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呀,買公司貨操器材比較安心,大力操壞時有地方修 ~~ 哈哈
可列印查看
頻響平直是不是一定好聽?有名的LS 3/5的頻響就不是平的,而且是故意作成不平的。很多人覺得它很好聽。。。。。
所以,我一直覺得用“好聽”來描述一套系統是無法客觀的。
我比較傾向用“傳真”。用了傳統的EQ,DRC,或是超低音可以解決不少空間的問題,會讓重播的聲音更傳真。至於好不好聽?那就要看使用者自己了。我個人是傾向於“傳真” = “好聽”。所以,我會追求平直的頻響。但是,那真的只是讓一個系統傳真的要件之一。或者應該這麼說,如果您追求的是傳真,那麼平直的頻響是個起點,但那絕不是終點。
關於過荷的問題
我自己曾經使用dg48兩年多.與DRC重疊使用的試驗期也長達一年多
自己操作參與各種空間系統測量不下三十個
別的系統空間測量情況被轉述的更接近一百次.說真的還沒有誰家有過荷咧
也許
他們的喇叭素質都很優良或者擴大機都很夠力吧
呵呵
dg48的作用頻率段的可增減.我記得沒錯的話是正負十二分貝
這種大廠的成品機敢做出這種規格來?那就表示是安全的
否則豈不是常常的毀人家的系統?製造糾紛
而且
數位訊號處理其實吃的是該機器的比特數
實際狀況可能會吃掉幾比特
那麼
如果你的原始處理規格不拉高一點.比如只用16比特
那如果花了三比特去處理的話?將會有點應付不來
因為你可能只剩下十三彼特的處理能力了.勢必不夠
再説
會使用等化或者想要校正的人.大致的情況通常機器都已經到一定的水準了
也就是低頻不會不夠反而過多~會哄有凸起了
網站上可以看到的用家家裡都有很棒的空間
處理的低端都是降低或者砍掉.幾乎沒人去還拉高的
而且
如果本身的系統很小.低音不夠力?通常用別的方法反而快又便宜得多
用很貴的等化器去硬拉也不合邏輯
我所認識的各種校正或等化手法
他們在發測試訊號方式有些不一樣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是~由低到高的連續掃頻
因為他對空間會是很殘酷的考驗.任何共振無法遁形
那如果要以訊號測試只測系統的話
粉紅色噪音CD應該是最兇狠的
但是又回到我前面所說的
測試訊號也必須有一定的切割手法(分開又依序~)
如此
才能夠真正抓到空間特性.下手校正
P S新的五十八型.已經改成ESS的解碼晶片了.這個晶片這幾年非常紅.那也表示日本的主流大廠認同他的性能
我沒有用48的經驗但是有聽過,只是沒選他,但dg58賣得好很多,以前聽了沒被說服的都被58說服了,因為兩台差太多了,只能說48可能拉不動。
我自己是減,我的空間小喇叭大,在沒做低頻陷阱下,在100-300有很大的突起,這是本來就預料到,在45hz的地方有很大的凹陷,所以在一開始就在挑這類機器。
大多我認識的人用這台都是拉,將軍大也是拉,拉哪裡?拉聆聽位及喇叭距離,在某個低頻段的波長剛好不見的那個頻段30-50hz,你只要是坐離喇叭3-4.5米距離的大套系統,一定會有某個低頻段嚴重凹陷,甚至到0db,這是不可抗拒的物理特性,沒辦法只能拉。
很多大系統去量量吧,忽視這點,少聽的東西很多,沒用過dg58或drc的別說自家的低頻好,再好都有進步的空間。
DG58初測的頻譜很準,但voicing之後未必是如圖顯示,因為拿了頻譜測試機測試,就算拉,只拉他顯示的凹陷,也未必拉得上去,發現還是可能會嚴重凸或凹某個頻段,所以要二次調整。
我也試過拉到頂都還拉不上去,但是系統沒出事,也有大力減某個頻段結果是別的頻段凹下去。
我有空都會帶著頻譜測試器去幫我使用這台機器的朋友做二次修正,意外都是這樣發生的,能勘二次調整的就會上天堂,不能就有可能送修。
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現象?dg58量完後會預測要如何修,但每套後級喇叭空間未必能如他預設的反映出來,所以我才提出這類機器最好提供二次或三次測量修正,而不是一次就去判斷。
跟多點測量是不一樣的喔,這裏說的多次測量是在驗證修正的效果。
看來68會加入。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andy兄好文~
曾經多少年前大家在沒有測量更沒有校正的觀念之前
太多人玩音響是在所謂的盲目飛行了
我不是說他們的依據耳朵調整.努力沒有功勞
而是說
這種技術的開發下來之後可以做到很多以前無法突破的改善點
本來應該容納不下的~大系統的在小空間
可以發出與空間不相稱的明確效果
而本來有些許遺憾的大空間大系統
自然可以更上層樓
1.多少年前並不是沒有測量與校正的觀念,其實最少在15年前(在下碰觸與音響聲學相關的測量事物最少都超過15年前了),測量事物在音響重播上早就是必然且平常的事了,只是在台灣,許許多多的音響發燒友,不僅不懂測量事物,不時還亂大肆批評,從這些年來台灣的許多關音響相關討論區都可看到一堆有趣又好笑的現象.
