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09-29, 01:06 PM
#131
想問一個有關巴哈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問題,但不知該發在哪,所以就來這個「入門串」問了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巴哈要特地以"鍵盤樂器"表現十二平均律?
因為:
一、巴哈本身是鍵盤樂器高手?
二、鍵盤樂器音域廣,可以表現所有的調?
三、鍵盤樂器的演奏方式,相對容易表現出巴哈想要的多聲部對位效果?
另外還想問的是,除了鍵盤樂器,還有什麼樂器或樂器組合(如不同音域的同種樂器或二重奏、三重奏…)
也很適合用來演奏巴哈十二平均律曲集的?
此篇文章於 2017-09-29 05:50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排版
-
-
2017-09-29, 09:56 PM
#132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9-29, 10:42 PM
#133
吳昭良先生這篇我之前有看過,也看過官大為的影片(官大為還特地用不同音律演奏同一首曲子,讓大家比較有何不同),但這些我都是有看沒有懂,似懂非懂的,而且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十二平均律會和鍵盤樂器綁在一起?
吳昭良文末有寫:「鋼琴(所有鍵盤樂器,包括電子樂器、調音器)是一種在音準上妥協的樂器,平均律是”可以接受的不準確音準”,但是其他樂器的演奏必須以純律為基礎。」
這段的意思是說,只有鍵盤樂器適用平均律,而其他樂器只能用純律嗎?為什麼?(繼續爬文中)
新增:
文中有一段:「管樂器或可以製造不同調性的樂器以因應樂曲的需要,但若要加上按鍵問題就來了。鍵盤樂器更是如此,總是不可能為了不同調性建造不同的管風琴吧! 」
所以巴哈是為了解決鍵盤樂器的問題而採用平均律,並非只有鍵盤樂器可以用平均律,而是其他樂器並沒有鍵盤樂器的這種問題...
此篇文章於 2017-09-29 10:57 PM 被 Deen 編輯。
-
-
2017-09-29, 11:02 PM
#134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9-30, 06:43 AM
#135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09-30, 07:37 AM
#136
 作者: psycho
原來是這個問題想歪卡住了!?等一下看到我給的答案不知道會不會氣死.......  不過這樣子很好,終於找到盲點了!
教授的說明簡單明瞭,我很高興,不會氣死
一般介紹平均律的文章都很認真地在講平均律,重點比較是放在"轉調"、"避開狼音"這件事上,在樂器製作的限制上則輕輕地一筆帶過而已,畢竟這麼顯而易見的事情,不太需要詳細解釋,但我就是卡在這種大家都一看便知的點上。(就好像出門要帶鑰匙,一直找不到,最後才發現其實已經帶在身上了XD)
 作者: psycho
至於為何是271.22Hz而不是271.24Hz或271.19Hz?我就懶得再追下去了.....  
根據我看過的文章,應該是以a1(440Hz)為主音,然後套用 的比率算出來的,但詳細推算過程我也不瞭,我數學超爛,連根號要怎麼開都忘了XD
此篇文章於 2017-09-30 07:37 A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錯字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0-29, 09:58 PM
#137
Menahem Pressler 10/28 國家音樂廳音樂會感想
聽了音樂會想要來感想分享一下,也想聽聽大家的想法。看來看去好像這個討論串比較相近,跟 psycho 問過之後就發在這裡啦。
因為某種原因拿到了昨天 10/28 音樂會的票,好久沒去國家音樂廳,不管是誰演出都要參加阿。
結果竟然是美藝三重奏的鋼琴演奏者 Menahem Pressler,這應該真的是大名鼎鼎了吧。 
想我就在以前一段瘋狂買 CD 的時候買過 Philips 的貝多芬三重奏全集,還沒有認真聽過呢。
曲目是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K488,我發現我沒有這曲子的 CD,所以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就聽啦。
但是我一直覺得 Pressler 是不是因為九十幾歲,力道比較弱了,總是覺得鋼琴不夠大聲。
也看到指揮的手勢一直示意第一第二小提琴音量要下來。所以聽起來好像缺少些甚麼。
一直到第三樂章,我的耳朵才比較進入狀況。
另一首是 Mozart 雙鋼琴協奏曲 K365。Pressler 和他的學生周曉彤一起,這首我事先聽了 Gilels 父女檔在 DG 的 CD。
聽 CD 的時候,一直覺得這為什麼要雙鋼琴呢? 應該一台鋼琴也能彈出八九不離十的音樂吧。
是不是當時 Mozart 寫雙鋼琴的就是為了教學之類的活動呢?
