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精彩的PK文....
聽說音悅馬上再下訂了...(giggle)(giggle)(giggle)
(CNY/NTD:1/5) :|
可列印查看
真是精彩的PK文....
聽說音悅馬上再下訂了...(giggle)(giggle)(giggle)
(CNY/NTD:1/5) :|
使用Corda重調整,之前在音悅把玩的感想是這樣,推HD650沒那麼不堪啦!
G&W那部簡直是小後級的耳擴,輸出電流能力驚人!如果細膩度也夠格就厲害了!但我沒聽過不準~:D
HD650新機高頻會比較緊,RUN些時日後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有高手玩家來分享了,真好!....:D :D :D
順便問一下:我的學生說 K601 是著名難推的,但是我現場比試直接使用CD唱盤的耳機輸出與耳擴輸出,音色與高中低頻的平衡並沒有很大差異;如果使用的是有音染的耳擴,更是極端出現使用耳擴反而推不動高頻的慘況!因此所謂的難推,單純只是動態夠不夠的問題嗎?
像我的 PEL 喇叭,效率之高使用 6瓦的單端管機都可以推出嚇人的低頻與極緻美聲的高頻;但是只有使用100瓦以上的晶體機直接 A B TEST,才知道 6 瓦管機完全推不出高頻應有的暫態;當然使用錯誤錄音是測不出來的,要使用我測試高頻的正確錄音才可以暴露問題。也就是說,其實高音單體也可能非常非常吃瓦數的。
換句話說:有一種推不動是『動態、能量的推不動』,有一種推不動卻是『音色的推不動』。就耳機來說,我正是測試出 HD650 是嚴重的『音色的推不動』,而聽起來 K601 只是『動態、能量的推不動』。
以上分享,做個球給大家共同批評指教!...:D:D
throne 的學理解釋比我正確太多了!....:D (clap)(clap)
但是我聽到的詳細現象是:
使用低瓦數的低頻效果與高瓦數的低頻效果是『相差不多』,『相差極大』的是高頻。如果按照你的理論,理論上應該『極低頻的擴散效果』會相差很多,但與事實不符。
所以『推不出高頻』我的學理解釋是錯的,你講得比較對。然而這種現象的解釋我是覺得還沒有成功。
不過我保留一種可能,我的系統之低頻太爛了,無法正確區分兩者的不同....(blush) :P
又要害你睡不著覺的是:
上述這個經驗我正想打電話跟你討論:這種『高音輕微推不動』的現象,我隱隱感覺你的喇叭好像有一點點類似情況......要不要試試看以更高瓦數而音質相似的後級擴大機來測試看看?我該不會害你也要高掛『psycho與狗不准進入』?....(blush) (blush)
看了大家的討論,很肯定所做的實驗及研討。只是小弟對音場的定義,可能與大家有點不一樣,希來切搓。
1.Sound Field------>音場(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
2.Sound Stage---->聲音舞台(寬、深、高、低、演奏樂器或演藝者等羅列形態...等)
IN TAIWAN(混淆後造成的說法)
1.Sound Field------>空間感
2.Sound Stage---->音場
這部份在以前的音響雜誌(最早的音響類雜誌)有討論過,不仿可向音響泰斗張大師文俠(音響駭客)徵詢,在所出版的音響祕功夫篇有論述,畢竟定義的東西取得共識,才不會有所誤解不是?!
歡迎新朋友 yehs337308!....(clap)(clap)
一直以來,我對『音場』一詞使用的定義就是 2.sound stage,真是讓人誤會大了.....(blush)(blush)
1. 的定義我在其他發燒友家中見識過: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3&postcount=70
這個定義我有一些心得分享:
如果要求聲音充滿空間,那麼多麥克風後製混音的錄音幾乎鐵死無疑;因為他們不可能有連續性的聲音充滿空間,反而是我所謂『被框住』的感覺。如果有人的音響系統可以把這種錄音放得『聲音充滿空間』,要不是在空間反射音做手腳,不然就是系統本身相位錯亂;兩者皆必定造成播放少麥克風錄音時變得很難聽。
所以我個人是不敢使用這個判準來評論錄音與音響,而採用聲音舞台的深度層次與高度層次來判斷。
以上請大家批評指教!...:)
隨便拿一張OP的Datasheet中失真圖來看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3106
可以看到當相同負載時,頻率越高的THD也跟著會提高,意思就是當擴大機因為功率負載增加所造成的失真提高時,高頻段相對的會比低頻段有更高的失真,因此當功率不足時,低頻吃掉的功率也就連帶造成高頻素質的降低!
這次看懂了!(blush) (blush)
那麼回到原始問題:其實我們要求擴大機的功率值,必需首先要求高頻是否夠正確,因為高頻正不正確可以很反映出功率究竟夠不夠。可以這樣子說吧?...:P
問題是,市面上絕大多數唱片的高頻都是『削減』的,怪不得我推薦的唱片總是一下子就專殺高頻....8)
昨天三個人玩了一下,才知道 throne 的理論與硬體實務之功力何等深厚!幸好我從軟體出發,所以即使硬體功力其差無比,還是可以吹吹牛....(blush) (blush) (blush)
我極少看雜誌的(沒時間),不過《高傳真》看了幾期,私以為他們的水準比較合我所需...:D :D :D
幸好我長久以來一直進行『人工』與『自然』的反覆 a b test,所以現在幾乎不會被人工加料的音場效果騙倒;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倒楣......(blush)
不知"轉貼交流"的是甚麼的情形,會不會犯到著作權?可用悄悄話與小弟說明,謝謝!
要PK嗎.....那就odin出馬吧:D
親愛的 musk 老大:有沒有五仟元以下的推薦啊?....(sweat) (sweat)
我才不會跳腳,我一直都自知我的音響硬體判讀能力並不是十分可靠啊!.....:D :D :D
....
........
..........
.........
........
但是為什麼硬體強的高手對『沒高沒低』的錯誤唱片錄音之判讀能力這麼差?......:P :P :P
不開玩笑,其實我越來越『察覺』:『錄音好壞的判讀能力』與『音響好壞的判讀能力』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認知歷程,所以目標相同(都是為了原音重現)的情況下,卻有人硬體判讀強而有人錄音判讀強。要如何以一套理論系統來整合兩個認知歷程,是我現在正在傷腦筋的目標......:)
不開玩笑,其實我越來越『察覺』:『錄音好壞的判讀能力』與『音響好壞的判讀能力』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認知歷程,所以目標相同(都是為了原音重現)的情況下,卻有人硬體判讀強而有人錄音判讀強。要如何以一套理論系統來整合兩個認知歷程,是我現在正在傷腦筋的目標......:)[/quote]
~~培養自己對聲音的記憶能力~~。
把聲音畫面記下來,猶如把看過的景像記下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