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一下市面上存在一種機殼,power supply與主機板是隔開的嗎?但是整合在同一機箱內...thanks
可列印查看
請教一下市面上存在一種機殼,power supply與主機板是隔開的嗎?但是整合在同一機箱內...thanks
關於雙電源的供電不同步對主機板的影響,我猜測可能是指~
當使用雙電源啟動線,實際上開啟主機板上的電源開關時,兩顆電供的啟動還是有時間差,
這時候主機板在第一顆電源通電後,第二個電源通電時,會產生突波(電流脈衝","電壓脈衝),
即使電子零件本身有突波保護,久了可能還是會影響壽命吧~~XD
也許~~高級的雙電源啟動器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只是這個市場好像沒那麼大,不曉得有沒有商家專研這種產品~~@@"
想請問一下,目前的usb/1394 ddc的音質有可以超越內插式錄音卡的嗎(AES16/32):)
價格超過的當然很多:D
psycho兄,我有個小疑問,針對那些提供雙電源輸入的機子(usb,外接電供),如果我們可以透過usb訊號電源分離線,讓其電源端外接電供,
這樣的話,只要該電源端提供的電流量足夠,是否就沒必要透過機子的外接電供供電呢? 比如說小弟目前使用的TeraDak X2 圖示如下:
http://www.teradak.com/Files/Content...1764518917.jpg
方案一
:使用usb電源訊號分離線,電源端接上5v5A的線性電源,
方案二
:使用最右邊的外接電源孔,接上9v5A的線性電源~,此時usb?
二-1 使用"非"電源訊號分離的線材
二-2 使用方案一的電源訊號分離線,電源端接5V5A的線性電源
二-2 使用方案一的電源訊號分離線,電源端接5V5A的交換式電源
二-2 使用方案一的電源訊號分離線,電源端索性不接,直接靠由電源孔外接的線性電源供電
我想說的是,如果已使用方案一,而且供電部分使用足夠電流的線性電源(如 5V10A),這樣的話,是否就沒必要再考慮方案二的接法呢,或者接了反而弊多?@@
psycho大大,小弟只是CAT新手,有些地方還不是很懂請教您一下
第一 請問您的雙電源供電是一顆接主機板 另一顆接其他裝置嗎??
第二 請問您電源移出的意思是把電源(X-460?)拿到機殼外然後再用長一點的電源線接到電腦中嗎??
第三 上一頁提到鐵盒HUB可以使用交換電源再接線性電源與USB分離線 但我還是不太懂這和雙電源供電的關係 能麻煩解釋詳細一些嗎??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玩CAT似乎都會把音樂檔放在外接硬碟 但外接硬碟的轉動干擾不會隨USB線傳到主機板中嗎??
麻煩大大解惑一下 感謝
這個考量的確有道理,所以通常主要電源一定接主機板(最容易壞掉的),外加電源接其他。不過到底會有多大的損害?反正電腦用品幾年後就不值錢了.....:P
我也想知道這一點,雖然drkao派是主張內接式較佳,但是兩派CAT觀念相差這麼多,說不定我JPLAY派會有相反的結果也說不定......不過目前到是可以確定很多人推薦的 RME 9632,在輸位輸出上應該不是 MONITOR 01 USD 的對手。
這些方案必需親身測試才知道答案,尤其是我不知道你這台機器從 9V轉成內部電源是使用什麼DC/DC,這個動作可能會讓外接線性變成外接交換....:P
交換式電源很便宜,你可以先試試看『HUB分離電源接交換式』與使用 TeraDak X2 的外接電源相比,看看誰對『音色的正確性』之改善能力變大,就可以知道應該把線性電源放在那一段了!....:)
我個人是『猜測』,很可能使用USB電源分離線會比單純TeraDak X2 外接線性電源強很多....:P 因為USB沒有電源分離對USB訊號的污染實在太嚴重了。
請別客氣!!....:D
==> 第一 請問您的雙電源供電是一顆接主機板 另一顆接其他裝置嗎??
