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0-08, 11:11 PM
#141
 作者: kevintran
至於錄音師怎麼弄出好錄音,我就不明白了。錄音室常用的監聽喇叭和音響迷用的好像差蠻多的。很少聽說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Mackie,Yamaha NS10吧?
Genelec 不會很少人用阿
NS10 聽說是拿來模擬一般家用不怎麼樣的音響重播的狀況的(純聽說)
-
-
2010-10-08, 11:46 PM
#142
 作者: shimmer
Genelec 不會很少人用阿
NS10 聽說是拿來模擬一般家用不怎麼樣的音響重播的狀況的(純聽說)
那看來...我那一對不賣了?!...:^)
-
-
2010-10-09, 12:16 AM
#143
 作者: kevintran
[恕刪]至於錄音師怎麼弄出好錄音,我就不明白了。錄音室常用的監聽喇叭和音響迷用的好像差蠻多的。很少聽說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Mackie,Yamaha NS10吧?
我最近才發現我最推崇的幾個法國唱片公司之錄音室居然使用 b&w 來監聽,我不是說 b&w 不好,而是在我的音響經驗中,b&w再頂級的喇叭都『絕對』無法正確表現這些錄音的性能,除非是我還沒有好好測試過的鸚鵡螺。
所以我己經映證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高明的錄音師,是用『猜』的去想像他錄到了多好的聲音,他自己根本從來沒有『聽』過!因為他們使用的音響系統爛到根本聽不出錄音水準的偉大。
而這些法國高明錄音師的監聽工具爛到爆,是很多高手確實告知我的事實與證據。
所以,玩音響,『千萬不可以學高明錄音師的器材!』.....
-
-
2010-10-09, 12:20 AM
#144
 作者: psycho
我最近才發現我最推崇的幾個法國唱片公司之錄音室居然使用 b&w 來監聽,我不是說 b&w 不好,而是在我的音響經驗中,b&w再頂級的喇叭都『絕對』無法正確表現這些錄音的性能,除非是我還沒有好好測試過的鸚鵡螺。
所以我己經映證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高明的錄音師,是用『猜』的去想像他錄到了多好的聲音,他自己根本從來沒有『聽』過!因為他們使用的音響系統爛到根本聽不出錄音水準的偉大。
而這些法國高明錄音師的監聽工具爛到爆,是很多高手確實告知我的事實與證據。
所以, 玩音響,『千萬不可以學高明錄音師的器材!』..... 
法國高明錄音師的監聽工具? 那是哪些工具?
B&W 無法正確表現?你去哪聽的?
-
-
2010-10-09, 01:02 AM
#145
 作者: shimmer
Genelec 不會很少人用阿
NS10 聽說是拿來模擬一般家用不怎麼樣的音響重播的狀況的(純聽說)
抱歉,恕我交遊不廣,不過我是真的沒看過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
-
2010-10-09, 01:57 AM
#146
 作者: jagdzaku
改用1/3法,喇叭離後牆175cm,採近場聆聽的方式,結果成效不錯,聲音不會前衝,音場也能在喇叭後面自然的展開
近場聆聽,空間的效應低非常多,幾乎等於耳機...
 作者: kevintran
我以前用Martin-Logan的SL3(現在拿到客廳當電視喇叭)。即使喇叭離後牆兩公尺以上,sound stage還是亂七八糟。後來去買了很多塊錄音室用的吸音棉放在後牆,sound stage就明顯的出來了。
這似乎也代表間接音的效應?
當時聆聽位置離喇叭多遠?
 作者: jagdzaku
這個setup 經drunkenlife兄的測量是相當全面的吸音環境
我想這主要該算是近場的效應,雖然說那個空間拍手也幾乎聽不到回音,
這張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實在乾淨的誇張...
http://3.bp.blogspot.com/_QtIX994Ul0...ull+linear.png
主要的空間反射音出現在7.5ms以後,距離遠了,當然振幅就低的多,
還有,喇叭實在太乾淨...看看impulse衝出去收回來後回衝過頭部分非常低...
反相是前級真空管擴大機的關係
 作者: jagdzaku
我也看過不少錄音室的setup,monitor都是架在console上面或是入牆.如果這樣錄出來的唱片能讓我們聽起來(用耳機或家中環境)有相當的活生感,這說明了唱片的活生感不一定需要環境間接音的輔助.我們在家中所得的結果,也許是經過擺位,room mode甚至器材特性的交互作用
對照組是耳機,沒有間接音,聲音是否活生?
尤其是stax這種略偏前方,仿喇叭的發聲方式...
我實在太多年沒聽像話的耳機了...各位的經驗?
 作者: jagdzaku
使用DRC的聽感,因為是採消掉間接音的方式,A-B test 時sound level 差很多,造成比較上的困難.聲音的細節增加很多,音場和樂器的定位,實體感更佳,可是某些唱片的音色和樂器的表現卻差一點,因試聽的時間不多,以上的的心得也許不太正確;不過這方式和用原設定/用EQ調出的聲音都不太一樣,未校正的聲音比較平板是可以確定的
當時調出的參數實在低的誇張...我原本以為會沒啥作用,沒想到還是有...怪怪...
