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ahem Pressler 10/28 國家音樂廳音樂會感想
聽了音樂會想要來感想分享一下,也想聽聽大家的想法。看來看去好像這個討論串比較相近,跟 psycho 問過之後就發在這裡啦。
因為某種原因拿到了昨天 10/28 音樂會的票,好久沒去國家音樂廳,不管是誰演出都要參加阿。
結果竟然是美藝三重奏的鋼琴演奏者 Menahem Pressler,這應該真的是大名鼎鼎了吧。
想我就在以前一段瘋狂買 CD 的時候買過 Philips 的貝多芬三重奏全集,還沒有認真聽過呢。
曲目是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K488,我發現我沒有這曲子的 CD,所以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就聽啦。
但是我一直覺得 Pressler 是不是因為九十幾歲,力道比較弱了,總是覺得鋼琴不夠大聲。
也看到指揮的手勢一直示意第一第二小提琴音量要下來。所以聽起來好像缺少些甚麼。
一直到第三樂章,我的耳朵才比較進入狀況。
另一首是 Mozart 雙鋼琴協奏曲 K365。Pressler 和他的學生周曉彤一起,這首我事先聽了 Gilels 父女檔在 DG 的 CD。
聽 CD 的時候,一直覺得這為什麼要雙鋼琴呢? 應該一台鋼琴也能彈出八九不離十的音樂吧。
是不是當時 Mozart 寫雙鋼琴的就是為了教學之類的活動呢?
兩台鋼琴的互動,Gilels 和昨天晚上的表演,都是非常協調互相幫助的感覺,不知道有沒有版本是彈成比較強烈對話的感覺。
要不然我自己覺得雙鋼琴好溫和阿,期待激烈一點的對話,
還有,我自己很少聽 Mozart 的曲子,不知道 Piano Concerto 是不是都是這種風格,平和的,溫順的。管弦樂團比較偏向伴奏。有些其他人的協奏曲,管弦樂團的角色比較吃重,變化也多一點。自己好像偏好這一種。
但是聽現場,發現感覺真的不一樣。
第一,錄音不好的 CD 或者不夠好的音響,樂團聲音是一個平面,擠在一起。聽現場的時候,空間感真的好很多。
第二,平常聽錄音的時候,應該是因為麥克風放得很近,直接音感覺很多,聲音很清楚,或者說紮實,甚至第一第二小提琴可以弄出厚重的音色,但是在音樂廳,就真的有 " 交響 " 的感覺,聲音其實經過了某種程度的混合了,應該是直接音和間接音的混和。聲音聽起來就是不一樣。
開始懷疑說,CD的音色,現場是不是其實聽不太到。又懷疑,國家音樂廳的殘響是不是太多了。再懷疑,平常我們對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期待的力道和衝擊力,是否是不切實際的呢?
歡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