兩台鋼琴的互動,Gilels 和昨天晚上的表演,都是非常協調互相幫助的感覺,不知道有沒有版本是彈成比較強烈對話的感覺。
要不然我自己覺得雙鋼琴好溫和阿,期待激烈一點的對話,
還有,我自己很少聽 Mozart 的曲子,不知道 Piano Concerto 是不是都是這種風格,平和的,溫順的。管弦樂團比較偏向伴奏。有些其他人的協奏曲,管弦樂團的角色比較吃重,變化也多一點。自己好像偏好這一種。
但是聽現場,發現感覺真的不一樣。
第一,錄音不好的 CD 或者不夠好的音響,樂團聲音是一個平面,擠在一起。聽現場的時候,空間感真的好很多。
第二,平常聽錄音的時候,應該是因為麥克風放得很近,直接音感覺很多,聲音很清楚,或者說紮實,甚至第一第二小提琴可以弄出厚重的音色,但是在音樂廳,就真的有 " 交響 " 的感覺,聲音其實經過了某種程度的混合了,應該是直接音和間接音的混和。聲音聽起來就是不一樣。
開始懷疑說,CD的音色,現場是不是其實聽不太到。又懷疑,國家音樂廳的殘響是不是太多了。再懷疑,平常我們對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期待的力道和衝擊力,是否是不切實際的呢?
歡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哈哈。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0-29, 11:03 PM
#138
幾個禮拜前聽了一個演講,主要是講美國東岸的音樂廳,包括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廳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廳。主講人說費城的音樂廳"很乾"(也就是殘響不夠),所以那些指揮為了得到更豐厚的弦樂,只好要求團員狠命地拉,也就造成了有名的費城之聲。波士頓的音樂廳就好很多,樂團不用花太多力氣,指揮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聲音,因此他們的錄音也有他們的特色。
我個人覺得去音樂廳去聽現場,也許把家裡"預習"的結果"忘掉",把現場當成一個全新的經驗,可能會更有趣。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講,聽起來就不一樣,聽音樂不也是嗎?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0-30, 11:35 AM
#139
網路上不負責任爬文。
理想殘響 音樂廳1.8~2秒~
對演出義大利歌劇、芭蕾的現代化歌劇院來說,理想的滿場時殘響時間通常訂在1.3至1.6秒,而音樂廳為1.8至2.0秒。哈佛大學聲學教授沙賓的研究認為,理想的殘響表現,可決定音樂表現的成敗。著名的維也納金黃色大廳,殘響值為2.05秒,柏林愛樂的音樂廳為1.95秒,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有2.5秒;理論上殘響過長,聲音易混濁;殘響過短,聲音乾枯,但多長多短適宜,在音響學界至今並無定論。
我的聽感可能跟這個說法比較接近
因為覺得比例上來說,間接音多了一些。當然每個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啦。
至於我聽了這場,完全記不得預習的結果。因為 Gilels 父女檔彈的,說實在的印象也很不深刻。
K488 則是第一次聽。
所以講的只是個人心得。
只是不清楚 Mozart 的風格是這樣,還是演奏者的演出是這樣。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0-31, 08:03 AM
#140
 作者: dearflight
網路上不負責任爬文。
理想殘響 音樂廳1.8~2秒~
對演出義大利歌劇、芭蕾的現代化歌劇院來說,理想的滿場時殘響時間通常訂在1.3至1.6秒,而音樂廳為1.8至2.0秒。哈佛大學聲學教授沙賓的研究認為,理想的殘響表現,可決定音樂表現的成敗。著名的維也納金黃色大廳,殘響值為2.05秒,柏林愛樂的音樂廳為1.95秒,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有2.5秒;理論上殘響過長,聲音易混濁;殘響過短,聲音乾枯,但多長多短適宜,在音響學界至今並無定論。
我的聽感可能跟這個說法比較接近 
因為覺得比例上來說,間接音多了一些。當然每個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啦。
至於我聽了這場,完全記不得預習的結果。因為 Gilels 父女檔彈的,說實在的印象也很不深刻。 
K488 則是第一次聽。
所以講的只是個人心得。
只是不清楚 Mozart 的風格是這樣,還是演奏者的演出是這樣。 
您不妨試聽一下Immerseel彈的版本
K365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