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一直希望用現有的量度技術來測量“感覺”,那我們只會離題越來越遠。您能測量快樂,好聽,投影機成像的立體感,或是透明感嗎? :O:O
如果一套音響系統的頻響在30Hz以下很少,您可以“確定”您不會有山搖地震的低頻朝您轟過來。因為這個地動山搖的”感覺“是可以讓”大部分人“明確地感覺到的 (有震,沒有震)。但是,這個系統好不好聽? 能不能讓您感動?那就要有個“公認”的“好聽”“感動”的標準,我們才能繼續討論下去,不是嗎?
可列印查看
焦點在於
盡可能用現有科技去測量控制或瞭解基本變數 + 無法測量的調整項目
High End玩家很多是玩假的......只放在無法測量的調整項目,殊不知基本上已犯了大錯
畫龍點睛
龍都還沒畫好,天天在想如何點睛..........
自以為眼睛畫得很傳神很好,搞不好這龍早就缺一隻腳還不知道
測量的數據是客觀的,那沒有好壞的問題,個人的聽感是主觀的,測量好依據個人主觀的聽感來使用客觀的測量數據,怎樣的數據比較符合自己聽感所認定的好聽是有辦法對照出來的,那是用來幫助調整很好的工具,我不否認這工具還不夠精密,有些量不出來,但是能有科學方法的盡可能使用,那應該要比靠自己聽感來得公正多了
容我再舉個比較清楚的例子
JBL如何訓練他們員工成為有經驗(資格)的試聽者
他們使用軟體改變EQ,讓聆聽者選擇聲音改變後,對應畫面上的曲線是那一個
例如一開始有三個曲線,先聽原來的,然後再改變EQ,反覆聆聽後,由受測者選出一個改變EQ後的曲線是那一個 (如中頻加強 or 高音減少...)
接著難度提高,選項越來越多
正常未受訓,但很有經驗的發燒友頂多撐到第6關....
而且還不是100%的對,但經過訓練後,這正確的比例自然會不斷上升
=================
在這樣的情況下,請問發燒友沒有這樣能力,調音在調什麼
人是很感官的動物,很容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從頭到尾都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科學在High End音響裡並沒有這麼不堪一擊,相反的有很大的受用之處
SACD為什麼會比CD難聽
就理論上是不可能
但實際上卻發生了
可能因為
1 SACD並非來源是、或是保留真正的DSD格式
2. 錯誤的mastering後,導致CD反而比較好聽
但很多發燒友或許不曉得如此,卻下了一個SACD沒有比較好聽的結論,而錯殺了自我體驗更高等級聲音境界的機會
這就是我說的角度問題 ...
SACD規格理論上是絕對好過CD的....
但選擇CD好的因素有很多
只要清楚就好...
不少人還搞不清楚,產生謬誤
回到主題
測量一定是好的
好好運用會比較像玩真的
不要只放重心在"自我感官"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