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要利用年假好好調整DA2002, 沒想到直到最後一天才有時間進行....
在幫DA2002換上全套的Argento線材後, Flow訊號線, 2008京奧紀念電源線,
恩,
本來覺得有些"耐優"的地方都OK了, 音樂流動十分順暢, 音場的描繪更加全面,
DA2002真是越來越厲害了.......
本來想要利用年假好好調整DA2002, 沒想到直到最後一天才有時間進行....
在幫DA2002換上全套的Argento線材後, Flow訊號線, 2008京奧紀念電源線,
恩,
本來覺得有些"耐優"的地方都OK了, 音樂流動十分順暢, 音場的描繪更加全面,
DA2002真是越來越厲害了.......
好久沒有調整系統了, 其實有一陣子自我滿足中,
不過隨著Stage III Concepts的進駐, 以及接觸到Lavry Gold Series DAC, 我自己的系統的平衡漸漸起了變化,
對比加大, 大開大闔, 這確實實我要的聲音, 而對比的增強當然歸功於Stage III Concepts以及購自drunkenlife的隔離變壓器的功勞,
對比的增強我想來自於兩個地方, 第一, 底噪降低, 所謂的背景變黑,
第二則是來自更完整的(兩端)頻寬延伸,
而也就是第二點讓我的系統平衡起了變化, 高頻有幾個地方變得"耐優" 而整體也有些微的偏亮,
是該調整Toe-in了!
開始接觸到更多器材, 參訪過更多人家, 不同的空間, 不同的處理方法, 有被動式空間處理(吸音/擴散)有主動式DRC的處理,
我對高頻與Toe-in的關係開始多了更多想法,
調整之前, 我的Toe-in頗大, 約在35度左右, 幾乎就要直接對準我耳朵了(在耳後約30cm處交會),
這樣的做法很直接, 細節很多, 但是因此面對系統的進步而變成過頭了嗎??
所以我嘗試這麼做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DSC02890 (1024x683).jpg
對, 我大幅縮小Toe-in, 從大約35度, 調整成15度左右,
貼膠帶的地方是我本來喇叭矲放的位置, 差很多對吧!
這樣的好處是高頻順了很多, 聲音變得寬鬆不緊張而且原本凝聚的形體似乎也沒有太多的變化, 看來是我擔心太多了!
但是高頻"耐優"之處依然存在!!
怎麼會這樣, 這真是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
但是就在我嘗試調整Lavry DA2002的同時, 我想說玩玩看震動對DAC的影響, 沒想到我拿起HRS的Damping Plate放在DA2002上,
ㄟ.....實在沒甚麼明顯的差異!
無聊之餘, 把它放在後級上, 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DSC02893 (1024x683).jpg
高頻"耐優"的地方幾乎消失了! 原來後級的震動反而是我疏忽了! 而這卻直接音響到我的系統上高頻的呈現!
各位可以看到Gryphon的後級上有縫, 而Damping Plate稍嫌大了一些, 所以放上去緊密度不夠, 而且整體重量也被分散!
所以我放上小高那購買的消磁器(!?), 這個東西夠重, 壓著剛剛好!
其他調整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DSC02894 (1024x683).jpg
這陣子我大量把閒置線材變賣, 因為許多線材已經不適合我了, 音染太重, 癖性過強,
但是Neotech是我認為很扎實, 價格又夠平實的線材, 所以我把所得的錢, 又買了一調NEP-3200,
如此一來兩台隔離變壓器所用的電源線都換成了NEP-3200了 (原本一台是NEP-3001以及NEP-3200)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DSC02891 (1024x683).jpg
而這就是之前提過的把DA2002的線材換為整套Argento!
不過也讓目前系統的弱點變成接在轉盤上的電源線 Kimber Kable PK-10,
說是弱點, 其實只是膚淺的用金錢來衡量, 其實這條PK-10是原廠配線, 用來中規中矩, 沒有甚麼可挑剔的缺點! 也因此讓我放心使用!
現在就等把新的NEP-3200 run個一陣子再來評斷系統瞜! 不過可以說大致上都有照著自己想要的地方前進, 不錯不錯!!
上面寫了很多, 但是沒幾天後我就砍掉重練了, 哈哈哈! 其實大部分是回復原狀, 過段時間我再更新!
