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得....!!
體質夠好又為何要畫蛇添足??
不過,有許多空間善用DRC也是一件好事!!
很多東西都必須物盡其用,或這應該是說:是否用對地方罷了!!
再好的空間修正軟體,最少以現在的科技,還是不能完全解決所有的問題. 記得DRC的修正主要是以消除中低頻的駐波和反設為主. 中高頻以上還是得靠別的辦法.
玩音響,聽音樂,念書,作事情,都是一樣的. 按步就班,還是最紮實的. 取巧的辦法,有時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DRC當然也有其極限,例如振幅頻率響應某頻段凹陷太嚴重,要救會影響整體的數位解析度...
此外,參數調的高,有時會伴隨較明顯的副作用,因此不得不犧牲校正量...
最好是用被動式處理方式壓低高頻的間接音,就在一次反射點鋪上厚毯就行了,高頻以DSP處理不容易
中低頻這種難以被動式方式處理的再交給DRC,尤其是不上不下的中頻
DRC做的是壓低空間間接音的效應,因此若間接音越少,改善量當然也越少,
例如李富桂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2/drc_03.html
http://4.bp.blogspot.com/_QtIX994Ul0...R+mag+full.png
改善量就沒那麼大
不過,DRC除了處理空間問題外,還額外處理器材的失真,
其實是因為DRC視器材+空間為一體,因此一併校正,
看看這張校正前(紅)後(綠simulation)比較,
http://2.bp.blogspot.com/_QtIX994Ul0...ull+linear.png
0.5ms之前就能看出DRC校正了喇叭無法瞬發瞬收拖了一小段那部分
DeanChen這空間是個專用音響室,或者說,客廳或living room,特意在自家居所隔壁佈置的一個空間;
主體約八坪,近乎正方形,左側是吧台與廁所,右側隔出二個各約一坪的小房間,其一窗邊貼牆窄桌、高腳椅,面對著一大片公園,真是好所在。
主空間地上鋪木板,天花板近正中有根橫樑,Dean不知去哪找到一種多孔材料,做成多層階梯狀包覆之,看來非常自然漂亮~
喇叭背牆自然是電視,其後飾以高雅深色花紋厚石板;
聆聽位置背牆則是暗金色斜紋浮雕,搭上淺米色沙發組,整體溫暖又不致於太暗;
左側吧台正面也是深色花紋石板面,右側二個房間門之外都是整面的CD/DVD櫃。
更妙的是燈光,藏了很多LED燈在裝潢中,還能遙控勒~
這趟最獨特的經驗是,女主人出現了~
算來我跑了五十家,女主人從沒出現過,這回是第一次!
而且非常投入,認真的參與聆聽過程,
那對KEF 207,其實是Dean嫂挑選的~
http://2.bp.blogspot.com/-psyrb2Jgiz...00/KEF+207.png
單是這點,就讓一堆可憐的小男人羨慕不己了吧...
感謝KEN的協助測量,下列為曾於新手報到註冊時所貼上的相片,有助進一步瞭解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t=101&page=40
當日雖有說明距離聆聽位有相關頻段可改善之
我希望能再次說明
因為想嘗試在相關位置擺上些物品,看看改變的情形為何
謝謝!
這照片看不出天花板上那根樑耶?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pictureid=8313
拍幾張細部照片來分享一下吧?
這裡有一張可以看得出來
我的圖好像貼不上
故還是用原報到時之分享頁面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t=101&page=41
擴大機用的是MBL7008,CD player也是MBL。
來看看impulse response,紅:左,藍:右
http://2.bp.blogspot.com/-UFsL7JCR-m...00/IR+full.png
不算乾淨...6ms以後沒有比較高的振幅,但大致仍舊維持相當的量,這該是因為空間主要是硬調材料。
大略可以看出四根比較強的間接音,前二根左右聲道接近,可能是聆聽位置背牆與地板,後二根左右聲道不一致,或許都是左側吧台那面石材的反射。
看能量
http://3.bp.blogspot.com/-q05DdHoaQV...R+full+ETC.png
比較強的間接音分別在1.2, 1.4, 2.2, 4.4ms,換算成距離是40, 47, 74, 150cm的行程差。
最強的振幅約-5dB,實在不低...
看中頻
http://1.bp.blogspot.com/-VZG0YGqPqY...IR+mid+ETC.png
最強也最近的間接音是右聲道2.5ms處,由全頻段反倒看不太出來這點哪~
另一個有意思的是左聲道23ms處,這是約7.8m行程差,非常的遠,難道是吧台後牆?
