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您所說的在第 00:14、00:15、00:16處我都聽到類似的“破音“。如此說來,這是Pleyel 鋼琴的特色了。多謝您的指點。又學了點新東西。
可列印查看
欣賞音樂作品是一種培養尊敬的練習歷程,雖然在詮釋上我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感謝各位凝聽經驗的分享!
音樂新鮮人
深深覺得音響是人調出來的,
與其說是音響,更想說的是音樂,
到更有深度的唱片行去聆聽音樂,這是小弟認為相當必要的,
因為人家把他的調教化做了聲音,雖然理念跟一般人不同,
但是也是值得學習,
雖然去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也有幫助,
但是畢竟跟音響的邏輯還是有些不同,
因為玩音響是在播放你自己手上那片CD,等於你自己就是DJ,
也就是說自己要去多觀摩別人的好,吸取經驗回來,
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最自然的混響比列。
聲音能正確表達出來是製作的的那個人的功力,
但是買的人也要能正確的顯示出做的那個人的音色,不然就好像凱子買車。
越玩越像人哲,科學很重要,但是小弟認為概念更重要。
像最近看了MYAV的新手經驗分享,有位B...,太在乎科學的分析,
而正確的概念就像是邏輯推斷,跟中國的演譯、以象推的概念,那是已經超越線性分析。
想起以前買JB的無知,會買他是因為調教的人功力好,買回家才知道...,
聲音是看人玩,一個好的喇叭設計者對聲音的體會會有所不同,
高下就在裡面,當然用太爛的器材撥就是撥不出正確的聲音,
平價出來聲音也是中規中矩。
全音域也能發好聲,但是端看設計喇叭的那個人,對聲音的認識,
若是有偏差,相信也是有點可惜。
老師阿
那一套17CD我買了,但是感覺包裝好爛,
聲音我也不知道要從第幾片聽,
聽起來錄音實在跟蕾菲布有差距,
可能欣賞的時間還沒有到,聽不懂。
另外,EMI FRANCE實在包裝比不上那個荷蘭版的盒裝系列,
DAVID跟RICTER也都出EMI大全集,
如果包裝跟MEYER一樣,真的有點吐血,
感覺包的好爛。
17 張 CD 賣這個價,原廠己自暴自棄了...:D 要擔心的不是包裝,而是唱片材質;我很擔心這種爛材質有可能造成唱片保存期限『有問題』,而這爛材質造成的音質損失我己經罵太多次了....8)
聲音就是先第一張、第二張的夏布里耶與拉威爾。尤其是夏布里耶,梅耶的涳奏完全是天下第一!我目還找不到比她更好的版本。而1955 的 MONO 錄音完全是藝術級的,單憑鋼琴低音鍵的重量感就可以幹掉一大堆發燒片了...:P
錄音一定永遠鸁不了蕾菲布的SOLSTICS/FY,那是天下第一的終極藝術;拿這麼高的標準,其他的唱片通通不合格啦!..:D
而演奏詮釋就如同我上次說的了,蕾菲布比較嚴謹、哲思,梅耶比較自然、天真;所以梅耶非常非常適合夏布里耶 <= 這位法國人與丹第、皮爾奈,被我並列為西方古典音樂中最能捕抓傳統東方文化之逍遙自然美的偉大音樂三傑。若說德布西要從日本浮士繪找靈感而成為西方古典音樂的現代出路,那我會認為如果『現代國樂』向 夏布里耶、丹第、皮爾奈 取經,大概就可以走出一條生存之道了...:)
所以,先聽夏布里耶,其是第二片CD的『布雷舞曲』,這麼愉快的自然與天真,居然是夏布里耶死前的絕唱,豈不是『把生命看開』淋漓盡致的逍遙處境?:D :D
別客氣,這樣子聽音樂會不會累?..(blush) 我自己是很享受就對了....:P
2:44 2:49 沒錯都是同一個超低頻的大鼓輕敲,再來還有兩聲,不過是重覆這一段音樂而更改調性與音色。
