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這樣嗎?
http://www.neutrik.com/en/xlr/emc-series/nc3fxx-emc-b
可列印查看
還說不是專家?下次不知道又可以教我們什麼重要知識,拜謝領受下來了!....%304c++
1、我還沒有能耐直接從電路圖『看出』DAC設計理念啦!我都是用聽的,而這台 PS DAC 我沒有聽過.....(blush)
2、MAC 因為無法 JPLAY,又不能樂之邦,我的確己經放棄了..... (blush)
3、金士頓 1866 原始是幾V我不知道,只是我的BIOS原始設定是 1.5V;我經過測試後,決定升壓到 1.6V。要提醒『升壓』這觀念剛好是 JPLAY派CAT與高醫師派CAT的『基本差異』,目前還不知誰優誰劣,但是很肯定的是:使用JPLAY派,一定要升壓;使用高醫師派,一定要降壓。
附帶一提:BIOS 的優化很簡單的,只要把所有 AUTO選項通通變成固定數值就好了!...:D 所以我才會不知道原始V數倒底是多少,因為我的BIOS設定是禁止主機板根據記憶體內資料(XMP)進行記憶體參數的更動,而這是優化BIOS最重要的觀念:絕對不能AUTO!....... (giggle)
1.如果小弟入手的話可以找機會界您試聽看看~畢竟我對他的電源處理相當有興趣(因為我需要帶著DAC啪啪走得~不可能所有地方的電源供應都是乾淨的)
2.因為小弟使用的錄音軟體都是for mac的~所以對於ddc才一直拿不定主意
(不過既然mac也無從交叉測試~那也只好認了)
3.剛剛去kingston官網查了一下~ HyperX PnP預設時電壓是1.5 , HyperX Predator 有1.5以及1.65版本; 這版本是給超頻玩家使用的~時脈最高2666
低電壓LoVo預設是1.35~只有1600時脈~官網在lovo敘述寫說:
1.35V (低)運作電壓十分適合 HTPC ; HyperX LoVo可減少運作時的熱能產生,並降低環境噪音,因此在電腦運作或是使用家庭劇院時更為安靜
再來是一般的記憶體預設電壓都是1.65
有趣! *39
請問達人們~
線材長度會影響聲音嗎?
數位同軸線、類比訊號線、喇叭線和電源線有推薦的長度嗎?
一直掛念這篇文章有好好回應....(blush)
我發現很早就有人(也許就是你?)談到聽覺心理學中的歐姆定律,我查了一下資料卻覺得有些問題。不過先把這個定律丟到一邊,想先分享對於『聽覺』『心理學』的正確觀念。
使用心理學、就算是最符合自然科學的生理心理學,都得要小心心理學有些重要特性;以聽覺心理學來說,所有的心理學結果,至少都要區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求同』,一類是『求異』。
例如說,MP3 的破壞性壓縮原理,就是『求同』心理學,透過真實科學實驗,發現一個音之後伴隨的另一個音如果刪除,受試者會『不容易發現』被刪除了,所以可以刪除掉不影響音樂的認知。
因為我們都是HI-FI族,要說聽不出MP3與CD的差異簡直是不可能;但是再怎麼爛的破壞性MP3,照樣可以得到起碼的錄音分辨能力或演奏分辨能力。所以MP3的破壞性壓是一種『求同』心理學:知道MP3與WAV絕對不同,但是尋找勉強讓它們聽起來相同的方法,當然對於受試者的聽力要求是很低的。
什麼是『求異』心理學呢?很簡單,人耳能不能聽到192K HZ就是求異心理學。直接出現192K HZ,打死都不會有人聽出來;但是如果出現兩個鋼琴聲,一個有192、另一個沒有,分辨兩者是不同的,那就會有很多聽力強悍的人聽得出來了;如果出現有92的鋼琴就電擊,沒有192的鋼琴就不電,那就算是白痴都可以擁有分辨 192的能力。這就是『求異心理學』:明明完全相同的東東,硬是要找出人類無限能力下的差異來。
在我看來,『聽覺心理學中的歐姆定律』很明顯是求同心理學,本身可能就像MP3原理一樣是正確的,但是用在HI-FI音響發燒族可能不是很恰當了。我查了一下找到這篇論文: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297132704n317884/
