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clap)(clap)(clap)
good!
(clap)(clap)(clap)
紅:校正前,藍:校正後
http://4.bp.blogspot.com/-3JAddq45Mg...%2580%25A7.png
http://1.bp.blogspot.com/-G5PwFAu5UA...%25A0%25BB.png
校正後的中低頻impulse response相當乾淨
http://4.bp.blogspot.com/-6p1hGvaO2Y...%25A0%25BB.png
http://1.bp.blogspot.com/-hgOHj8CaRd...%25A0%25BB.png
http://1.bp.blogspot.com/-ZiMcAash4F...%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E6SC3R_emu...%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2InSCeS2Hv...%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E_3sUD6gU3...%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jSxTB0p8t3...1600/photo.jpg
喇叭TAD 2402,並聯Jantzen鑽石超高音,擴大機Cayin H80A。
這套系統大開大闔,盡顯號角的優勢,聽民歌蔡琴氣勢恢宏,少有系統有此表現哪~
測量圖如下,紅:左,藍:右
http://4.bp.blogspot.com/-3wCe1MaSJj...0%25A711ms.png
空間大,挺乾淨
http://1.bp.blogspot.com/-ikXRP1ZAhw...0%25BB11ms.png
第一根反射音該是那張大桌,第二根該是左側地板,
7ms之後右聲道那群該是右側樓梯造成的。
http://3.bp.blogspot.com/-zFrXo7FWQL...%25A0%25BB.png
2ms之內間接音太多,聲音比較濁。
http://3.bp.blogspot.com/-yoQrylMB9b...%25A0%25BB.png
空間大,拉的比較長。
http://3.bp.blogspot.com/-DgD2I8x8qH...5BB1%253A6.png
駐波約9dB,整體而言,左聲道音量比右聲道大,該是因為左右空間差異大。
http://2.bp.blogspot.com/-26nuoqJOO-...%25A0%25BB.png
左聲道遠比右聲道平直。
http://3.bp.blogspot.com/-scVk8lp1Dc...%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7JMt3e_hUU...%25A0%25BB.png
低頻約延伸到55KHz後快速衰減。
http://2.bp.blogspot.com/-55DCKlr40u...5891%253A6.png
看看校正後的全頻段振幅頻率響應
http://1.bp.blogspot.com/-JkI7WwzUDA...R+mag+full.png
校正前,左右聲道有相當明顯的差異,
校正後,就非常接近了~
原本加上鑽石超高音,主人家說質感令人感動,
校正後,我們一致的結論是拿掉超高音比較好。
這空間看來差異很大,聽的出來嗎?其實不致於...
我的意思是,單是聽音樂,很難意識到左右佈置差異大對聲音有啥明顯的影響。
正如一般公寓的客廳,如Brachy家,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H...600/Brachy.jpg
左側是落地窗,反射面很近,右側是餐廳,反射面很遠,
這樣的空間的聲音會聽來偏一邊嗎?其實也不會...
當然,若是將訊號左右反接,比較一下,就能聽出來,
只是我們聽的是stereo錄音,並沒有左右完全相同的訊號,因此不易察覺。
有些人提到空間導致左右不平衡,似乎不見得如此...
往往那是器材已經有問題了...
