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769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foobar2000 的 Spectrogram(聲譜)圖,是直接從數位訊號產生的?還是從類比訊號產生的?
    雖然還沒有找到答案,但是使用接近全頻段的錄音測試,最高頻有淤積現象,這應該是超過22khz的頻率被編碼成22k下的現象,所以應該是數位訊號,這下子非常好玩了!

    當然,保留犯錯的可能,以下觀點看看就算....:)

    從這個聲譜圖,可以直接把『錄音藝術』的最低判準變成客觀化的聲譜圖證據。例如:

    一、什麼叫做 philips 式的美聲?很簡單,最低頻有不正常、無中生有的連續頻帶,最高頻不見了;有的截斷地非常明顯,有的較不明顯。相對的,MERCURY的錄音正常太多了,再次驗證了我在『【音響論壇20週年紀念CD】以Mercury 錄音與掌聲測試為參考』一文的所有聽感。

    二、直接客觀證明DG的大花版與EMI的GROC版是天下第一爛轉錄,最高頻與最低頻通通淤積少了一截!而且是直接砍掉而不是慢慢減弱,根本是玩弄音樂欣賞者嘛!

    相對的DECCA就好很多,它有削弱高低頻,但是『逐漸減少』所以不會出現最高頻與最低頻淤積的現象。

    三、EMI 的便宜大全集果然是好轉錄!只比第一版CD在高頻略略削弱了一點點。所以其躁感來自聲音本身的相位失真與左右聲道嚴重的相位失真,通通都是讀取爛唱片材質造成的。如果先用EAC抓到電腦,第一版與便宜大全集的差距將會大幅度減少。

    四、我評過兩張 MDG,一張的音質被我罵個臭頭,另一張則叫好;放在聲譜圖一看:哈哈!前一張最低頻少了極細極細的一截,最高頻類似DECCA的削減法......

    五、之前說的殺人放火級錄音:


    用聲譜圖一看!..............乖乖不得了,太可怕了,怪不得會這麼殺音響!:O :O


    看起來,要客觀驗證我提出的『錄音藝術』現象,可能有新方法了....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雖然還沒有找到答案,但是使用接近全頻段的錄音測試,最高頻有淤積現象,這應該是超過22khz的頻率被編碼成22k下的現象,所以應該是數位訊號,這下子非常好玩了!
    [delete]
    看起來,要客觀驗證我提出的『錄音藝術』現象,可能有新方法了....
    咦?站上那麼多專業高手,對上述大膽的看法都沒有意見嗎?..... 我想據此觀點建構一套方法論呢!:P

    以下是 富蘭梭瓦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之法國第一版CD 之聲譜圖:


    再來是被我幹到天荒地老、躁到完全聽不下去的紙盒超低價大全集:


    當然了,抓到電腦後,實在沒有相差太多,主要只有高頻衰減了一點點.....這個意思大概是:越好的訊源(之讀取系統),會發現這兩種版位的差異不致於太大。

    但是 PHILIPS、DECCA與DG的老版與新版可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3. #3
    註冊日期
    2007-08-04
    文章
    277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
    ...............
    當然了,抓到電腦後,實在沒有相差太多,主要只有高頻衰減了一點點.....這個意思大概是:越好的訊源(之讀取系統),會發現這兩種版位的差異不致於太大。

    但是 PHILIPS、DECCA與DG的老版與新版可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O psycho這樣的論述應該要基於電腦的讀取系統是完美的情況........但是事實上是如此嗎?:^)
    反過來說,可能是psycho電腦太爛,造成抓到電腦後,實在沒有相差太多... 越好的訊源(之讀取系統),會發現這兩種版位的差異越大。8)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rone 查看文章
    :O psycho這樣的論述應該要基於電腦的讀取系統是完美的情況........但是事實上是如此嗎?:^)
    反過來說,可能是psycho電腦太爛,造成抓到電腦後,實在沒有相差太多... 越好的訊源(之讀取系統),會發現這兩種版位的差異越大。8)
    咦?EAC 使用重覆讀取摸式抓出來的音軌,應該是讀取機構中『最』正確無誤的了吧?....:^)