『 與3:26開始的低音大提琴撥弦位置接近約在3:30與3:31之間』==> 你說的是應該是指 3:26 有低音大提琴的『高音域』撥弦,然後一直撥到 3:30-3:31 的極低音域之撥弦聲;沒錯吧?是低音大提琴沒錯,我到是沒本事分辨有沒有加上大提琴撥弦合奏,要再仔細聽聽看....:D
此外,這一張唱片全面通殺音響的曲目是第五軌,無論是頂級的音色藝術欣賞與艱難的音響科學效果,通通在這個音軌上被呈現;歡迎挑戰這個曲目!我得說我自己也沒把握可以聽出多少足夠的訊息...:P :P
跟大家報告一下
DAVID EMI大全集比較大盒,CD印製比較類似荷蘭版,但是商標是5開頭,
小弟後來比較喜愛他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次看公視,
看大陸學者在介紹小提琴各學派拉琴的方式,小弟比較偏好全身性的帶動比較有整體感,
相較於帕爾曼那種小弟比較不喜歡,有位大提琴家得到多發性硬化症似乎在音樂裡,
也聽的出來他的問題,還有一位古巴鋼琴家也是得到關節僵化,
但是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已經超過身體的痛楚,值得讚許
但是小弟還是比較喜愛全面性的感動,
這也跟小弟調教的方式與一般人也是有些不同之處。
音響跟音樂每個人都有偏好,重點在於是否得到了感動。
0.0
MEYER第一章CD真是棒,他彈到後面,我不經多留意聽好多次,只是還是要晚上電源雜訊比較少,聽的清楚一些。
醜大了
小弟只是會用眼睛看,但是不會拉,
只知道有的炫技:腕的比重較大,
但是小弟感受到一點帕爾曼也許是身體的緣故,
無法使用到全身的力量,
對於能夠站著拉弓,那個音色小弟比較喜歡
剩下的小弟不懂拉
cc
考驗項目嚴苛 ==> 沒錯,這首之所以超難,是因為它『依次』出現各種樂器,同時呈現不同樂器之『合奏效果』。如果不知道樂器應有的正確音色也就算了,萬一對真實樂器的正確音色有正確的認知,那這首音樂簡直會殺人....:O
一開始的大合奏後,開始出現不同的銅管獨奏與合奏,可以清楚區辨有『四種』不同的銅管與『五種』音色(多一種是小號加上弱音器後的金屬聲)的多種音色調配,聽到這裡還不到兩分鐘,就可以整死人了!而且後面還更難.....(blush) (blush)
哈,別客氣,我想上述的描述應該夠清楚了....:D
不過說真的,小提琴的運弓跟是否全身用力比較無關,比較跟手臂與手腕的細微控有關。你聽到帕爾曼的問題,可能不在於全身或半身,而是在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小提琴音色技巧:『起弓雜音』的現象。
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中,運弓時的『起弓』(不論是上弓或下弓)是最簡單也是最難度的動作。這個動作任何一個初學小提琴的人都一定會,但是要做到『起弓不論大小聲,不論短音長音,全都乾淨利落沒有異常雜音(極小)』那可是超級高難度!這種『起弓雜音』,對於高把位的音色好聽與否是強烈的殺手。
我常聽到一些演奏很差的唱片,演奏者為了音響上好聽的需要,會故意『一開始小聲拉再迅速大聲拉』來避免『起弓雜音』,當然可以做得很成功,但是整個音樂的味道就完全被破壞掉了 ── 你會發現音樂只有軟綿綿的好聽,一點結構的張力都沒有。這個方法我稱為『作弊法』。
海費茲之所以偉大,就是他是完全沒有『起弓雜音』的高手,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我在羅啟良先生那裡使用ortofon最頂級的mc唱頭聽海費茲的 LP,完全真實的琴音,毫無起弓雜音再加音準天下無敵,那真是最美的音響回憶。不過,當然海費茲有其他問題,這裡就不多討論了。
葛魯米歐的『起弓雜音』很糟(跟大師相比),但是他善用手指抖音,成功消除起弓雜音的不良影響,而成就高水準的世紀美聲。
克萊曼,起弓雜音遠遠不及海費茲,但是勇於面對這個問題,沒有使用我上述的作弊法『先小聲後大聲』,所以音樂性仍然有一定的水準。