低頻
http://3.bp.blogspot.com/-126QAFMzwO...IR+low+ETC.png
最高的還是左聲道23ms,而且比impulse本體高了8dB,可能不是單一牆面造成的;
右聲道則是拖的比較慢,振幅也沒那麼高,不過還是與impulse本體接近;
尾巴收的很快,0.17s就掉到-65dB以下了,
空間中只有沙發與天花板那根樑的包覆材有比較明顯的吸音效果,難道真是那包覆材的效應?
再看振幅頻率響應,紅:左,藍:右
http://2.bp.blogspot.com/-IqwrN3mC6v...R+mag+full.png
最高之駐波約9dB,不算嚴重;
比較糟糕的是右聲道100起大凹,這會讓人聲變黑白...
高頻細部,1ms之內,也就是只有直接音
http://3.bp.blogspot.com/-tjdK_n-kyB...R+mag+high.png
13KHz以上開始緩降,或許是高頻水平離軸響應掉的快的關係。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3431
以藍色(加入超低音補償.)圖來看..將紅線(原空間頻響)70~140hz多(低-中低)補起來..
應該有助於..想像/思考..重播人聲之虛/實程度(blush)
也就是 daen兄與舍下之不同處..
中高頻,累積至5ms,
http://2.bp.blogspot.com/-IfOffdsE9_...FR+mag+mid.png
3KHz已經凸出了...
低頻
http://4.bp.blogspot.com/-SKkBsFfK9F...FR+mag+low.png
低頻至36Hz仍舊相當強,以喇叭體積來說,不簡單...
比較嚴重的峰值是52, 67, 230Hz,約9dB,不算嚴重,
右聲道100~200Hz之間的大凹陷是主要問題...
相位
http://2.bp.blogspot.com/-4tEyJtOEZv...phase+full.png
5KHz以上大略在180度左右;
中頻段因為多路分音,變動較大;
低頻則是老樣子,空間影響,總是亂七八糟...
預計6/3回台南,6/10再到台北,
南部哪位想聽聽DRC的效果,請招呼一聲~
自10' 9/27~11' 6/初..整整250天.
可以講是漫漫等待.也是千呼萬喚..
繼3個月前. Brachy教授府上~首度駐家體驗後.
在下(戲台下)也站得夠久了..(sweat)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875
首度 DRC proton type 兩箱式機身.在舍下發聲了.(blush)
因位置不夠.暫時將兩箱式機身-疊在中置之上.
標準19"面板寬.10mmTH 深色全壓克力(保護紙未撕)機殻.箱內全覆以厚紅銅箔.
下為可充電之-直流電池供電(有講究的穩壓與零件)..
上為主要電路架構(主機內含DAC).
最上左方~是spidf同軸數位接收-轉-USB..輸入給 Mac mini(調參數設定).
而右邊是~ Mac mini 將校正後數位訊號-傳到上主機電路.
主機再以非平衡(R/L)~輸入Amp..去唱歌:o.
為何聽起來有點麻煩?
乃因. 在下是老 CD派.不玩數位訊源.而現役 CD player 沒有光纖輸出|-).
只有~非平衡/平衡/spidf同軸/AES-EBU..是台錄音室專業用CD.
據 drunkenlife講法.光纖效果會最好(以純數位訊號而言.).
而-此 原型之所以花那麼多時間才弄出.?
乃因求好..不斷測試. run. 搜集實測案例再修正..的結果.:)
由此可見.做一部完整的器材的困難.
要從-軟體/電路設計/零件選取/電路板/機箱設計-加工/組裝/測試....
即使有豐富的相關產業知識背景了.:)..總之..是 BRAVO.!!!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876
參數調整之中.
DRC這名詞出來也好一陣子了..說真的我其實也一知半解.
因為舍下雖是個專用複合空間.一般朋友/燒友平常也偶有交流.
有的朋友來過後..瞠目結舌..?
也有的朋友聽過..不忍苛責..:P
自家系統表現大概的分數在哪..心中大約也知道..
但音響表現這東西..一旦你聽過更理想的聲音表現.只要能力能及.都會心動/行動.
去年起用了 digital eq這把利刃..可以講是為了(系統/空間)好聲的必要之惡..
現在..企盼好久的~雙刀(暫時)合體了嗎?
