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那場真的非常棒,指揮的動作非常清楚俐落,
開出來的曲目也是誠意心意兼具!
可列印查看
NSO那場真的非常棒,指揮的動作非常清楚俐落,
開出來的曲目也是誠意心意兼具!
或許因為指揮是學小號出身,有所要求,加上小號首席是在瑞士法語區長大,心有靈犀一點通 :}
話說小弟也寫了篇小小心得, 還請psycho老大批評指教
http://nontypical-classical.blogspot...21027-nso.html
還是忍不住想知道她能有多少能耐,
是否如我的預期*34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oppo93.jpg
本想等待103,在仔細看了103少了eSATA,因為也想知道eSATA的能耐就買進
BDP-93也應該是台灣的末代機了(giggle)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oppo93-3.jpg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oppo93-1.jpg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oppo93-2.jpg
多謝提供資料,原來指揮家是小號演奏家?....:)
你那篇『小小心得』寫得很好!我寫現場音樂會時,最氣無法『詳細說明』,因為當時的印象日後早就忘了是根據什麼細節了!所以需要同樣有注意到細的網友同好來幫忙回憶一下..... (blush)
不過我不覺得『大提琴協奏曲算是今天的重頭戲』,可能因為我對大提琴的演奏要求較高;他獨奏的安可曲技巧驚人!但是協奏時,小聲獨奏與樂團合奏時,要怎麼拿捏音量的大小以免小聲獨奏被樂團吃掉,這裡我覺得控制不是那麼令人滿意。所以我還是比較滿意樂團表現,以及下半場的兩大重量曲目....:D
話說回來,就算有我說的缺點,也遠比市場上大家流行的那幾個大提琴家(尤其是被神話過度杜普蕾)強之太多太多了....(giggle)
大提琴協奏曲對我來說是重頭戲啦, 害我小失望了一下, 看來坐好位子聽起來也不會比較好:}
指揮家的介紹, 節目單裡有, 網上也查的到 http://www.opus3artists.com/artists/fabien-gabel
"Born in Paris to a family of accomplished musicians, Mr. Gabel began studying trumpet at the age of six, honing his skills at the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 which awarded him a First Prize in trumpet in 1996, and later at the Musik Hochschule of Karlsruhe. He went on to play in various Parisian orchestra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ominent conductors such as Pierre Boulez, Sir Colin Davis, Riccardo Muti, Seiji Ozawa, Simon Rattle and Bernard Haitink. In 2002 Fabien Gabel pursued his interest in conducting at the Aspen Summer Music Festival, where he studied with David Zinman, who invited him appear as a guest conductor at the Festival in 2009. Other mentors include Bernard Haitink, Sir Colin Davis, and Paavo Jarvi."
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小號第一獎, 2002年才轉指揮, 師事David Zinman
原來psycho老大先前並不知道指揮是學小號的, 但卻聽出這場的小號很不一樣, 果然是神耳%304b++
大提琴手的舞臺風範是整場最吸睛的。
光這點就足夠壓過當晚所有演出的記憶。
聲音在腦子裡很難保存,影像卻可以刻劃的很清楚 很久遠。
怎麼會有這種事?越低價的線材,越正確、越HI-END!REAL-CABLE 簡介
常看我文章的網友們都知道,我一向反對『道德式』『說教式』地嫌棄高價器材,只要聽得出改善,我們就必需承認高價器材有道理、值那個錢。除非你真的有能耐,可以科學、客觀地找到把高價器材剁掉的低價器材,否則嫌棄高價器材真的會成為自命清高的危險。真的買不起?不要買就好了.....(giggle)
可是今天真的讓我跌破眼鏡了......簡直是超低價的『REAL-CABLE』線材,居然把我的高價線材剁地體無完膚......這是新天新地新代理新販售的線材。原廠只有高階線材才是自行製造,否則有可能是代工或組裝;其產品的多樣性非常像是普通的三C線材,但是聲音偏偏嚇死人!請看新天新地自己的連結: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59&t=1920
基本上我使用的中高價位或中價位線材,都是千捶百鍊PK了半天才迎娶入門的真材實料線,沒想到一接上 REAL-CABLE 線,當場破功。
先談只要一條 三仟左右元的數位同軸線,你絕對沒有看錯,只要三千元左右,一公尺長。
我的 ORTOFON 7N數位線是六仟元級的,不能K掉五萬元級的高價線,但是也算是聲音正確的線材了。結果與REAL-CABLE一比.........請注意我的聽感描述,基本上新天新地討論區那邊的描述我認為不夠精確。
REAL-CABLE線的特色是:與『聲音己經夠正確』的線材相比,它不會多一截超高頻與超低頻,也不見得能量感變強。在我聽來,它是全頻段、全動態地『相位失真減到最低』。
例如說:當小提琴由小聲變大聲,你一定會發現小提琴的形體感會由小變大,左右定位也可能因此有移動。避免這種情況只有音響室聲學空間設計夠正確才能聲音正確。結果加上這條才幾仟元的數位線,我的天啊!我的爛音響空間、亂七八糟的客廳,居然可以躲這個問題?可以不必擁有專用音響室了!
