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0-09, 09:32 AM
#151
 作者: drunkenlife
由impulse reponse來看,間接音振幅幾乎都低於直接音(除非像是我的Spica TC50那種朝天的),因此加上的反相訊號並不會影響最後normalize後的0dB點。
而凹陷,往往都是低達-30dB級,怎麼補啊?加個+30dB訊號?當然會衝高,normalize後就等於壓低其他訊號的振幅
凹陷不也是反射音干擾嗎?
不明白為何不能補?
如果-30dB的頻率凹陷不能補,
代表這麼大的變數不能控制?
那如何用耳朵作微調呢?
不用其他對策先處理嗎?
-
-
2010-10-09, 10:21 AM
#152
'傳說'? 聽過後只有失望再失望的啦....我這套可是傳聞出名沒音場、沒深度、沒定位的系統呢:P:P:P
有絕大的空間問題.....
純粹就音質還OK....(sweat)(sweat)(sweat)
 作者: 葉sir
會見 傳說中的系統..:O:O..興奮哪.
life哥..多說無益~等你証明一切啦.8)
-
-
2010-10-09, 10:40 AM
#153
 作者: AndyChu
'傳說'? 聽過後只有失望再失望的啦....我這套可是傳聞出名沒音場、沒深度、沒定位的系統呢:P:P:P
有絕大的空間問題.....
純粹就音質還OK....(sweat)(sweat)(sweat)
那您繼續升級吧 8) 這套送我啦 我不嫌棄啦
虛空有時盡 我願仍無窮
-
-
2010-10-09, 10:56 AM
#154
 作者: kevintran
大概5,6公尺吧. 這毫無疑問的是反射音的問題(所以我才會去買吸音棉). Martin-Logan的SL3是hybrid的喇叭.
那喇叭背波離聆聽位置約9.5m,假設背波反射音毫無損失,那麼與直接音的差異只有4.7dB...相當小,應該會嚴重干擾直接音聽感
時間差11.7ms又特別長,更是明顯...
 作者: 葉sir
會見 傳說中的系統..:O:O..興奮哪.
life哥..多說無益~等你証明一切啦.8)
多多討論才能多思考自己漏了啥,搞錯了啥啊?
 作者: hojuiyang111
凹陷不也是反射音干擾嗎?
不明白為何不能補?
立刻就來一個我沒弄懂的...
這說法也沒錯啊...為何不可呢?有空再來研究看看...查查DRC上的dip limiting...
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是,駐波波腹處因為音波反射不可能無損失,因此所得的振幅必然較小,
相對之下,節點的振幅本就小,凹陷的量相對於波腹凸起的量一定多很多,要補就得加的很強,這就可能變成比impulse主體還要高了...
DRC內定的是-20dB以下不救
 作者: hojuiyang111
如果-30dB的頻率凹陷不能補,
代表這麼大的變數不能控制?
那如何用耳朵作微調呢?
這微調是說DRC參數的微調嗎?
其實我調DRC參數主要是在不提高中頻pre echo量的前提下,盡量拉高校正量,尤其是中頻,並沒有用耳微調
例如前二天坪林陳伯的例子,中頻幾乎沒校正,主要改善的是低頻,
因此音色聽不出任何變化,只覺得乾淨清晰的多而已
反倒是一些原本問題很大,校正量很大的例子,
主人聽慣了中低頻比較厚的聲音,反倒希望能加點料,拉高中低頻的量...
 作者: hojuiyang111
不用其他對策先處理嗎?
前陣子就在和葉sir及jagdzaku討論這個...
最好的方式是先藉由調整位置避免嚴重的凹陷集中在一區,例如葉sir家的例子,70~120Hz之間很大範圍的凹陷,
http://2.bp.blogspot.com/_QtIX994Ul0...FR+mag+low.png
再用DRC去解決駐波造成的凸起問題。
至於位置,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點是,一般我們喜歡用對稱空間,
這就表示聆聽位置在橫軸的正中央!這正是駐波節點位置!
