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目前在等解藥,有點恍神...也有點想將音響電源關起來幾天看看;(
明天要去音響展了~今天再來洗洗耳朵:P
這兩顆,真是優啊:*
http://img227.imageshack.us/img227/4...scn7444pg8.jpg
能量的釋放嗎?訊息量的釋放嗎?都是8)
昨天音展最後一天即將結束的前一小時,前往音悅展房恰好碰到小葉,除了買到2張好康的cd外,給了我一項小東西當測試員 就是CS-2F,剛開機的我就準備要聽聽,這小東西是好 好在哪?不好 不好在哪?
http://img98.imageshack.us/img98/7624/img0257go8.jpg
試聽 是這3張CD.CS-2F是插在訊源的插座.
測試方法:聽完曲目 換上CS-2F再聽一次,最後拔掉CS-2F再聽一次.此種方法我叫做ABA測法.
三國-第1 4首,低音收太快 鼓打不沉,高音延伸變少,細節少..........
每日-第4 5首,人聲嗓音細節少,速度略快.樂器量感不足,亮度不足......
三國志-第1 6 22首,人聲厚度變少 感情不足 速度略快,樂器高音不足......
總體而言高音延伸會少 低音延伸不足收太快 聽感會略快,細節整體變少,要說好呢?應該適合低音過多 速度慢的系統.
辛苦啦 :P:P:P
今天有2位MY-END網兄來聽,有試驗給他們聽聽.
小弟猜應該不是因為made in japan就設計成兩孔的....
畢竟日本的燒友在系統上面應該也都是三孔居多(猜的...)acoustic revive也是出三孔排插,相信應該考量的點不是符合大多數"日本家電"才是8)
倒是可以看看一般音響插座設計(以下是wattgate 381)
http://pds.exblog.jp/pds/1/200805%2F...1_10161194.jpg
以下是oyaide R1 水火簧片與地的金屬設計
Natural, Line 簧片:
http://pds.exblog.jp/pds/1/200805/28...1_10131466.jpg
地簧片:
http://pds.exblog.jp/pds/1/200805/28...1_10134318.jpg
弟以為:水火線兩片獨立金屬含住公插,並沒有綁在較硬的mechanical ground....
而地端一般設計為一片金屬press後變成可以"被" 鎖在mechanical ground...,所以推測這個抑制震動(或叫做機械諧振也好)如果參與mechanical ground, 可能整個諧振狀況會完全不一樣,因為抑振要參與各種不同的 mechanical ground...所以acoustic revive 才會針對水火兩片被"懸"在 半空中的金屬片作震動控制,利用裡面的度拉鋁改變諧振狀態....
昨天重新確認這玩意兒,還是屬於全面性的improve, 細節與能量的釋放,撥放amanda portrait時人聲的音像凝聚的很不錯...撥史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還是整個音場與樂器位置更為明顯與正確,大編製的音樂以前都有混亂或悶悶的狀況(小弟推測因為訊息量少很多的原因)插上去以後卻是聲音整個拉開來...最最好玩的測試片就是直接撥放揚乃文的monster...呵呵...所以看來可能不同的系統會有不太一樣的效果。
不過,這顆也讓我多少了解何為動態被抑制,細節被抑制:P
所以後來PS Noise Harvester都只是拿來check 電源狀況,沒有特別使用它了(blush)
忘記跟網兄們 分享一種心得,這是個奇怪的看法.負面的聲音加上另一種負面的聲音 最後聲音是正面的喔!
剛剛才發現harrisonlin大大有個調音密技,不知現在是否還有存在:)
(不知為何家訪單元浮出來有幸讓小弟欣賞:o)
Venture 電源線空插在插座上: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705/IMG_0327t.jpg
當時(2007年)有網兄解釋可能是因為 負載 (LCR..) , 不過經由這acoustic revive CS-2F hint看來:因為電線頂多有的應該是capacitor...電感元件特性應該要有迴路才算(水火地都是單端...不構成迴路),此種調音密技應該是比較屬於機械諧震的一種應用吧我想?
而且應該會因為不同材質長度,插座諧震的狀況都不一樣...
這種方式,可玩性就比CS-2F多很多了:D
完了...誤會大了(blush)小弟只是小小小藍領工人...沒有所謂的硬底科技技術人(tim)
而且,這個憶組器(memristor)....(sweat)太難了....已經超過小弟的理解範圍;(
不過可以想像一下這個電的基本元素memristor應該就是和電阻,電容,電感一樣,沒有其他元件可以衍生出來。例如人體基本氨機酸...語言裡面的字母...或是化學元素表...等等...
只是可能要從學理(就是那維京裡面的四條公式)理解這個元件的涵義...這部分...可能要交由高人指點...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variant=zh-tw
http://www.eetimes.com/showArticle.j...7403521&pg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