紅:校正前,藍:校正後
http://1.bp.blogspot.com/-YRCq1HWLqb...%2580%25A7.png
http://1.bp.blogspot.com/-UY_scKD1ZR...%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_R0JulCZFF...%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wTaPcJl4pA...%25A0%25BB.png
http://2.bp.blogspot.com/-gd29KtWlpT...%25A0%25BB.png
http://3.bp.blogspot.com/-HASJazUiZV...%25A0%25BB.png
http://4.bp.blogspot.com/-Zmd8bkj1Ur...%25A0%25BB.png
http://2.bp.blogspot.com/-jjUm-daX8j...%25A0%25BB.png
http://1.bp.blogspot.com/-3ljhyW5Ouf...%25A0%25BB.png
主人家的觀點
最近常常都會去回味那一天ken兄來寒舍系統校正參數後所發出的聲音
樂器定位更準確,音場更穩定的呈現於喇叭後方且完全不會衝出
聲音細節非常的多,很自然的在音樂中感受到更深的感染力。
真的只有爽而已啦。
壓低間接音後,器材本色大半還原後才知道器材有多好,
那對TAD 2402實在相當不錯,那天聽民歌蔡琴中的渡口
http://1.bp.blogspot.com/-e0XvFdmHdc...%25AD%258C.jpg
彷若整個舞台就佈置在喇叭後,寬、深、高、大,樂器形體大小就如近距離現場般,
一開始左後方那竹管似的樂器搖動聲實在非常逼真啊~
空間不大,是個小房間,約3.5m x 3.5m x 3m,
天花板是木做,以遮掩一根樑,左側牆加上厚布簾,右側窗上也是厚窗簾,
喇叭背牆上漆而已,聆聽位置背牆比較特殊,是一維二次餘數擴散板與塑料錐狀吸音板布滿,就幾乎貼著沙發椅,
座前也是張矮桌,器材就擺在桌上。
照片我沒拍,看主人家是否願意公開囉...
這空間小,六個面有二個面硬調,在其中談話便能聽出有明顯的反射音,讓聲音有些轟。
http://3.bp.blogspot.com/-DYhcAx_UKl...+Discovery.jpg
喇叭Wilson Benesch Discovery
擴大機Audionet Pre1 G2前級+Audionet Amp2 G2 mono 後級
CD player也是Audionet
這套系統解析力極高,非常精準的聲音,可惜受限於空間,音量稍大、樂器數一多便顯得凌亂,而且可聽出空間的轟轟聲。
測試時仍舊用我的E-MU 0404 USB DAC。
看看impulse response,紅:左,藍:右
http://1.bp.blogspot.com/-YA7VDcoSWQ...ull+linear.png
http://1.bp.blogspot.com/-7ByEfEisRs...00/IR+full.png
0.5ms以內非常漂亮~右聲道0.5ms那根很奇怪...不知是否是因為喇叭沒固定好...
3.5ms的間接音最強,該是天花板;
左聲道2.4ms那根也很強,大概是左前方的前級擴大機頂蓋吧...
http://1.bp.blogspot.com/-X-wDyqe5No...600/IR+mid.png
中低頻果然3.5ms處很強,這就是說話時聽的出來的那個轟聲,右聲道遠比左聲道高的多。
http://1.bp.blogspot.com/-xVUawRictB...600/IR+low.png
空間小,低頻衰退的很平順。
http://2.bp.blogspot.com/-LxzKia9tgP...R+mag+full.png
駐波相當驚人!超過15dB!
中頻整體比高頻大3dB以上。
http://3.bp.blogspot.com/-5UUahtSR0O...R+mag+high.png
極高頻延伸很平順。
http://1.bp.blogspot.com/-3UUSWoyHmt...FR+mag+mid.png
中頻當然是亂七八糟...
http://1.bp.blogspot.com/-5uE9x_mH51...FR+mag+low.png
駐波在40Hz處,振幅相當驚人~喇叭後方牆角那二隻吸音柱對此沒效果...