YES!第一顆『一定要接主機板』,多接其他也沒關係,先接主機板比較安全。
==> 第二 請問您電源移出的意思是把電源(X-460?)拿到機殼外然後再用長一點的電源線接到電腦中嗎??
YESY!網拍上可以買到 24PIN的主機板延長線,所以一定夠長。
==? 第三 上一頁提到鐵盒HUB可以使用交換電源再接線性電源與USB分離線 但我還是不太懂這和雙電源供電的關係 能麻煩解釋詳細一些嗎??
雙電源電供是針對電腦主機(主機板、CPU、SDD,包括PCI-E 卡),而USB電源、HUB、分離線部份是指從電腦主機的USB孔之後,所有的線路,這下子懂了吧?...:)
==>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玩CAT似乎都會把音樂檔放在外接硬碟 但外接硬碟的轉動干擾不會隨USB線傳到主機板中嗎??
有這個正確觀念非常龜毛耶!!.....:D 沒錯,線材之所以是HI-FI器材,就是因為任何污染都會透過線材傳下去而影響聲音,所以對於數位線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傳輸訊號好不好,而是線材屏蔽能不能把前端的數位污染儘力隔離到不會影響下一個器材。我想SATA線對CAT的優點也應該在這個效果:SSD雖然無轉動、但是然有很強的電磁干擾,所以仍然需要屏蔽良好的SATA線。
沒錯,外接 USB 當然還是一定會有很大的干擾!所以只有兩種方法:
第一、使用頂級的USB線。
第二、把要聽的先COPY到SSD,然後把USB線拔掉 ==> 我這個窮人的玩法!!....:D :D
第三、絕對絕對不可以因此而改用無線NAT或有線NAT!!無線或有線網路的干擾遠比你說的這個還要嚴重太多太多。
這裡有人試過用ssd組raid0來安裝系統的效果如何嗎?
RAID?這似乎會增加"多工",尤其是RAID0是依次讀取兩個不同硬碟,會增加"連續"還是減少"連續"?我投降了!而且這個測試超過我的能力了!......(blush)(blush)
我到是想到一個似的觀點:
我們使用的RAM都是 NO-ECC NO-REG 的,而『伺服器專用的DDR3』就會有 ECC REG 的,在伺服器上會比較穩定。
但是這種『穩定』是透過RAM本身多了一個資料檢驗動作而來,似乎反而增加了『多工』,所以我就懶得測試了:推測應會降低音色正確性 => 但是有可能變得好聽....:P
有有人測試過 tomhungtom 這招與我上述猜測的?....:)
DAC中的升頻器絕對不可以用!
今天使用我的便宜中國製LEMING DAC測試這個早就知道的現象,可是己經知道原理大概為何了。
這台DAC使用插卡式升頻板 CS8421,可以自行拔除,剛好讓我做出這個探索原理的實驗。
升頻板本身外接獨立晶掁,看起來是很發燒的做法。問題是,一般DAC是接CD轉盤的數位訊號,本身JITTER己經爛到起肖,這時DAC本身的晶掁與升頻板的晶掁因為性能都強過 CD轉盤,因此不容易發現升頻會有問題。
而使用CAT+JPLAY就慘了!甚至直接使用CAT+GOLDWAVE都可以得到相同現象:多跑了一組升頻,是在製造更多JITTER,音色保證變得更不正確。
所以我使用 CAT+JPLAY => MONITOR 03 US => LEMING DAC :無升頻 >>>>>>>> 有升頻,第一個音出來就不用比了!直接打爆。
再使用 CAT+GOLDWAVE(修正嚴重錯字!) => MONITOR 03 US => LEMING DAC :無升頻 >>>>> 有升頻,要多比一小段。因為GOLDWAVE的聲音當然沒有 JPLAY那麼正確,所以 升頻 造成的危害反而沒有 JPLAY那麼嚴重。我幾乎懷疑 JPLAY + 升頻,聲音會比 GOLDWAVE + 無升頻 還要差。
我更確定了:沒有明顯發現JPLAY是最正確的電腦播放軟體的,除非是drkao派CAT,否則一定是音響系統有一個環節出事啦!因為 JPLAY 太過於正確的數位輸出,是不會對任何音響加料動作手下留情的....:P
再來使用 CAT+原始FOOBAR => MONITOR 03 US => LEMING DAC :無升頻 >?= 有升頻,果然沒錯!FOOBAR輸出跟CDP一樣爛的數位訊號,升頻的加料效果開始難以分辨了。
因此我己經敢猜測這個結論了:
DAC的硬體升頻功能,只會把原本乾淨的數位訊號弄髒!聽不出來?表示你的原始數位訊號有問題啦!有可能是錄音本身就太爛、或者是CDP太爛、或者是CAT的播放程式...............