不不..利刃暫時休息..因為大刀來了.:o.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874
看右上角path欄.先沿用去年首測參數值.
看左方全頻段校正量..
約160hz~20khz是一個左~右..+/-4dB 緩降走向趨勢.
160HZ以下? 校正量不宜過高..因為 impluse response猝發響應的校正比較重要.
也就是..一個訊號發出後~衰退到-60dB之間的過程..
越順.越乾淨..上下振盪量越低..
也就是空間亂反射量--干擾越低..才是好聽真正的重點..:)
頻率領域的校正或壓低..駐波或空間過荷感會立即改善..
讓人可以安坐的聽音樂.不致掩耳或忍受轟隆.|-)
而加以~時間領域校正..甚或相位領域的校正-之後呢..?:O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877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2447
現在.除了數位EQ之外..SVS也可以暫時休息.|-)
校正之後~低頻會不會不足呢?
以 cc..admonitor(p+)與sub柱表現而言.
一個..乾淨/清楚/顆粒明悉的低音部-有樣子出來了.
以馬勒第五號.第一章.小號短短一段獨白後..約30秒處
鈸聲驟響小號帶領之下..大鼓.定音鼓.小鼓~一同連續的強奏段來看.
是有明顯的優勢表現.:)
在下之感..非指 dean兄家.
吵-原因很多..高頻(10-11khz.)上不去(盡)以致泛音不足..居多吧.?
因為很大一部份朋友家裡~高段都不足.可能是空間.可能是器材搭配..
若再加上中頻段過多..以致整體表現"虛胖".:O.
那就會有一大堆聲音~擠到喇叭前面來..緊逼著聽者..就會吵.(sweat)
同意..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但這是取捨問題-也是方法問題.
當然大部份音響空間只要搞得好..250hz以下-都會是了不起的成就.(blush)
按正規步法/手段..抑或取巧/不照所謂主流..?
也都需要學習累積思考並沉澱..也無法一蹴可及..(blush)
猝發響應..來了.:|
第2第3根..有點兒高噎:P
很少有聽起來大致美妙..而 impluse測量卻不佳的情形..?
同樣..impluse測量如果不錯-實際聽也一定會有過人之處.:o
真是令人期待喔!!!!
KEN來家中進行測試並以DRC修正比較前後聽感有何不同
AB TEST很能立即感覺到差異
以DRC修正後可感受細節變多,浮突上來的立體感更清楚分明,音場深度有增加,定位當然也更有層次
可以說:是很明顯的感受不同
首先談一下舍下的空間問題,在裝潢之前就瞭解至少會有那些缺憾
一開始就決定要有二聲道獨立音響還得有劇院系統及卡啦OK,內人規定要視覺清爽不能雜亂
然後要留一處讓她可擺設花花草草的小東西,要有掛畫的牆,
要有衛浴間,要有功能齊全的吧台,要有不能太小的儲藏室,要有...........
但是,我的室內空間實際只有15坪
畢竟要規劃成視聽室及與來訪親友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也想充分與原住家完全分離,又要勉強成專屬的視聽空間
故在視聽設計的構築與呈現裝潢美觀上,得要有取捨與妥協的做法才行
我相信,這也是許多想追求HI END的同好心中難免的痛
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要能有像將軍的做法,真是太奢望了
現在,事後能補救的是
如鋪設6分厚皮海島型木地板過硬,就鋪地毯,但不能太大尺寸
兩側牆第一反射點,
左側吧台那面石材的反射就訂做擴散版卡進去打散能量
右側軟體櫃暫時無解
兩側牆以深色厚窗簾稍為改善,如聽兩聲道時收起以稍減低牆角駐波干擾
享受劇院時,就拉出兩側窗簾以創造出盡可能暗的環境
接下去
就看看如DRC能否更進一步提升
我自己對DRC是仍有疑問
因DRC是先測量喇叭已定位後與空間的問題後進行矯正
但喇叭有可能再行移動以不斷滿足當下的聽感
那原DRC放的參數可能又要跟進改變
而我並未看到KEN的原型機器有像EQ的器材可以方便調整設定鈕
如要利用電腦像KEN一樣再重新設定以找出來最佳方式,那有幾位能被教育好?
因為KEN已經投入太久太深,或許對他與葉捨來說,可能簡單
但對我來說,可是難上加難!