右聲道60~80Hz之間有個比較大的凹陷。
紅:校正前,藍:校正後
http://3.bp.blogspot.com/-_qi4TUNTbx...ull+linear.png
http://1.bp.blogspot.com/-IOIT9snTx2.../IR+2+full.png
1.5ms之內改善量真不小,超過6dB。
http://3.bp.blogspot.com/-VcEl6DMrH9...0/IR+3+mid.png
中低頻也有5dB左右。
http://3.bp.blogspot.com/-OKvhkozUPm...0/IR+4+low.png
低頻整個比重壓低。
振幅頻率響應圖中再加入一組參數,比較平順那組,但其impulse response比較沒那麼乾淨,
聽起來就顯得解析力差了些,但音場較開闊深遠。
http://1.bp.blogspot.com/-sh5YG5X4c1...mag+1+full.png
駐波大幅壓低~
http://3.bp.blogspot.com/-EFAUhD_4Yc...mag+2+high.png
http://4.bp.blogspot.com/-7MdJ9QvCO9...+mag+3+mid.png
http://4.bp.blogspot.com/-GIdcf_IvUC...+mag+4+low.png
http://4.bp.blogspot.com/--SLmSQeUnX...ase+1+full.png
紅:校正前,藍:校正後
http://2.bp.blogspot.com/-VECuF5UsOB...ull+linear.png
http://4.bp.blogspot.com/-hmC8KQQYrv.../IR+2+full.png
http://3.bp.blogspot.com/-m5Wr8Tx4zG...0/IR+3+mid.png
http://4.bp.blogspot.com/-FIjoanRvFs...0/IR+4+low.png
振幅頻率響應圖中再加入一組參數,比較平順那組,但其impulse response比較沒那麼乾淨,
聽起來就顯得解析力差了些,但音場較開闊深遠。
http://1.bp.blogspot.com/-Ev5W-hqxM4...mag+1+full.png
http://1.bp.blogspot.com/-gd1n-GcXMO...mag+2+high.png
http://2.bp.blogspot.com/-JajbnfOs6Z...+mag+3+mid.png
http://1.bp.blogspot.com/-MZeu_RfvxP...+mag+4+low.png
這系統校正前後差異很明顯,細節與感情好很多,
校正前,小提琴已經非常好了,
校正後,顯得更是活生,富有感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校正後音樂很有活力,校正前則是軟趴趴...
大概是因為中頻3.5ms那個間接音太強造成的。
此外,校正後,以這麼小的喇叭唱阿姐鼓最後一首"轉經",聽來還是挺爽的~
前兩天再去台中Sam家測量(上回的測量見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591sam_12.html ),
喇叭位置有些變動,座位前的矮桌也挪走,座位與喇叭之間只剩地毯,又試著在地上第一反射點擺塊二次餘數擴散板。
聆聽位置倒是沒變動。
來看看這樣調整後,振幅頻率響應差異如何,
紅:新,藍:舊,左聲道
http://4.bp.blogspot.com/-kqtGA25sqt...ll+1%253A6.png
差異不小哪~90Hz大幅壓低了。
400~1KHz之間則是此起彼落,這部份該是因為座前那些家具物品挪走造成的。
右聲道
http://4.bp.blogspot.com/-dkJkCjDkEe...ll+1%253A6.png
最高振幅變成60Hz,音量略低些。
中頻段類似左聲道的狀況。
此次聚會.尚有二位台中燒友~B兄與T弟.
在下我..最後第4節才加入.
Sam家是個專用音響室..LP硬盤3臂+磁浮避振.是可敬的 資深玩家!
看圖左聲道似乎改善比較大.
雖然主聆聽區(約8坪多.)是幾乎對稱3:2的長方形配置..
但聽點左後方-向後延伸出2坪小空間.放書桌..等物.
不知是否就是造成..兩聲道低頻凸點差異.L~85hz..R~60hz?
在下聽過或聽說過的..(偏)長方形空間(包括自家).大部份聽來與測來..
頻率響應圖..其實大部份都是這個走向.
老實講.低頻都偏多了.會影響音樂重播很大.
燒友們偶爾會有"嗜食"過多低頻的情形而不自知或..習慣了?
簡言之..就是低音肥.
單看上文..左聲道差異比較圖.
移動傢俱+擺位.有心的話還是能做一定程度改善.!
最凸點..85hz~245hz都有改善.
85hz改善量估計有5dB吧?
算是不小了.
套一句近來"音像"討論.
這一段頻率的(自然)壓低.會將音像適當的縮小.縮回.或縮退一些..?
