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這個論點有一個盲點,剛入門的人(不管是音響或是古典音樂)要如何“判斷”什麼是“正確”?老實說,像 I Musici的錄音會讓很多“入門”的音響(床頭音響,隨身聽,等等)很“好聽”。旋侓好聽,音色“甜美”。“正確”?您覺得在這個階段的人會管這麼多嗎?:|:|:|
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您沒聽過“不正確”的,您又如何知道“正確”是“正確”在那兒呢?沒吃過台灣的紅燒牛肉麵,您如何知道我們這兒“不正確”的牛肉麵有多難吃呢?
您知道我們這兒的蔥油餅吃起來像“油炸蔥油麵包”嗎?沒吃過“正確”的蔥油餅,您要如何判斷呢?
在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我對某位指揮(Bruno Walter,Raphael Kubelick, Otto Klemperer, etc) 或是作曲家(Mahler,Prokofiev,etc)很著迷,錄音正確與否真的不重要,有聽過比較重要。下個月我們家要去坐Alaska的cruise。可想而知,我沒法帶我的音響去。我也沒法帶我的AKG-701。那我是要聽”不正確“的隨身聽加上”不正確“的耳機,還是不聽呢?愛樂如我者,這沒什麼好選的。不是嗎?
我想說的是,”正確“是一個目標(而且可能還是一個moving target),但對很多人來說,那只是目標之一。
好了,Psycho大。等您罵人了![]()