當然是說笑話,專屬音響室與聲學設計是絕對必要的我不能亂開玩笑;但是,原來毀掉音響器材聲音特性的元兇,可以不必動到音響室,從線材先下手,也能得到相同聽感方向的改善,這實在太過於嚇死人了!尤其是一條才三仟元,我真的敢說:不買的燒友是XX!你的器材有那一件不是三仟元的十倍以上?
所以,己經使用聲音走向正確的線材的,不會發現它在頻寛、動態、背景安靜.....的改善,這些音響性能大家都一樣強。但是全頻段、全動態地『低相位失真』,意謂著無論大聲或小聲、音色永遠不改變、定位永遠不錯亂....至此只能說,音響重播更接近現場演奏了。
要小心的是本線材可怕的照妖鏡效果!
新天新地那邊有網友分享這個線材造成『背景更寧靜』,我真的想打人,因為用詞嚴重誤導....:P
所有會造成『背景更寧靜』的線材,都是動態壓縮的後果,也就是加料。
REAL-CABLE這種離譜地低相位失真的特性下,原始錄音的所有訊號都會變地更清晰,所以:背景躁音會變地更明確,也就是會『吵』,聽我在CAT討論串提到的『雙鋼琴』試聽檔就清楚了。相對的,加料錄音雖然會更安靜(因為故意壓縮高頻),但是進行加料造成的相位失真聽感,則是一清二楚被暴露出來完全無法修飾。我在CAT討論串提到的小提琴聲音測試法,PHILIPS與INA之比較,在REAL-CABLE的加持下,PHILIPS的小提琴完全不能聽,INA則是HI-FI錄音;很多人都覺得INA的鋼琴比PHILIPS小聲對不對?加上 REAL-CABLE後,INA的鋼琴比PHILIPS『大聲』哩!
原先以為要花到七萬元以上才有的線材效果,居然在三仟元的線材上得到完全相同的效果。不過請注意!我還沒有在兩萬元器材測試過,不知道它會不會『殺』兩萬元音響、暴露它們的性能天限。果真如此,太入門器材的網友就可以不必考慮。至於其他音響器材也是走向正確性的同好,還不快去買!?....:D :D
我打算把所有的線材,通通五折丟出來了!但是這個討論串的讀者如果敢接手,一定會被我嘲笑;你以為我為什麼要五折丟出來?因為換成全新的 REAL-CABLE 還有剩啊!(devil)(devil)
我最懶得經手賣二手器材這種麻煩事了!有沒有人自願要幫我賣的?一成服務費喔!.....(blush)
P.S. 價格記錯了.....:P
感謝psycho大的指正
我覺得應該要改成....real cable的數位線提供了更清澈的背景
在清澈的水裡雜質的確是更清楚的
而不是一片暗黑的死水
正確音響才能享受到音樂的最高藝術境界:蕾菲布的鋼琴藝術沒有極限
追求正確的音響到了一個段落,回頭過來品嘗我早己經認定的最偉大之鋼琴演奏家蕾菲布;一聽之下,感動到不能自己;追求正確音響一點都沒有錯!沒有這麼正確的音響,完全不知道蕾菲布的鋼琴藝術沒有極限。
附件 20871
請大家試聽這一段,巴哈作品 Choral "ICH RUF' ZU DIR, HERR JESU-CHRIST" BWV639,這是蕾菲布自己特別提到最令她感動的巴哈,不是一般愛樂者比較熟悉的 Hess改編的那首。我故意剪取同樣的音樂重覆一次,你的音響可以聽到前後兩次有什麼巨大的不同?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YLBACH639.wav
其實使用次等音響也可以感受很多,只是使用正確音響之下,很快很快就可以得到感動,還可以更精確地知道何感動;如此音樂旨趣當然更高了一大截,真的必需很殘酷地說:正確音響才能『享受』到音樂的最高藝術境界;不正確的音響當然也能聽到蕾菲布,但是是辛苦的『研究』或『閱讀』甚至是『猜測』,絕對不會是輕鬆地享受。
首先聽主旋律,你是聽到鋼琴在敲?還是鋼琴彷彿人聲或管風琴地吟哦?沒有聽到鋼琴抖音絕技,OK,這首音樂的標題是『主耶穌,我向你呼求』,這段主旋律是向上帝禱告?還是上帝聽見禱告後悲憫地垂憐?