它最後的結論認為『...........Since complex sounds are not perfectly analyzed in the elegant manner prescribed in Ohm's acoustical law, a major task of future research is specification of the additional. 』
所以我原先的解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囉!......(giggle)
而上述三個影響音色知覺的因素,本身夠不夠嚴謹是另一回事;重點是解釋為什麼我一看到『方波內JITTER』造成背景躁音增加,『卻』會立刻想到造成音色知覺不正確;這個態度與我常聽背景嘶聲強烈的192X錄音看起來完全矛盾,而我追究學術是要說明我可沒有矛盾、很正常的.....(angel)引用:
(1)頻譜的泛音列和基頻的組成,(2)泛音列之相位和基頻的相位之關係,(3) 初始部分的包絡線和時間等三種參數的比較有關。
其實這些涉及知覺心理學的研成果之應用與解釋都要很小心,最常見的嚴重謬誤就是人耳只能聽到44.1,另一個常見謬誤的是人耳對高中低頻的不同感受曲線。甚至很多專家本身雖有心理學博士水準,那也不見得知道如何正確應用在音響知覺上哩!因為他會搞不清楚應該是『求同』還是『求異』。
竹東杜先生對於樂之邦 01 USD 提供一個非簡單而快速地增加『方波的SLEW RATE』從而得到『減小方波內JITTER』之正確聽感的方法,就是把 01 USD 的所有數位輸出,除了一個同軸輸出外,通通剪斷不予通電。沒想到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就可以得到驚人的改善效果了!..... (clapping)
不過我實在越來越好奇 bchsieh 你的聽感與器材了!那一天約到黃大店裡交流交流?還是要我首度開放居家髒亂至極的客廳來邀你帶你改裝器材來一起玩?....:D :D
1、真是謝謝了!不過要小心我不小心丟掉無法還你了!.....(giggle)
2、MAC........真是沒輒了....(blush)
3、金士頓 LoVo記憶體 1.35v的,高醫師他們有人試過說聲音不好,這個我相信所以不試了。理由也很簡單:電腦產品,最高品質的一定都是拿來以最高頻率使用,才可以賣大錢哩!lovo那麼便宜,我第一個就不敢相信了。
原則上,CAT 什麼都是買最貴的,通常八九不離十。連 USB HUB 都一樣!拿市面上一千多元的 USB HUB 跟我強烈推薦的 USBGEAR USB HUB相比,完全是 LP 比雞腿地那麼誇張。
我認為『必定會有影響』,但是除非預算無上限,否則不要去理它。
為何呢?很簡單,假設 AQ CARBON 1.5 M > 1.0 M 好了,但是升一級的 AQ COFFEE 就算只有 0.7M 還是 >>>>>> AQ CARBON。線材本身的體質最重要,其他只是小事。
又假設紅白線 0.7M > 1.0 M 好了,隨便一條幾百元的 T-LAB線就算 10.0M 也比紅白線強之太多。
所以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在長度剛好夠用的前提下,所有錢都砸在線材本身的升級才是重點,其他都是小事、甚至是完全不重要的小事。
嗯!Psycho大,192KHz的鋼琴聲?您是指諧波嗎?24bit/192KHz sampling rate 的鋼琴錄音和其它的錄音編碼的不同我也許聽的出來;192KHz的聲波,我肯定我聽不到。
關於這點, 小弟有自己的想法.
小弟認為, 人耳絕對聽不到192KHz. 但為什麼192KHz取樣的聲音和44.1KHz取樣的聲音, 聽起來仍然不同?
很簡單, 舉例來說, 22.05KHz的正弦波, 拿44.1KHz來取樣. 如果運氣好, 剛好取到波峰和波谷, 原始波就可以被完整取樣.
