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這個計劃本來就不是在思考一般的唱片作法

專業用的器材本來定位就不同

空間、麥克風與擺位,錄音方式就是現在在try的部份

混音的致命傷
1. 根本是混音師主觀要組合表達的音樂
2. 很多東西因為混音不見了
我不是專家 不過我還是覺得您的想法似乎有點一廂情願
唱片製作本來就是錄音師/製作人主觀表達的東西
人人都曉得音響系統重播不可能還原現場
錄音師所能作的就是試圖盡量還原他在現場聽到的聲音的"神韻"
不管是音響系統還是現場演出,同一場不同人的聽後感想都很不同了,唱片製作怎可能"客觀".錄音本身就是聲音的再創作了

以製作方式來說,單點錄音仰賴錄音師對現場環境的了解,不同編制/內容的組合如何在單一地點收音來取得平衡的的結果,需要大量的經驗;還不提演出者的專業程度,能否在繁複的排練中保持穩定 (因為能拿來後製的材料少).剪接本身也是一種混音,幾十個take我們如何拼出一個"決定版",這中間的人物力消耗可不是鬧著玩的.如果希望麥克風擺好,演出者一次過就ok,這機率還不如去買彩券好些

對於發燒錄音,我自己粗淺的想法,在學習階段可能像蔡克信醫師那樣先以現成的素材來"練習"製作的技巧,一面找尋適合(且可長期利用)的場地來練習麥克風操作,找機會多試錄各種演出,然後再來找配演合演出的樂/歌手實作,可能會比較好. 一開始錄錄人聲清唱還是單一樂器也是可以當測試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