再來是一個高音域的內聲部,由固著的較快音符不斷反覆。如果有原曲就會知道一開始正是這一段。音響不佳,這一段只是伴奏;音響夠正確之後,這一段透過不同輕重音與音色地組合,分明正是禱告的情緒、甚至是渴望被憐憫的激情,所以標題『主耶穌,我向你呼求』原來是這個聲部。
最後持續如節奏般地低音部,前一段與後一段表現完全不同的世界:前一段像是摸出來的聲音,有撫慰的感覺;後一段卻是略強一點的節奏感,簡直正是諾言、應許的忠實或神聖感。
OK,這下子知道了,不管巴哈的原意如何,就蕾菲布這樣的演奏,主旋律被賦予的情感就是上帝聽見禱告後悲憫地垂憐,殷殷切切地不斷地絮語安慰著每個需要被垂憐的人們。
以上固然宗教用語很多,不過根本可以把宗教意義丟到一邊不談,當成是一種人性情感的深刻表達,就可以直接被感動到無以明狀!
再者,不必管意義為何,單單可以聽到上述三種音色營造的旨趣,就己經得到舉世最美的鋼琴聲音了;什麼都不談,單單最純粹的鋼琴美感,就可以感動到無以復加了。
正確音響越深入,音樂旨趣就越輕鬆可以享受;對於像蕾菲布這種沒有極限的舉世最偉大的鋼琴家,還可以得到多少收獲與感動?看起來音響還是得更花心力去玩!....:D
全新的音樂視野:區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之聽感差異
前言:
早就感覺 CASCAVELLE的瑪格麗特隆專輯是非常頂級的歷史錄音轉錄成果,聽起來除了嘶聲外根本是全面狂電流行古典音樂大廠的任何現代錄音。然而人總是貪心的,因著這套全集愛上了丹第(d'Indy)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其實是鋼琴協奏曲),總想要聽聽有沒有 EMI FRANCE的更佳錄音?甚或2000年級的正確錄音?當時在新天新地詢問林主惟與馬先生(不好意思忘了你的姓名 :P)時,他們一邊以新天新地最頂級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1934的歷史錄音,一邊說有這種錄音幹麻還要現代錄音?當時我覺得莫名奇妙,甚至覺得他們過度崇尚音樂水準而輕忽音響水準。現在,似乎得到一個可靠的答案了。
這個答案就是『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不同聽感,透過不斷地提升音響水準,進而追求絕對正確的CAT數位播放,升級成絕對正確的音響線材REAL-CABLE(日後專文介紹),也升級了ESS9018這種目前電腦性能最高的DAC。然後,有一天又重新播放這張1934的歷史錄音,當場嚇了一跳!!沒錯,除了嘶聲外,己經與先前的 EMI FRANCE聽感相差無幾了!當然這不是單純的音樂效果或音響效果,而是隨著對音樂細節的重視度不同而慢慢培養出來的欣賞角度。因此這不是純粹科學,比較接近心理學,比較接近是音樂美學的方法論,但是仍然以科學事實做為思辨的基礎。
※ ※ ※
一直以來在新天新地或 rendzaw店裡俱超過二十坪以上的音響空間,總會有些聽感完全無法預期地出現例外。以 rendzaw的音響空間而論:明明在我家或中壢,五十萬音響或一萬八千元音響或同價位耳機系統,通通發現 micromega DUO DAC只憑 TDA1541A 這種老晶片就可以得到超級現代的音響聽感。結果到了 rendzaw店裡一測試,奇了!在我的系統不夠明顯的缺陷,在 rendzaw店裡被放到無限大、大到我只要一聽就覺得受不了!