帕爾曼,我強烈懷疑他使用我上述的『作弊法』來避免起弓雜音,造成他的音樂總是軟綿綿的沒有足夠的張力;除非運氣好遇到高水準的伴奏,如果是遇到一樣軟綿綿的阿胥肯納吉....殺了我吧!|-) |-)
先前批評【音響論壇20週年紀念CD】的小提琴演奏水準太差,就是這些演奏家,連這個起弓雜音都通不過;音響調整可以聽到線材與墊材之細微變化差異,卻聽不出這種演奏技術的好壞,那就真的得小心了 ==> 很可能己經無形中學會了『人工加料比自然聲音還要好聽』這種鐵定完蛋的音樂態度。
然而,克服起弓雜音而有了『正確的音色』之後,再來就要比的就是『音色的營造』了。海費茲營造『精準直接的音色』,歐伊史特拉夫營造『壯麗的音色』,謝霖的人文主義音色是難以超越的,而葛魯米歐以超絕的抖音營造『最美的音色』(新天新地的法 國演奏家通通『至少』是葛魯米歐這一級的)。
所以,會不會 wei123wei123 你聽到的其實只是帕爾曼的演奏技巧缺失而己?...:D :D
請問誰是克萊曼? Gidon Kremer?
其實是不喜歡天才,
古典音樂幾乎都是人的性格影響為多,
DAVID的大器晚成,還有蕾菲布的樂理超乎分明,
也許是聆聽時已經有些累了,聽那些太奔放的音樂不太適合。
有時MOZART就特別適合要睡覺前,有小孩子的天真,
俄羅斯的音樂就是適合這個秋冬,聽起來比較不會冷。
英國就是中規中矩,有點紳士。
西班牙的流行樂跟古典樂又有點奔放,適合要無樂不做的時候。
小弟之前也是一堆APE,那些APE的分享至今比較勢微了,
來自沒有人買好的軟體,何來的分享。
當然為何現在的年輕朋友為何音響組不出像PSYCO老師那樣呢,
簡單的說明:流行樂一堆都是背景加料,何來真正的音準,
古典樂也有後製的不佳的,但是至少聽的出來真實。
所以他們更需要一堆數據來依靠。
回歸到基本,之前我在老師前面的討論串有一位製作喇叭的,
他基本上調教也是要依靠自己錄製出來的聲音,相較於我們買的比較好的錄製,
加上沒有相位失真的擴大機,自然聲音很容易聚焦,
小弟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聲音是靠震動,他的焦點也比較難抓,
不是像相機一樣,比較無法用眼睛校正,而要用耳朵校正。
這個要有像老師這種等級的才有辦法。
cc
wei123wei123;23522網兄您好:
請教您在http://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101&page=23的
照片在與上述調音技巧文章的關連性.謝謝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579&page=5
還有看不見的部分,你自己先看看,
最重要的是喇叭的校正,喇叭的校正,對我還有電源線的校正,
還有用軟體的校正,還有去新天新地聆聽的經驗,
本來是李氏喇叭,後來換了喇叭才開始完迪歐喇叭,達到模擬類似的聲音。
音響架底座也是跟S...牌一樣有可轉動平底,就是不讓聲音變呆,
用敲的就可以知道了,雖然也是不夠準,但是如果敲下去是死的,很明顯會有一些頻段被吃掉,就跟音箱板一樣,一般的密集版,你去敲,音幾乎都被吃掉了,
所以細節很多都出不來,木心版就不會有這種問題。
剩下的小弟有點感冒,想寫在說八。
另外,簡單的來說一般的機器是4個角墊,若是完全放在4個角,聲音會偏中低音,
中高細節會比較空洞,機器雖被架空,但是還需要特別的厚度,才能補強那缺失。
若是移進機器,自然會多出中高音的細節,這跟你去敲音箱的道理類似,從邊邊敲到中間,自然會有一些體悟。
另外,木內的擺放都是有技術的,隨著機器調整,錐的SIZE、大小。
不错 学习了。期待更新。
http://stsd200403.myweb.hinet.net/manta.jpg
最近玩這條魚......發現把他墊高聲音也會有變化.....而且墊的材質跟接觸面積也會有影響.....