雖然擺位改善度.還距離"理想"頻響一段差距.?
但..努力必然有回報的.!!
再看瀑布圖,上:左,下:右,高頻段
http://2.bp.blogspot.com/-gEL3UtYOJ3.../SD+high+2.png
impulse本體極高頻偏多了些
http://3.bp.blogspot.com/-sMpL4jvEXy.../SD+high+1.png
可以看出一波波的反射音,空間左右佈置不太相同,因此反射音的頻譜分布也不同。
據聞..
上圖也是DRC原本就附帶的~3軸式圖表.?
好像看平面(2D)..轉立體(3D).
下半區圖.猝發音(impulse.)-高~極高頻段.差距倒是不小.?!
看..時間軸..Time(ms).
L左:R右..2微秒之內變化..
左聲道有4個波峰(紅直線..4個殘響頂點/時間點.)對嗎.?
而右聲道..只有2個..顯然右比左好不少.
Sam家空間.總括講.左半面比右半面..複雜不少.
so.測的節果也反應出來..
比照我自家而言.相對左右形狀差異小很多..但面材質不同..聽到/測來就是不一樣..
這就是音響對照測量好玩之處..哈!
中頻段
http://1.bp.blogspot.com/-ZFFGoPKTB4...0/SD+mid+2.png
impulse本體1.2KHz左右有個凹陷,或許分頻點得再微調。
http://2.bp.blogspot.com/-bEoIXv54mu...0/SD+mid+1.png
整體如一般空間般,中頻間接音與直接音不相上下。
低頻段
http://3.bp.blogspot.com/-bXxQsj8WFe...0/SD+low+2.png
impulse本體在160Hz左右有凹陷,可能是側牆的效應
右聲道90Hz/0.05s左右那是反射音造成的嗎?
http://3.bp.blogspot.com/-D5YMNpZG62...0/SD+low+1.png
左聲道90Hz左右偏高,右聲道則是200Hz
比較看看清理空間前後的差異,右聲道,
紅:清理前,藍:清理後
先看振幅頻率響應
http://3.bp.blogspot.com/-FTWLYJ95Ox...ll+1%253A6.png
顯然是此起彼落,間接音變化的結果便是如此,
好壞,其實很難說,case by case囉...
那,為何會覺得聲音比較乾淨呢?
來看看impulse response
http://1.bp.blogspot.com/-td3V4SgVkT...R+full+ETC.png
算一算那些反射音,整體而言,紅(清理前)比藍(清理後)突出的比較多,
而且清理後的反射音振幅不見得比較低
插一張左聲道的比較看看
http://4.bp.blogspot.com/-GTf1A_LCqm...R+full+ETC.png
顯然清理後間接音最高的比清理前低,但整體而言清理後比較乾淨,沒那麼多間接音。
這就是典型的效應。
續看右聲道中頻
http://2.bp.blogspot.com/-q1LDzN_dGx...IR+mid+ETC.png
清理後反倒多了一堆~沒那些雜物可以吸收、打亂間接音的結果哪...
再看低頻
http://1.bp.blogspot.com/-V359iYStSm...IR+low+ETC.png
這也比較多,同中頻的狀況,空間乾淨聲音被吸收的慢。
一直很好奇
不曉得曲線圖是不是代表了聲音的完整面貌
假設A組的音響是A曲線,B組的音響是B曲線
如果A和B曲線完全一致
對聆聽者來講,這兩組音響的聽感,也是完全一致的嗎
請問,我的器材並不是很好
可以報名來測試嗎?
希望能借由測試以進一步瞭解到改善的方向
如蒙不棄,萬分感謝!