但是事實是, 絕大部分的時間, 44.1KHz的兩個取樣點, 不會剛好落在22.05KHz的波峰和波谷, 所以取樣後的波型就整個走樣.
更甚者, 如果運氣很不好, 44.1KHz的兩個取樣點, 剛好取在22.05KHz的零點, 那麼就什麼都取不到 (也就是沒聲音).
相對的, 如果是用192KHz來取樣22.05KHz的正弦波, 雖然也是不盡完美, 但至少一個週期可以有超過四個取樣點, 不無小補.
所以, "人類聽不聽得到192KHz的聲音" 和 "192KHz取樣和44.1KHz取樣, 聽起來會不會一樣", 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當初CD會設計成44.1KHz取樣, 一方面可能是當時在容量上的限制, 另一方面, 原設計者可能犯了以下兩個錯誤:
1. 使用Nyquist theory去設計取樣頻率. 但Nyquist theory只成立在"連續不斷的相同頻率和振幅組合"的條件下, 也就是聲音不會隨著時間改變, 才有可能完整的回復原始訊號. 但是音樂是隨時在變化的, 如果只用Nyquist frequency去取樣, 根本沒辦法取得足夠的資料來回復原始訊號.
2. 低估人耳對高頻音色的鑒別度.
歐姆定律主要是說, 人的聽覺就像是頻譜儀, 可以分析出混和頻率中的各種純音, 但不能分辨各純音之間的相位差別.
您提供的這篇論文, 似乎年代稍微早了點. 小弟也有找了幾篇比較最近的書以及論文來看, 有以下的結論.
歐姆定律不一定在各種狀況下都成立, 但不能成立的情況, 是 1. 當兩個頻率很接近的時候, 人耳會無法分開這兩個純音的頻率, 而所聽到的聲音的頻率, 會是介於這兩個頻率的中間頻率 2. 當兩個頻率沒有很接近的時候, 人耳除了這兩個頻率以外, 還會聽到其他頻率的聲音, 而這些無中生有的頻率, 跟原始的兩個頻率相關. 3. 在特殊情形下, 人耳會聽不到混和頻率中的某些頻率 (遮蔽效應).
所以歐姆定律出問題的地方在於, 人耳有時會聽到不存在的頻率 (狀況1,2), 而有時會聽不到存在的頻率 (狀況3). 但是在各種情況下, 人耳都是無法分辨混和頻率中各種純音的相位差別. 所以 "(2)泛音列之相位和基頻的相位之關係", 還是不成立的.
非常感謝教授您的邀請, 小弟受寵若驚. 只可惜小弟最近工作上實在忙不過來, 就等幾個月後如果能夠稍有喘息機會, 一定至新竹拜見.
讓 bchsieh 兄誤會了, 不好意思! 我的看法跟您一致, 在演講會上我也曾提出異議.
我是指請那位年輕人多研究研究......容小弟再修飾一下前面的用辭, 還望海涵. (giggle)
這裡 k 與 b 你們兩個都想歪了.....(giggle)
我所謂的 192k hz,沒錯,就是指一個192k hz的聲波(正弦或方波隨便);直接偵測一定聽不到,但是添加在另一個聲音,比較『有沒有添加192k』就比較容易辨認出來,我才會說這是一種『求異的心理學』....:}
而 b 對取樣理論的精彩論述我則是完全同意喔!只是跟我要講的現象關係不大。
至於泛音與基音之間的相位問題,等我再找找論文吧!真是要命,最討厭閱讀原文論文了;大學聯考我才考『八』分,如果有低標就上台大醫學系了!至今我還是背不起十二個月份的英文單字說.....(blush)
幸好心理學讓我確定,閱讀原文書不是語言翻譯的語言歷程,而是假設檢驗的思考歷程;所以英文程度再爛,『完全不影響』原文書的閱讀與理解喔!這也是『求異心理學』嚴重違反我們的直覺之有趣現象。
另一個作法是,在一個可聽頻率(比方說120Hz)的正弦波上面加一個192KHz的正弦波,這個用訊號產生器應該可以作的出來(我很久沒摸這些玩意兒了,不是很確定)。把這個合成的訊號和另一個120Hz的正弦波比較,如果聽的出兩者有不同,那麼Psycho大說的就有可能成立。
我個人猜想是聽不出來. 根據Wiki的說法http://en.wikipedia.org/wiki/AM_broadcasting,有些長波的AM電台的頻段是153-279KHz。如果,人當真聽的到192KHz,那住AM電台邊的人怎麼辦?
