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68 條

查看主題

  1. #9
    註冊日期
    2009-04-19
    文章
    74
    Thanks
    26
    Thanked 31 Times in 1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比方說,有些喇叭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量或運用反射. 像Mirage的成名作M1就是在喇叭的正反面都有單體(背面的單體與前面的單體反相),Bose的901大部份的單體是往後打,最近出的Sonus Farber的旗艦喇叭後面就是令外一個小喇叭,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把反射波消除掉,不就和這些喇叭原本的設計打對台嗎?

    另外,還有一點,有“足够”的“間接音”可以讓聽的人覺得更有被聲音包著的感覺(當然,如果用環繞就更容易得到這種感覺). 這種包圍感讓很多人覺得”身歷其境“. DRC如果用過頭了,這種包圍感可能就不見了.

    我沒用過DRC,我只是純粹的猜測.
    我長期使用Quad ESL-63pro (不同環境) 在以往我也一直認為它的活生感來自雙面發音,背牆反射音加入直接音所致(使用原廠腳架, 離地約20+cm,距後牆40-100cm)

    這幾年在新環境替它加了超低音,當然低頻的量感質感增加了,但是聲音變得比較混濁.因此開始尋找適當的擴大機和線材來調整,可是成效不彰. 後來有機會試用了G+H吸音柱(放/吊在喇叭後牆),對聲音的解析度有很大的改善,可是音場變的很扁.心想以往會比較貼牆,是為了加強低頻,現在低頻只多不少,因此改用1/3法,喇叭離後牆175cm,採近場聆聽的方式,結果成效不錯,聲音不會前衝,音場也能在喇叭後面自然的展開

    這個setup 經drunkenlife兄的測量是相當全面的吸音環境

    我也看過不少錄音室的setup,monitor都是架在console上面或是入牆.如果這樣錄出來的唱片能讓我們聽起來(用耳機或家中環境)有相當的活生感,這說明了唱片的活生感不一定需要環境間接音的輔助.我們在家中所得的結果,也許是經過擺位,room mode甚至器材特性的交互作用

    使用DRC的聽感,因為是採消掉間接音的方式,A-B test 時sound level 差很多,造成比較上的困難.聲音的細節增加很多,音場和樂器的定位,實體感更佳,可是某些唱片的音色和樂器的表現卻差一點,因試聽的時間不多,以上的的心得也許不太正確;不過這方式和用原設定/用EQ調出的聲音都不太一樣,未校正的聲音比較平板是可以確定的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jagdzaku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