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2-01, 05:47 PM
#131
 作者: THXman
劉兄您好,劉仁陽前輩小弟無識,未知是否可予引薦,讓小弟前往聆賞?感謝!
小弟見薄識淺,小弟一小丁點的經驗與您分享,望海涵,小弟現今在台所遇過的音響迷,幾乎不注重量測結果.
劉仁陽前輩近年來已經不大讓人去聽音響了。
很可惜啊。
其實不只是台灣的音響迷,國外的音響迷我也沒看到幾個在搞測量的。
測量花的成本並不多,如果測了、等化了或調整了能保證好聽,幾百萬的DAC、前級加個測量功能要不了多少錢。為什麼幾乎沒人做?大家可以想想其中原因。8)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1, 05:51 PM
#132
 作者: martin
劉仁陽前輩近年來已經不大讓人去聽音響了。
很可惜啊。
其實不只是台灣的音響迷,國外的音響迷我也沒看到幾個在搞測量的。
測量花的成本並不多,如果測了、等化了或調整了能保證好聽,幾百萬的DAC、前級加個測量功能要不了多少錢。為什麼幾乎沒人做?大家可以想想其中原因。8)
劉仁陽的事件告訴眾人一件事:
音響室不要隨便對外開放!!

StevenCheng將軍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1, 05:51 PM
#133
劉sir也陷入一種有趣的思考了........ㄎㄎㄎ
這之前在別的討論串有大致討論過
測量本來就不能代表好不好聽,但可避免我們犯錯,偏離標準太遠
左右聲道、相位、頻率曲線.....
我想大家一定都以經驗,有的燒友聽了很久時間的反相,甚至左右聲道相反....
-
-
2010-12-01, 05:52 PM
#134
末學也有接近的看法 ~ 猷如攝影的測光表一般 可以用來參考 但是瞬息萬變的光影變化 要怎麼的來拍攝 可能才是攝影者腦中的精華吧 ...
虛空有時盡 我願仍無窮
-
-
2010-12-01, 05:52 PM
#135
我也不贊成等化,除非是特殊情況
盡量用聲學產品的調音方式來達到會比較好的
-
-
2010-12-01, 05:54 PM
#136
測試器材時,確認兩台聲音的音量大小是否一致是很重要的
這就是測量的舉例
有的系統換了喇叭線,聲音變小,就說不好聽悶掉了,若擴大機能開到同一個音量聽時
結果可能就不同...
-
-
2010-12-01, 05:58 PM
#137
要應用光,一定要對光影有所瞭解
問題是出在現在調聲音的人,對聲音都不是很瞭解.....|(|-
 作者: kib
末學也有接近的看法 ~ 猷如攝影的測光表一般 可以用來參考 但是瞬息萬變的光影變化 要怎麼的來拍攝 可能才是攝影者腦中的精華吧 ...
-
-
2010-12-01, 06:00 PM
#138
說到等化 or 聲學產品 甚至各種密招.....
我倒是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 畢竟每個人的主客觀條件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說到聲學產品, 我自己也在用. 理論很多, 每家也都有自己的know-how, 在既有cost structure下, 每家產品的特點(缺點)也都不同. 要說哪裡吸音, 哪裡擴散看似簡單, 但是又有多少燒友知道自己吸了哪些音, 又擴散了什麼東西嘛??
如果拋棄成見, 我認為在signal stream中做"聲學處理" 並沒有與"room without boundaries" 有何不同......這不也是燒友的心魔之一嘛??
-
-
2010-12-01, 06:10 PM
#139
調音應該要有基本的科學過程
簡單說明
1. 決定聆聽方式 (要坐在那個位置聽音樂,如鋼琴旁、鋼琴前、或舞台中間.....)
2. 測左右
3. 測相位
4. 測頻譜 (進行空間處理,擺位調整)
5. 測殘響 (進行空間處理,擺位調整)
6. 使用"真正熟悉的軟體"進行系統聲音辨識與調效
音場大小、定位...(進行擺位處理、這個是最困難的地方)
7. 依個人所需要的(偏好)來進一步調整
如果都只依偏好、印象來玩音響,那就是各說各話自己爽就好
==============================================
以上是說明玩音響、調效音響 => 音響只是手段
不因這過程影響聽音樂 => 音樂是目的
但正確的音響調效方向才能接納更多不同的音樂
沒有衝突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1, 06:14 PM
#140
 作者: 小葉
1 2 答案簡單 => 本來目的就不同 (always for commercial, 講究穩定與不可出錯)
3 => 這個雖非實際瞭解,變數太多,舉例來說,劉仁陽前輩對現場真實音樂熟悉,劉sir聽過很多系統.....
4.
我說的是瞭解錄音有助於調效系統,不是說錄音可當做標準
劉sir說的好錄音是指那種?!好聽?正確?or.....
1.2. 如果錄音師沒有用Hi-End器材、Hi-End喇叭,那他們聽到的資訊是不充足的嗎(加上錄音時的臨時鑑聽環境,我幾乎可以保證聽到的資訊一定是不夠充足的)?那麼他們用不充足的資訊作為標準錄出來的音樂,為什麼就可以當成什麼調整音響的正確標準呢?
3. 我認為劉仁陽前輩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就是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自己的心,聽到「爽了」就是對的。
4. 舉例來說,同樣標榜單點錄音,為何Chesky、Opus 3、M.A.的錄音性格天差地遠?同樣用多麥克風錄音,為何RR、Telarc的效果那麼的不同?但它們都是好錄音啊。以爵士樂來說,Rudy Van Gelder、James Farber、Jim Anderson、Al Schmitt的錄音個性差異甚大,但他們也都是多點錄音。標準到底在哪?
再補充一個更大的疑點:我訪問過的Hi-End音響廠商中,大多是完全沒碰過錄音的,如果沒碰過錄音就不能得到足以信賴的調整標準,那麼我們是否該說,這些廠商調出來的系統一定有問題,所以參考的標準都錯了,還做出那麼高貴的音響器材,純粹是來騙錢呢?(我認為並不是這樣)
我不是想挑戰什麼,只是我以前也完全信奉小葉所提出的這個想法,但走了十幾二十年後回過頭來看,我發現這邏輯充滿漏洞,禁不起檢驗。如果用錯誤的邏輯來玩音響,那麼花了大錢還是會得到錯誤的結果。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過程,純粹是因為我希望不要再有人掉進這個謬誤的邏輯中浪費時間。(當然,也很可能我現在的想法是錯的,大家當腦力激盪就好。)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