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界有句銘言~說..
指揮是作曲家的僕人..在現代依然是準則嗎.? 請問.
可列印查看
音樂界有句銘言~說..
指揮是作曲家的僕人..在現代依然是準則嗎.? 請問.
就我個人的經驗,Celibidache和別人非常不一樣。通常是慢很多。喜不喜歡就看個人了。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7574
鋼片琴長像如上.查了是類似直立鋼琴的"體鳴"?樂器.
但從在下有限聽現場經驗.看到是木皮色外觀的大型風琴?長像樂器..
有名的使用作品.如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糖果仙子之舞.
在豎琴的伴奏之下..美妙極了:).
柴氏芭蕾全集.相信 網兄都不只一個版本囉..
15分鐘2秒的音樂(家有版本).其實一下子就唱完了..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7548
第12段開始.第一小提琴合弦(chord?)出來了|(|-.
13-14-15段.旋律規模漸加大..
16段起.節奏樂器的種類數量大增..最後兩小節轉調~壯闊的結束.:)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7583
應該是大部份交響樂團的配置情形.
換個口味.小提琴獨奏.現場錄音.金革代理-栩栩如生的表現.儘管錄音的實際技術面/學問有一大堆..不管他..先聽吧.:o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5303
是 1996錄製 2004發行 2011再版..在瑞士蘇黎士 buhlkirche錄的.
24首小提琴隨想曲是公認的經典了.
這張片若不放一個夠大音量或聆聽時不夠安靜.會"忘記"他是 live錄音.
因為現場聽眾水準太高了.!
幾乎沒發出足以干擾演奏的噪音.半場-12曲完爆出掌聲嚇人一跳!
舞台後台也只有發出很短暫的小噪音.可能是不小心碰到箱子一類..的小聲音.?
整張都很推..充滿了小提琴美高音弦美妙的連續泛音..
心想怎麼好像有類似振聲鈴一般的細小"高音"..泛音太多?囉..還是 post ring效應?.哈.
偶而穿插在快速拉弦的撥/勾?弦聲..一清二處.
若有此曲目或選曲..第9曲3分鐘 E大調梢快板.是動態起伏較大的一段..
看Yeh捨的導聆, 水準很高~~~來好好學習~~~
第13曲..有名的 teufelslachen "魔鬼的擰笑"..
三段曲式的快板.
老實說.不知道標題之前聽到此曲.並不覺得有邪惡的感覺噎.
這幾天試了.WEISS DAC202(加上macmini-DRC).這張片子當然的好好聽比一下囉.
一把LIVE的小提琴獨奏能夠表現出哪些表情或是效果才對或說接近對呢.?
降說可否..
就一把樂器.不能衝到面前應該對吧.要有一點距離感才舒服囉.
那整個表演音樂廳空間的氛圍呢.就是舞台後方的反射音或說現場的殘響表現.
這應該是模擬再生的一個重要點..不然我們如何去感受到遠近感覺.空間大小..
而演奏者的肢體動作.稍微會移動的腳.不小心?撥或勾擦到的絃音該不該聽到呢.
再延伸一下.如果是2重奏.那兩者間的距離感或說分離度.也應該要出來.
我聽過很多player與部份高檔-超高檔CD機.必須講.
這部202真是不簡單的產品.一些以前可能沒聽到或沒注意或不容易注意到的細節表情.浮現了.
而且就是暫時一部日本BS兼藍光機在play.光纖輸出而已..:|
謝謝Yeh捨提供一個好好學習的機會:D
我常常是因為不知道曲子真正的樣貌
而不知從何調起(blush)
趁現在好好學學!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3&d=1324772122
剛到手新片.1956年樂譜版本的布蘭詩歌..3位演唱家.雙鋼琴(取代管絃).1組30多人兒童合唱團.打擊樂群..
金革唱片 SWR(南西廣播)系列...
不管你有幾個版本了..再添一張吧.整體編制是縮小的.精緻度精彩性一點不會少..:*
明晚NSO跨年有場古典盛宴..
馬勒(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年度大戲!