昨天學長來訪, 學長高級器材聽多了, 老實說來訪還真的蠻緊張的, 怕表現差, 丟了My-Hiend.com的臉,
所幸, 雖然進步空間還很多, 大部分感受都算是正面的,
定位與分離感還有進步空間, 不過我想以目前的空間大概也是極限了,
我想我在小空間放了對大喇叭(相對而言), 能夠發出這種聲音, 這等音壓(95dB左右)也顛覆許多人的想法了,
好好地處理空間, 大喇叭的寬鬆一樣能重現在小空間當中,
能夠證明如此, 我想那也就夠了
http://my-hiend.com/markho/2013-3-10...(1024x683).jpg
Stage III Concepts Vortex Prime PK Argento Olympic Reference Power Cord 2M, 2008年限量版輸贏會是如何呢?
這兩條線其實並不屬於同一個等級, 通通以實售價來說Argento是比較高價的, 而且高上不少,
Argento是銅線, Vortex Prime是銀線, 這又讓價格的關係更加微妙,
把這兩條線接在訊源EMM Labs CDSA SE上,
Stage III Concepts Vortex Prime 完勝!
我真的不明白, 為什麼接上一條銀線,
聲音居然能夠變得
更
輕
鬆
怎麼會這樣? 這真是太顛覆性了! 銅線應該是要豐厚, 要更為耐聽的, 而Argento本身的走向就是較為寬鬆的, 怎麼會有這種結果!?
去討論這兩條線音響性的差異其實不太有意義, 是的, Vortex Prime的背景更黑, 細節更多, 更為凝聚, 景深對比都更好,
但是這些都是我已經知道的, 沒甚麼了不起的,
Vortex Prime最難以形容的就是那種音樂流動, 輕鬆寫意的感覺,
前幾篇提到的, 我覺得高頻"耐優"的地方, 直到今天我換下Argento跟Stage III Concepts PK時才知道, 沒想到這個問題Argento居然也貢獻了一部分!?
銅線耶! 怎麼會這樣呢? 唉, 我今天已經想了一整天了, 無解! 我承認我找不到可以解釋的理由!
換上Vortex Prime那股寫意的感覺, 樂器, 人聲的存在感是那麼強烈, 實在是找不到, 也不需要什麼形容詞來形容,
唉, 有人要接手Argento嗎? 凹嗚~~~~~~
終於學會測量了!! 哈哈 太爽了!!
其實之前都做對了, 但是不懂得解讀, 以為量壞了!
下面這張圖1/6 Octave Smoothing的比較
最上面那條是Stereo的量測, 下面藍色那條是左聲道, 綠色的那條是右聲道,
在200Hz以後, 左右聲道應該還算平均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fr.jpg
下面是低頻的瀑布圖, 注意這是沒有Smooth的, 看來還OK?!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waterfull.jpg
當然不OK
1. 離喇叭沒有2.5M以上量frequency response沒意義
2. 瀑布圖顯示你的各頻段能量分佈與延遲是具有很大的差異
測量喇叭.1M/1W或1M/2.83V測量聲壓與頻率響應是一個標準.
單隻測.可能是在全或半無響室.總之要將空間效應降到最好是0.
自家測的話.1M正對SP高音(或與中音之間)距離純測喇叭是ok的.測得相對於空間影響是較小.
但是我們坐在可能是3-4米外.再加上 toe in再加上空間的反射或吸收.
就絕對不會是喇叭出廠前測量的數據了.
馬克的測量點應該是人耳處吧 ?
記得上次有向外 toe out 過.也就是比較偏離人.理論上高~極高頻是會緩降個3-4dB.
這個系統1年多以前聽過.
絲質軟半球凸盆高音吧.?
性能蠻高的.聽感與測量值蠻符合的.
看圖.即便是這麼優良的喇叭.受空間所影響程度仍不可小看.
3~400hz中頻率段受影響算頗大的.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一重要頻段的不足? 唱起來會更棒的..
瀑布圖也很重要.
聲音消散來不及所造成的加疊現象.會造成第1波(或很接近的發聲時差.也許幾微秒之內)變高.
所以聽到結果可能某樂段是凸起(多了).又拉長(尾音).不能不注意喔.