話說小弟買了這個usb hub來接03usd
http://shopping.pchome.com.tw/DCAD4M-A58247666
目前電源分離線跟電供都還沒買
直接連上HUB並且插上DC後感覺聲音就有不少的進步了的說
首先向其他讀者解釋一下:
我為什麼要一直談心理學的話題?因為我們玩音響通常訴諸主觀感受,另外有少數人懂得看客觀測量數據;然而客觀測量數據如何『正確地』對應主觀感受,這就是心理學的範圍了;也就是說,越懂得心理學思考方式(不見得需要擁有專業心理學知識!這是一種通識的能力而不是專業的能力。),就會越懂得如何選出『有意義的客觀量測資料』來『正確地得到對應聽感』,這樣子很多音響現象才有可能客觀討論.....(angel)
所以我再繼續分享一下心理學對於 192K HZ 的想法:
你個想像的實驗出了兩個很大的問題:
1、消掉 192K 以上的 HZ,『不代表』音波就不存在任何 384K HZ,而是變成『不正確的384 K HZ』。例如說使用極強的低通,讓192K 以上被削平了,其實是出現了不正確的 384K、576K、768K....才能組合成一個削平了波峰的 192K。
因此在你這個想像實驗的兩種情況,受試者照樣聽到 384K,只是前者是正確的 384、後者是加料的 384;OK,這個實驗的結果,不是人類是否能偵測到192K以上的384K,而是『分辨正確的或加料的384K之能力』。
而我猜測,只要播放加料384K就給電擊,播放正確384K不電擊,我就敢保證受試者一定分辨地出來!因為人類感官的『分辨力』強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可怕地步。我們常常認為的44.1K限制,是『不正確的心理測量方法』與『只重視偵測力但是忽視分辨力』的雙重違反心理學知識,所造成的嚴重謬誤。
你猜中了我想像的實驗!而且我懶得翻原文論文了,掛保證一定有人做出類似的實驗結果啦!因為類似的心理學現象太多了。
但是你猜錯了.....你認為的『聽不出來』就是我所謂『只重視偵測力但是忽視分辨力』,直接偵測 192 K的有無是極難,就算電死了可能也無法偵測;但是分辨有無添加192K就較為簡單太多了。還有,192K的分辨力的確比較『累』,人類先天是『懶得』進行這麼辛苦的認知耗能行為的;所以只有『逼』人面對才會展現真的實力,這就是我前一段說的,用電擊!把人逼得不得不進行這麼辛苦的認知耗能行為,我就敢掛保證一定可以分辨出來!....(giggle)
多謝分享聽感!......(clapping)(clapping)
基本上我發現HUB插上自帶DC電供會有『吃動態』的危險;不過,12V的 USB 3.0 HUB 之特殊供電,也許會減小這個問題也不一定......(angel)
大哥!前端如何不論,先研究看那種喇叭單體可以精確的再生出192k的震動頻率再說吧........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0.png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0.png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0.png
應該影響的是20hz~20khz內的聲音變化,
有如加了個50khz的超高音影響的也是20hz~20KHZ內的聲音變化,
那應該不是50k的影響,應該是還是超高音還有發出20k以下的聲音也許db值不高但還是存在.................
論文找到啦..
http://jn.physiology.org/content/83/6/3548.full.pdf
非常精采. 大致的內容是:
用四個聲音樣本做測試:
(1) baseline (也就是環境噪音)
(2) LCS (只有22KHz以上的高頻音)
(3) HCS (只有22KHz以下的聲音)
(4) FRS (全頻音, 也就是LCS + HCS)
播放用的器材, 頻率響應可以維持平坦到至少100KHz以上.