畢竟研發機器問市,也希望能考量操作簡單的便利性
我發現關心DRC這個主題的人越來越少
但DRC明顯是個好東西
如何更深入淺出的描繪成更平易的讓大家來關心參與
恐怕沒那麼簡單
這有點像設計研發部門與市場行銷部門
須各有特定的考量
現在機器到了葉捨手上
或許將把玩的心得講述更清顯些
其實建議再開個主題也無妨
兩個主題平行進展也還不賴!
我不擅用電腦,更別談打字,故我也不常發言
但我是經常關心站裡的動向
我這一篇表達有點亂七八糟東扯西扯
因為是花了近3 HR才打到這裡
想到啥就打到那裡
請大家勿見怪!
聽第2日了.
當然還是在~ 實際家用測試..雖然研製者 ken 已經測很久了.8)
但是除去每次重開機..得空訊號跑一下子~讓 buffer ? 解放?以消除小雜訊..
再來就一切正常..:)不過音量鈕得加大幾格..Amp瓦數比較消耗..
那種~整體改善的明確度..
不是其它我們慣用的手法-換線-加墊加錐-局部吸/擴/反射-或其他調音..可以比.:O
抱歉-亂刪改 網兄之文.(blush)
心得? 在下概述一下歷程吧.
玩音響講效果..如果概分為兩類--
1..美聲派
2..傳真派
姑且先降粗分吧..網兄們先不要介意呀..:P
1派..大致先求一種整體均衡.再由多方面去調整-換/配機-線-相關器材配件..以改善加強.
2派..以絕對/儘量..傳真為思維前提.那個方式/法-效用最大.就從那裡改善下手....
我知道這麼說-可能引起論戰!?
但網路討論不就是要~體驗並分享嗎.
DRC毫無疑問就是第2派..
dean兄首次來舍下聽音樂時.大概知道舍下表現的分數了.
但坦白講.您自謙玩不久..但感受/分辨能力已經非一般了..
而且越早聽過-比較傳真/好聽的聲音..就越不會再白繞圈子在音響上面.
您之前來時..低頻段約 60hz處-舍下的弱點記得吧..
雖之前 DG48常設此點為 -6dB衰減.這也是為了實際聽到的舒適..而調整.
現在嘛..
以總校正量這一段並沒有刻意降..而 impluse校正之後..已經大不同啦:o..
您~對舍下音場深度這一項應該還有印象(blush).
現在深度絲毫不減..音場自然向 SP後延展..音像(就是每種發聲物-人-樂器.)更穩.
很細碎的小弱奏聽到更多-或比之前更容易分別出來.
至於.經過層層轉換-處理過.燒友最重視也最在乎的不良後遺症-有沒有?
這就是純數位訊號處理的好處了..
設計者在供電線路方面下過很多功夫.比過又修正過多次.
而核心之一 DAC部份.jitter算非常有控制..加上舍下這台 CD player..
jitter也是很低..本來就是傳真度很高的機子..
加在一起之後..
跟您上次來舍時-所聽到的效果~已經是不同等級的了..:):D..指教..
確實,喇叭移動後,得重新測量,再弄出一組參數來用
這弄出參數這件事,我的Mac Book Pro得跑上一小時...
這步驟,並非一般人能做的...
套用上DRC後,若喇叭位置移動較大或toe in改變較多或空間改變很大,那套用的參數就不準了(當然,越是高頻越不準,與波長有關),就會出現錯誤;
也就是說,參數預期某時間會有個間接音出現,因此給了個反相的音,但空間變了,那個間接音沒了,
這豈不是等於DRC多加了個音?
因此套用DRC後,不能再調整喇叭位置以求得某種效果,那會加上一堆不該出現的聲音,完全不是辦法~
這該是那隻隨便抓來用的同軸S/PDIF轉USB的問題,
我之前用光纖直入Mac Mini測了一個月沒關機,每天standby/wakeup外加胡亂插拔線十幾次都活的好好的
Brachy測試時也沒問題,他是以光纖進Mac Mini,用那隻轉成同軸輸出,正好和你的組合倒過來
這二者沒關係啦~
因為我改的DAC並沒有輸出放大級,IC的輸出只經過coupling電容,以求最純淨的訊號,因此輸出電壓遠比一般CD player、DAC低,
反正擴大機輸入端大多是先衰減,我這作法反倒不用衰減那麼多,
一方面沒有放大電路的失真,另一方面沒有大量衰減導致雜訊相對拉高
至於擴大機的功率,你聽到多大音量,就是那麼高的功率,無論音量鈕高或低,只要音量相同,那消耗功率就相同
這裡得澄清一下,這系統中,jitter與前端的CD player無關,就算用很爛的DVD player也一樣
Mac Mini DRC吃進的只有數位資料本身,並沒有clock,
jitter的量完全取決於DAC
右聲道 R~impulse responce full range chart.
