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vo!!
對於這次的開箱文..實在不得不起立鼓掌..
得到自己讚賞的偶像對自己系統表達肯定...人生無憾了啦..
可列印查看
Bravo!!
對於這次的開箱文..實在不得不起立鼓掌..
得到自己讚賞的偶像對自己系統表達肯定...人生無憾了啦..
最近剛好藉著機會能夠自己打造低頻陷阱,
說是自己打造, 其實我也只是出一張嘴而已 :D
儘管目前成果尚差強人意, 但是對將軍大所謂的"整體戰"卻是很有體悟,
在我的體悟裡, 喇叭是一套系統的主軸, 決定了大部分的系統走向,
假設今天有A與B兩套系統來推一對喇叭, 而A與B都能毫無保留地驅動喇叭,
我發現在這個前提下, 其實A與B的差異比想像中要小很多,
A與B絕對有差異, 但是那是在下一個細微層次中, 比較是"心靈"層面上的不同,
A與B的差異很少是"A的低音比B多了3dB", "A的高音延升到20KHz比B要平順"所能形容的,
也就是說推一對喇叭, 器材用到了一個等級, 我認為其實聲音的變化就"相對不敏感"了,
當然會不一樣, 但是我的經驗是喇叭佔了八成的因素 (假設該有的都有推出來), 剩下的兩成材是由其他決定的
同樣地, 以空間來說
把空間當成喇叭,
當空間該做的都已經用最高標準來做的時候 (想像成擴大機),
再加入其他東西會不會造成改變? 會造成很大的差異嗎?
我認為"整體戰"這個概念要好好思考, 什麼叫做"不敏感"? 它讓我體認到很多東西!
小葉那裡叫做太敏感,將軍那裡就是‘相對不敏感’,空間跟器材是相反的,高階器材的設計,是需要敏感的,要能越忠實反映前端的訊號,器材自身就必須很敏感,一點變化就要很明顯的聽出來,甚至環境自身的電源條件不好,根本就不需要用到高階器材,相對會越來越難聽,越高階就會越難聽。
自身電源條件不好,空間沒有適當處理又要用高階器材...............這套系統就無敵了
感謝將軍打了那麼長的一段
再次佩服將軍的描述
就算沒聽到,都好像了解真實情形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進入GRYPHON的世界
另外
發現將軍也有看布袋戲哦
titus引用:
Mephisto讓我造成許多疑神疑鬼的問題,因為它老是不時的會讓我聽到原本使用Colosseum時聽不到的細節,這實在太難形容了!!
但在確認不是喇叭壞了的情況下,你會訝異這台Mephisto後級到底隱藏了多少的實力,難道它是”素還真”嗎???
好險不是史妍文.....看起來武功很高,不過老是重傷,不然就是失去武功
嘿呀,超像小朋友的....................
%316++
好羨慕可以和老闆合照 ....^_^
超羨慕將軍的~!!!!
有朝一日也要入手一台Gryphon就好~
加油賺錢!!!!! :)
花了一些時間拜讀將軍前輩的文章,
非常欽佩前輩對於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付出的努力,
實在是太屌了,
仔細思索後讓小弟發願未來不論生活上還是工作都要全力以赴,
期望有一天能跟上前輩的腳步,
也很感謝前輩分享音響路上的心得,
讓小弟學了很多。
OK!!
那我就說說在亞柏利所聽到的感想:
那天聽到的全套的GRYPHON,喇叭用的是GRYPHON的老二Trident,不是"海神"四件式.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何GRYPHON的老闆Flemming要來做發表,卻不是讓四件式的"海神"出聲呢??
這個等一下再說.
我原本要聽的是Mephisto,但卻意外的發現,整套GRYPHON怎麼這麼好聽??
抱歉,我不是在幫人家打廣告,因為我還是不會買;
只是當下我會覺得,這樣也很好聽呀,而且還只是Mephisto的Stereo不是Solo哦!!
發現整體密度極高是我在亞柏利時就發現了!!
我只能說,這一整套搭配太棒了,至少不必像我這樣搞得如此大陣仗,就可以聽到非常優秀的聲音!!
但要這樣的結果當然還是有條件的:
首先,我敢肯定的說,除了Mephisto之外,新的前級Pandora 也是大功臣.