什麼缺陷呢?就是 TDA1541A真的是老晶片,頻寬就是永遠不夠寬,動態與暫態就是永遠不夠大。即使 micromega DUO DAC的音色再正確也完全沒有救,隨便一台五仟元級的中國製 LEMING PCM1794A DAC就是直接打爆它。
可怕的是,如果不是那麼大的空間,根本很難發現這種缺陷。這下子我真的知道極緻音響最重要的是空間了.....不過,如果有預算天限,還是乖乖使用小空間吧!大空間所需要音響系統,光憑喇叭沒有個五十萬元以上根本不可能奢談正確性;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敢使用大空間....:P
因此我買了一堆 USB轉 SPDIF進行測試,從最老舊的 PCM2702、PCM2704、PCM2902到稍現代一點的 TE7022L 到最現代的 XMOS或XILINX。結果非常明確:無論價位如何或後天音響提升改裝多麼強,老晶片的頻寬與動態之天限是絕對無法避免的,只是在小空間或便宜音響很容易被忽略。這個直接反映『電腦性能』的重要聽感,是廠商 rendzaw先學會的;我不懂,慢慢也學會了;無論是什麼晶片,只要是高性能的新晶片,其『電腦性能』的聽感永遠會贏過性能差一點的老晶片。可惜的是,這真的是難以說清楚講明白;只是直接等同於科技的進步與測量數據的提升,所以我稱之為『電腦性能』。相對的,與電腦性能無關的其他聲音聽感,我稱之為『音響性能』。
兩個名詞的詳細定義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區辨出兩者的聽感是不同的?是獨立存在的?
※ ※ ※
簡而言之,高性能現代晶片是『有骨無肉』,性能決定骨架,聽得出超高頻與超低頻都多出一截。但是『安裝了高性能現代晶片』的機器卻有可能音響設計不佳導致『音響性能』不足,導致超高頻與超低頻的細節都矇掉了,更導致越大聲時聲音越混亂而崩潰;這時我們便可以學會,把『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絕對二分並獨立思考。高性能現代晶片就是『電腦性能』絕對正確絕對進步的產品,但是安裝它之後卻可能設計不良而導致『音響性能』變差或不足。能分辨前述『有骨無肉』的聽感,就可以正確分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絕對二分與獨立判斷了。
當然了,越是大型的音響空間,越是正確的音響系統,就越能一清二楚地區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我所強調的『正確錄音』,應該也是偏向電腦性能的層次;因我無論怎麼聽,越現代的好錄音,頻寬與動態就是百分之百贏過舊一點的好錄音。
這些的聽感二分能力,透過與廠商 rendzaw共同研究如何改裝樂之邦 MONITOR系列 USB DDC而反覆得到映證。我們測試樂之邦的 MONITOR 01 USD 與 03 US 光纖改同軸。rendzaw改裝的 01 USD大幅度提升『音響性能』,變得非常聽;但是 01 USD與 03 US的『電腦性能』差異是絕對地天限,隨便一聽就聽出來了。
懂得區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之後,對 MONITOR 01 USD的改裝與成效就變得非常容易客觀判斷。樂之邦真正厲害的是電腦技術,所以 rendzaw再怎麼厲害,永遠無法讓 01 USD增加更多頻寬與動態。但是在正確的音響性能改裝之下,改裝的 01 USD可以發出『不足的頻寬下、最正確且沒有被污染的頻寬』,因此聽到了多好幾倍的細節。改裝的 01 USD也可以發出『不足的動態下、最正確且沒有被污染的動態』,因此聽到了清楚非常多的『動態對比』。因此,使用殺人放火的布蘭詩歌CD進行測試:從最小聲到最大聲,是否能夠保持絕對不會混亂或崩潰?這時需要的是『像樣的電腦性能』與『完整的音響性能』,結果改裝的 01 USD當然遠遠贏過只改同軸的 03 US。