5.5ms(藍線)前.略為高一點點~已經是嚇人的改善.原本細節已不少了..現在更是多..爵士套鼓+其他幾個樂器共奏-還聽得到細碎風鈴在輕響.:o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910
左聲道 (L) 200hz 以下 impulse response chart.藍色是校正後的.收得(上下振幅)比較快~約 0.2sec就幾乎收乾淨了..:).這有什麼聽覺上的好處 ? 如果一聲大鼓敲下來.強音--凍..一聲後--由一個明確的鼓點發聲後.接下來是"乾淨的"錄音空間殘響聲.從舞台處傳來..而不是喇叭加了空間效應後的感受.:o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912
昨天下午首次有朋友來舍下聽到了..但只是純聽DRC校過的效果.
晚上.自己才以 A/B 方式.與自己原本CD->EQ->AMP方式做比較.
若是沒-比較過差異/或說優勢..的效果來說.原本也不算差了.
但是玩音響者.總會想方法讓聲音更好一點.不見得要與人比..就是超越自我啦..哈.
打一個比方好了..下圖是個(平面)直接音反射角度模擬.
紅線~是直接音(最短)..再也是地板反射音(第2短)路徑.
再來依序是..綠線-黃線-藍線~其實黃與藍差不多長.
但論及-喇叭擴散角度/軸線以外衰退..藍線反射應比黃線強.?但藍會被阻礙物消減..
當然聲音不是完全降跑法(是比喻法).聲音是疏密波(有點像水波.)..
用降解釋房間多個面的 impulse responce..是可以的.(blush)
這幾面反射/間接音/殘響..加疊下來(可怕的喇叭後方反射還未算.)..有強度變大/時間不一致/相位也搞亂了~傳到聆聽位..就是破壞(嚴重扭曲)傳真的重要因素.!8)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585
來看看校正前後差異,右聲道,紅:校正前,藍:校正後
http://1.bp.blogspot.com/-LcLp8-STTY...R+mag+full.png
顯然平順很多,這組參數還不算高,再調高些會更平順。
impulse response高頻與中頻都改善不少
http://3.bp.blogspot.com/--CmBvST1-N...R+full+ETC.png
http://3.bp.blogspot.com/-bkmEmaJccJ...IR+mid+ETC.png
http://1.bp.blogspot.com/-IxzliWtR6Z...252BPuppy7.jpg
(http://www.hifivietnam.vn/home/image...2011/watt4.jpg)
再來一對Wilson Audio WATT+Puppy7的測量報告吧~
上回去mts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2/mts.html )擺在超大的空間,離牆很遠;
這回同樣是WATT+Puppy7,擺在個老公寓的客廳+餐廳,空間不大,而且擺滿家具,充滿生活氣息,牆上還掛著許多字幅,都是名家之作啊~(嘿...真跡喔,可不是複製品...)
喇叭只好貼牆,而且靠牆角,喇叭之間也只有不及2m距離;
整個空間是L型,喇叭就在L型的轉角,聆聽位置在客廳與餐廳之間,也就說沙發擺在之間,後面是張餐桌;
這擺法很類似little bear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e-beardrc.html ),不過小一號。
器材陣仗也不小,擺滿一整櫃,有LP,也有數位系統,
前級擴大機Jadis JAS2,後級擴大機JA30 monox2,都是近三十年的經典機囉~
CD player剛賣掉,改用Linn的Klimax系列(記不得是哪隻了...),嘿,和我是同黨~湊巧也和little bear相同。
音樂擺在LAN上的網路硬碟上,用手機遙控,rip CD則是用房間裡的iMac。
夠新潮吧?
來看看這樣的空間的振幅頻率響應
http://3.bp.blogspot.com/-3dhjM7ynZS...R+mag+full.png
喔...好慘...駐波高達12dB,果然如預期...
而且和little bear家( http://2.bp.blogspot.com/_QtIX994Ul0...R+mag+full.png )還真像...
實際聽來確實也是轟的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