    我在猜,若使用EAC抓音軌再使用電腦播放當『轉盤』,如果聲音比不上DCS這種等級的『轉盤』;其差距可能不是資料正不正確,而是DCS的讀取機構『不會』把電氣雜訊或震動雜訊傳到DAC端。所以我使用『錄音藝術』來鑑識 USB DAC,才會發現聲音通通正確無誤、只是音質水準偏低。

    數位資料本身的正確性(包含一部份JITTER)決定了聲音是否正確,數位資料與電氣雜訊或震動雜訊混傳到DAC端決定了音質與其他聲音之微小細節。這樣的想法可行呼?....

  5. #5
    註冊日期
    2007-08-04
    文章
    277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咦?EAC 使用重覆讀取摸式抓出來的音軌,應該是讀取機構中『最』正確無誤的了吧?....:^)

    我在猜,若使用EAC抓音軌再使用電腦播放當『轉盤』,如果聲音比不上DCS這種等級的『轉盤』;其差距可能不是資料正不正確,而是DCS的讀取機構『不會』把電氣雜訊或震動雜訊傳到DAC端。所以我使用『錄音藝術』來鑑識 USB DAC,才會發現聲音通通正確無誤、只是音質水準偏低。

    數位資料本身的正確性(包含一部份JITTER)決定了聲音是否正確,數位資料與電氣雜訊或震動雜訊混傳到DAC端決定了音質與其他聲音之微小細節。這樣的想法可行呼?....

    資料讀取機構如果只是差別在電氣雜訊或震動雜訊的多寡,那應該不會有這麼多爭議。
    硬碟中的數位資料大多有錯誤比對機制,所以我們不會擔心每一次資料讀取的正確性,但據我所知,cd的數位訊號應該沒有相同錯誤比對機制,所以才會有讀取機構的讀取準確性、cd材質影響等等的爭議。
    重複讀取動作只是加強"該轉盤"的正確性,並不會增加他的精確度吧,就像使用精度0.1mm的儀器測量,就算做在多次重複動作,最高精度也不會高於0.1mm。:)

    如有誤謬,還請版上專業的pro指教!:P

  6. #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rone 查看文章
    資料讀取機構如果只是差別在電氣雜訊或震動雜訊的多寡,那應該不會有這麼多爭議。
    硬碟中的數位資料大多有錯誤比對機制,所以我們不會擔心每一次資料讀取的正確性,但據我所知,cd的數位訊號應該沒有相同錯誤比對機制,所以才會有讀取機構的讀取準確性、cd材質影響等等的爭議。
    重複讀取動作只是加強"該轉盤"的正確性,並不會增加他的精確度吧,就像使用精度0.1mm的儀器測量,就算做在多次重複動作,最高精度也不會高於0.1mm。:)

    如有誤謬,還請版上專業的pro指教!:P
    咦?我倒是記得cd的數位訊號應該『有』『不同的』錯誤比對機制,讀出來的資料也是正確的;昨晚睡覺前一直要找這方面資料,找到睡著了還找不到....:P

    最主要還是:才五千元級的 KECES DA-151,幾乎通過我所有的『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的測試唱片;這種方法刴過二十萬cd唱盤,五萬元以下未改裝之原廠唱盤更是無一倖免。而這台 usb dac 卻可以輕易通過;ericc0922 雖然提到換op的影響,但是在我改裝的經驗中,低成本的換 op 應該無法造成這麼可怕的鑑識力之提升。我自己使用的改裝法是可以,但是op加電容加電感加xxxx(我也不知道改了什麼)....光材料費最少就要四仟元以上。

    因此怎麼想都只能推論它的性能應該是在數位端而不是類比端....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