但是,升頻的缺點,應該就是發生在升頻這個動作產生的JITTER;因此,理論上給最正確的時脈,極有可能讓升頻器的效果不會這麼難看。但是到底有沒有造成『音色不正確』的嚴重問題?這下子就超乎我的能力了!因為我所聽過的升頻器,大概好歹要個四、五十萬元的等級才可以聽,完全玩不起....... (blush)(blush)
所以對於追求超值與極緻的CAT玩家,請檢查你的DAC;如果有升頻功能,請千萬一定要關掉!如果無法關掉,請換機器,因為它是絕對致命的嚴重缺陷,完全違反CAT的超值與極緻的原則喔!....:)
所以我從來不升頻,雖然可能得到一些hifi性的提升,但聲音變得不自然,更慘的是極其不耐聽,以前我也有一台DCS的CD,我也是將他的升頻功能關了。
經常看到許多網頁及報導說升頻後有多好又多好,但就我過去的使用情況,不管是cd或cat系統,升頻後都是反效果居多。
我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但很高興原來是英雄所見略同。
討論中指的是Oversampling嗎?
如果是應該不太可能不用吧? 因為現在市面上應該有90%以上的DAC Chip都是要做Oversampling的,
(可能)唯一還在量產中不做Oversampling的Chip是BB PCM1704,
如果不是用這顆Chip的, 那就...........
另外Filter不管是數位還是類比的,
在數位播放上都是需要的.......
類比Filter通常比較難做好, 但不是說類比Filter比較High End,
這是兩碼子事..........
我還是把話說白好了, 如有冒犯請見諒,
這是一篇很淺顯易懂的文章有需要的網兄可以參考:
http://www.simaudio.com/pdf/Upsampling.pdf
基本上Oversampling以及Upsampling在本質上相同多於差異,
就像我前面說過的基本上幾乎現在市面上的DAC Chip都有做, 只有差在設計者要不要改成自己寫的罷了,
舉Psycho兄有好評的兩台Dac Ayre QB-9 以及 Weiss DAC 202,
DAC 202 用的Chip是ESS9801有做upsampling,
Ayre則是自己寫Oversmpling的演算法,
這兩台的聲音各位自有公評,
同樣地Esoteric P01/D01/G-01Rb這套系統上有三種Filter的組合可以選,
FIR就是upsampling
RDOT就是Oversampling
FIR+RDOT當然就是兩者一起做,
聽感是主觀的, 但是就量測數據而言, 不做以上兩者幾乎是不可能還原遠本的波形的,
這是客觀的事實,
當然跟所有的Filter一樣, 原理相同但演算法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否則Ayre以及其他許多High End廠商也不需要自己寫)
容我無禮,
但是聽感如何並不等同於數學與物理上的準確,
好不好聽與正不正確往往隨著更多客觀因素(例如空間)上的差異而沒有對價關係.......