將有數位本站燒友同赴.
這是我聽到熟爛的曲目..幾乎背的下來..:P
1樂章.莊嚴的快板.
2章.行板~中板(降A大調.中庸的行板)
3..詼諧曲..最活潑一段.就像附註形容一般..平和的流動..
4..曙光初現..就如廣告說的~太初之光..
5..雖說是如同3章的速度..但也是最長一段..幾乎33分鐘..:O
期望明晚有好收穫...
要先感謝 chanc95大..
早早幫我訂了那麼棒的位置..第4排正中.價位又是超乎想像的可愛.這是我坐過最近的位置了.強大的直接音一波波襲來..各個聲部到我耳朵的相對距離比例是比10多排或更遠距離還來得大..加上這是個一曲到底.10:30開始~跨年前約10分鐘結束(還有花絮.).所以是感到整曲的速度..是比我慣聽或講私人最愛版本(已經略快)..還快了約4分鐘有..
第一樂章甫節束.我與身旁的 Eton兄說..
聽過1000遍此曲重播(各種系統).還是遠輸給這一次.|-)
(以下是我自己的話)重播當然是受很多侷限的.或說被很多因素所影響的.
第一樂章中段.某個強奏樂段..赫見大提琴組是以正擊弦?方式在強奏.嚇到了!音響重播要聽出這種端倪來.真的是很難.
再說鈸聲與三角鐵.那種金屬厚度的感覺.強或續奏時直攻耳膜.音響重播真是小太多號了.或說假如能放出那麼大的能量重播.也絕難有那麼輕鬆的揮灑..或許是有某些系統可以表現到接近這般..但我沒聽過也有可能.
夜深了..待續.
http://www.higherfi.com/spkrlist/kha...and_enigma.jpg
這圖中的一切是我一生無法達到的夢想:):D|-)
比較 也要有相對同等條件 才可比較的呀!
昨晚是我連續第2年於音樂廳NSO跨年.不同是有數位大燒友一起.
先說優點吧..
我第4排.chanc95大還前1排! 有壓倒性的震撼是無疑的.
編制是近140把樂器.實際需要(兼任樂手)也得125位演奏家.4管 制!
光低音銅管部就有4支巴松管+2支低音巴松管..外圍銅管(不在大廳內)還有4之圓號.3支小號.
各部弦樂器都擴充到最大員額..當然這是理想數字.
以第4排近距離.實在是無法計算人數之.
從第一章開始.心中所有聽過或"自愛"的版本.就一一浮現出來與原汁原味的自己同胞演出~做了自動比較.
講全身都起雞皮.是太誇張了..
說都完全詮釋得毫無瑕疵也是言過了..
但是..
光榮兩個字.是強烈的感覺.
些許小小缺失.無損於 馬勒第二號的偉大.也無礙這場 榮耀的演出..
整體是流暢的..第3樂章是我個人認為的最佳部份..
雖然paa6測得dB數值可以被音響重播超過..但是否就能逼近現場..
真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優點大致如上..毒舌待續~:P
自己不成熟的個(意)見..
第1樂章的大起落樂句處理.已經說明 NSO 對這一跨年大作的用心與相當的自信.指揮 呂紹嘉總是從容明確的交待每一個音符.再大場面幾乎都叫人聯想不到"匆忙"兩個字.倒是畢竟是重頭戲.很少部份的獨奏樂手還是在"重要關頭"有了小緊張..
1章快節結束前20秒左右..發展部?快要結尾之時.伴隨少數樂器的定音鼓弱奏之後."小號"竄出帶領最後一小段再現部?出現時.還是欠了一點點穩定.為何如此講?實在聽過不少名盤與看過一些現場實況影音..還是要再加一點油..就像比如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那第一樂章一開使的小號獨奏名段..不是經驗老到者還真是容易小出槌..
指教.:|
[QUOTE=Yeh捨;163385]{恕刪}
光低音銅管部就有4之巴松管+2支低音巴松管..外圍銅管(不在大廳內)還有4之圓號.3支小號.