但是,布蘭詩歌有非常多樂器,連超低頻都混用了低音大提琴或定音鼓或大鼓,能不能正確無誤表現出來?這時要求的是低中高不同頻率下,最正確的樂器音色之辨別力。於是我發現了『電腦性能』最重要的聽感指標:『樂器音色的正確性』,最標準的測試就是小提琴音色的比較,同一位葛魯米歐,是INA還是PHILIPS比較像真正的小提琴?這時就會發現,無論 rendzaw改裝後的 01 USD之音響性能再強,遇到 03 US比較先進的晶片,電腦性能一定輸,所以『樂器音色的正確性』就是會輸一截。
後來我又買下樂之邦新推出 03 USD,這時 rendzaw己經把 03 US改裝地比照片上的 03 USD還要高級很多了!信心滿滿地一比較,糟糕,又來了!比音響性能改裝過的 03 US當然把未改裝的 03 USD直接踢到外太空去,但是一比電腦性能,輸就是輸,再怎麼後天改裝都沒救。
※ ※ ※
一般發燒友是難以正確分辨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因為只有不加料音響走向再加上非常大的音響空間,才容易發現這個重要現象。音響性能可以說是音響發展史數十年來的產物,人人都會,也難以有大躍進可言。但是電腦性能就是殘酷的科學事實,先進就是先進,沒有什麼老器材老觀念;然而也只有先進的電腦性能,才有可能越接近現場,越接近聲音最真實的面貌。與電腦性能無關的音響性能,只能錦上添花讓音響變得好聽順耳而己,絕對無法雪中送炭,除非己經被加料的錯誤聲音所毒化了。
我可真的理解為什麼 rendzaw什麼電路原理都不懂、討論時也不善長說出個所以然,卻可以改裝出嚇死人的極緻音響器材了;就是因為鑑聽級的大號角喇叭再加上夠大的音響空間,再加上無意中針對的聽感改善就是電腦性能,訓練出來耳力當然無以倫匹,我要怎麼挑毛病就是很難挑。當然這樣子的缺陷,就是只能改裝而無法原創;其實,以電腦性能所需要的科學研究能力,大概沒有半個音響廠商可以自行原創。市場上的高價 USB DAC往往使用科技廠商早提供好的完整XMOS方案,正是無法原創 USB DDC的困境。這一點我找到樂之邦還真的是運氣好,不過,理論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聲音本身說服了我。
因此我大概永遠只會追尋最高性能的晶片了,因為這是電腦性能,後天永遠無法超越;至於音響性能表現不佳,反正找人幫忙改裝就好...:P 所以我根據現今最高性能的 ESS9018 DAC晶片,花了五、六萬元請 rendzaw改裝出一台 DAC出來,OK!電腦性能達到極緻。
於是,CAT的電腦性能己經極緻,DAC極緻了,擴大機與 PE-LEON KANTOR喇叭極緻了,線材是 REAL-CABLE也極緻了。全套音響系統通通滿足最高的電腦性能之下,播放1934的歷史錄音,啊!真的不需要現代錄音了,己經得到至上無上的hi-fi音響快感,好像真的瑪格麗特隆就在眼前演奏一般。誰能相信1934的歷史錄音可以比得上現代正確錄音呢?只要追求極緻的電腦性能便有可能。
當然這裡會有一個心理學因素:正是極端追求電腦性能,所以變得極端追求『樂器音色的正確性』、『暫態無壓縮』、『相位儘可能正確』....相對的越來越不在乎背景躁音、聲音過於直接而產生的躁感、音響無法完全等同現場的舒適感.....;因此,在科學追求下的心理轉變過成,很可能最後造成了對1934歷史錄音的聽感認知變化。這部份沒有科學證明,但是有其可能性,所以要先記上一筆。
※ ※ ※
因此我確認了長久以來的音樂與音響追尋,正是偏向絕對客觀的『電腦性能』,所以聽音樂才能不被廣告污染,玩音響才能超值;因為科學本來就是走向超值,使用最小代價得到最高效能就是科學的存在意義。
欣賞音樂所重視的『電腦性能』,就是把背景知識通通丟掉,也把它是否感人也要丟掉,只問一個問題:聲音正不正確?彈鋼琴,彈和聲有沒有和聲應有的效果?拉小提琴,是安全無失誤的聲音還是極美有失誤的聲音?管弦樂演奏,是多聲部還是『刪』聲部?於是,得到了極緻的音樂欣賞。很快的,就會發現越現代的演奏家或指揮家,電腦性能一定遠勝老演奏家或老指揮家;絕大多數所謂的老大師,都是市場欺騙下的謊言。