當然.還有相位.也非常影響著較高頻段的表現.當然低段也有影響.
相位扭曲(上下振盪)嚴重時.聽起來會有音調改變或是音染的感覺.
建議.放木管樂器比較多且同時吹奏的中大編制古典片子(音場有些距離的).
聽看看彼此間的分別程度..最好有兩把相同樂器(比如單簧管)吹接近且不同音調.
指教啦.
真的是害了了.........wake up call!
重點就在這裡!!
自己在家測試喇叭,是要測試在自己的空間所產生出的數據時,為何還要驗證喇叭出廠前測量的數據???
Arrakis或者海神,在距離2.5M以內測量之後,幾乎都是"美麗數字".
試問,有意義嗎??
如果將Arrakis或海神塞到10坪空間,然後在1M正對SP高音(或與中音之間)距離純測喇叭.
請問,這對我有何意義??
漂亮的數字??自欺欺人???
是我,連測都不測.
因為我根本不會距離Arrakis或海神只有3M以內聆聽!!
實際測量的目的是為何??
喇叭出廠前的數字??
喇叭在空間裡的相對數字??
如果是後者,務實一點,將測試距離拉到你真正聆聽的距離.
而即使數據再怎麼難看,但那才是真正反映喇叭在空間裡+"適當聆聽位置"所產生的務實數據!!
更新一下瀑布圖, 把Y軸振福的Scale調整一下, 改成最大振幅減掉35dB, 這樣比較合理, 音量差了35dB早就很難聽出來了
OK, 整體看來算整齊, 殘響的控制不錯! 買那麼多低頻陷阱也算有價值了!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waterfall2.jpg
再來看Impluse Response
1ms與2ms都有比較強的反射音, 34cm與68cm, 猜測大概是聆聽位置後牆以及音響架!?
不過透過空間處理也是削減了大約6dB, 算是差強人意.......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impluse2.jpg
同樣的圖改成比例來看, 清楚一些, 不過問題一樣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impluse.jpg
用ETC來看......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etc.jpg
所以,馬克,你的測試距離是聆聽距離嗎???
馬克,我吸音的部分都弄好以後,還有你搞清楚怎麼操作這些軟體以後,麻煩你幫我量一下吧,我離喇叭起碼有三米二以上,呵呵,差點罵到我
哈哈 我也不知道我量的對不對, 解讀的正不正確, 就拋磚引玉嘛~~~引來些高手討論一下~~~
雖然我的空間有點緊蹦了, 能動的地方也不多了, 但還是至少要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 免得聽久了把錯的聲音當成對的, 那就大條了!!
沒事的啦, 有質疑有辯論才是教學相長啊, Andy等我學成去你家你丟災細 嘿嘿嘿~~~~
在近距離測量,可以減少空間的影響。這個結果再拿來和在聆聽位置測量的結果比較,這樣的比較才有個基準點。假設我覺得我的系統聲音太暗,如果我在聆聽位置測量的結果和聽感相符,我只是證實了我的聽感,我沒法確定我的聽感是: 因為喇叭本身設計(或是系統)的結果?還是因為我的音響室吸音吸的過頭了?如果喇叭本身聲音就比較暗,用家調個半天,裝這個那個調音器材,能有多少用呢?近距離測量並不是要驗證廠商的數據(問題是:很多廠商和音響評論都沒有可參考的數據),而是為自己調整音響找到一個基準點。
另外對我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喜歡知道“為什麼?”,我希望知道我每一步調整的原因,方法和結果。 這樣累積出來的經驗,以後如果搬家,換器材,要調整就輕鬆多了。結果當然重要,但是學習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加有趣。
好像找道之前說高頻"耐優"的原因了,
用Filtered IR這個功能找了好久終於找到2K這個頻率附近似乎直接音與反射音是一樣強度的, 這個短的時間內耳多接受到一樣強度的聲音, 會讓該頻率聲音變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2k.jpg
到底是不是我猜測的這樣呢? 就待有空時來做些實驗吧!
當然.馬克所首測量的就是該空間系統其SP相對於人耳的數據.相信其他燒友或在下多次測量過的結果都是這內容居多.
原廠數據的標示之手法有其撇步在.但至少是一個固定空間條件下的標準.