橫軸長/340這頻率一定會嚴重衰減!
不過,我希望的是喇叭就貼牆角,最不佔空間,單靠DRC校正就能有很大的改善,足夠讓一般人滿意囉~
事實上DRC作者在文件上建議喇叭的擺法就是如此,algorithm先天上就適合這樣做。
-
-
2010-10-09, 10:59 AM
#155
又,AndyChu手上有async的USB DAC嗎?還是那位要去插花的有?要有Mac driver(OSX 10.6),
我自己改的DAC畢竟是改機,總有極限,若能用好的DAC能避免優點被DAC限制。
-
-
2010-10-09, 11:03 AM
#156
 作者: kevintran
在錄音室裡,錄音室常用的監聽喇叭和音響迷用的好像差蠻多的。很少聽說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Mackie,Yamaha NS10吧?
Philips的古典音樂部門80年代起就是用quad esl-63,pro這型號就是應這需求做出來的
後來也看過用esl 988/989
-
-
2010-10-09, 11:07 AM
#157
andychu the dCS U-clock就是Asychronous USB啦
-
-
2010-10-09, 11:13 AM
#158
 作者: drunkenlife
對照組是耳機,沒有間接音,聲音是否活生?
尤其是stax這種略偏前方,仿喇叭的發聲方式...
我實在太多年沒聽像話的耳機了...各位的經驗?
我以前也是用stax sigma
耳機的細節真的比較多
比如king crimson "fallen angle"前面john wetton開始唱那裏,robert fripp的木吉它在左聲道後方有幾個輕巧的彈撥,音量很小,耳機聽起來十分清楚,就好像"彈"出來一樣,在二聲道系統卻很容易和其他聲音混在一起
-
-
2010-10-09, 12:28 PM
#159
 作者: jagdzaku
我以前也是用stax sigma
耳機的細節真的比較多
比如king crimson "fallen angle"前面john wetton開始唱那裏,robert fripp的木吉它在左聲道後方有幾個輕巧的彈撥,音量很小,耳機聽起來十分清楚,就好像"彈"出來一樣,在二聲道系統卻很容易和其他聲音混在一起
Fallen Angel 挑一下錯字 
那個吉他聲還真沒注意過耶
-
-
2010-10-09, 01:52 PM
#160
 作者: jagdzaku
我以前也是用stax sigma
耳機的細節真的比較多
比如king crimson "fallen angle"前面john wetton開始唱那裏,robert fripp的木吉它在左聲道後方有幾個輕巧的彈撥,音量很小,耳機聽起來十分清楚,就好像"彈"出來一樣,在二聲道系統卻很容易和其他聲音混在一起
一般來說,好像耳機會在音場的立體呈現上較吃虧,以我在音響展聽過有如一組爵士鼓在我面前幾公尺前演奏,一個人嘴巴在我正前上方唱歌〈我坐著,而就像有人站在我面前唱歌那樣的場景〉,我卻不曉得是從哪組喇叭發聲的經驗,的確如此,但耳機就是能讓人聽到需由麥克風收音才能聽到的許多細節!
其實聽到細節,應該是不合於正常現場聆聽的情況,因為要聽到那樣的細節,耳朵勢必要在一定的距離!
不過現在我來分享我對器材聲音改變的經驗,我想除了“換”之外,應該就是調整調校,也能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而我首推的就是小林兄的扭力調整,將機體螺絲用扭力起子,以相同數值鎖定,那種聲音回整、穩定的感覺,可能不是很大的一種感覺,卻讓人一聽再聽,等音樂結束時才發現~哇...
剛剛也收到一直想換的鈦角錐,一換上,昨晚才剛反覆聽的唱片再聽,細節更多,其中一張假人頭錄音,特別是空間的感受更明顯了,當然發聲個體本身的細節是更多了...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