發燒音響所重視的『電腦性能』,就是頻寬、動態對比、暫態反應速度,以及最終極的『樂器音色的正確性』。然而基於音響重播不可能百分之百與現場演奏相同,完全真實的聲音一定比音響播放的錄音還要更舒適、更美聲;固然以有限的音響妄求無限的現場舒適感,一定走向加料的謊言;但是重視『電腦性能』的頂尖音響器材,其音響性能往往容易讓人覺得不夠舒服、會躁,這要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首先一定要堅持『音響性』,尤其得學會『音樂性』完全不重要!因為音響性一但被音樂性所污染,百分之百徹底毀滅『電腦性能』的分辨能力。這麼多發燒友還在留戀『有問題的老器材』(我可沒說老器材通通有問題),正表現出『音樂性』對『電腦性能』的絕對破壞力。老實說,玩LP也有相同的危險。能夠從玩LP卻沒有失去『電腦性能』的聽感能力,在MY-HIEND網站我能確定的燒友的沒有太多個。我得再三重申,除非真的懂聲音,否則玩LP往往走向錯誤而不自知。
再來是努力學會分辨『電腦性能』的聽感,這個我就敢大聲講話了:學會分辨正確錄音與殺音響現象,遲早就學會分辨『電腦性能』的聽感,我就是這樣子學起來的。同樣的,錄音水準也是絕對的電腦性能,越新的錄音水準一定越高絕無例外。SOLSTICE 依次出版的幾張 Tosi的小提琴錄音,越新的就是越真實越hi-fi絕無例外;rendzaw正是被 Tosi錄音迷到完全忘了LP,也是馬上發現越新的錄音越正確。
因此,聽得出音響器材中的DAC晶片、或從CD轉盤進化成藍光轉盤、或USB轉SPDIF的晶片.....越現代的越HI-FI,這就是學會區辨『電腦性能』的不二法門。再者,聽得出 Tosi的多張小提琴錄音(或其他專門出版正確錄音的唱片公司作品),越現代的錄音效果越好,也是學會區辨『電腦性能』的好方法。
※ ※ ※
這是一個全新的音樂視野,有趣的是,它是從對音響科學專注追求所衍生出來的音樂素養;因此,再一次說明了音樂素養所需要的真正科學精神正是如此。
必需承認的是,對於一時拿不出太多錢卻有心入門的發燒友,電腦性能的追求一定面對一個巨大挑戰:全套兩萬元以下的音響系統,只要電腦性能夠正確的,一定會有躁感、聽起來很累、無法輕鬆聽.....的種種缺陷。這裡我必需提出一個非常嚴肅的價值觀選擇。
窮人當然難以享受物質上的好東西,但是經濟上弱勢的窮人,是不是應該在人文與心靈上也選擇放棄、自居弱勢?只買得起兩萬元的音響當然是入門且弱勢,然而只要選擇加料美聲,那就一輩子成為弱勢了。因為加料美聲是市場決定的,十萬就是贏一萬,百萬就是贏十萬,千萬就是贏百萬;你將一輩子永遠都是弱勢,遇比你昂貴的音響系統只能跪下來拜而己。
相對的,窮人忍受一段時間聽起來很累、無法輕鬆聽的缺陷,專注在正確的電腦性能而不是加料的音響美聲;你的耳朵將會如兩歲小孩一樣不受污染,明確而快速地從全世界多到爆炸的音樂音響資訊找到真心所愛;到最後,你甚至可以『真正的』的拿十萬元音響傲視千萬級音響,因為你聽到的音樂內容『真的』比他們還要多很多、多到讓他們嘆服甚至嫉妒。
我一向相信,人文與心靈不應該存在經濟的弱勢,否則只要拼命買贖罪卷就可以上天堂了!可惜的是,不只我們的宗教價值系統一直存在著贖罪卷的幽靈,連帶著人文與藝術也如此自居弱勢,最後連科學精神一併沈淪下去。就此而論,我是真心期待音樂或音響的入門者,千萬不要講究『舒適好聽』,那是自限於經濟弱勢的巨大陷阱。不要講究『舒適好聽』的音樂或音響應何去何從?『電腦性能』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END)
我還是不太能理解
如果說
發燒音響所重視的『電腦性能』,就是頻寬、動態對比、暫態反應速度,以及最終極的『樂器音色的正確性』
是否可以理解成...電腦性能是指對記錄了現場資訊的載體完整重現
我先假設
A:極至的電腦性能
B:極至的音響性能
C:現場的資訊
極至的電腦性能加上極至的音響性能應該就是現場(A+B=C)
那如果極至的電腦性能是指對記錄了現場資訊的載體完整重現....(A=C)
那本來應該存在於現場減去電腦性能位置的音響性能在哪?(B=??)