銅管樂器(Families of brass instruments)通常是指
法國號(french Horn or vienna horn) 小號(trumpet) 低音號(tuba) 長號(trombone) cornet, flügelhorn, tenor horn (alto horn), baritone horn, sousaphone, mellophone(圓號)......
木管樂器是指長笛與簧片樂器(單簧及雙簧)如 長笛 flute, 短笛piccolo, 雙簧:雙簧管oboe, 英國管 English horn, 低音管 bassoon,及倍低音管 contrabassoon
單簧樂器: 豎笛clarinet, 低音豎笛 bass clarinet.......
管樂器各有其特色
誠懇的說一句,不要太介意那一些小瑕疵,整體的感覺更重要。Glenn Gould在錄音室裡一段一段琢磨出來的郭德堡變奏曲有比別的演奏者更強嗎?最少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
我個人覺得馬勒的曲子最迷人的是在於每個聲部像室內樂般精緻的應和,大場面的爆棚樂段對我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好的指揮/樂團可以讓聽眾更清楚的聽到馬勒如何精心的調配不同聲部的聲音。正確的演奏每個音符,只是讓一個演出成功的條件之一。
接談.
馬勒的復活交響曲.第1章名為葬禮..看過翻譯書.實為將其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巨人"裡的英雄..帶進墳墓裡! 這首大作有很深的探討生與死的意味(境).此章的大規模送葬進行曲原意是在戰場所舉行的..
一開始的主題.由?中提琴帶領之下.勁道很足.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兩段各五個音符.些許不同的拉出來..再加上一個強烈節尾? 聽過第一次後.30年不忘且持續聽到目前.只是以前器材或領悟都不夠.雖然沒有現在情況的好聽或接近還原.但是年幼時那種單純的滿足快樂.是現在比不上的..
開頭這個長又大的主題.在本章中有5次以主角的姿態出現...只在重點旋律與配置方面有所不同.這個莊嚴緊密的主題中帶著既敏感又抒情.精彩劇烈間又穿梭了平靜甚至以沉默形態做短暫的結束.這約20~20.5分鐘的第1樂章.大起的段落叫人喘不過氣的強烈音響效果....要大呼過癮!
時而~大鑼大鼓重擊..忽焉豎琴天籟般降..有時銅管齊咆哮..轉而變木管娓述.
美美的弦樂或陪襯或主奏..時而撥..甚而擊!
不是幾句文字可以形容的美妙..精彩..Bravo!!
懂樂理網友請不吝指教呦.讓偶半調子可以進步.
:P
見到過..有篇文章對整首馬勒的復活交響曲有很貼切的形容..
..用音樂先將你重重的擊倒在地..
..再以天使的羽翼將你舉起..昇華達天際..
這全曲的五個樂章..就是如此的一氣呵成..
聽到過NSO的傑出表現..感到驕傲..:*
私以為,
聽音樂不一定要和樂評家甚至作曲家有一樣的心得,
有自己的不同感受也很好.
就像不同指揮,可以有不同的風格.
我的時代終將來到..
是馬勒的名句.
還有.
所謂的交響曲這個字彙.對我來說.意味著可以隨著自己的意思.藉任何技法為手段.去建造一個世界!
以上是摘自~威鈉爾 著.李哲洋 譯的馬勒..第3號交響曲引文開頭的一段話.
馬勒交響曲系列之中.
比較容易接近的要算是第2與第8號了.雖然我會建議一定要從第1號開始聽起..
我老是在聽一號 倒也沒有在往下聽下去 :D
認真聽音樂,
從另一層面看,
相對於當背景音樂和打嗑睡,
要專注聽,要專心體會.
聽細節感受旋律,試圖和音樂產生共鳴..
讓共鳴產生感動和愉悅.
試一試馬勒第四號吧?
http://www.outhere-music.com/data/cds/2652/BIG.JPG
Gustav Mahler
Symphonie No. 4
Rosemary Joshua, Orchestre des Champs-Elysées, Philippe Herreweghe
試聽在這裡http://www.outhere-music.com/store-LPH_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