有興趣可參研音樂聲學.樂器聲學等事物.

    "樂器與電聲器器材器件是不同的."

    現今科學或科技難以達成的事很多,但其發展與努力卻無法抹滅,它帶來的許多的發展與進步,若沒有這些發展相信各位無法分坐各地而討論.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198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小弟也曾提到過.......錄音既然已經錄進了現場的堂音、泛音、反射音、直接音、擴散音.......那處理音響室如還要依照音樂廳處理方式........那音響室做一樣的處理是否是對的? 經過同材質或依比例大小縮小到音響室,重現現場環境,是否就一定正確?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劉仁陽前輩近年來已經不大讓人去聽音響了。
    很可惜啊。
    其實不只是台灣的音響迷,國外的音響迷我也沒看到幾個在搞測量的。
    測量花的成本並不多,如果測了、等化了或調整了能保證好聽,幾百萬的DAC、前級加個測量功能要不了多少錢。為什麼幾乎沒人做?大家可以想想其中原因。8)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好聲的定義牽扯上很多的主觀性,影響聲學的變異因子非常多,在建築聲學中,它並非沒有保證它帶來好聲,只是現今無法百分百的帶來一定的頂級廳堂,相較於過往,它帶來更多可以不被列為推倒的廳堂.
    在建築廳堂設計中,現今常無法使聲學廳堂得到較多好聲的機會在於主導建築的權責人,此事在許多相關建築與聲學界早已提出過不少次,聲學廳堂以聲學為主,然主倒建物之人多為建築師.
    樂器的發展可視為一種技藝,它常經過許多的演化到穩定的成熟態,如同許多著名的百年料理,一個已然到了穩定成熟態的事物,除非在學理及技術工藝上有辦法進行更深的突破,否則一般較難以再達另一穩定成熟態,樂音樂律等古人早以利用各種方法進行研究與開展,古人並非沒有分析技術,有興趣可參研音樂聲學.樂器聲學等事物.

    "樂器與電聲器器材器件是不同的."

    現今科學或科技難以達成的事很多,但其發展與努力卻無法抹滅,它帶來的許多的發展與進步,若沒有這些發展相信各位無法分坐各地而討論.

  12. #199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ndyChu 查看文章
    小弟也曾提到過.......錄音既然已經錄進了現場的堂音、泛音、反射音、直接音、擴散音.......那處理音響室如還要依照音樂廳處理方式........那音響室做一樣的處理是否是對的? 經過同材質或依比例大小縮小到音響室,重現現場環境,是否就一定正確?
    雖然這些聲學空間都會用到吸音,擴散等聲學處理方式及手段,但"經過同材質或依比例大小縮小到音響室"的作法是不正確的.這兩種聲學空間的特性與目的迥異.

  13. #200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就是為什麼大廠唱片傾向多點錄音,因為多點錄音的成本最低,最可以租一天就錄音完成。相對的,我常推薦的法國小廠唱片之所以價位偏高,就是因為錄音成本明顯遠比多點錄音高一大截。
    在法國Amazon找一下就知道,正價版古典唱片都是接近二十歐元,法國小廠這個價格,Decca, DGG也是這個價格,只是國際唱片集團在台灣習慣以流血價格賣唱片。
    如果唱片價位偏高可以解釋為錄音成本偏高,那麼日本唱片應該是錄音藝術與科學的最高峰了啊,每一張正價版都是2700到2900日幣。問題是從早安少女組、F4到甚至飛輪海的專輯,在日本也都賣這種價格。
    我完全贊成小廠以較高的價格販售,只是不贊成解釋成大廠在錄音上面就比較省錢(或比較不講究)。事實很可能剛好是相反。

    劉名振

  1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