檢驗有沒有聽到的方法, 是使用EEG(腦電波), PET(利用正子攝影做顱內血流監測) 去測量腦部活動.
不用看內容, 直接看圖3, 5, 6.
baseline 和 LCS 幾乎沒差別, 意思就是光聽高頻音, 跟聽環境噪音是相同的... 也就是聽不到的意思.
但HCS 和 FRS相對於baseline都有很大的變化. 有趣的是, FRS的變化比HCS的變化更大.
也就是說, 聲音中有沒有22KHz以上的聲音, 腦部的反應是不同的.
這個實驗結果, 印證了蘇教授您的論述. (blush)
另外以下這篇論文, 是用超高頻25KHz~39KHz去遮蔽高頻耳鳴.
http://www.tinnitus.vcu.edu/Pages/Ul...%20Hearing.pdf
意思就是說, 超高頻會影響20KHz以下的聽感.
文中也有提到, 耳聾的人可以偵測得到超高頻, 而一般人也偵測得到超高頻.
用"偵測"是因為, 超高頻應該是經由頭骨和顱內震盪去偵測, 而不是耳膜"聽到"的.
此文的引言也說, 人是不是聽得到超高頻, 在過去幾十年來被反覆推翻了十多次...
真有趣..
你看看你,老師講的都不聽,丟筆!.......(giggle) (giggle)
再嚇你一跳:我可是從來都沒有看過這些論文的,完全是憑我實驗心理學基本觀念的理解,就『推測』一定存在這種論文與成果,只是『懶』得去做實或查詢論文(所以我絕對不是好學者(blush))。
(1) baseline (也就是環境噪音)
(2) LCS (只有22KHz以上的高頻音) ==> 這兩者幾乎沒差別,我傾向是實驗方法造成的。
因為測量受試者腦波的反應,只是單純測量受試者『聽到』聲音刺激時的腦波,這是正常人、普通人、對音響沒有強烈喜好的人 之腦波反應。
而我們發燒族就不同了,我們對聲音刺激有強烈喜好反應,這種等級有可能如同『凡是出現LCS就給予電擊』一樣的情況,這時極有可能(我猜的) LCS 與 baseline 將會出現顯著差異。
所以我一向認為心理實驗要對照我們瘋狂的發燒友,應該是選擇被制約、甚至是被電擊的那種實驗結果,比較符合『正確』的發燒友,也就是聲音的辨別力特優。相反的,如果一個發燒者其聲音反應與正常人無異,我不會他很正常,我反而會認為原來他玩音響都是玩假的、完全無法品味聲音之美......(giggle)
今天跑去 rendzaw 店裡測試他最新改裝成功的 pioneer bdp-150,真是再一次幫藍光機翻盤,幸好我精心調整的CAT還是常勝。不過重點是 rendzaw 發明的『轉盤加led光照』之密技,說穿了很簡單,但是能不能聽出led要選那種顏色、往那裡照才有最大效果,這就考驗著你是不是一個聽出聲音改善如同被電擊的人了。
我要求黃大不准告訴我何時 led 是開、何時是關,使用前述『雙鋼琴測試檔』的cd一放,嗯!現在的鋼琴高音有十多種不同音色;ok,下一情況,鋼琴的高音雖然好聽但是只有一種音色,ok!答案出來了,前一種是有加led,後者沒有。bingo!當然一定猜中,本人可是自豪擁有黃金雙耳的......(angel) (blush) :D
因此我才會說,玩音響玩到瘋、玩到精,真的就像被電擊制約了一樣,所以看待心理學測量結果就得更嚴謹一些....;)
不過 bchsieh 居然認真求知到去翻這種論文,太令人佩服了!受我一拜!....(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如果只是要測20KHz左右的聽覺,倒不用那麼麻煩。 美國的學校規定在上課時間行動電話要關掉,有些小孩不是都用很高頻的電話鈴聲?因為老師聽不見那些高頻但是小孩可以聽見。叫家裡小孩弄這種鈴聲來,很容易就可以作single blind的實驗了。
小弟的想法又一次跟您不同. 小弟覺得用測量腦活動比受試者自己說有沒有聽到準確得多.
