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那只是有時候無聊在那邊龜毛一下,不然那樣開車很累耶:P:D
看chsiang兄這麼說,覺得我的方向是對的,也就是找到問題後,盡可能的作更精細的調整,我的概念就是要求精密度,但在此同時要以聲音表現為最後依歸!
我的概念是起自於~我發現音響上會影響聲音的事物,很多都是看不到也摸不出感覺,但最後聲音的表現卻證實著它們的存在!
嗯..hojuiyang兄是說我是聽到音樂,而非聲音?
可是我那樣的調整“主要”是為了聲音而非為音樂!:)
可列印查看
個人觀點:
音樂: 只有在心中才能呈現, 精確點說音樂是藉由聲音然後在腦中解讀出來的.
因為構成與解釋音樂的地方在每個人心中, 所以這是主觀的, 也無法量化的.
這已經超過量測範疇. 雖然如此, 許多音樂比賽還是要進行, 這時評量只有靠人.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他人對相同聲音的音樂感受! :O
聲音: 是最原始的資料, 來自原始樂器或再生聲音重播方式; 當然這兩者可能很接近
但也許差很大. 聲音嚴格說是任何足以讓耳朵察覺到的"空氣振動"現象.
測量: 是科學與客觀的事情, 量什麼? 量現今科技可以量化聲音的各種參數. 測量內容
就像任何其他領域一般, 會隨著不同時代而演進.
為何精確再生聲音的場所要測量? 因為要減少原始錄製訊號(聲音)與再生訊號(聲音)
之間的差距. 若差距大, 我們不可能聽到或瞭解原始錄製訊號想要表達的聲音藝術. :):*
要想當唱片演奏家當然OK, 但這時的聲音詮釋不一定與原始錄音製作相同. 個人色彩
濃厚的音響系統也不一定難聽, 說不定也很好聽啊!! :P
要想當忠實聲音重播者當然也沒錯, 因為可以欣賞或盡量接近原始錄音製作時想表達的
聲音與音效詮釋. :D
但話說回來, 什麼是原始錄音製作的聲音(訊號)與音效詮釋? 8)(blush)
哈哈, 除非參與過這張LP/CD/SACD的後製作(非錄音現場), 這話題是永遠也
討論或辯論不完的! :D:D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不期待也不可能放諸四海................(sweat)|(|-
不好意思,問一個蠢問題,stereo總有個模型吧,不然我買的stereo唱片,AMP上面的stereo模式,那到底有標準嗎?
錄音我沒那麼懂,但有些東西應該是沒有共同的標準的,我個人喜歡聽鋼琴,以Liszt 的 La Campanella 來說,李雲迪彈奏的,我感到是左右手節奏的控制和變換(左右手的節奏和高低音好像感到刻意拉大),Rolf Plagge彈的我感到高頻的共鳴和延伸,這是我個人感覺到的,如果這兩張唱片要表達的是這兩種,那我就會認為這兩個是好作品
本人非這方面的專業,只是自己聽到的感受
就小弟對錄音的淺薄認知,錄音是技術(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工與藝融合的複合型專業.
等化~包含在下.應不少人有用之. 您的空間系統棒-所以要在發出聲音之後.利用吸音柱..裝璜材質..其他道具來調整"音樂"表現.:)..在下設備普普.要在系統發聲之前~從訊號下手~來調整空間之不足/缺憾..因為等扭曲的"聲音'發來之後..我得花更大的精力還不見得搞得好名堂..音樂也好..聲音也罷~其實筭是殊途?歸.:P
印像之中.從本站有關測量空間文章開始..談到都是..測訊號.測頻響.測各頻段蜂或谷.測駐波.測空間特性/走向.依數據做比較來判?讀空間特性.而非測" 音 樂 "音樂有何測之必要.?
測量是手段.是方法之一.是數據比較法.是補耳朵之不足不穩.也是忠實穩定助手.不會愚弄也無情緒..:|.
然而.測量目的無非是為音樂更為"合理"的好聽.再次表明~非'正確"..是合理.
重播聲音設備..但求合理與接近原"演出'聲音..請不要高調談"正確"..見諒呀..: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