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越大越好,只要空間配得上,但聽久了也會覺得不過癮,這就是多聲道上場的時刻.機器出來的聲音不可能和樂器相比,這導致無止境的要求,音響再怎麼玩也不會滿足.
喇叭越大越好,只要空間配得上,但聽久了也會覺得不過癮,這就是多聲道上場的時刻.機器出來的聲音不可能和樂器相比,這導致無止境的要求,音響再怎麼玩也不會滿足.
剛重溫了一下.好久沒聽此片了.
這第10軌的女主唱.幾乎與第一軌一開始(同一人)同樣位置.好像略微偏左一點.?
但10軌配樂器簡單一些.該空間殘響感到是左後上方明顯較為多..
懷疑了一下.打開頻譜看分怖情況.沒有錯.開始的5~7sec就很明顯.大約在400hz上下頻段.
當然整曲都感受得到..15秒起有右前方幾聲小雜音..右後一點點的略低音調女聲在59"出現.音高明顯是和聲低部.兩者完全沒有所謂"撞音".
2'52"左右.左後一點點女聲出現了.音調與主唱很接近.但還不致糊在一起啦..
至於立體形體感..坦白講小舍沒法分別出有多麼..前後與3角排列噎..
私以為.
詹姆斯霍那的製作.應是以不少電子樂器營造空間(虛幻?)感為主.定位感不?那麼強調囉.
打比方要定位明顯強調的可以找齣歌劇(如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第2幕 La commedia e...)聽聽共7位獨唱輪番.高潮時那3?位獨唱較勁時..與樂團強奏的抗衡情況..還有舞台後方由左遠..到近的遊行列隊..又到右遠的效果..
錯請指教囉..
小心得是.
兩隻喇叭的寬度決定音場的寬度.家用音響室不可能有"太寬"的情況發生.只有不夠的程度多寡而已.
打比方好了.
為何有多聲道劇院的發明.?
也是要補兩聲道的不足處.比如說貼近"實際現場"的包圍感(不管是真的或模擬.).
如果碰到某些特別配置樂器位置的曲目..如雷史畢基的-羅馬3部曲.有見過將小?號手拉出主舞台到類似我們國家音樂廳右方3樓包廂的位置處過..
這時候..純講再生重播哦..兩聲道會比較強嗎.:P.
真是夠認真滴..:o
我說不單是體積 => 就是表示跟體積有關啦.....
Yeh捨聽軟體真是比我認真,打字比我更是認真,因為我每次都只寫重點!!
的確,大部分的電子音樂所營造出的空間是比較虛幻.
但要聽出那種龐大的"虛幻空間",本身的空間條件還是要夠大.
此外,定位感不那麼強調,個人倒是沒此問題!!
所以我們如果要討論真實樂器,就拿最簡單通俗的白頭翁的"匈牙利狂想曲":
同張CD(LP)在不同的空間,表現出的空間大小立刻分明,無須多言.
仍是說句不禮貌的話:
小空間你怎麼搞,天性就是無法衝破.
前幾天Chsiang來寒舍時,我就對他說:
走出我的空間,請將聽到的忘掉,因為帶著回去聽(比較)你會很痛苦!!
其實,這句話只要是來寒舍的好友們,我都會對他們如此說!!
因為這種痛苦的經驗,我年輕的時候也常有.
至於要聽出:
歌劇(如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第2幕 La commedia e...)聽聽共7位獨唱輪番.
個人覺得是最基本的要素!!
因為Yeh捨說的這些都聽不出,那就白玩了!!
Yeh捨,你聽不到三角排列是因為你聽錯首了啦!是第四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