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我個人認為這個論點有一個盲點,剛入門的人(不管是音響或是古典音樂)要如何“判斷”什麼是“正確”?老實說,像 I Musici的錄音會讓很多“入門”的音響(床頭音響,隨身聽,等等)很“好聽”。旋侓好聽,音色“甜美”。“正確”?您覺得在這個階段的人會管這麼多嗎?:|:|:|

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您沒聽過“不正確”的,您又如何知道“正確”是“正確”在那兒呢? 沒吃過台灣的紅燒牛肉麵,您如何知道我們這兒“不正確”的牛肉麵有多難吃呢? 您知道我們這兒的蔥油餅吃起來像“油炸蔥油麵包”嗎?沒吃過“正確”的蔥油餅,您要如何判斷呢?

在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我對某位指揮(Bruno Walter,Raphael Kubelick, Otto Klemperer, etc) 或是作曲家(Mahler,Prokofiev,etc)很著迷,錄音正確與否真的不重要,有聽過比較重要。下個月我們家要去坐Alaska的cruise。可想而知,我沒法帶我的音響去。我也沒法帶我的AKG-271。那我是要聽”不正確“的隨身聽加上”不正確“的耳機,還是不聽呢?愛樂如我者,這沒什麼好選的。不是嗎?

我想說的是,”正確“是一個目標(而且可能還是一個moving target),但對很多人來說,那只是目標之一。

好了,Psycho大。等您罵人了
呵!先來揣摩上意一下:P

我想Psycho大的意思是~

沒錯,不可能一開始玩,就能玩得正確!但問題就是出在於人的本性!:O

可能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ㄏㄟˊ!找到了一個自己覺得喜歡的聲音,其實是掉進一個窟窿,然後便會開始沉溺其中,並且開始以這樣的器材去聆聽,甚至評論唱片與音樂!
於是便會出現同一張唱片〈音樂〉出現兩極評價的情形!

在這種情形下有的人會吸收別人的感覺經驗,來與自己的做比對,從中去得到學習,但有的人可能就不以為然!(sweat)

當然有的人或許是因為種種因素心有餘而力不足,未能讓自己〈包括器材〉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如果他仍抱有著Psycho兄所說的“理性”,能理解那種境界的存在,那無可厚非,但有的人便會以“自己喜歡的聲音”來安慰自己!可能那個窟窿讓他真的待得還滿舒服的:|

包括Psycho兄、我,以及還有很多的人,相信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在錯誤、不正確中還有那麼一顆心願意再“跨步”走下去,走到今天!我想從kevintran兄所言可知,您也是如此:o


那以我所說的“原點”的意思,是對器材以及對自己能力,在正確性上的要求,當你擁有這個原點,以此出發,就算聽再怎麼不正確但卻是你喜愛的的東西,或許還能找到其中稍稍或隱藏或被覆蓋的正確,讓你的喜愛能少些缺憾,而再多些感動!:o

正確的確是個目標,我覺得如果能對世間萬物的本性、本質有所認識、認知,其實每張唱片雖然都不同,但還是能聽得出它的正確存在與否~這是在人的部分!
也應該是kevintran兄“moving target”的意思!這個正確,是因物而異,一時之正確,非能完全套用於其他!
而器材,忠實呈現!每張唱片內容不管如何,都還是要以相同的方式才能出聲音,盡可能減少播放器材的影響,或調整導向改善的影響,將更有助於上述“人的部份”感受的正確!: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