2.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727
沒有你房間的測量結果,你是盲目飛行(flying Blind)。
沒有高密度的測量結果,你是患了近視 (Myopic)。
有準確的測量結果,加上一些數學預測能力,你有好機會找出和解釋嚴重的問題。
By Dr. Floyd Toole
3.當在下實言直說,真真切切的告知網上的音響重播愛好者(尤其是音響發燒友),當學會正確的測量那才只是開始而已,在網路上...等,就又有許多人不高興.
實話往往不順耳.哈.....
附件 27721
我前文所言的系統不大的時候.以輔助低音SP來補.這張圖表的紅色線條就是一個說明
看得出來他從五十赫茲以後~30銜接得還不錯而且以上的頻率沒什麼干擾到.幾乎是重疊的.當然這是還沒有校正之前的測量
很同意
第一反射設點.尤其是在人和喇叭之間會最先到達的點
是絕對的重播危害因素~
比如硬的茶几特別是玻璃表面他會是最近的強反射
幾乎等同於直接音的加強
而且反射的作用頻率段很寬也偏高頻
或是離喇叭很近的左右牆面..
如果還是玻璃櫃子或者水泥牆也會~很慘
還有一般空間深度距離不夠的背牆面
也有不少人座位幾乎貼著背牆
這種反射音的危害~也可能比茶几還大
解讀的重點就是因為時間差
因為
他們都會造成很短的時間差而且是強反射
但如果在其表面做了適當的吸音處理則不在此限
DRC 觀念提整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272
DRC的靈魂--Convolution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774
DRC(DSP)、EQ惑--(1)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485
DSP(DRC)、EQ惑--(2)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478
DSP(DRC)、EQ惑--(3)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448
DSP(DRC)、EQ惑--(4)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304
DSP(DRC)、EQ惑--(5)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42965815
佳文剪影--Three Acoustical Issues that Room Correction Can’t Correct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876
DSP(DRC)優先?擺位優先?空間聲學處理優先?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276
這問題許多人多被媒體、媒體聞人、網路聞人、網路大大、有些商家及其利益團體或人士...等搞得很好笑.他們常說出許多好笑的話語與論點.
首先,先把"原音重現"這詞丟棄,請先了解重播的目的是在做什麼,記住,重播不是"時空倒流".
簡單的說一下
好與好不好端視切入的面向,然而許多人卻不明.
從『物理面』視之,假定重播工具是完美的且重播空間是完美的無限空間,這樣的重播能說不好嗎?
從『生理』與『心理』面視之,為何從『人』類的「好惡」會覺得在完美的無限空間中進行重播並不那麼好?
把它們理清了,就不會被一堆網路亂言牽著鼻子走,也不會亂跟著人云亦云,而且就會了解到,為何聲學有物理、生理、心理的交織.
測量不是罪,沒人說你喜歡的一定要對,但是了解自己喜好,更加確定自己喜歡什麼,就算固執也要講的出所以然來,只能說排斥不是辦法。
THXMAN兄,這裏是分享天地,請用實務操作來說明觀點,而不是只有道理。
我們都是基於熱於助人,分享經驗而不是分享單單知識。
網路很發達,知識都能搜尋到,個人體驗才是網路找不到的,分享您有別於人的音響系統跟玩法,才是我們想了解的。
Sound Field:聲場 (音場)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Sound+Stage
入境不隨俗 ,見異而怪之 。
簡單地說,空間越處理,不論是主動處理(DRC之流.....)或者被動處理(聲學套件之流......)。趨勢都是一樣的,越處理越會覺得音場越趨小巧,大家常說得“包圍感”會降低,但仔細一聽便會發現音場越趨精緻,水平排佈,層層羅列,各種細節一一浮現。這種音響性不是單單一個音質可以解釋的。當小空間做足處理後,一個道理將會十分明顯,空間永遠不可能以小勝大,小空間就是小空間。但是日後如將這套系統移到一個大空間之後,其潛力也會因為目前的空間處理而變得十分容易預測!