謝謝回應
有機會來安排測試嗎?
http://3.bp.blogspot.com/-O03yoHjO8W...600/photo1.jpg
原本這趟的目的是去聽聽Ayre QB-9,目的當然是找個像話的DAC來搭配DRC,果然沒失望,這隻async USB DAC jitter確實很低,這下DRC有個價格不至於高到嚇人的DAC可用囉~
回正題,嚴格說來,不算是jellku/io8277的系統,擴大機是他的沒錯,喇叭不是他的,不過同一款,空間呢,也不是他的空間,而是借同好的空間,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請他自己回答囉~
這空間是個公寓的客廳+餐廳,照片中看到的自然是客廳部分,後面有個更寬且深度近似的餐廳,聆聽位置是張三人座沙發。
接著還是看看這次測試DRC的結果,直接點,看看校正前後的差異,
左聲道,紅:校正前,藍校正後,綠:輸入訊號
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
http://4.bp.blogspot.com/-m8catTdplp...00/IR+full.png
原本的impulse response實在是非常雜亂啊...
DRC處理後的改善非常明顯。
改看能量圖
http://2.bp.blogspot.com/-yTNQhz6Mco...R+full+ETC.png
改善量還真不少,大致為5dB左右。
再看中頻能量圖
紅:校正前,藍校正後,綠:輸入訊號
http://3.bp.blogspot.com/-ijtyiKs7ve...IR+mid+ETC.png
這就更驚人了,約10dB。
再看低頻能量圖
http://2.bp.blogspot.com/-7vf5qTqaWV...IR+low+ETC.png
也在5dB以上。
看振幅頻率響應
http://4.bp.blogspot.com/-RcfVJUHia-...R+mag+full.png
高頻補起來了,低頻上段改善也不少。
相位頻率響應
http://4.bp.blogspot.com/-GhsFXHn1OE...phase+full.png
1KHz以上比較平直。
是個瘦長的公寓客廳,喇叭擺在短邊,另一頭當然是聆聽位置,是3+1+1沙發組的1部分,
橫寬約3m多,縱長約7m,聆聽位置左後是約2m長的玄關,右後緊貼著置物櫃。
喇叭背後整個ㄇ字形牆面到頂全都做成一維二次餘數擴散板,左側牆正中是電視,右側則是機櫃、沙發與置物櫃。
器材
喇叭:B&W 802D,
前級擴大機:Audionet pre 1 G2,
後級擴大機:Pass Lab X250。
http://1.bp.blogspot.com/-5qKuJxw2bU...526w+N802D.jpg
原先喇叭擺的位置主人說沒低頻,因此嘗試著喇叭退後50cm,報告在另外一篇 (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jsb-n801d.html ),
來看看這位置的impulse response,紅:左,藍:右
http://2.bp.blogspot.com/-ZS6IkxekdA...00/IR+full.png
很明顯的五根反射音,當然這是源自於喇叭背牆以外的五個空間界限面。
http://2.bp.blogspot.com/-OMeEcl99pE...R+full+ETC.png
振幅都不低啊~這大概是我見過最髒的impulse response了...
http://4.bp.blogspot.com/-BL1OXGTRCq...600/IR+mid.png
中低頻段看來左聲道遠比右聲道差,該是因為左聲道一片空曠容易反射,右聲道則是沙發。
http://4.bp.blogspot.com/-KShW666jB_...600/IR+low.png
低頻也是左聲道比較差,而且拖的比較慢,該與聆聽位置左後方那玄關有關。
http://1.bp.blogspot.com/-J-APtxLUGF...R+mag+full.png
二個駐波相當明顯,右聲道中低頻也凹了一大段。
http://1.bp.blogspot.com/-QP7le_BVjf...FR+mag+low.png
借空間之力,低頻延伸至25Hz,挺不錯。
駐波頻率在56與85Hz最嚴重。
這趟的DRC測試是針對喇叭退後50cm擺法,
http://1.bp.blogspot.com/-bsW4teGJa3...5A6IR+full.png
http://4.bp.blogspot.com/-_kxYYEbLJK...R+full+ETC.png
看來間接音的峰值校正量不高,但這是以高頻而言,若看中低頻校正量就很大
謝謝drunkenlife兄今天來幫我測我家空間與喇叭, 我真的受益良多, 幾個鐘頭的時間了解自己喇叭頻響, 更重要的是在空間上可加強的部份.