Oversampling跟Upsampling其實還是不一樣的。
Oversampling是同樣數據成倍數拉長計算後,變成高解析訊息,不過要看源頭資訊,成倍數計算並沒有加入訊號的問題,類似幾道圖表彼此覆蓋起來,然後再畫出一條線的概念。
如果運算從44.1到88.2是沒有大問題的。
一般的Upsampling 通常是將CD的16/44.1升級成為工業標準的24/96跟24/192,因為不是成倍數計算,所以必然有在係數或算式上做調整或補償,單就聽音樂來說,很大機會會劣化聲音。
機器如果是Oversampling通常是依照原數據倍數計算,upsampling則要看他Up到什麼sampling了。
原理差不多但是用途不同
升頻好壞還要看方法。
filter是在upsampling或oversampling後要如何計算,如數學中的四射五入、無條件進乳、無條件射去,當然結果不一樣啊
有件事情相當有趣
我在還未被MSB電到之前
想盡辦法借了許多當紅DAC來聽
所有的機器都有這現象
用CAT輸出到DAC
用上升頻都不利
如果再加上CLOCK
卻改善這現象
但是還是改變不了升頻之後比較不好
但是
如果是CDT+DAC整套西裝
卻完全不是以上結論
雖然我借了一些DAC
後來在用家那要求將升頻關閉
或是無法關閉直接聽
都沒有那種糊的感覺
有一部機器很有趣
就是EMM
單獨DAC時
開啟升頻真是不堪入耳
但是整套西裝還真好聽
可能是EMM DAC無法接收WORD CLOCK
但是整套西裝CDT跟DAC有同步
MSB老闆LARRY
在我家時
也比較喜歡將升頻關閉的聲音
因為我用CAT
我想建議先不要討論OVERSAMPLING與UPSAMPLING之本質是什麼,牽涉到太多數學了,我都頭昏了...:P
我想從『現實』的角度來談OVERSAMPLING與UPSAMPLING,比較不會失焦....:D
在音響的實務上,『超取樣OVERSAMPLING』是一種晶片,它可以不需要外加時脈,只是直接把原始訊號的010101之間,採用平均加權或其它演算法,補上多出的010101。因此它不會改變最原始的0101、只是加了中間值。到今日好像DAC晶片都有內建OVERSAMPLING,沒錯吧?
而音響實務上的『升頻UPSAMPLING』也是一種晶片,可能為了配合時下流行的96K或192K這種與原始44.1不同倍數的東東,所以它的本質是把010101的資料,重新根據另一個時脈加以重新取樣,而得到全新的010101;這全新的010101,有可能沒有半個跟原始0101是一樣的。如果升頻晶片沒有自己的時脈而借用44.1的時脈,那就是最糟的設計。
所以兩者的學理不同我完全不管先丟到一邊,以『音響實務』的現實立場,超取樣與升頻很明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硬體設計,因此聽感不同,應該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我是完全贊成 drkao 與 tomhungtom,我們真的聽得出過『音響實務上的升頻』,聲音就會有問題;可是如果是音響實務上內建於dac晶片的超取樣,問題就會小到聽不出來.....:D
有趣的延申話題是:先把44.1 WAV檔使用 GOLDWAVE轉成 88.2 再送到DAC,會是『音響實務上的升頻』聽感?還是『音響實務上的超取樣』聽感?非常有趣的!居然是出現『音響實務上的升頻』聽感,也就是進行軟體的升頻演算後,再也沒有半個010101是最原始的010101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別問我,我真的不知道也想不出來....(blush)
晶片吧,filter是解碼的一部分
oversampling與upsampling本質上都是內插啊!?
upsampling排除行銷騙人的話術之外,
應該要正名為 asynchronous sample rate conversion, 取樣頻率的轉換.......