因為除了和Mephisto走相同的路線之外,新的前級Pandora 絕無背離這個宗旨的道理.
而且Pandora的電源處理更甚以往,雖說有人覺得它的外觀沒有Mirage漂亮,
但我個人認為Pandora如果有10組INPUT,那應該會再幫我的整體加分.
其次,亞柏利的試聽室是我第二熟悉的音響室;
而原因無他,因為可以常常聽到不同的搭配所聽到的變化,所以我常去學習.
他家絕對會是目前全台灣最認真的代理商之一;
每每有客人或國外原廠要來時,大約3天或甚至一星期前就將試聽室就定位.
所以當天我所聽到的,其實人家已經RUN了幾乎快一星期了!!
這也難怪我聽到整套GRYPHON的表現是穩健的,全無新機的毛邊聲.
至於為何不用"海神"四件式來迎接Flemming??
其實在亞柏利的空間,並不適合四件式的"海神".
"海神"在亞柏力最大的缺點就是消耗不了那龐大的低音能量;
不要對我說你多會處理,因為住家的音響室空間能比亞柏利大的沒幾間.
而且聽"海神"時,喇叭到耳朵的最短聆聽距離是5M(原廠說明書),
聆聽距離太近,壓迫感非常嚴重,而且毫無層次可言,聽到的低音除了能量大之外,其他通通不及格.
代理商是聰明人,怎麼可能讓這種錯誤發生??
就連我家女王每次在亞柏利聽到"海神"時,都說氣勢澎湃,但總覺得"轟轟響"很嚴重!!
玩音響玩到最後,是打整體戰,不是你覺得哪一個特別好,想買就搬回家(唱頭例外).
尤其是喇叭,那會是打整體戰裏頭,占%比很高的比例!!
那Pandora在前級此次占了多少%,嚴格來說不知.
但肯定的是,如果當天我聽到的整體搭配不是如此,那分數要再更高分是有困難的!!
新一代的旗艦確實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是另一個層次的東西了
有幸託將軍的福
能跟Flemming長談
這些進步可不是神話
而是無數細節的提升而來的
不過這些是商業機密
無法對大家說明
抱歉了...
將軍兄把事情寫得很生動
看得過癮
真的很過癮, 好像在聽老師說歷史故事一樣, 回味無窮
將軍兄不計辛苦大篇長談....真感謝
我在文內有所啟發
人不可抱一而終....在音響完善的追求下
不必幫蛹破繭....沒有努力以赴的蝴蝶飛不起來
將軍大對於Mephisto的描述實在太棒了,真有歷歷在目的感覺。
而能讓將軍大都能給予高度肯定,不吝讚美的Mephisto,看來Gryphon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為追求聲音的完美融合,而不得不對喇叭進行處理,這精神實在要給他學起來!
再看到〝素還真〞這句話,只能說,太威了!!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要成功就一定要付出努力!!"
不能同意再多了!!!
第一組Mephisto進入之後,改變著實不小.
由於密度更高,喇叭之間可拉得更寬,讓音場更寬;
由於密度更高,喇叭可再離背牆更遠些,讓深度更深,音像也不會變衝.
找到喇叭和聆聽位置在空間裡的最佳甜蜜點,可聽到以往不同的感受!!
那,這樣是在模擬音樂廳嗎??
抱歉,我不玩這套,甚麼第幾排,甚麼位置對我而言都是無意義的,而且是笑話;
因為我是音響室,我在聽的是儘量還原錄音,聽第幾排對我而言是"謊像".
音響室的空間再寬,也沒音樂廳寬,更何況家用音響室不夠寬的人一堆,要怎麼模擬??
那搞這麼大套又是在聽甚麼??
我的要求很卑微,卻又很難;
我只想在我有限的音響室空間裡,儘量挖出音源的最深處,儘量還原錄音罷了!!
至於"還原錄音"和"妄想模擬音樂廳"是哪裡不同??
層次夠的朋友就請自己去想吧!!
一組Mephisto+一組Colosseum的BI-AMP,是不太協調.
即使都是GRYPHON,但聲底差太多了;
只是,這卻又不禁讓人懷疑,多加一組Mephisto只推4支15"超低音是否浪費了??
沒辦法,這就是BI-AMP的宿命.
原先,我也認為可以不必,但在割破Arrakis的低音網罩時,我心裡其實就有數,再加一組Mephisto是必須的.
