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兄所說錄音聽感上的自然與不自然應也可解釋為真與不真(或擬真度的高低)
單一樂器發聲時的確是該有明顯確實的定位表現,但聲音的表現絕對不會僅只在一個點上,錄音裡頭該有的細節仍包含了空間裡所產生的殘響亦或堂音,對於常聽真實樂器演奏或現場演出的人來說更容易發現與體會這種所謂的自然與不自然
至於"好聽"與"難聽"
大多數人所謂的"好聽"其實相當容易達成,至於要達到psycho所謂的好聽,我只能說 "保證TMD搞死人!"
可列印查看
psycho兄所說錄音聽感上的自然與不自然應也可解釋為真與不真(或擬真度的高低)
單一樂器發聲時的確是該有明顯確實的定位表現,但聲音的表現絕對不會僅只在一個點上,錄音裡頭該有的細節仍包含了空間裡所產生的殘響亦或堂音,對於常聽真實樂器演奏或現場演出的人來說更容易發現與體會這種所謂的自然與不自然
至於"好聽"與"難聽"
大多數人所謂的"好聽"其實相當容易達成,至於要達到psycho所謂的好聽,我只能說 "保證TMD搞死人!"
舉例而言,
這陣子入手的 speaker cable,讓小弟天翻地覆,
發現連空間也得變動..
猜測新器材有不太相同的發音頻率,也有不同的能量.
所幸空間和系統己熟化而敏感,
希望不會花太多時間.
多謝 martin 網友的指教!
我對史老「狂想曲」之LP的聽感,是發現『樂器發聲不能迷漫在整個音響空間』(被框住)、『在鑑聽式的音響系統,第一小提琴貼著喇叭發聲』,如果這種唱片是三隻麥克風,再以三軌母帶混成兩軌;那必定三隻麥克風彼此距離非常大、而且三轉二時二個聲道的音量是時時變動的(這是後製),才會造成這張LP的聽感如此接近多麥克風後製混音的聽感。真相是否如此我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不知那個高手可以找出相關資訊?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聽感』,因為這種唱片給我的聽感是很奇怪的...:)
海飛茲的『LP』聽起來會很冷,一定是音響系統有問題;前面很多網友都提出極佳見解,我就不必添足了
但是你說的是『CD』吧!那問題就大條了,因為海費茲的CD本身被我列入唱片公司自干墮落的最佳明證:大家都說海費茲冷峻,所以CD製作時『故意修飾音色而產生冷峻感』;如果聽這種CD而不冷的,那極可能是音響系統本身有美聲加料傾向...:P
我在 michaelwmwang 家播放 CASCAVELLE 出版的 193X 海費茲 MONO錄音,這麼老的錄音,CD製作沒有亂來,聲音一點都不冷;而且我有一大堆海費茲CBS的老版位CD,每一張的音質比起 CASCAVELLE 都是扭曲的。由此看來,steven041612 你也許優先得考慮這些CD本身音樂訊號就是有問題的。
但是要搞死 musk 應該很不容易,一定要想辦法搞....:D
我第一次聽到『能量淤積』這名詞,我是把 harrisonlin 形容的這種情況稱為:喇叭(或其他器材)把60HZ以下濾掉並增增加60HZ的音量,請問『能量淤積』這詞是通用的還是 harrisonlin 大大發明的?如果是後者,又要向 harrisonlin 借用了....(blush) (blush)
看到主角 hojuiyang111 為了一個線材問題就辛辛苦苦地重新搬動、配置音響室,這真是科學級的發燒達人啊!軟體派也要如此加油!...(clap)(clap)(clap)
意思是一樣,些許差異解釋不同.
訊號本身不會濾掉而是集中於60.因為聽出來是很大能量,只是看多少,訊號越多能量越大,只是看哪些個環節影響到.
音場低音就是糊啊!混亂!亂跑!影響整體聲音.許多人根本不了解,當然聽不出問題點,以為這是駐波.
舉個實例:有位好友去一位網路上很知名的樂友家聽,以前那位樂友說自個有駐波,那時從圖片我就說喇叭後牆是落地
窗怎麼可能有駐波,低音都流掉了怎麼可能.朋友聽回來後描述說沒有低音問題,因為那位樂友沒低音,所以當然沒有駐波啦!那產生更多的問題 低音的所有東西跑哪去了?消失了嗎?是機器 線材 墊材 空間 電源問題?最後想一想沒有低音 那音場不是看到飄啊飄啊!
能量淤積是個人解釋啦!是不是通用我也不知.
補充:不要叫我大大,這不是平常人的我 所受的起,3Q.
我在猜,harrisonlin兄所謂的『飄』,會不會是指聲音的『結實感』,或者說是『厚度』(這又是一個極容易雞同鴨講的形容詞)。
我來試著用唱片來定義這個『能量淤積』問題,同時用 LP 與 CD 來定義:
聽LP的發燒友應該都有卡拉絲的《卡門》吧?這張可是超級發燒錄音,只要放第一張唱片的第一首之前面,就要注意了:
第一、這一段的低音大鼓節奏是全曲中低頻最沈之處。
第二、如果『能量淤積』高於150HZ(數據是大概推測,沒有實證),將聽不到這個最沈的低音。
廉價的全音域、修飾過度的音響系統、新出版的CD...通通是這個問題。
第三、如果『能量淤積』高於120HZ(數據是大概推測,沒有實證),會把低音大鼓聽成『低音大砲』。衝擊感很強可能很爽,但是會累而且不耐聽。
第四、如果『能量淤積』高於80HZ(數據是大概推測,沒有實證),同時兼有衝擊感與超低頻的撫摸感,己經可以好好聽音樂了。但是不會有『超低頻的擴散效果』(定義請參考『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 』)。
第五、『能量淤積』減到最低,就會有『超低頻的擴散效果』了。
我先說第五點的嚴苛要求:
1、當然要有專屬音響室與頂級音響。
2、若是LP,當然一定要首刻版,再版與重刻版完全不行。還有,至今沒有聽過任何一顆低於10萬元(至少要 ORTOFON SPU85 或 MC7500) 之價位的唱頭可以沈到這麼低而不會『能量淤積』,。
3、若是CD,請放棄這一張唱片改用我推薦的新CD;因為實在太難買到第一版CD,買得到之價格也可以買更多好CD了。而只要不是老德版,超低頻效果就通通鐵定消失。
最後,我的中壢音響室『當然』無法達到第五點,雖然有老德版、音響還可以,但是音響室不夠『長』,這張CD的超低頻不夠多,所以『能量潰散』了....(sweat) (sweat)
恭喜何大!(clap)(clap)
雖然我的音響系統比起何大很普通,但是也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但找到系統臭蟲,最小都一定得重新擺位,然後天翻地覆.....:D :D :D
先在這做個記號....真慚愧,都還沒開始看就十多頁了,何大的魅力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