小弟猜測, 無論是不是發燒友, 聽到LCS的腦活動反應應該差不多, 但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真的聽到, 就可能差很多.
另外, 這個實驗, 並不能證明人真的能"聽到"22KHz以上的聲音, 只能證明22KHz以上的聲音, 對人類的聽覺有影響.
以上的結果讓小弟想起前幾篇小弟找到的, 有關歐姆定律的論文. 文中提到歐姆定律不一定成立, 因為人耳會聽到不存在的頻率, 而這些頻率會跟相混和的頻率有關. 後來小弟又找到一些文獻, 發現歐姆先生在1843年又修改了歐姆定律, 說人耳除了原來的頻率以外, 還可以聽到這些頻率的諧波頻率. 因為在1832年, Hallstrom先生發現了, 如果原始頻率為f1和f2, 人耳可以聽到除了f1和f2以外, m * f1 + n * f2 和 m * f1 - n * f2的頻率, 而m和n為正整數. 小弟就在想, 上面這個實驗結果是不是這些諧波在作祟.
例如, f1 = 30Khz, f2 = 9Khz.
如果只播放f2, 那人耳只能聽到 9Khz.
如果同時播放f1和f2, 則人耳能聽到f2以外, 也許還能聽到
f1 - f2 = 21Khz,
f1 - 2*f2 = 12Khz,
f1 - 3*f2 = 3Khz,
2*f1 - 5*f2 = 15Khz,
2*f1 - 6*f2 = 6Khz, 等等的頻率, 而這些頻率都在22Khz以下.
所以可能就如新竹黃大所說, 超高頻是聽不到的, 但會影響22Khz以下的聲音.
這一點是我的行文讓你誤解了.......(blush)
『用測量腦活動比受試者自己說有沒有聽到準確』,這個當然正確;而我的意思是,照舊使用『測量腦活動』的方法,但是出現 baseline 時無電擊,出現 LCS 給電擊;多次制約後,照舊使用『測量腦活動』的方法,將會發現兩者的腦波反應差異變得非常巨大。
其實類似的實驗論文我有看過,只是忘了是那篇了,而且是視覺而不是聽覺。依稀記得是:多次以1/1000秒出現一面約100個英文word之文章的畫面,其中只要出現一個目標字(例如說:psycho),受試者就會被電擊。結果受試者完全不知道他被怎麼了,只有腦波明確知道:一但看到了 1/1000秒中 1/100的字是psycho,腦波馬上有強烈巨大的反應;但是受試者當然完全不知道他到底有什麼反應,頂多只能回答:莫名奇妙有些緊張。
這時就可以『猜想』來回應你所謂的『192k影響到22k以下』的理論可能是不正確的了。
人的耳膜會隨時聲波的頻率進行振動,而有內耳的基底膜會以物理力學傳送這個振動,然後有細胞會偵測這個振動;但是耳膜是機械反應,所以物理上的猝發反應現象完全會發生在耳膜上,因此漣波失真、互調失真....都會發生在耳膜,當然也會發生在聽覺,因此你的理論在此似乎是『正確』的。
然而從上述閱讀實驗看來,人類感覺系統的反應能力還真的不是普通快,而是么壽快、快到無法測量的巨大;依此而論,偵測 192k hz 相形之下反而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我之所以一直認為 192k、10000k.....都很重要的原因。
而你的實驗稍稍修正就可以證實我們的推論了:
例如, f1 = 30Khz, f2 = 9Khz.
情況一:如果只播放f2, 那人耳只能聽到 9Khz.
情況二:如果同時播放f1和f2, 則人耳能聽到f2以外, 也許還能聽到
f1 - f2 = 21Khz,
f1 - 2*f2 = 12Khz,
f1 - 3*f2 = 3Khz,
2*f1 - 5*f2 = 15Khz,
2*f1 - 6*f2 = 6Khz, 等等的頻率, 而這些頻率都在22Khz以下.