我家空間較厚重因為200Hz左右的中低反射音太多, 我再來會朝這方向調整. DRC模擬後讓那點轟聲減少而使得音樂較明亮清晰也更能感受音樂中的表情. 今天的測量印證耳朵聽到的會顯示在數據上.
我也很感謝KEN來幫我測試,這幾天也陸續收到相關測試圖
包括經DRC校正過的曲線
只是這些測試圖要能完全理解,恐怕仍得由KEN兄再進一步說明
當天除KEN兄來之外,葉捨與徐sir也一道來
他們都建議朝電源線與喇叭線更換,可能會有改善
但線材種類如此多,更換恐也無從下手
還好,葉捨表示有空先帶些線來試驗看看,
在此,也先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意........
測試當晚,我與內人也到了葉捨家聆聽
我內人在回家路上一直對其聽大編制音樂不像家裡那麼吵的情形感慨不已
以前以為是我的空間太小,對大編制音樂消化不良所致
但葉捨家空間比我的還小
但不吵且音場深度也大,層次,定位,細節都更棒
所以也很感慨,音響的調整也真是~~萬底深坑
要能摸索出更佳的情形,絕對不是所謂三年四個月就可達成的
再次要向他們致謝
也感謝MY-HIEND提供這樣好的平台,謝謝!
其實才要謝謝 dean兄.大嫂..熱情招待又豁達大度!
府上~非常令人..羨慕/舒適-的全功能專用視聽空間..希望將來自己也能有.
而舍下有"偷雞"用到數位EQ..算是還有發揮功能啦..嘻.
感謝KEN星期二抽空來幫我測試,今天也收到測試圖
這些測試圖我無法完全理解,希望KEN兄抽空進一步說明
另外改善方法也要聽聽Ken的意見
由於是DRC測試後的發展,所以在此PO上希望不影響KEN的專業主題
葉捨在5/28晚上有帶些電源線來試驗看看,
其線材與家中所使用的聽感區別
比較的軟體則是用站上團購蔡琴HQCD版淡水小鎮的第6首
敝人朋友林sir說兩組線材感覺像是高梁酒與伏特加,各有濃烈的風味
內人直覺家裡的線聽感較刺耳,葉捨帶的電源線較順
我個人聽感是覺得葉捨的線較有光澤感
聲音延伸較長,細節也變多了,聲音覺得穩一些
而家中所使用的線材聽感是力道較強而似乎顯得太衝,聲音收得也比較快,
但是聲底背景可感覺較黑一些
這樣一來,就讓我有些迷惑..........
高音光澤感多應該會較刺耳,但我老婆卻說較順耳
所以高音光澤感要能清亮又不刮耳是有可能的
聲音延伸較長,細節也變多似乎是好的追求目標
但這樣子又顯得聲音不夠乾淨,聲底的黑度感不足
這倆者是絕對衝突抑或是線材本身還有進一步改善空間?
抑或是再用一些調音小道具做輔助?
我這樣子初入這領域的門外漢,實在有太多太多的不足
更感覺到站上眾多前輩們辛苦得來不易的經驗
又能不藏私的提供建議與分享
實所難得
與葉捨的交流經驗
更讓我感受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美妙處
不亦樂哉!
上次也請ken到桃園來親自體驗到DRC的神奇效果,實在令人難忘,不過竟然如果DRC可以改善家裡擺設甚至空間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那麼是不是其實家裡的空間根本不需要做大規模的整治?例如 喇叭中間牆面擺擴散板等等...吸音柱 魔鐘這方面的東西,只要用DRC就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又或者使用了上述這些產品以後,DRC所能改善的聽感就小很多?板上的音響終極達人 將軍不知道有沒體驗過DRC的效果?我很好奇 在將軍這樣細緻或者說是嘔心瀝血打造出來的終極視聽室,DRC是否也更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