相信各位玩音響的歷程還有各個階段不同的體認
不過
劇院的DSP東西存在很久了.但是從來沒有用過
DRC這個這4~5年才專有的形容詞
討論事情當然要憑自己的經驗但是也要夠精準
沒有真正的碰過玩過的朋友
可以嘗試去了解或者體認DRC
先不要把它歸納成一類
也有人才聽過一~兩次所謂的數位校正
就妄下評語
同樣是小弟所不樂見的
1.DRC在聲學的空間處理中並非「主動」,更非是什麼「主動之流」,其主被動並不是如此分的,DRC、EQ...等,在聲學的空間處理中為「輔、末之工具」,觀念知識若不清,則主輔順序與對待不明.
若只單純以聲學的空間處理工具與單純只以DRC處理,其趨勢並非一致.
DRC達不到許多聲學的空間處理工具所能達到的功能與效果.
DSP(DRC)、EQ惑--(5)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42965815
DSP(DRC)、EQ惑--(2)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478
音頻系統工程整建調治的工具使用順序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492
2.雙聲道立體聲的重播,其包圍感相對薄弱,因此在聲學的研究下,多聲道之環繞聲道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包圍感.
多聲道透視視點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303016998
3.在室內物理空間不變下,有空間處理與沒有空間處理的室內音場(Sound Field)之大小不改變的,然而良善的聲學空間處理下,在純聽覺上的空間大小將大於無空間處理之物理空間大小.
4.在聲重播中,大小空間都有不同的特性別,都有各的問題,過大或過小亦是問題.
-----------------------------------------------------------------------------------------------------------
網路資訊一大堆,但並非皆是正確的"知識",在下所分享的知識,緣者取之,信者取之,不喜者毋須看之.在下毋須說服人.
感恩!!!
您的問題好像沒有人有辦法解答
要不要請您自己來公布答案
我的老朋友?T兄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我跟T兄您共同相處交流至少有五次?
我以前的空間
您也來並呆過很久的時間
網站上應該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你吧?
這麼多年下來我自認有一點點進步
要不要請您?重遊舊地一下
來給我最新的講評?
1.網站上較了解在下者係他人 (他們較常與在下相處,有些係為網路潛水客).
幾年前係他人拱在下,上網路來紛亂的音響圈,提點些聲學相關知識.
…呵…
2.「講評」之事給予興於講評者!在下不善!
有緣,在下依為那默默的聆音者便可.今在下之公務繁忙於前些年甚多!
(網路不是還有人傳言:『湊熱鬧去別人家聽音響,但整晚下來好像都心不在焉,講不出啥心得,平常也沒在聽啥音樂的樣子,大概就是"觀音派"』)
…呵…
3.這幾年來,在網上提點了些聲學相關事物,網上網下對在下OOXX、風風雨雨之事從沒少過,網下找在下者,有的用意與動機亦非單純,讓在下也增添了不少風風雨雨之事、鳥事不少.
…呵…
4.一些網兄、音響重播愛好者,曾讓在下前往享受聆音之樂者,在下感謝!
DRC的本質請回顧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272
DRC 、AV 的DSP 都為DSP的運用.
我服了你~我的老朋友
從我認識你的第一天開始?你就是搞臭DRC大王
這麼多年了還沒有讓你真的如願到?
願您~加把勁吧
文章若是不妥
稍晚我會刪除掉的~
唉~
了解在下者皆明,在下不是搞臭DRC之王,無興搞臭DRC,
反是將其正本清源,使其儘量不落於台灣音響圈的許多「造神」、「毀神」可悲的輪迴之中.
原來是我誤會你了?
而且
在可見的各相關網路的討論串上面
誤會你的人還真多呀~
在友站禁閉名單中也常常見到你的身影?
老朋友呀
就別在裝~文縐縐了
掩飾不了你的本質吧
我只是愛玩音響聽音樂的人
我只為了要比較好的聲音在找尋方法而已
這種東西不可能被神話也沒有人要把它神話
我也不懂你為什麼幾年下來緊咬不放?以之為樂?