這裡應該一堆掩到腳目的工程師吧......浮上來解答一下北
小葉,反省一下吧,你輸給臉書了,我是說速度, 這邊還在討論, 那頭就有人解答了
臉書某位不方便具名的雜誌編輯因不便多言的關係分享了一些基礎觀念,以下是原文,可能會有後續
我本人是不介意,公開論壇本來就歡迎各行各業留言,罵馬英九就會被封的邏輯不該在台灣發生,該編輯唯恐身份尷尬, 但如果沒有涉及推銷或行銷,我是不介意, 請多多發言啊
先幫忙回答一個很基礎且比較容易懂得觀念就是:
1.數位訊源內部不管再便宜或者再貴必定有Filter,只是開不開放參數給你選。多數數位訊源的Filter都從20KHz以後開始作「緩滾降」或「抖滾降」,Hi-End廠商不可能作「Cut式Filter」(Brick Wall Filter),否則20KHz or 22.05KHz以上的訊號沒了,經內調失真後,最終重播音色聽來會變暗、變笨。
2.為什麼數位訊源內部一定有Filter,因為數位訊源不管要不要升頻,都一定要「取樣」,要「取樣」,在線性時間軸內就要有取樣點,有取樣點,就會造成Pre-Ring現象,為了去除原本訊號裡頭不該有但為了讓取樣訊號在線性單位時間軸乖乖排隊的Pre-Ring,故各家晶片場都會寫出相關Filter,目前,最知名且運用最廣的舊式Apodising Filters。
至於升頻的討論,要講得讓大家懂,需要配合一些圖表,不然,用寫的,多數人恐怕會看不下去。對於升頻,我只想說:好的升頻會讓你上天堂,亂算一通、假以亂真卻反而更假的補插會讓你下地獄。
quoted from facebook from someone 讚!!
先說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DAC都是Delta Sigma Modulation的,
簡單流程如下:
附件 17608
複雜一點的:
附件 17609
總之遇上Delta Sigma的DAC就是要將PCM轉為Bitstream,
其中絕對不可能不涉及到任何頻率與位元數(解析度)的轉換的,
當然市面上也有不是Delta Sigma的Chip, 也有不做Oversampling的DAC, 稱為NOS (Non Oversampling)
各有擁護者,
High End DAC當然各種設計都有,
我還是要重申, 我認為不做oversampling波形是絕對失真的, 是鋸齒狀的,
但是好不好聽? 有人說很好聽, 我也絕對沒有意見
但是請不要說這是數學物理上的正確.......
即使聽感正確, 也是整體系統所產生的綜效, 跟DAC有沒有超取樣有甚麼關聯?!
Oversampling以及Sample Rate Conversion都是一種數位訊號處理的方法,
成功與否以及效率如何是看演算法怎麼寫的,
寫不好怎樣都有問題, 寫得好怎樣都沒問題!
大夥兒好像比較注重前端...
意外引起升頻與超取樣大戰,這會讓這棟樓歪掉,得趕快扶正啦!....:D
我的超值與極致的CAT立場,就是可以輕易聽出我所有對錄音、合奏能力等等聲音的辨別,當然是越便宜越超值。而這便宜器材的立場,從沒有看過『音響上的升頻』可以不造成音色錯誤與聲音扭曲的,能不能推薦個新台幣20萬元以下有升頻功能的DAC讓我有空測試看看?....:)
另一種便宜的方法,就是使用CAT強大的計算能力進行軟體升頻;當初drkao兄也曾經被迷惑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OS越正確、很快地就發現這種便宜的升頻還是有嚴重問題了。而我的測試結果也如此。
因此,追求超值與極緻的CAT玩家之立場,市面上所有具備升頻功能的DAC(除非很貴!),一定都要關掉或拔掉,軟體層次也絕對不可以有任何升頻功能,否則就會無法極致了。這個結論是很現實的,與升頻或超取樣真正的意涵無關哩!....:P
同理,我真要嚇人了:
請問大家下載或購買的192K高解析檔,是真正的原生192K?還是以44.1母帶進行軟體升頻成192?後者保證會發生 192遠遠不如 44.1 的慘劇!應該有人己經發現、暗中吐血了....8)
另一方面,小葉自行錄音時我就提醒過了,不可以拿192K母帶數位降轉成 44.1啦!應該是使用 44.1 重錄 192K播放成類比訊號,而得到44.1數位母帶。因為當我使用強大的CAT確保數位訊號的正確性後,我發現 D/D 轉換的失真有可能比 D/A=A/D 還要嚴重!學理上當然完全說不通,但是實務上真的有這種現象 ==> 可見我們對數位聲音訊號的理解恐怕還是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