好問題!我真應該修改原文回答這個問題....:D
假設電腦性可以達到絕對無失失真,則 A=C,所以世界上將不存在 B,B都是騙人的,我的確如此認為....:D
問題是以現今科技水準, A=\= C,這時就需要 B 了!B 有可能造成 A 更遠離 C,也有可能造成越接近 C,一個麻煩的例子如下:
1、目前全世界最頂級的高音單體,反應速度一定贏過最頂的低音單體。
2、如果全使用最高電腦性能的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我們一定可以聽到最正確的高音內容,但是因為低音跟不上,所以聽到的是一種『不平衡的聲音』,有可能反而比電腦性能差一級的高音單體表現更差,這就是『音響性能』要處理的高難度問題了。這種能力在音響史一向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金錢決定一切的能力。
3、如果最後真的是高低音不平衡,音響性能差,但是我們仍可以訓練成『聽出其電腦性能強大』的能力,這樣子就可以得到超值的聽感了....:D
以您的例子而言
所謂的高低音不平衡的音響性能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樂器音色的正確性的電腦性能
而頻寬、動態對比、暫態反應速度這些電腦性能也會受限於您所謂音響性能的表現
還是會互相牽扯啊 !!!
當然一定會互相牽扯啊!.....:D
問題是我正是主張要學會:不被互相牽扯所迷惑,而能直接聽出電腦性能的真正實力。不懂你為什麼覺得『會互相牽扯』是問題?.....(giggle)
這麼多人發現藍光轉盤與樂之邦DDC的真實力,然後使用最頂級的線材或『USB解決方案』去伺候它們,讓原本只是三C產品可以變成HI-END級的最頂尖音響器材,在我看來就是不被音響性能迷惑、直接聽到電腦性能實力的最好例子。
而 rendzaw是更有趣的例子,雖然沒有發現以上兩者,卻可以莫名奇妙發現 pioneer bdp-150的『後天可提升性』堪稱藍光轉盤的第一名;他那有可能遍試各種藍光機的改裝效果?當然是心裡先有一個『電腦性能』的判準,再聽到明明整體音響效果遠遠遠遠大輸給三星藍光的pioneer,卻可以分辨出其電腦性能的本質夠強。然後才會改裝成功,成為目前數十萬元以內我所聽過最頂級的傳統轉盤。這當然也是能正確分辨出『電腦性能』的範例。
所以互相牽扯本是事實,能分離兩種性能才是原始文章要提倡的,不知道你又想岔到那裡去了?.....(giggle)
我想我應該是了解了~~~~(clapping)
以朗朗為例來說明『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之辨的思考方式:
一般人談朗朗,喜歡的就說超技驚人,不喜歡的就說像在抽筋,我必需說這兩種意見可能都......不懂鋼琴......(giggle) 對演奏家的意見,往往無意間反映出自身的音樂素養或音響水準,所以要學習....;)
演奏家給聽眾的整體感覺:包括演出的肢體動作、樂曲的詮釋、背景故事、個人出身......這都是『音響性能』,就好像有些HI-END音響聲音普普,但是外殼HI-END,『聽起來』就會比較驚人。
而鋼琴家製造出來的鋼琴『聲音』正不正確、是否有美感,這就是完全不需要詮釋、不需要背景的『電腦性能』,是絕對客觀而且百分之百可以盲目測試出來的。
為此我查了一下朗朗在 YOUTUDE 上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演出,馬上發現,他每個音都可以精準地彈出來,但是每個音都不美、只是彈出來而己?!更奇怪的是彈和弦時,完全聽不到『和聲效果』:想知道什麼是和聲效果的聽感有一個最佳教材,是德布西的《練習曲》第一冊:
第一曲『為全部五指』:以左手完全和諧的五度音階,故意搭配完全不合諧的右手任意音符,產生傳統音樂色彩與現代音樂色彩的強烈對比。
第二曲『為三度音』:右手以兩個音符構成的三度音程演奏,但是旋律線的發展則不依任何調性,幾無旋律可言,意謂著此曲的重點在於表現三度音程的各種色彩效果。
第三曲『為四度音』:同上但改以四度音程演奏,味道極接近傳統中國的五聲音階,色彩是不是完全變了? ==> 為什麼沒有『為五度音』?很可能的理由是五度音程與三度音程聽起來差不多。
第四曲『為六度音』:沒有三度那麼和諧,但是也沒有四度那麼空靈感。
第五曲『為八度音』:八度音程是最亮麗的色彩,中間加上三度或四度和聲則色彩效果產生各種變化。
記住去 YOUTUDE 上找任何一個法國鋼琴家的演奏,你就會發現原來『和聲』的感覺是這樣子!