psycho大大要不要試試看~~~~8)8)
我現在是用這個...只是中間的壓克力板要換比較大的size~.:o:o
http://www.my-hiend.com/cecer/i.jpg
今天下午一個畢業後的學生拿他的 denon d2000 耳機與某個忘了型號的德國設計之耳擴,來我的中壢音響室『學習』。
這下子真的學到了『先得學會辨識錄音的正確才能正確辨識音響的性能』了.....:D
denon d2000 不知是否沒有run開?感覺鑑聽性似乎不如SONY MDR-76506。不過重點在耳擴。
聽了耳擴推出來的聲音,跟我的 nakamichi TA-2 綜合擴大機內建的耳機孔一比,我心裡有數,這是修飾音色的耳擴。學生非常驚訝!他深受我文章的影響所以走向鑑聽派,買D2000就是為了鑑聽,結果耳擴卻被我判成美聲派,而該耳擴是網路多人力推的『好聲』耳擴.........
這個嘛!我只好拿出最佳教材了,就是這兩張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在前幾篇發燒友家訪中常見的: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26ok/grumi-1.jpg
與
http://life.fhl.net/psycho/audio/imv049.jpg
還沒放之前,我就告訴學生:接他的耳擴鐵定 PHILIPS 比 INA 好聽,而接我的擴大機耳機孔鐵定相反,然後我們再來判定那一種『唱片與音響』的組合是最像現場的。
結果當然完全符合我的預測....:o :o
再使用測低頻的CD,證明該耳擴的超低頻被吃掉了: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postcount=171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366ok/1c1096.jpg
再使用測高頻的CD,再次證明高頻也被吃掉了: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postcount=132
http://life.fhl.net/psycho/audio/socd957-8.jpg
總而言之,只要常接觸現場的愛樂者,不分老幼都會很快疑惑於音響中的音樂『為什麼聲音這麼不真實?』;這個問題太快妥協真的會放棄很多音樂美感與錄音藝術,導致音響科學的要求也跟著僵化了。其實見識過錄音正確的唱片在正確音響上播放,很快就會知道音響中的音樂其實可以很簡單就得到如臨現場的高傳真效果。
最後,為什麼價格約8000元的 DENON D2000 還是推不出像樣的『音場深度層次』?比起一萬五仟元的 ORTOFON 105 實在差太多了!耳機在音場效果會輸給喇叭這麼多嗎?還是耳擴(TA-2的耳機孔)太差?
其實耳機跟耳擴的搭配應該蠻重要的,音悅侯姐那有蠻多耳機跟耳擴又可以試聽的,先打電話針對你的需求直接問問看會比較快喔.
問phycho 大師一個問題。我在聽這張http://www.mdt.co.uk/MDTSite/product//SOCD208.htm 時發覺可已聽到小提琴手的呼吸聲。這麼清楚的呼吸聲好像只有近距離錄音才有吧。其他樂手的呼吸都聽不到啊!難道這個錄音也是多麥克錄音?
令外,這張唱片我聽不出很明確的音場(大概音響太爛)。但是其他張的音場倒是都還好啊!傷腦筋中。。。
大家一起找啊!:D 但是我不敢去任何店家試,如果不小心脫口而出『xx』,這下子可能會死無全屍.....(blush)(blush)
這張唱片鐵定是 ORTF...:D
只是它的錄音電平太高,我才剛從 throne 家訪中學到了:如果錄音電平太高的唱片,會發生cd唱盤與前級『阻抗匹配或level match』的問題,很容易讓音響變得難聽。所以這張唱片我一向不敢推薦為音響測試片,一直到throne家訪才知道是這麼回事....(blush) (blush)
而在 throne 家中清楚聽到:level match不正確,頻寬、暫態、音場深度高度寬度....通通會完蛋。因此你的音響系統聽不出這張唱片的音響特性,說不定只是因為cd的輸出電平過大而己....:D
因此建議先用別張 : Solstice/fy 唱片來測試音響,如果只有這張很變態,那就可能是上述原因了。
dear sir:
這討論串的精神來看http://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1010的後製錄音.不知psycho網兄您的看法.