我們自測主要是看空間系統的走向.也可以驗證自己耳朵到哪裡或音響觀有無偏差囉..
坦白的說.Mic是校過的.軟體是ok的.操作設定是對的..就不必質疑了.否則就不用測了..嘻嘻.
玩音響自詡為金耳朵或神耳或仙耳者.
在下會建議先到聽力檢測中心或是全身健檢時(會有此項目).好好檢視自己耳力到底在什麼程度.搞不好高端頻率的接收都都退化了還不知道勒..
當然退了一些也沒關係.音響重播是自己要聽的.想法子補一些回來就ok了.
對的.
馬克對空間以被動道具設法做改善與修正的方向也弄很久了.也有朋友依其建議而有改善.
這個時候以實際測量來印證或自我挑戰.是很實際的做法.
與到問題我的個性沒辦法等, 既然由前次的測量預測到聆聽位置後方的問題, 那就嘗試著解決!
解決方法?
當然也只有寬頻吸音一途了! 看照片, 是這樣測的, 拿塊Realtraps的Minitrap放在後方做寬頻吸音!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DSC03113 (1024x683).jpg
結果呢?
先看頻譜!
似乎更平順了?!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fr_313.jpg
直接看ETC, 空間反射音的變化
哈! 之前有較高的反射音都大幅下降了!
最凸那根發生在0.5ms, 與直接音差距17cm!? 太近了吧? 大概是電視或者喇叭本身的繞射所造成的吧? 先不管, 反正之前的量測也有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etc_313.jpg
後來我用Tosi的Sarasate第二集來驗證一下, 嗯! 高頻果然順多了!
看來這麼處理是正確的方向, 也證明了我心中一直有的疑惑, 現在就差怎麼導入了
我昨天測我這組表現也蠻好的
http://img.udn.com/image/product/S00...1090549735.jpg
舊圖看來.近1與2ms多是最凸最近的間接音.
1ms行程(來回)差34cm的一根應該就是頭位的後牆了.只有他最靠近.
至於2ms(其實近2.5了算75cm好了)行程差推想?應該是沙發面.也見到椅面有墊薄毯.
因為地坪反射的行程差距離應該是超過這個數字的.
新圖的話.
看長一點的.20ms時間處衰退值大約是25dB.
怎麼感到比舊圖的量要來得少.?
至於1ms內的間接音.可以視為直接音了.因為人耳分不出來時間差囉.
所以新圖之2.5ms與10或者加上12.5ms這三根會是比較需要優先處理的.?
擴散更好..(wasntme)
音響如今的聆聽 不但器材的改變更為了要音及音場的要求 聆聽空間及空間對音波的處理更是重要
空間:相當程度[大]的空間是基礎 音波處理是技術及藝術的結合
測量是數據的參考[修正]在多次數據的測量可做更詳細的參考[而用這參考數據做可能性的修整]
但"空間"是先天最重耍的基本[基礎]
Before After來比一下
土色的是之前的, 青藍色是把Realtraps放在聆聽位置後方的結果
可以發現1ms~2ms之間的反射音大幅下降, 5ms與7ms的地方也大幅降低
至於0.5ms那根多出來的我在猜還是來自電視, 因為這次測量時電視沒有移走, 哈 時間不夠!! 日後再來驗證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before_after_etc.jpg
瀑布圖也來看一下! 我覺得差異不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waterfall.jpg
看起來比沒放minitrap 有進步喔?
聽感上不曉得差異是如何呈現?
開放的心態找到並接受問題,
科學的方法分析並解決問題,
給你一個讚!
空間效應可以影響系統重播表現到何種程度.是頗可以探討的.
很大一部份.早期(約5~20年吧)的某些既成觀念或做法.可能被這近3年的開始注重空間效應的測量與探討改善方法..給顛覆掉.這不用奇怪.時代在進步呀.
喇叭性能在無響室所測試得的數據.被放進了使用者空間系統裡.受影響到偏差或變了調也屢見不鮮(先不討論好不好聽等個人感受評價).
第1個最嚴重的.應該是駐波.