同樣是在 YOUTUDE,有巴倫波英教導朗朗的大師班影片。我個人是覺得巴倫波英演奏地甚差,沒想到朗朗更差;這段影片忘了是新天新地討論區裡那個高手提出來的,總之你會發現巴倫波英一直要求朗朗注意『和聲要彈出來』......然後你會發現朗朗一直彈不出來,直到巴倫波英不知道是好心還是累了決定『OK....OK.......』。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是詮釋,大錯特錯!這是『電腦性能』,是鋼琴家最基本最基本的能力。作曲家為什麼選擇和弦而不是單音,演奏家卻沒有正確表現出來,難道鋼琴演奏家比貝多芬還要更偉大?從重視鋼琴演奏的『電腦性能』開始,很快的就發現『琴音』本身的美感也是電腦性能;再怎麼會『超技』,那是肢體表演,不是音樂!這一點朗朗更是零分了。
偷虧一下小葉站長,王羽佳有類似的問題,只是沒有朗朗那麼嚴重而己....(giggle) 至於她的『表演』,我沒有意見喔!
所以我有一段時間,真的以為除了法國鋼琴家外沒有一國的鋼琴家是『正確演奏』鋼琴的。後來音響水準越來越高,才慢慢發現吉利爾斯、布倫德爾、肯普夫.....也通通是正確演奏的鋼琴家,只是他們運氣不好,錄音水準太差!只有音響水準極高才能捕捉到他們正確演奏的細節。
至此大家知道分辨『音響性能』與『電腦性能』是多麼重要的方法論了吧!....(giggle) 這世界上本來就是有『正確』這種東西,只是各種離譜理由導致大家縱容『不正確』甚至喧賓奪主。別人我們不必管,只要管自己。花了那麼多錢與心力,結果音響是不正確的,連演奏都是不正確的,甚至有可能連『音樂』本身都是不正確的,何苦來哉?最後還要被我的兩歲小鬼嘲笑聽不懂音樂、聽不懂音響.....(devil)
我己經敢說,要達到本討論串深入談音樂的水準,能學會分辨『音響性能』與『電腦性能』這套方法,論可能是最好的方法......:D
居然批評站長心目中的女神.........凹嗚~~~~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oppo93-9.jpg
也是一台猛將,等待105 %325++
收到pioneer LX-52,一貫pioneer的聲底,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bdp-lx52.jpg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type=3&theater
在我踏入所謂電腦訊原之前就看過這段影片,當時還是個連DAC都不知道是什麼的小屁孩,不過我非常贊同當時Tony Andrews所說的聲音的聲音標準一直在退化,因為出現了所謂的MP3...and else 而且也提出了一些聲音心理學以及建築學的概念,雖說他是在Club Music領域發展(我自己相當喜歡電子樂以及搖滾),不過他的觀念對我來說相當全面且受用
其實認識的高手(對我而言)都是玩金屬樂的:D 而且這裏高手一定不少
當我知道"聲音傳輸鏈"這個概念,也了解到音源(DJ)為何是這個傳輸鏈最弱一環後
有一個認知是當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會被放大而且是聽者去全盤接收(因為不像視覺覺得累閉起眼睛就好)所以會省視自己是不是該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自己做出的聲音的品質,而不是單純只覺得自己爽就好,因為自己系統聽到的絕對跟現場不一樣,是否要做出某些調整?或是修正某些結構,因為建築物理特性是我無法去改變的,所以必須在自己能力範圍裡面盡可能調整並讓聲音在傳輸鏈中得到最多的控制權,來得到最滿意的聲音;前提是聲音必須是純淨不扭曲的(我在蘇教授這學到很多觀念),這樣才有辦法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PS.我不是DJ~(devil)
恕刪~~~~
感謝p大推這系列的線,前幾天捏著 LP在沒試聽的情況下買了一對RCA頭的城堡線回來,接上我僅有的耳機系統一聽,不得了感覺我的系統像是整套升級了一樣,空間、細節、定位等都比換線前來的好太多
,還多了層次感跑出來,不用AB test完全把原來兩三千元的平衡轉RCA線打的死死。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4.png
感謝社長 主惟的引進還有P大的推薦
我要提醒林主惟說過的注意事項喔!
至少要RUN 200小時以上,聲音才會穩定!....:D :D
還有,拿三仟多元的線與 REAL-CABLE PK 太小看它了....(giggle) 我是使用一萬元級的 AUDIOQUEST USB線都被 幾仟元級的 REAL-CABLE USB線狂電,那才是這些線材的真正實力....: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