phycho 大說“都沒有發燒友可以推薦萬元以下能鑑聽出『音場深度層次』的耳機嗎?還是要一萬五?兩萬?“
您可能是緣木求魚。請您做個實驗。把兩個喇吧面朝面放。中間留大概夠您坐的空位。請您放段音場很清楚的樂段。請問您聽的到音場嗎?盡量不要讓兩邊聲音有太多干擾 (互相抵消)。這跟大部分的耳机的發聲部位差不多。如果您聽不到清楚的音場,那一班的耳机大概也沒多大機會了.
您想想,大部分的喇叭都得擺位才有音場.您要如何用耳機擺位呢?老實說,用耳機聽一班的碌音,基本上是不會有音場的.真的要用耳機聽音場,您得聽用假人頭錄的唱片:)才會有啦!:):):)
我改完作業了!再來又可以好好聊音樂與音響了!...:D
kevintran 認為『用耳機聽一班的碌音,基本上是不會有音場的.真的要用耳機聽音場,您得聽用假人頭錄的唱片才會有啦!』,但是我有幾點疑問:
第一、音場深度層次應該主要來自相位,只要錄音不後製亂搞,不管是ORTF或假人頭,最多影響音場表現的好壞,不大可能造成全有或全無如此誇張的結果。
第二、耳機理論上可以當成全音域,全音域喇叭很容易出現都普勒失真(可不可以當成一種特殊的諧波失真?);而所謂錄音加料當然就是加上誇張的偶次諧波失真,因此耳機難以產生合格深度音場,會不會是這個問題?==> 這只是猜測!...:P
第三、試過靜電耳機,因為不是使用我的測試片感覺沒有太明顯,但是的確感覺還是可以出現音場深度層次。只是那個價位嘛.......:(
"第一、音場深度層次應該主要來自相位,只要錄音不後製亂搞,不管是ORTF或假人頭,最多影響音場表現的好壞,不大可能造成全有或全無如此誇張的結果。"
當您聽喇叭時,聲音是從front 再加上反射 (及其他的干擾)。聽耳機是,聲音是從旁邊直接進去 (幾乎沒有反射或其他干擾)。我有一套Stax耳機。他們特地把耳機的角度設計成模擬聲音從front來的假像。聽耳機可以聽的出聲源的遠近。但我是從未聽出像喇叭造成的音像和音場。我聽耳機是用來證實我在用喇叭聽不到的小差異。我不應該說耳機沒有音場.我應該說我用耳機聽不到像喇叭製造出來的音像和音場。
忘記謝謝phycho 大介紹Solstice的鋼琴唱片.的確很不錯。晚上再用Chemin和Pollini 比一比。也許和Eric Heidsieck比一比也不錯。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我在Solstice的網站竟然找不到Chemin的唱片。不過我倒是把
Yvonne Lefébure 的唱片都買了。直接跟Solstice買比較快。
天啊!我被 kevintran 這麼精彩的說明說服了,我買一隻sony 7506 就好了.....|(|-
有沒有耳機高手有相反意見的?
再者,Chemin 絕版啦!買不到了,所以Solstice的網站當然找不到了。
Chemin和Pollini 比一比......在這裡我可以講實話....那就是....Pollini 的確是五大唱片廠捧紅鋼琴中的演奏高手,但是他『沒有能力控制音色』,再加上DG錄音奇爛無比,完全錄不到鋼琴高手理應讓低音鍵產生的『音色重量感之層次效果』=>聽過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就知道這個鋼琴技巧多麼重要了。
在正確音響底下,Chemin的演奏技巧一定狠狠打趴Pollini,但是我保留來自於DG錄音錯誤造成誤判的可能。而且,Pollini 這個強烈的社會主義者,極有可能為了不屑DG這種跨國公司,故意彈爛、故意亂彈....8)
老師又出現拉
那耳機先跟小弟說一下,不然又被掃購一空。
小弟又有新的玩具玩拉,改天貼個圖給老師看。
角墊新貼法...