喇叭低頻可能只平直到(比如)40hz.但加上空間效應有可能在60hz處產生高達+12dB的峰值出來.那請問會比較傳真嗎 ?可能打到人的頭都痛了..伴隨而來的可能是90hz處大凹.造成低頻上段不足.定音鼓.爵士踏鼓或一堆近似頻率的樂器基頻不夠了 ?請問那會比較接近真嗎..
2.造成頻段的不當消長.
馬克的喇叭素質很優不用質疑.其他器材等等.測量mic/前級.無一不佳.
但是加上該空間的效應之後.有些頻段變少了.有些變多了..這都是會影響聽感在.
頻段所測量的數據.是比例的問題.
也就是本來高頻或極高頻是足夠的.但是中低頻變多了.或是低端有駐波了.
那相對本來剛好或欠一點的頻段就變成不足了..
3.影響音樂表情.
因為不當的效應可能造成重播時的扭曲.聲部對比可能被破壞或變形.或是細小的裝飾奏被(高出來的頻率點)掩蓋掉.
那可以想見的.唱出來的音樂必然會怪異的..
表情如果不對.就可能誤解了作曲家的本意.甚至去錯怪軟體的錄製水平 ?不能不慎視之噎..
這幾天..特別好好聽過.與馬克同時購入的 Jellymould(金革唱片/傑利魔Jazz)一套四張CD片.
台灣大概也沒幾個人比馬克早聽到這片子吧 ?
特別拿來跟素有眾望的 ECM 比比看..
WOW..簡直分庭抗禮..!!
聆聽位置背牆真的是我永遠的痛.......
跟朋友討論後決定再重測一次, 這一次把左右聲道的量測都補足, 右聲道是土色的線, 左聲道是綠色的線,
先看頻率響應, 左右聲道低頻的反應差異真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fr.jpg
瀑布圖與之前差異不大, 衰減還OK, 可惜的就是幾個波鋒拖的比其他頻率長,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waterfall_right.jpg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waterfall_left.jpg
看ETC, 很清楚接近2ms的地方有一根很大的反射音, 也就是距離34cm的地方, 剛剛好就是麥克風距離聆聽位置後牆的距離!
這根反射音怎樣都不能解決, 真的是很悲劇!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etc.jpg
肚子好了趕快來幫我測
沒好也可以
他兩小時拉一次~~~~~~~~~~~~~~~蠻穩定的
測量了也一陣子了, 除了了解空間的缺陷, 檢視處理的成效之外, 不了解一下主動處理的效果不也可惜?
不過我尚無能力進行高階處理, 如DRC, 所以先從EQ來嘗試,
要把低頻壓平, 不是那麼容易的, 圖中把曲線壓平每個聲道可是用了10組的EQ參數才達成,
從對準的頻率開始, Q值更是要不斷嘗試, 頻寬也是, 慢慢地疊加,
過程中高峰可以壓, 但是凹谷不要強拉, 目前設定最多不拉超過6dB, 從30Hz處理到400Hz!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eq.jpg
透明的瀑布圖是EQ前的, 差很多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waterfall.jpg
頻率響應Before and After! 差異一眼就知道!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9/beforeafter.jpg
聽起來呢? 哇, 實在差很多, 有種大夢初醒的感覺, 耳目一新! 玩過一陣子後再來報告!
EQ與DRC非高低階之別. 詳Q3(http://tw.myblog.yahoo.com/jw!Cg_XOX...861&l=f&fid=22)
繼續cooking EQ參數, 這次把範圍從30Hz一路設到4KHz, 再高我想也沒什麼意義了,
Boost拉升量從6dB往上調到9dB, 校正多一點, 看看會不會爆掉!
頻率響應的Averaging從1/6 Octave 變成 1/12 Octave, 但也不要過小, 不然很混淆!
Roll off的設定參考喇叭的規格, 訂在30Hz!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4-22/eq_nort.jpg
基準是73dB, 絕大部分的頻率都在+/- 3dB以內了, 極高頻目前沒有想要拉, 留待後續再說!
結果呢?
我有說過目前是用3000塊台幣的我測量用的外接USB音效卡, 加上Foobar在聽嗎?
真是嚇死我了! 表現得很好呢! 要不是聲音不夠圓潤, 有點粗粗的, 還真的沒甚麼好挑的!
BTW, 我決定把RealTraps從我身後移走了, 幾次測量的結果權衡之下, 移走應該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