後來想想,該是因為impulse response更接近理想值,聽起來當然更傳真、細節更多。
而當時那組參數,主要的效應在高頻段,以頻率響應來看,是高頻段補平了,然而實際上生效的並非frequency domain,而是time domain。
校正前後的中頻段impulse response(紅:校正前,綠:校正後)
http://2.bp.blogspot.com/_QtIX994Ul0...�左IR+mid.png
仔細看,振幅壓低而已,相對高低都相同。
實際聆聽,
有段吉他,校正前聽起來是在喇叭單體上發聲,若是只有一聲道有這吉他聲才會這樣,
校正後就略往後退,顯得更立體,這才像是二聲道都有吉他聲的立體聲錄音,只是其一的音量非常非常低。
至於音色,
DRC會壓低間接音,在振幅頻率響應上看,就會成了壓低間接音造成的凸起,這主要是中低頻,拉平整體振幅頻率響應
http://4.bp.blogspot.com/_QtIX994Ul0...R+mag+full.png
因此音色一定會不同,正如我們將喇叭靠牆與離牆,或是正對聆聽位置與完全不toe in,聽到的音色也會不同,
但仍舊能明顯聽出器材的特質。
而小提琴擦弦感部分,或許與人耳的遮蔽效應有關,
高音多了,是否會產生遮蔽中音的效果?
 作者: 葉sir
還有伍佰..基本上我沒有他專輯..是 drunkenlife兄會選曲?還是他真的錄得好..?.會想聽下去.
流行樂的市場大,製作資本高,要做到比小眾產品好,應該不是難事...
那天最後聽的是"雙面人"中的"下港人在台北市",搖滾加電子,
動態不夠的系統,聽不出那套鼓的凌厲與真實感,
高音不行的系統,聽不出三不五時出現的類似distortion電吉他的電子高音是浮在套鼓之上,顯然是外加的人工聲,
低音解析度不行的系統,聽不出一直隱隱在背後高低起伏的電子低頻...
當然還有伍佰的電吉他,慢拍子系統聽起來當然一點也不爽...
另外值得聽的是"愛你伍佰年",這套三張CD的選輯重新mix過,大半都處理的非常好
單是第一張,第一首,"點煙",聽來就非常的真實,仿若當年"少年勒安啦"裡的角色在深夜裡,手上拿著著煙,看著煙緩緩上升、盤旋...心中思潮洶湧...
 作者: hojuiyang111
這裏有些疑問:
凹陷,硬拉此處,會浪費整體有限的數位bit depth,
凸出的打下去,就不會 浪費整體有限的數位bit depth?
先不談器材失真的修正部分,以壓低間接音造成的特定頻段振幅過高來說,只要給個反相訊號,
由impulse reponse來看,間接音振幅幾乎都低於直接音(除非像是我的Spica TC50那種朝天的),因此加上的反相訊號並不會影響最後normalize後的0dB點。
而凹陷,往往都是低達-30dB級,怎麼補啊?加個+30dB訊號?當然會衝高,normalize後就等於壓低其他訊號的振幅
 作者: kevintran
在錄音室裡,reliability/repeatability是最重要的。
至於錄音師怎麼弄出好錄音,我就不明白了。
這就是其中詭異之處了...
以音響迷的觀點,studio用的器材,單是電源部分就不夠格了...怎麼他們還是有辦法搞出聲音很好的CD呢?
還是說,認真搞好器材,錄音會更好?例如當年的Manley?
最近我有些感想,studio在乎jitter,在乎相位,似乎不怎麼在乎振幅頻率響應...
或許因為振幅頻率響應本就是要校正的,microphone哪有響應平直的?
更何況mastering總是會再調一次...
 作者: psycho
高明的錄音師,是用『猜』的去想像他錄到了多好的聲音,他自己根本從來沒有『聽』過!因為他們使用的音響系統爛到根本聽不出錄音水準的偉大。
或許喔~
例如60年代的Jazz錄音,聽起來真好,但,當時的器材?哪能與如今相比?
反過來想,是否掌握幾個簡單的要素,便能搞定好聲音,縱使你用的設備似乎不夠格?
 作者: kevintran
錄音室常用的監聽喇叭和音響迷用的好像差蠻多的。很少聽說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Mackie,Yamaha NS10吧?
有個同事曾任周華健的製作人,泡過一段時間studio,就一直想用Genelec...
DRC的原作者,應該改用Genelec了...
至於某些studio喇叭為何少出現在家用市場,我想是企業行銷考量,
二者需要的行銷手法實在差異太大,產品規格與外觀也完全不同,
做生意總是要按按計算機,跑跑Excel,看看增加的間接成本是否值得玩,自己手上的資源是否做的到...
-
-
2010-10-09, 03:04 AM
#147
 作者: drunkenlife
近場聆聽,空間的效應低非常多,幾乎等於耳機...
這似乎也代表間接音的效應?
當時聆聽位置離喇叭多遠?
大概5,6公尺吧. 這毫無疑問的是反射音的問題(所以我才會去買吸音棉). Martin-Logan的SL3是hybrid的喇叭.
-
-
2010-10-09, 03:36 AM
#148
 作者: kevintran
抱歉,恕我交遊不廣,不過我是真的沒看過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擺著沒用的算哪一種?:P
-
-
2010-10-09, 04:28 AM
#149
 作者: kevintran
很少聽說有人在家裡用Genelec, Mackie,Yamaha NS10吧?
喔喔...
那這麼說來,個人就是其中那個少數囉(sweat)
-
-
2010-10-09, 08:43 AM
#150
 作者: AndyChu
大家都來吸音吧!!!
會見 傳說中的系統..:O:O..興奮哪.
life哥..多說無益~等你証明一切啦.8)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