順便跟大家說一下
EMI FRANCE作曲家系列要漲價拉,
本來400,都要漲價成570。
便宜的入門CD又要換人做做看了
【音悅店訪】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聆聽耳機之心得
早就知道音悅在耳機銷售上極佳的服務,這次去試聽各種耳機與耳擴的組合,事先完全沒有通知任何人也沒有打什麼名號,照樣得到最好服務與欺負店家的交叉試聽。無論如何,這樣的服務我是完全沒話說的,可以給最高評價。
不過重點還是音響的心得,這次的重點耳機與耳擴。
一進門,連外衣都穿反、衣冠不整的我就請工作人員拿出預算無限制的耳機加耳擴(居然沒有被踢去店門口(blush)),聲明要求的是音場的深度而不是寬度;音悅拿出的是 Sennheiser HD650 + CORDA CANTATE,訊源是 MARANTZ CD5003;當然先使用音場測試片來測試了: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347ok/1c1059.jpg
早就在這裡討論過耳機是否可以到音場的深度層次與高度層次,這次去音悅當場測試,結果....果然音場深度的通不過...再放了測試神聖空間的測試片: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55ok/hortus.jpg
當然還是不行。這下子對耳機系統的音場效果放棄了,回過頭來談音質。
談到音質,問題就很大了。Sennheiser HD650+CORDA CANTATE 明顯感高頻是『加料』的,為了證實這一點,用以下三張唱片比較:
http://www.my-hiend.com/psycho/arrau1.jpg
阿勞在 PHILIPS 的最後錄音很多人都說錄音好,問題是在我的鑑聽系統,它不但最高頻與最低頻少了一截,連音場的高度也被壓縮了場面,而且中頻理所當然有 PHILIPS 式的加料。與之相比,右邊那張 INA 的阿勞之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那琴音簡直無法相信是同一個人演奏的。PHILIPS的阿勞聽起來只有速度與線條,音色就像要死了一樣蒼白;反之那張 INA 的 1978 之阿勞就色彩繽紛,才讓我願意承認阿勞不是一個只會在詮釋搞怪的二流鋼琴家,而真的是一個基本演奏技巧極佳的一流鋼琴家。當然了,最上一張 SOLSTICE/FY 之舒曼是超級正確的錄音,是用來檢驗最終音響水準的。
但是在加料的音響糸統,放PHILIPS『果然』是會變好聽,甚至把中頻加料『播放成』堂音很足......然後錄音正確無比的 SOLSTICE/FY,聲音變得很乾、很燥。而 INA 則是超級殺音響,原則上 MARANTZ CD5003 完全無法正確重播這張唱片,1978年代最頂級的錄音播放地一蹋糊塗。這是非戰之罪,很多十萬元級的訊源遇到這張照死不誤。
無論到底誰才是『正確』,這樣的音響系統我當然不要;由於多次聽到 Sennheiser HD650 發出高音加料的鳥聲,我喪失信心了,決定先換耳機。
再來是 Beyerdynamic DT990 Pro,還不錯!高音稍微正確了些;但是中頻與低頻比不上 HD650,就樂評來說很適合,就欣賞音樂來說實在太累了;於是再換一隻。
這次是 AKG K701,阿哈!這就是我要的聲音!終於聽到高頻正確、中低頻又夠厚實的聲音了!
※ ※ ※
但是我也開始懷疑了:為何上述的耳機系統聽起來還是『遠比不上』我的三萬五仟元系統呢?於是我進行耳擴的測試。方法很簡單,把耳機直接插在唱盤的耳機輸出孔。
這下好玩了!耳機輸出孔雖然推力不足、動態受限;但是它至少是比較不加料的輸出,當場就產生遠比耳擴更正確的音質辨認力。但是,只使用耳機孔,太難推的頂級耳機簡直是浪費;於是再測試 AKG 次一級的 K601,沒錯,不用耳擴,K601 表現地跟 K701 差不多哩!這下子差不多要定案:就省錢一點、只帶走一隻 K601就好吧?