再多加一個情況三是,播放 f3和f2,
f3= 21khz(與f1-f2相同的db)+ 12khz(與f1-2*f2相同的db)+ 3khz(與f1-3*f2相同的db)+.....依此類推。
再看看受試者能不能分辨情況三與情況二,就可以知道答案了。而我當然相信一定可以....:}
而我們這些討論,最重要的收獲,就是『聽不聽得到』不能當成音響的判準!......(giggle) (giggle)
我們常說耳聽為憑,問題是,耳朵到底有沒有聽到,完全不可靠,不如測腦波還比較準哩!所以 kevintran 真該打屁股,還在說能不能聽到 20K的手機鈴聲?聽到,不見得聽到音響的192K表現;聽不到,也不見得聽不到音響的192K表現哩!所以就算我們以後老了,耳朵退化成只能聽到10K的高頻;請等一下!就算是老耳朵,192K還是重要地很!老人當然『聽不到』10K以上的高頻,問題是他可能照樣可以得到192K的聽感呢!
我使用最頂級的 CAT + ESS9018 DAC,重聽蕾菲布在 80多歲(9?)錄下的佛瑞,更是被嚇死了!我可以聽到她非常仔細地把鋼琴聲音分成二十多組樂器,使用二十多種坅的音色來詮釋這種首音樂;而且我還可以預測她在何處將會使用1/20的該種音色,說明她是有意識去控制的。
而這二十多種音色的變化,只有對超高頻有絕對的辨認能力,才可能有如此精準的控制能力;而人家己經80多歲了......因此從現在就訓練自己的耳朵,永遠只聽最正確的錄音;就算以後一隻耳朵襲了、8K以上都聽不到,照樣可以好好享受只有 192K才能享受到的音色藝術啦!.......:D (angel)
還有,人類知覺系統的可怕還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上述這些漣波失真、互調失真應該都會被大腦的運算所消除。
我們的眼睛之視覺是由視網膜上的感覺細胞決定,可是有很多感覺細胞前面是血管擋著的,按理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應該是『隔著網子看世界』;使用生理測量的結果,也反映視網膜上的神經衝動真的是『隔著網子看世界』無誤。結果還沒有傳到大腦,只不過傳上了一級,『隔著網子看世界』現象就不見了(神經生理測量不到了)。
而且別忘了,我們的微血管不是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上!有事沒事就是斷一下、改個道、或增生一點;因此眼前的網子是一天到晚都在變化的,結果我們的大腦仍然可以快速因應立刻讓我們完全看不到任何網子,想想看我們的知覺系統有多麼可怕的運算能力!相較之下,偵測1000k hz都只是小事一件而己......:}
還有,你這麼好學,麻煩幫忙我與 rendzaw 進行另一個關鍵研究,我可以贊助你研究經費喔!.....:D
我們玩 CAT 現在遇到最可怕的瓶頸,己經確定是 SPDIF 這個爛格式了!CAT + JPLAY + USB解決方案 +MONITOR 03 USD 己經天下無敵,但是從藍光機改裝經驗與樂之邦本身的 md30 dac之經驗看來,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 spdif這個垃圾界面。也不必動到你先前分享的理想DAC與時脈,只要能讓 03 USD => DAC 之間是跑 I2S 界面就足夠了。
依你對電路的理解,設計個改裝圖再交由 rendzaw執行應該很簡單吧?而我贊助的研究經費都是使用『第一版cd』來計價的......(blush)
小弟手上沒有03 usd, 但是根據以下網頁:
http://hifiduino.wordpress.com/category/usb-audio/
03 usd並沒有把I2S的線路接出來, 但是03 us有.
這是03usd的圖片:
http://hifiduino.files.wordpress.com...usdinside3.jpg
這是 03us的圖片以及接出的I2S:
http://hifiduino.files.wordpress.com...dsc_1132-1.jpg
03usd把I2S在硬體線路上省略了, 不知道是不是韌體上也省略了.
所以最簡單的方式, 可能是直接再買一台03us來改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