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激動什麼啦,我不是說‘過去’了,之前很多討論已經分的很清楚了。
我都還沒有對號入座,怎麼就被 chsiang 搶先一步了?....:D
我一向都是鑑聽、中性甚至『絕對正確』的主張者,所以上來回應一下....:)
在我看來,我們還是『不要去管』到底什麼叫做中性、正確,直接回到個人主觀但是普遍的『心理現象』吧!
凡是可以清楚分辨樂器發聲特性、音色特性、合奏音色,演奏家的實力、錄音的方法,就是我所謂『正確』(中性、鑑聽)的音響。具體的行為指標就是:只要使用這種音響,就算全套只要兩萬元,我自己就可以挑戰盲目測試二十幾個演奏版本,直接說出其錄音特色與演奏水準(最高紀錄是還可以猜中演奏家性別!)。相對的,有些音響器材,即使只是一段極高價線材(甚至只是喇叭擺位不當!),放在千萬音響中,就可以讓我猜中錄音特色與演奏水準的能力大幅降低,這就是『不夠正確』(不夠中性、不夠鑑聽)。
追求這種分辨能力,其過程的確有可能走向過份偏重高頻或解析的問題;但是只要一直走下去,最後就可以走出一條路來。
因此,如果聽音樂的目的不同,的確會造成對音響的鑑聽或中性一詞各說各話;但是,因為傳統文化的習慣,很多愛樂者聽音樂的本質其實跟我完全一樣,但是會『不由自主』高舉他只是聽得爽而己(因為在現有文化中這樣講才不會被圍剿),所以我會用比較強烈的字眼來強調我這個聽音樂的立場,讓更多人可以脫離錯誤文化習慣的宰制....:)
個人覺得發燒的過程更為重要!!(但絕不是孤芳自賞~自成一派)
HIEND標準???stereo sound上面的唱片演奏家的器材與空間不見得有多驚人~~多精準的數據
但為什麼去探訪????不過好像能上去的演奏家八成年紀都不小了(ro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