其實真正的原因幾年前我就看透了
只不過我還當你是朋友
沒有必要把底牌都掀了
話又說回來掀了又何妨
能為你加分嗎?搞不好可以為你平返?
廢話不多說
也不用再引用有的沒的
打字打到爛掉也沒辦法辨別真偽與實力
小弟的新的音響空間.還沒有幾個人真的聽到過
邀請你來做示範
你要來怎麼玩都可以
邀請帖子~已經公開發出
就看你有沒有料了
我的老朋友該出手了吧?
不論用了什麼方法去處理空間,只要方式正確有2點是絕對肯定的:
1. 所謂的好聲音其實大同小異。
2. 第1點絕對不等於"經過處理的聲音聽起來都一樣"。相反地是,雖然好聲音的基底可說異常相近,但不同系統的搭配造成的差異也會隨著空間處理而越來越明確。
請不要誤解,“空間處理是把聲音都弄成一個樣”,相反地,我要說,空間處理是為系統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的比較平台,讓大家有機會去對各式各樣的器材做出正確的評判,找到自己想要的聲音。
稱在下”老朋友”
不知該如何承受?
在下被誤會非一兩日之事,呵….
加分?平反?
無太大意義!?
呵…
非興咬著DRC 以之為樂.
觀念釐清予網眾等罷了!
在下提點的,
信的,取之,
不信的,當無料的偽言.
底牌?
原因?
非你所臆度.
如果您的目的是要”各處樹敵“,那麼您這麼些年的努力顯然已經有顯著的成果。;) 現在只要您一貼文,別人就不想看。。。。
如果您貼文的目的是要“教育大眾“,那麼您這麼些年來顯然一直沒成功過。
愛因斯坦曾說過:“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記得您曾經提過,您指導過幾位學生作論文。要是您的學生在死巷子裡繞不出來,您是要他在裡面繼續繞下去?還是用別的方法呢?
上面葉Sir提出邀請到他的新音響室去指導一番。您何不就用您的專業知識來告訴他,他的音響室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或者,他用DRC還有什麼缺憾?這會不會讓別人(至少葉Sir)可以有機會學習到正確的知識,進而教育其它的人?這樣會不會比較能接近您的初衷呢?
拿最近我的啟用沒很久的新響空間而言
得到一些啟發
就是把原原本本的器材搬到這裡之後
但是線材全部更新~
因為路徑都變了長度也改變~所以換
剩下的差距應該就是空間.還有供電以及連接線的差異?
當然新空間下了很多功夫
是遠超過原有的.不論是面積與其他裝置
再輔助以適當的測量校正
成果可以說明顯
有更合理的舞台還原分佈還有音像的比例
也有更小的~不同點(位置)..所聽到的差距還有能量的衰退度
也有前所未聽得的細節.這是空間寧靜度的貢獻
原本不同錄音軟體的個性依然分明
也沒有被渲染或者誇大..可以說是各自有更多發揮
最後
大聲唱和小聲的音量整體的平衡~為比較線性的
拜隔音還可以.在深夜播放高分貝的比如1812
也沒有擾鄰的困擾
附件 27747
電源供應全部新設.並且作了嚴密的填充與隔音.阻擋噪音能力.除了建築物體的敲打或震動可以聽到比較明顯
其他外部的空氣傳導聲音能夠傳進來的~很少
附件 27748
背景噪音值的尖峰與離峰差距大概就是五到六分貝
這雖然是手機App測量的但準確度也不低.實際感受很接近
剛剛用同樣的app量一下,我的地下室是43dB,最高是48。今天比較吵,因為暖氣一直跑。外面只有攝氏零下12度。。。。。
平常大概35 到 40左右。背景噪音低,細節聽得到,大聲時也不會把自己嚇一跳。
系統不同等於性能不同,空間大小不同等於舞台大小不同,單體不同等於音色不同,細節多寡等於訊源不同。
你再怎麼校正,注定聲音不會變一樣的。
在同一個空間,系統不同,就算數據校正到一樣,在音樂的律動上,系統反應也不會一樣的。
就算同一個系統,在不同空間,在音樂的律動上,就算數據校正到一樣,在不同空間不同程度的消化下,聲音也不會一樣的。
你要10瓦真空管後級推大喇叭發出110db的30hz,只有跳電、燒雞的下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