不死心,把店家么出來要換耳擴;店家面有難色,覺得其它耳擴應該都不符合我的要求;最後試了對岸中國製的耳擴 G & W AT-F100,沒想到.....這就是我要的耳擴!正確無誤地把測試唱片的錄音特性與音質差異通通表現出來了,這下子 K701 狠狠打敗了 K601,中低頻水準當然贏了一截。
終於找到我喜歡的耳擴了,福至心靈,我把被我否定了的 HD650接上去一聽....嗚嗚我對不起 HD650,原來先前高頻有問題不是 HD650 的問題.....在我個人認定最正確的 G & W AT-F100 耳擴之下,HD650 把上述的 K701 狠狠打到趴。
※ ※ ※
我早就經驗到,『好推的喇叭』不見得使用小瓦數就夠用。例如我的 PEL KANTOR,用20瓦晶體機或8瓦單端管機、甚至T類擴大機(我偷拿小葉的:P),照樣推得有模有樣有高有低;而且只要不播放正確錄音、播放一般發燒片根本很難聽出擴大機推力不夠。只有播放整死音響的唱片例如 SOLSTICE/FY,才會立刻發現『高音』根本推不出來、完全推不正確。
同樣的,HD650 往往聽起來很高頻很暗,我聽起來也真的如此;一直到搭配了 G & W,才知道那是推不動 HD650 造成的假象。一但推動了 HD650 的高頻,它可是一點都不暗,正確的很!相對的,K701的高頻很好推,沒有適當耳擴的情況下,K701把 HD650 打好玩;有適當的耳擴,好壞就極其誇張地反了過來。店家還試了一台約五萬元以上的耳擴來搭配 HD650,聽起來是還不錯,但是一比 AT-F100,馬上就感覺推力不夠造成音質的暫態不足。
有人會懷疑這是否是 AT-F100 高頻過多的假象?當然了,當場測試 AT-F100 + K701,完全沒有高音過多的問題,只是被突顯了低頻輸給 HD650 的後果。
(買回家後為了再次確認,我拿這台耳擴當成前級,用一條極爛的耳機小孔轉RCA的線連到我的 NAKAMICHI TA-2 之後級輸入;結果,天啊!從高頻到低頻,暫態與能量都是把我原先的 TA-2 之前級部份打好玩的!耳擴可以當成頂級的前級嗎?
唯一的缺陷是音場表現不佳,等著以後測試否是線材太差之故。)
這台 G & W AT-F100 實在是超值中的超值,我當場就買下來了;就算我自己不用,留給窮學生推耳機也好。一台才七仟元(日後可能小漲一些),回家推很爛的sony MD Z-600 耳機,照樣推得有模有樣!己經足以聽出我所謂的錄音藝術特性了。原來,耳擴的重要性還不是普通大,而是么壽大;不播放正確錄音還不知道耳機這麼龜毛,使用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才知道耳機比喇叭更挑擴大機哩!
於是,喜愛看我的文章之窮學生們;鑑識錄音藝術與欣賞音色藝術的低價解決方案又出現一個了:我會建議優先買這台耳擴,近可以推五千元級的耳機、遠可以當不錯的前級,應該是很適合的投資。
不過我得保留犯錯的可能,因為當天的訊源被這些唱片殺得很慘....回家使用我的次系統之訊源加上耳擴再加上 Z-600,『似乎』可以聽到音場深度與高度,等著我把 HD650 迎娶回家再研究。
※ ※ ※
結論:
因為當天沒有測試 STAX 靜電耳機,也沒有測試更高級的耳機;所以雖然對耳機的音場效果實在傷心,但還是保留一下;因為回家使用我自己的訊源,感覺當天的音場問題可能是訊源本身等級不夠。
最重要的當然是: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照樣可以輕易判讀款耳機搭配耳擴是可以呈錄音藝術的;於是大家應該可以看出我的『野心』:企圖研究出一種客觀方法來鑑識音響。重點並不在於:這套方法測試不通過的音響是不是爛音響?重點應該在於:我喜歡以音響來欣賞錄音藝術與音樂的音色藝術,在這種音響 成為純粹重播工具的立場下,這套方法可以輕易地客觀判斷出我想買的音響器材應該是那一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