因為,如果我堅持一定要有整體協調的要求,那麼這是必須的.
果不其然,打整體戰裡,"一致"且"協調"是重要的一環之一.
再加一組Mephisto是浪費的,但也是"必須"的務實.
因為,我要的很卑微,卻又很難,我只想在我有限的音響室空間裡,儘量挖出音源的最深處,儘量還原錄音罷了!!
附件 17455
附件 17456
附件 17457
附件 17458
最近雜事太多都忘記請教將軍大是否有調整喇叭擺位的"比例"?
還是導入第二套曼菲斯特之後就都OK了?
音樂廳中不在乎音像, 定位等是因為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當然就不會去在乎了,
很多音響系統一切都是"那麼不自然"那就...........
一切都要先到達一個合理的程度才能真正享受音樂..........
將軍是自然成型類玩法,一切做足功夫,一切就該自然天成,毫不勉強,努力做好一切該做,不做一切不該做.......
將軍大在該做的地方是無可置疑的,私下常討論的都是他認為不該做的部分,有些是見仁見智,有些則是多餘,完全沒有必要
堅固的空間、符合大小的喇叭、多年經驗下清楚自己需要的空間處理、堅固的音響架、合理的擺放器材、流暢的線材動線、多流的專線、超出規格的地棒、不加改變諧振的墊材、只放吸震的壓材,上訴做足,沒道理音響不好聽的,唯一就是變動因素就是將軍自己的聽感調整喇叭的擺位。
器材選擇則見仁見智了,所有純A類的都是成線性功率的,大功率無法有線性性能的後級都是AB類,因A and B類偏壓設定不同,所以功率是不會成線性的
將軍大, 看了您對音響重播的感想, 借用您的版面發表一下近日心得,
上個禮拜前往國家音樂廳欣賞了NSO的春之祭,
上半場的節目是現代的打擊樂, 有兩台馬林巴琴, 兩套爵士鼓, 還有兩個軍樂隊進行曲用的大鼓 (抱歉不知道樂器名稱!)
還有鋼片! 當然也少不了伴奏的管絃樂團,
現場爵士鼓組, 敲打鋼片, 馬林巴琴那種中高頻的穿透力與活力,
只有超弩級的系統才發得出來,
如果追求的是真實感 (我的目標),
而有人告訴我小系統可以在小編制的表現上, 或者在低頻有限的前提下中得到100分的表現,
那那個人是在作夢,
即使在小系統相對應付得來的音樂類型上, 以至高的標準來看, 小系統完全沒有好處, 完全不是大系統的對手,
(當然若追求的不是真實感, 是其他的, 那就不在討論範圍內)
去聽小提琴, 只是小小一把小提琴, 但小系統能夠呈現真實的小提琴獨奏嗎? 難阿!
再講到大鼓,
超弩級的系統, 我只有在您的系統上聽到90%相似的聲音, 我再也沒有在另外一套系統可以聽到近似的聲音,
(我自己的則是完全不像 哈~~)
這兩個大鼓, 直徑應該有60公分以上吧! 15吋低音也才38公分阿!
整個音樂廳對於大鼓能量的吞吐所產生的震撼感, 以重播的角度來看,
若無法再生足夠的能量, 以及有足以容納這些能量的空間, 講再多都是多餘的
沒辦法傳達這樣的能量, 其實也形同無法傳達作曲家想要傳達的感官震撼, 欣賞音樂就是隔層紗........
可以去想像作曲家想要傳達什麼, 但永遠就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
********************************************************************
下半場就是春之祭, 大家都很熟的曲目, 但是能撥得好的系統沒幾套,
現場一聽,
唉,
家用系統要能夠有音樂廳的感受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已經不是付出金錢的問題了, 而是兩者間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錄音方法, 物理限制等.......
不說了, 以追求真實的前提下, 想要逼近音樂廳的感受嗎? 先弄一套大喇叭加大空間再說吧! 這是基本門票, 其他都是假的啦!
在家裡聽能作到比例正確(樂器的比例,sound stage的比例,高中低音的比例等等)就不容易了。隨便一架平台鋼琴,家裡音響真要作到1比1的重播,對絕大部份的人來說,很難很難啦!我個人早就放棄“現場重播”的這個目標,我只要能作到比例正確,就要偷笑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